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有機化學基礎》說課稿
蘇教版《有機化學基礎》說課稿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來自浙江省台州中學,我說課的主題是《酚的性質和應用》,選自蘇教版《有機化學基礎》專題4第二單元第一課時。我將從思考、實踐、反思三方面完成說課。
一、我的思考
環繞著本課題,我從以下5個方面作了分析與思考
1.教學價值
①學科知識的建構價值
《有機化學基礎》介紹了常見幾類有機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質,並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絡,《酚》作為重要的一類有機物,它的出現可以完善有機物知識體系,豐富學生對有機物的認識。
②學科方法的發展價值
酚繼醇之後出現,同官能團性質卻有較大差異的事實,讓學生認識到有機物性質不僅取決於孤立基團的性質,還要考慮相互影響,豐富發展了結構決定性質的內涵,為以後複雜有機物性質的學習提供了方法指導,這是酚教學的最大價值。
③學科認知的情感價值
酚可以造福人類,酚的不當使用也會汙染環境,如何解決?關鍵還是靠化學本身,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化學的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酚》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生長出的新的知識。
2.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學生已學芳香烴和醇,掌握了苯環和羥基的性質。
能力基礎:學生已瞭解有機物學習的重要思想,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係,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潛在困難:對結構決定性質的理解比較片面,大部分同學對於基團之間是否存在著相互影響以及如何影響不清楚;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比較薄弱。
基於對教材內容和價值的理解,結合《化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情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瞭解酚的結構特點;掌握苯酚的性質,並能準確書寫相應方程式;瞭解苯酚的常見用途;知道酚對環境的影響;知道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事實。
②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結構預測性質,用實驗探究性質的過程,認識苯酚的性質;透過實際生活中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瞭解苯酚的用途及對環境的影響;應用對比分析、類比遷移、歸納總結等方法,形成基團間相互影響的觀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提高化學學習興趣;透過基團相互影響的學習,樹立事物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是物質世界普遍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這裡重點體現過程與方法目標,因為只有在一定的過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實知識、鍛鍊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體我將在實踐環節滲透介紹。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苯酚化學性質的學習
教學難點:分子內基團間相互影響觀念的形成
如何突破重難點,如何達成具體的教學目標,要選擇一定的教法學法作為支撐。
5.教法學法
教法:透過情境創設,任務驅動、協作交流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學法:透過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學習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構建知識,發展觀念。
這是我選擇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則是幫助者、促進者角色。
以上是我的5點思考,接下去我重點介紹我的教學實踐。
二、我的實踐
本課教學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情境匯入——引出概念
創設情境1,什麼叫醇?喚醒原有的認知經驗,醇含有羥基官能團。創設情境2,也含有羥基,為何叫酚?引發認知衝突,必然促使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得出酚含有羥基和苯環,且要直接相連,從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完成概念的順應。
發現了酚的本質特徵後,學生自然能寫出最簡單的酚——苯酚的結構簡式。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質,它有何性質?本課進行到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結構分析——預測性質
用結構指導性質的學習是有機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師提示新舊知識聯絡的線索:哪些物質含有苯環?學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質含有羥基?學生想到了CH3CH2OH、H2O。進而提出一個驅動性的任務:根據苯酚的結構,分組討論,寫出你認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並說明理由。透過同伴互助,縮小認知差異;透過頭腦風暴,激發創新靈感;透過展示交流,暴露認知困難。
學生認為苯酚應該易溶於有機溶劑,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見出現分歧,有些同學認為含有羥基,所以易溶,有些基於原有經驗,含有苯環一般難溶,也有些同學認為兩者都有影響,可能微溶。這是物理性質上的認知困難。
對於化學性質,學生則寫出了許多方程式:
顯然,學生將苯酚中的羥基同化為醇中羥基,將苯酚中的苯環,同化為苯,苯酚的性質是苯和醇性質的加和。對於這些反應是否全部都能發生以及有無其它反應學生不確定,這是化學性質上的認知困難。如何解決?實驗就是一把最好的鑰匙,本課推進到第三環節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歸納性質
環繞著苯酚溶解性的分歧,採用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由於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學生是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進入到探究活動中去的,更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引發思考。
透過實驗,學生得出苯酚易溶於有機溶劑,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規律,同時基於好奇心和本能,學生會主動看,會聞,也發現了其它的物理性質。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鍛鍊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樂趣。
性質反映結構,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與結構的關係?透過反思策略,學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羥基和苯環單獨決定的,而是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初步建立基團影響的觀念。
化學性質我不急於實驗探究,而是設定如下三個疑問:
①苯酚中羥基的性質與醇的性質完全相同嗎?
