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說課稿範文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說課稿範文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與環境”這一節是教材主題四“生態系統”的開篇節,本節內容的學習將為後面第二節“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型別”、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生物與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環境密切相關。透過學習,讓學生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關注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懂得保護自然、珍愛生命。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主要分三個模組:你知道嗎、學習與探究、拓展與視野,本課的教材內容是在講述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對環境普遍存在的適應性之後,又利用各類圖片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式,著重講述了動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等適應現象,以突出生物對環境適應的主題。在本節的最後,也指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如果生物不能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那麼原來的適應就將變為不適應。
二、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二期課改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
2、知道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3、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觀察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特徵和行為,初步學會描述觀察結果的方法。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透過講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使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係,認識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是保護瀕危生物的重要舉措之一。
2、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教學難點
(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以及三者之間的區別比較。
(2)認識生物適應環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四、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在初一科學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非生物環境的因子:如水、陽光、土壤等,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在又經過半年多生命科學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觀察,實驗,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備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對於學習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不滿足於教師在講臺上的單獨說教,希望教師多采用直觀教具、直觀演示及直觀的語言,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自己探究,使他們能獲得施展才能及品嚐成功的機會。
五、教法指導和教學器材:
1、教法指導
根據初二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採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觀察、思考、表述,積極探索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器材
金魚、蓮藕、小組活動評價表,多媒體課件等。
六、教學整體設計思路和達到的預期教學效果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選主題,查詢資料,經小組集體討論、整理好資料後製成PPT,在課內進行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等。這樣,學生既與合作伙伴同心協力,又能獨立地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和能力來解決問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才能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節課自始至終透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參與,讓學生透過分析、交流課前調查、收集的資料以及課本中的資源,自主進行探究,體驗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全班同學掌握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方法;能主動與他人分享和交流資訊;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讓學生猜猜老師帶來的“神秘禮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匯入新課。
(二)探究整合
1、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
啟動學生思維,暢所欲言。
2、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
教師引導、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
學生以組為單位,派代表上前用簡短、優美的語言介紹、展示課前收集、整理的各類生態系統的文字、圖片資料。
引導學生觀察標本——蓮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適應性特點
①保護色、②擬態、③警戒色
教師大螢幕展示各類生物適應環境生活的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並總結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相對性
教師大螢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鳥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感悟。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
(三)教師總結 使學生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初步建立對立統一的觀點。
八、評價:
1、填寫評價表,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價為主,培養學會欣賞他人和事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2、完成練習冊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題:如今,由於環境條件的人為破壞,導致瀕危動物出現,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日趨惡化。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