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的說課稿
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的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執教的課題是山教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下面我將結合多媒體為大家介紹我開發設計的《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教學設計主要包括課程目標、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課前準備、評價任務設計、教學過程、作業設計、板書設計。
課標解讀:《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為組織和實施方式,引導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理解與體驗的課程。
教材分析:
山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活動三,“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在讓學生透過收集家鄉的相關資料,進一步瞭解家鄉,熱愛家鄉。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思維、身體、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要讓孩子形成一個對家鄉的正確廣泛的認知非常重要,此階段孩子接受能力很強,稍加引導,領略家鄉風情,必將讓孩子們形成一個對家鄉直觀的認識,形成對家鄉的深厚熱愛之情。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2、能夠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各種收集資料的方式,瞭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
3、樂意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動成果。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
1、教師準備好關於家鄉的資訊資料、圖片、照片等資料。
2、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透過網路、報紙等相關媒體蒐集家鄉的歌舞圖片、傳說故事等。
根據本課學習內容和二年級的年齡特點我的教學過程分為6個環節:一、故事匯入,引發探究興趣;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三、我是小小導遊員;四、我是小小故事王;五、我是小小歌唱家;六、誇一誇
家鄉的歌”展示地方的傳說故事、名勝古蹟、戲曲藝術及民間舞蹈等,旨評價任務設計:透過教學環節“一、二、三、四、五、六”來檢測教學目標1的達成。透過教學環節“二、三、四、五”來檢測教學目標2、3的達成。
下面我將解讀課件的演示具體介紹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環節一:故事匯入,引發探究興趣。
1、讓學生聽《沂蒙山小調》教師講沂蒙紅嫂的故事;
2、帶領學生走進我們的家鄉“文登”。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透過聲樂體驗和故事匯入,引出本堂課的主題: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
環節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1、讓學生交流收集到有關家長的故事、傳說以及歌舞戲曲資料
2、小組推薦有價值的資料進行彙報,並說說是透過何種方式來蒐集資訊的。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小組交流,能夠集思廣益,讓他們蒐集到的資料更加充實,在自身資料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能聽一聽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讓他們提前對家鄉的事物有所瞭解。說一說自己蒐集資料的方式也能給組內成員很大的啟示,旅遊、網路、報紙、電視等資料都是很好的途徑】
環節三:說一說家鄉的風景名勝。
1、這一環節由學生主持,教師和其他同學充當聽眾。
2、學生講解完之後並給出是透過何種渠道收集到的這些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低年級的小學生都有著很強烈的表現欲,這一環節正是讓他們自我充分發揮,學生登上講臺,拿著指揮棒,一一解讀自己瞭解的風景、名勝,調動了主講學生的積極性,也進一步激發起聽課學生的興趣,一幅幅美景展現在眼前,有一種美不勝收之感。讓學生產生對家鄉地理人文景觀的好奇和熱愛。】
環節四:講一講家鄉有的傳說和故事。
1、由學生自發交流,主要有:《王母娘娘洗腳盆》《三瓣石》《李龍王》
《仙女麻姑》《龍石曬字》《神槍手於得水》等的傳說和故事。
2、並講講是透過何種渠道獲得的。
【設計意圖: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非常強,有這麼多優美動聽的`故事更加能夠深深地吸引住他們的聽覺,在傾聽和幻想中,感知年代久遠的傳奇。在講透過何種方式獲得這些故事時能夠和全班同學分享經驗,供大家效仿。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
環節五:唱一唱家鄉的歌曲或戲曲。
1、學生來唱家鄉的歌《文登是我家》。
2、聽歌曲《愛在文登》
【設計意圖:歌舞體驗往往能夠以情動人,在傾聽之餘,設計讓學生能夠唱起來,跳起來,深切地感受到我們家鄉不僅山美、水美、人美還有著動人的歌曲,對家長的熱愛之情就會更加熱烈和真摯。】
環節六:誇一誇。
1、透過交流學生有什麼感受。
2、用家鄉話誇一誇家鄉的美
3、伴著音樂再一次領略家鄉文登的優美風光。
【設計意圖:透過歌舞體驗,學生很容易融入其中,隨之歌唱,隨之舞動,在歌聲中,體會到家鄉的故事好聽,家鄉的歌很優美,進一步昇華了對家鄉的熱愛。】
下面介紹作業設計:課後,請大家繼續搜尋關於文登的有趣的或者你感興趣的事情,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
【設計意圖:繼續挖掘學生蒐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提升對家鄉的關注和了解。】
以上就是我開發設計的《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教學設計,有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給與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