②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完全相同嗎?
③苯酚的性質有無不同於苯和醇的特殊性質?
這三個問題正是學生的認知困惑,於是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此時教師再提供實驗支援,學生則透過觀察宏觀的實驗現象,分析微觀的反應本質,並嘗試用化學符號——反應方程表示,經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從而歸納出苯酚的化學性質。這與學生原有認知又產生了強烈的衝突,為何同為羥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沒有?性質反映結構,對比醇、苯酚結構,感悟到是苯環對羥基造成了影響。為何同為苯環,苯酚更易發生取代反應?對比苯酚與苯的結構,感悟到羥基對苯環也造成了影響,從而得出基團間相互影響的觀念性認識。而顯色反應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質,對比結構可知,只有同時含有苯環和羥基,且直接相連才具有這樣的特殊性質,其它酚也應該有,用於檢驗酚的存在,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最後透過一個反思性的問題:如何認識苯酚化學性質與結構的關係?讓學生意識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環和羥基的性質,還要考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反思中完成觀念和方法的順應。
化學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創造物質,造福人類,這是化學學科的價值所在,本課推進到第四環節。
第四環節:拓展應用——體驗價值
酚用途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造福人類;苯酚甘油說明書的閱讀與分析,旨在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化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問題,同時也鞏固加深了對苯酚性質的理解。
化學的發展同樣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我採用“拋錨式”的教學方法,創設“新安江苯酚汙染事件”的真實情景,讓學生意識到酚的不當處置也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但此時學生更加關注的是如何處理這一危機,抓住學生這種強烈的心理動機,我提出瞭如下5個問題:
1.交警皮膚灼傷如何處理?
2.岸上洩漏苯酚如何處理?
3.洩漏點附近水域苯酚濃度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濃度含酚廢水可能如何處理?
5.教會普通市民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檢驗家裡的自來水是否遭到苯酚汙染。
問題解決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知識落實情況的反饋過程,而問題解決的結果也使學生意識到化學汙染問題是可防可治的,而解決的主要方法還是靠發展化學,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同。
課堂教學已經結束,但是我們的思考仍在繼續。
我佈置課後作業1:實際工業上含酚廢水的處理方法還有哪些?引導學生關心、關注環境治理的問題,拓展學生知識的廣度。
作業2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從典型代表物的性質遷移到一類物質性質的能力,也為下節課繼續學習酚的性質提供鋪墊。
三、我的反思
當完成本課教學後,我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知識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最有意義?宋心琦教授認為,不是具體的化學專業知識,而是影響他們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具有化學特點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本課教學中,如何學習苯酚的性質?結構預測,實驗探究是兩種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確理解結構與性質的關係?應該用聯絡的觀點看待基團性質,因為不同基團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從而形成較完善的結構觀。
如何看待化學的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化學的發展是兩條腿走路,既能造福人類,也會帶來環境問題,這是事物的兩面性,化學發展的目標是努力減少並消除汙染,發展綠色化學,從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當學生具備了這些基本的化學觀念並將之內化為自身的認識後,原來有機物是用這樣的結構觀去認識的,用這樣的實驗觀去探究的,用這樣的價值觀去對待的,學生也就具備了較高的學科素養和終身發展的能力,這不正是我們教育追尋的目標嗎?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不當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