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和勢能說課稿四篇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四篇
篇一: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動能和勢能》。
一.說教材
我先對教材進行一下分析:《動能和勢能》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十一章第3節的教學內容。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透過本節課的內容為“機械能及其轉化”的學習做準備。
二.說學情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學情進行如下分析 :日常生活中,有的學生聽說過“能”,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喜歡動手進行實驗。 “能”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八年級學生又是首次接觸“能”這個概念,學習的難度較大。
三.說學習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三個學習目標,
(1) 知道能量、 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鑑於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及其影響因素。教學難點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動能、勢能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五.說學法和教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創設開式的教學情境,構建體驗性教學模式”為指導,使用我校的“學生自學、展示反思、小組互學、彙報反思、教師導學、練習反思”的教學模式。
為了達成本節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開放性學習,我選擇的學法有:自學、探究、展示交流、練習反饋等。教法有:聆聽、導學、提問、精講等。
六.說教學流程
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
一、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展示彙報、反思交流
這一環節我要求學生把在課外利用20min時間預習的能量、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知識,在課堂上利用10min的時間檢查、展示彙報,使學生初步理解“能量、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 初步瞭解“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彙報過程中我認真聆聽,適時點撥精講。
二、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彙報結論、交流反思
本環節我讓學生分組利用18min的時間,用實驗驗證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我不斷巡視,觀察學生做實驗的情況,個別指導,引導學
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總結能量。我預設的實驗方案如下,學生也可以自己設計實驗方案。
(一):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動能與速度的關係:
實驗方法: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做兩次實驗。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實驗結論: ( 學生完成)
2、動能與質量的關係:
實驗方法:第一次,我們使小玻璃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才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 實驗結論:( 學生完成)
(二):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1、勢能與高度的關係:
實驗方法: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做兩次實驗。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較兩次實驗中鋼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實驗結論:( 學生完成)
2、勢能與質量的關係:
實驗方法:我們用體積和形狀相同的鋼球和玻璃球做兩次實驗。讓鋼球和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較兩次實驗中鋼球和玻璃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實驗結論:( 學生完成)
(三):什麼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做一個實驗。把一塊硬紙片放在彈簧上,用力將彈簧壓縮,使其發生彈性形變。大家猜想,彈簧能不能做功?放開手,我們觀察到什麼現象?
三、練習反思、激化悟性、精秒拓展、啟用能力
本環節學生利用9min的時間,獨立完成練習並彙報反思,我進行巡視,觀察學生做題的情況,然後聆聽學生的彙報,並作適當的講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和鞏固。我設計的練習題如下。
1、判定下列物體是否具有動能或勢能,假如有,說出能量的名稱,假如沒有,說明原因:
①在水平地面上滾動的鉛球: ;
②懸掛在室內的電燈: ;
③玩具汽車中被卷緊的發條: ;
④彈簧: ;
⑤在空中飛行的波音747客機: ;
⑥靜止在水平軌道上的列車: ;
⑦高速升空的火箭 ;
⑧被拉彎的鋼板尺 ;
⑨被水電站攔河壩攔住的上游水 ;
⑩空中下落的皮球 。
2、質量較大的喜鵲與質量較小的燕子在空中飛行,假如它們的動能相等,那麼 飛得快。
3、假如卡車空載和滿載時都以同樣的速度行駛,那麼空載時具有的動能 滿載時具有的動能.(選填“大於”、“小 於”或“等於”)
四、課堂小結
我引導學生利用2min的時間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結。
五、佈置作業
我利用1min的時間佈置作業。
1、獨立完成P70“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1-4題,第5題不做共同要求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選做。
2、預習:第4節 機械能及其轉化。
六、板書設計
第3節 動能和勢能
一、能量
1、概念
2、單位
二、動能
1、概念
2、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三、重力勢能
1、概念
2、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
四、彈性勢能
1、概念
2、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
篇二: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十五章第四節——《動能和勢能》。本節教材在學生學過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學生對能量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本課內容為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的概念。
(2)讓學生掌握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瞭解利用“控制變數法”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透過對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1) 理解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 探究決定動能、勢能的因素。
(四)教學難點:用控制變數法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斜面、帶孔的小車、木塊、鉤碼、直尺、不同質量的小球、一盆鬆軟的泥砂等。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求知慾更強,認識事物的興趣更濃,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新課程理念認為: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法:例項教學法和實驗探究相結合。
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的方法 。
教學手段:以實驗教學為主,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環節安排中注重了知識點的條理性和層次性。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聯絡實際,從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結論的出現,都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實驗探究為主線,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影片(激發學生好奇心),學生看完後會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飛鳥為什麼會撞傷堅硬的飛機?”由此引出課題:《動能和勢能》。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觀察兩幅圖(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分析:風、汽車是否做了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能量的單位: 焦耳, 簡稱:焦, 符號是: J
2、動能
(1)在講解動能的概念時,先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圖一: 風吹著帆船航行, 流動的空氣對帆船做功。圖二:流水推動水輪轉動,水對水輪做功)。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他們具有能量”,引出動能的概念。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動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一: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老師提出問題:狂風能撼動大樹,而微風只能搖動樹葉,說明動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先讓學生猜想(鼓勵學生,敢於猜想才會有發明創造),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此時,老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然後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展示本人在教學中的片斷)。記錄資料,分析思考,得出結論,最後進行交流評估。(整個探究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重力勢能
(1)“重力勢能”的概念難以理解,我讓兩個學生做以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被舉高的鉤碼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勢能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勢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在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讓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實驗器材,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再讓兩個學生上講臺進行演示實驗(學生邊演示邊講解)。然後記錄資料,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4、彈性勢能
(1)啟發歸納:多媒體出示一幅射箭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彈性勢能的概念: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加深理解:你能舉出物體具有彈性勢能的例子嗎?(張開的弓、拉開的彈弓、彎曲的撐竿、壓彎的跳板、形變的網球及網球拍等。)
(2)老師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例項得出決定彈性勢能的大小的因素:彈性勢能的大小與材料及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 與其他形式的能一樣,動能和勢能的單位也是焦耳,符號是J。
(學習這一內容,始終是尊重學生的想法和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得出相關知識)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有什麼收穫?老師加以歸納總結。 (學生透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回憶和概括,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堂反饋:
