《漁歌子》課前說課稿

《漁歌子》課前說課稿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組23課《古詩詞三首》中一首詞。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張志和不僅是詩人,也是一位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這首詞描繪了江南秀麗的山光水色,表達詩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說目標

  1、 體會詞的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詞。

  3、 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內容,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透過讀懂詞,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這首詞詞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圈圈景物,擺擺景物落實重點。創設情境,師生角色對話,體會詩人情感,突破難點。

  (一)、激趣匯入

  1、利用學生好奇心,猜猜詩人張志和名字的由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張志和16歲那年給朝庭寫了一本摺子,皇帝非常欣賞,於是賜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書“心志平和”)這四個字不僅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課要學的詞《漁歌子》(板題)。漁歌子是詞牌名,對於詞牌學生已有所瞭解,所以這裡不再重複。只是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詞牌,鞏固對詞牌的瞭解。

  (二)圈景物,明詞意

  1、自由讀詞,讀準音,讀通詩句。

  這首詞比較簡單,讀來朗朗上口,多讀幾遍,孩子自然就能讀通讀順。有幾個生字,根據學情不同,著重正音。兩個平舌音“塞、蓑”,一個翹舌音“箬”,再有“斜風細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準。

  2、圈一圈,找景物

  張志和不僅是位詩人,也是一位畫家,他的詞就是一幅畫。所以,我讓孩子默讀詞,圈出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可一邊讀詞,一邊對照看書中插圖。

  3、擺一擺,找準景物位置。

  為了讓學生理解詞,能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我設計擺擺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畫,詞中的九種景物該畫在哪呢?為了讓學生更明白,老師示範“鱖魚”、“蓑衣”。如果把蓑衣畫在這,那箬笠應畫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給學生寫。老師示範這兩種景物還由於“鱖”和“蓑”是二類生字,只要求認不要求寫。其餘景物學生填完。

  請一位寫得正確的孩子上臺演板,這對於理解能力相對差的孩子無疑是一種示範。其餘孩子在事先準備的畫紙上寫。在這些景物當中,斜風細雨的理解是個難點。於是,我問孩子,“斜風細雨”這樣寫對嗎?為什麼?孩子會說,斜風,那風肯定是斜的。細雨被風一吹,也是斜的。我進一步問:細雨,像什麼呢?斜風又是怎樣的風呢?引導孩子想象,體會“斜風細雨”的那種朦朧柔和之美。

  4、 小結,初步形成畫面。

  這時,一首詞真的就像一幅畫了,一首《漁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誦出來,學生看板書,試著吟詞。

  (三)、詩詞聯誦,豐滿畫面

  僅僅是找出詞中景物,遠遠不夠,如何引導孩子想象,把畫面豐滿起來呢?這一環節,採取以下手段。

  1、 說說這首詞寫的是什麼季節?為什麼?學生很容易找到是寫春天,有一種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葉知秋,一花知春。

  2、 張志和看到的春天僅僅就這些景物嗎?(生搖頭)那在他眼裡春天還會是怎樣的影像呢?你會用有關春天的四字詞語或詩句來描繪嗎?

  從一年級至四年級孩子已積累了不少有關春天的詞和詩。這些四字詞和詩句既精煉,意境又優美。同時,能激發孩子對古詩詞的熱愛,從而主動積累古詩詞。

  3、 給畫面著色。

  (1)在張志和的眼裡,春天是花紅柳綠,萬紫千紅的,也是這樣斜風細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圖,似乎就顯得單調多了。我們該給他添上什麼色彩呢?從詞中找證據。

  學生會找到青、綠。綠的僅僅是箬笠和蓑衣嗎?還有什麼是綠的呢?

  ——山是綠的。是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綠的.。對啊,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綠的,蓑衣也是綠的,山是綠的,水也是綠的,(完成板書,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畫面)想起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白色的鷺,看到白鷺這樣飛(簡筆畫),想起詩句,一行白鷺上青天。

  ——紅色的桃花,綠葉襯著紅花,千里鶯啼綠映紅。

  (2)品析“青、綠”表達效果。“青、綠”看似隨手拈來,實則是作者匠心獨運。青箬笠,綠蓑衣,使得漁翁與畫面和諧統一。此時,適當滲透一些遣詞造句的妙處,對學生品詞是有幫助的。於是,我故設疑問,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實是綜色的,而張志和卻說是綠色的,難道是張志和寫錯了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這時,老師故意賣個關子,並不作解釋,為下文的悟詩情埋下伏筆。

  四、感情朗讀,悟詩情

  1、範讀,引領學生入情入境

  經過以上幾個環節,孩子已在腦海中形成比較鮮明、豐滿的畫面。接著,就是透過讀,把畫面展現出來,在讀中領悟作者情感。這一環節,老師的示範作用非常重要。此時,我要求孩子閉上眼睛(優揚的音樂此時響起),同學們,此刻,你就是張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賞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師範讀詞)

  學生像老師一樣把自己當作張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讀詞,根據個性差異,有針對地進行朗讀指導。

  2、適時插入背景資料,體會作者情感。

  (1)介紹張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張松齡的和詞。

  張志和不願做官,愛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釣,自封“煙波釣徒”。他大哥怕他不歸,寫了首和詞。(出示)意在勸弟弟回家。

  師生角色對話。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哪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啊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啊

  師:弟弟,你為何不歸?

  這時,出示小練筆,如果你是張志和,面對哥哥的勸說,你會說些什麼呢?把心中想說的話寫下來。接著,師生繼續角色對話,弟弟,你為何不歸?

  (2)插入直鉤垂釣故事,領悟此翁取適非取魚。

  適時,插入顏真卿所說,張志和釣魚是直鉤,而且不放魚鉺,這能釣到魚嗎?(不能)可張志和卻說釣到了許多許多,他釣到了什麼?

  (3)點明主旨,昇華感情。

  能不能釣到魚,張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詩如畫的美景,在乎的是無拘無束,心志平和的田園生活,他的哥哥,擔心他風吹日曬,在太湖邊為他蓋了三間茅草房。從此,他過上了無拘無束的生活,每天,當他推開窗戶,看到的是——(學生讀前兩句詩),當他推開房門看到的依然是——,從此,他就過上了——(生讀後兩句),過上了這樣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所以,綜色的箬笠,綜色的蓑衣在他眼裡就成了——(生讀詩句)。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讓我們記住這首千古名詞——(學生誦讀詩詞)。

  五、拓展遷移,積累運用。

  本單元主題是“熱愛田園生活”。《漁歌子》共有五首,風格類似。因此,我找到其餘四首,作為拓展學習內容。一、能更全面、深入瞭解張志和,從而加深對本首詞的理解。二、五首詞在形式、內容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學生可舉一反三,用學本首詞的方法去學習其餘四首,達到積累運用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