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磁鐵的磁性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磁鐵的磁性說課稿

  一、 說教學內容: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學生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鐵。

  這部分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及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學生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己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透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部分: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部分首先是讓學生透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麼材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相信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部分磁性強弱後,教材透過文字告訴學生“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學生們可能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學生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 透過探索,讓學生知道磁鐵的磁性。

  2。指導學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認識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1。 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透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 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及幾條帶鐵環的塑膠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同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 、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膠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6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學生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後請學生談一談。接著我會說:“今天,老師也想來釣魚,只不過老師的魚杆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隻小烏龜,可老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老師演示,讓學生仔細觀察並猜猜為什麼,估計學生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後板書: 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透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及教師的表演,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

  首先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學生可能說: 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麼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學生會說: 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並請學生拿出與老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學生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並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交流自己所見過的磁鐵,讓學生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學生猜測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 桌上有很多物體, 你們猜一猜, 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學生各抒己見。這時老師提示學生可以透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學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實驗材料區選取不同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 瓷湯匙 瓷湯匙 大頭針 鐵釘 牙籤 橡皮 塑膠尺 鐵尺 紙片 棉花

  在這裡對實驗材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定了實驗材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學生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讓學生填寫從實驗材料區選取實驗材料的物體名稱。

  學生分組實驗並彙報結果後,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學生回答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師生共同探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並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大膽猜測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學生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彙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老師繼續引導: 像剛才老師表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麼磁鐵各個部分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交流。

  估計學生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方案,對於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並讓他們按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後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得出結論並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擺弄磁鐵。

  首先由老師引導學生繼續探索。“同學們,如果我們繼續擺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可以研究。比如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起,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己擺弄磁鐵,如果有什麼發現和什麼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並進行研究。”

  學生可獨立或小組合作擺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後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及“擺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學生創造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學生去思索、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裡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學生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釐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麼反應……在擺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學生髮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學生髮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學生髮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學生的這些發現是透過自己的實驗來證明的,應該說,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兩個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學生猜測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五、說板書設計:

  形狀:條形 蹄形 環形

  磁鐵 磁性:磁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

  磁極: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

  (兩個)

  (本次說課榮獲廣東省科學說課比賽一等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