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陸地生活的動物說課稿範文

初二生物陸地生活的動物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主要是從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角度入手,透過對典型動物的介紹,得出動物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功能特點,重點關注運動和呼吸等方面。本節強調透過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㈡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透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3、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㈢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說出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透過比較使學生能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生存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3、概括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透過比較各類陸生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徵,使學生闡明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蚯蚓、兔子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二、說教法

  本節採用情景匯入法,談話法,實驗探究法,觀察法,飼養法。

  三、說學法

  學法採用小組討論法,實驗法,總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教學內容豐富,可用3課時完成。

  第1課時

  教師先引導學生透過對比用談話式對水生環境複習總結,進而引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之處。教師用投影打出水生環境可供水生動物生存的因素並進行歸納總結:

  一、水陸環境的差異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動物食用的鉺料。

  (2) 水中有溶解於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動物呼吸。

  (3) 水中晝夜溫差小,有溫和的環境。

  (4) 水中對水生動物還有浮力,解決了動物支撐體重的問題。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匯入新課:與水生動物相比、陸地動物的生活環境怎樣呢?有條件的學校可放影像片讓學生透過觀看回答問題,拓展視野。沒條件的學校可以觀察書中的插圖,再結合平時的實踐和感受說出圖中各動物生存的環境及運動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分組討論陸地生活的.動物生存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以及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突出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重點討論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又是怎樣解決食物、呼吸、支援體重、適應氣候、安全等適應環境的一系列複雜問題。學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給予激勵和評價,引導學生能運用較為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現象(學生說的是一些生活語言如:嘴——口 爪——腳——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後肢

  蠕動——爬行,以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行為習慣。)

  師生共同對陸生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特徵,歸納總結

  二、陸生動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

  1、陸地環境沒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氣以氣體狀態存在於空氣中,出現了用肺呼吸或用氣

  管呼吸;

  2、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浮力,出現了四肢發達的肌肉(尤其後肢強健)這是支援體重和奔

  跑運動的結構;

  3、陸地環境沒有水,氣候變得乾燥,為了適應出現了外骨胳,角質鱗片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的結構;

  4、陸地環境複雜多變危險四伏、敵害多,出現了發達的神經系統和靈敏的感覺器官,以對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靈敏的反應,且出現了擬態、警戒色、保護色……;

  5、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溫和,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出現了恆溫動物。更進一步突出了

  本節的重點、難點:“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關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書中沒有過多解釋說明,只是在章前點了一下,在這裡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二者不同,區別辯認各生物類群且能舉例說哪些是無脊椎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及各類群的代表動物,及我國珍稀動物目前狀況,滲透愛護、保護、珍愛生命等環保教育。關注動物棲息範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並要與不法行為鬥爭。

  三、佈置作業:

  課後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及抓蚯蚓。

  第2課時

  實驗 飼養和觀察蚯蚓

  本實驗要求透過飼養蚯蚓的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實驗,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體驗觀察的快樂和觀察到結果後的成功喜悅心情。

  蚯蚓的飼養較難。因為蚓繭的採集、孵化和培養尤其蚓繭的採集很難,加之孵化時間長,季節性較強(每年春秋兩季,4、5月與9月)所以飼養蚯蚓沒有成功。

  為了彌補此不足,我讓學生提前2、3天採集蚯蚓(記錄採集的環環境狀況)首先熟悉並觀察,然後再拿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觀察邊記錄。創設問題情境,進行知識遷移,並帶著問題去探究(關於問題教師可提出或讓學生自己提出):

  1、蚯蚓適於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活習性如何?把蚯蚓長時間放到乾燥的環境或沙灰中會怎樣?

  2、蚯蚓的體表為什麼要保持溼潤,在實驗中為什麼要拿溼棉球擦拭蚯蚓體表?

  3、大雨過後為什麼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4、蚯蚓是如何運動的?怎樣區分蚯蚓的背、腹、前、後?

  5、為什麼蚯蚓必須在潮溼的土壤深層穴居?

  6、蚯蚓是環節動物,身體分節有什麼意義?

  7、仔細觀察蚯蚓身體一會兒變粗,一會兒變細。變粗後移動位置(蠕動)

  讓學生充分理解:環肌收縮時,身體變細變長;環肌舒張時,縱肌收縮;身體變粗變短這一知識要點。總結出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徵。再結合沙蠶、水蛭得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第3課時

  完成陸地生活動物類群的觀察和概括。鑑於兔與人同屬哺乳動物,而有關人的知識已在七年級下冊詳細介紹過,因此本課時教學的側重點是透過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陸地生活的動物類群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特點,並完成新課標中要求的關於哺乳動物主要特徵的概括。

  一、觀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體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體溫恆定嗎?

  2.測量兔子前、後肢的長度。想一想,兔的跳躍與其前後肢長度有什麼聯絡?

  3.比較兔和狼的牙齒,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動物,因它長的可愛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所以關於兔適於陸地生活的外部形態學生很容易說出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第一點:兔子的耳朵長(耳廓大便於收集聲波)感覺器官發達,對外刺激反映靈敏。第二點: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後肢強大,能支撐身體,適於跳躍運動)適於陸地生活。體外被毛有保溫作用。第三點:兔的牙齒分化,臼齒髮達,盲腸發達,適於磨碎粗纖維與草食性相適應。第四點:母兔能下仔,且還能給小兔餵奶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