學生思考並回答引入課題時提出的問題:“小小的飛鳥為什麼會撞傷飛機?”(使課堂首尾呼應)。
練一練:
1、下列物體具有何種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
正在下落的雨滴: ;
被拉長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鐵軌上行駛的火車___________ ;
被起重機吊在空中靜止的貨物 _________。
2、 唐詩中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這動人的詩句生動、形象地反映
了這條大河蘊藏了大量的 能。
3、一物體沿斜面勻速下滑,物體的( )
A.動能增加,勢能減小 B.動能、勢能都減小
C.動能不變,勢能減小 D.動能、勢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塊石頭靜靜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透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分析資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駛速度v(km/h)
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用的喜悅)
五、板書設計
為了使學生對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15.4 動能和勢能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能量的單位:焦(J)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2、動能影響因素:質量、速度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
影響因素:質量、舉高的高度
3、
彈性勢能
4、探究方法:控制變數法 轉化法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層次性,注意了密切聯絡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研究新課標,深層次挖掘教材,虛心向同行學習,提高教學水平。我深刻地領會到“教無定法,學無止境”。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三: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動能和勢能》。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動能和勢能》是人教版第15單元第四個課題。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機械能以及功能轉化課題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a.知道什麼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麼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c.會比較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的大小.
2.方法:透過探究實驗,瞭解動能和勢能的大小各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利用相關的原理解釋有關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隻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採用多媒體教學,將試驗採用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更具生動直觀,對實驗方
法及過程逐步講解,使學生實驗瞭如指掌,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知識。期望學生能學會如何會去學,主動去學,因為學生在學習上遲早要獨立。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儘可能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匯入新課:(2~3分鐘)
選用幾件案例引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
2. 講授新課:(35分鐘)
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華。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 課堂小結:(2~3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
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動能與勢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5. 佈置作業。
七、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我的說果完畢,敬請各位老師留下寶貴的意見指引我前進,在教學上有一個長足的進步,謝謝!
篇四:動能 勢能 機械能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包括了動能 勢能 機械能三大知識點,其中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八年級已經接觸過一些例項,現在是全面的認識它們.能又是與功緊密聯絡的一個物理量,所以本節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於它為認識內能打下了基礎,故它同時也有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能 勢能 機械能的概念,知道動能 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動能和勢能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2.方法與過程:
(1)體驗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變數法和轉換法)
(3)體驗用類比方法,加深對物理概念理解的過程,學會遷移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演示實驗 例項分析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2)引導學生分析 討論在實驗的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敢於質疑的科學素養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養。
(3)學會自己查詢資料,培養自學的能力。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決定動能 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的因素
難點:解釋有關動能 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物理現象.
(四)教具:
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斜面,力學小車,砝碼,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單擺,滾擺等。
二、學情分析
透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動能 重力勢能 彈性勢能在初二學生已經接觸過,可以按透過實驗自己探索動能 勢能的決定因素,並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教法
本節課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分析討論,歸納結論.運用的方法有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觀察比較法,探究法等.
四、學法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 動手實驗 分析歸納 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類比法,控制變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引入新課
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並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絡,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學習 進行新課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後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並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透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圖1-1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鋼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麼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透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後,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於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於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遊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並推動紙彈移動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於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條等。
利用課本圖1-4的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為節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相同彈簧,按照課本圖1-4壓縮到不同的
長度。先後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鬆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裡。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具有重力勢能?透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麼能?透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麼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絡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5.動能與勢能的關係 可以相互轉化
透過做單擺和滾擺實驗來學習,並具透過多媒體課件再加強
(四)內化提高 實際應用
透過以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動能、勢能、機械能等概念及機械能的單位。
(1)高山上有一塊大石頭,穩穩地待在那裡,它有沒有能量?有什麼能量?
(2)列舉幾個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飛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勢能是5焦,具有的動能是4焦,這隻球具有的總機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鉛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勢能不相等,若使它們的重力勢能相等,可採取哪些方法?
(5)從斜槽上端滾下的小球,它有沒有重力勢能?在它下滾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大小有沒有變化?為什麼?在滾下的過程中有沒有動能?它的動能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五).課堂小結 感悟收穫
六、板書設計
12.1動能 勢能 機械能
1.動能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體都具有動能
決定因素:物體的質量與速度
2.勢能 動能與勢能的總稱
(1)重力勢能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舉高的物體都具有重力勢能
決定因素:物體的質量和物體被舉的高度
(2)彈性勢能
定義: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
一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都具有彈性勢能
決定因素:彈性形變的大小,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 機械能的單位:J
3.動能與勢能的關係 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