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通用18篇)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通用1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目標的設定

  依據《教師教學用書》中呈現的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認識圓,掌握圓的基本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教參要求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掌握”包含了兩個層次:一個是敘述,二是能解決相關習題。“理解”包含了舉例、轉換、比較。

  二、說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學生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和圓錐的基礎,在整個幾何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圓的特徵並理解各部分名稱,學會畫圓並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雖然六年級的學生從一年級起便開始認識圓,但還未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加上本節教材也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透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

  三、說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但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較低,學生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理解這圓的許多概念,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就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說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生活實際,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的意義。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一個圓裡(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掌握畫圓的方法,能夠根據條件畫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在探索中發現圓的特徵以及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個圓裡(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法、學法。

  《課標》強調,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透過“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說一說”,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六、說過程設計。

  第一環節讓學生在猜謎語中引出質疑,調節了學生學習的激情,為下面的學習開了個好頭。

  在第二環節中首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尋找畫圓的方法,體會畫法的優缺點,從而找出正確的畫圓方法,在老師示範的引領下,學會畫圓達成學習目標。其次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什麼是圓心。給學生提供了一次開放的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比一比、畫一畫、議一議中得出半徑、直徑的定義和特徵,達成目標。利用數學研討會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個性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彙報、傾聽、思考和不斷的爭論中透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認識得以完善、昇華,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給予及時點撥,這樣在研討活動結束時,學生便明確了圓的特徵。除此之外,學生還發現直徑與半徑之間也有聯絡,自然而然達成了目標。

  第三環節和第四環節讓學生透過實際分析、比較,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輔助以上目標的達成。

  七、說評價檢測

  最後設計了3道評價樣題,來綜合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同時也落實了目標的達成度,從而做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做到及時反饋。

  八、道德課堂的體現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成了學生的活動室、實驗室,而教師猶如是球場外的教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潤物無聲中,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圓滿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透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透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二、學生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交流、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透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 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由課前準備的紙做的車輪(車輪有正方形的、圓形的),讓兩名學生滾車輪比賽來創設情境,透過學生討論、交流,匯入新課,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知道圓形的車輪既快速又平穩,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透過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把學生變被動"學數學"為主動"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等方式中老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同一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等等,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還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

  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 鞏固練習

  透過填空、判斷、操作等練習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圓,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小結體驗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最後,讓學生用右手食指畫一個圓滿的句號,結束課堂。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3、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麵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透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透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透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透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著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著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定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認識半徑、直徑

  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透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裡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透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2r與r=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透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試著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透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六、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一

  1判斷:

  (1)在同一個圓內可以畫100條直徑。

  (2)所有的圓的直徑都相等。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5)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6)半徑是2釐米的圓比直徑是3釐米的圓大。

  2、選擇題: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xx。

  A.半徑長度

  B.直徑長度

  (2)從圓心到xx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

  A.圓心

  B.圓外

  C.圓上

  (3)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xx叫直徑。

  A.直線

  B.線段

  C.射線

  3、想一想1: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

  想一想2:井蓋為什麼做成圓形的?

  (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並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七、拓展練習

  在操場如何畫半徑是5米的大圓?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以及他們的周長、面積計算,也直觀地認識過圓。在此基礎上,本單元開始正式學習圓的有關知識,這也是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個認識平面圖形的單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都是直線圖形,而圓是曲線圖形。從研究直線圖形到研究曲線,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跨越。因為研究曲線圖形的思想、方法與直線圖形相比,是有變化和提升的。

  二、說學生

  曲線圖形的思想、方法與直線圖形相比,是有變化和提升的。因此,透過對圓的研究,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圓的一些基礎知識,還需要透過學習,感受“化曲為直”“等積變形”“極限”等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以及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四、說重點

  掌握圓的特徵以及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五、說難點

  掌握三種畫圓的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二)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圓的認識

  同學們生活中有很多關於圓的物品,老師蒐集了一些,請同學們欣賞,課件出示。

  同學們你們能舉出生活中有關有的物品的例子嗎?

  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談到了有關圓的物品的面,是的圓是平面圖形,以前我們還學過很多平面圖形,誰能舉例?(同學們可能會談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如果讓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剪一個圖形,你剪哪個圖形?為什麼?進而引出圓是曲線圖形,有別與前面學過的直線圖形。

  (三)出示學習目標

  1、瞭解三種畫的方法;

  2、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四)請同學們在小組裡用準備的工具畫圓,看哪個小組方法多,圓畫的最好。

  (五)各小組彙報

  1、實物畫圓

  2、繩子畫圓

  3、圓規畫圓

  4、教師總結,畫圓的歷史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5

  一、教材解讀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直線圖形的相關知識,以及對圓已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直線圖形領域過渡到曲線圖形領域,其學習內容和研究問題的方法,都發生了變化。透過對圓的認識,為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以及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他們的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對圓的理性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遵循課程標準的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利用現代資訊科技與數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和,採用動畫演示,情景再現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究圓的特徵,突破教學難點運用所學圓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五、教法、學法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實現現代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

  六、教學流程及設計理念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幾個教學環節。

  一、走進生活,領略圓的美。

  課始的引入分為兩個層次:喚醒——展現。首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圓,喚醒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再展現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有關圓的畫面,從中尋找圓的同時感受圓的美。

  美侖美奐的圖片配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時,從中發現數學成分——幾何圖形。這樣設計就為學生從認識生活中的物體到認識數學上的幾何圖形,架起了一座橋樑,既突出了幾何建模的過程,又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二、實際操作,掌握畫法。

  學生初次創造圓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圓的基本特徵——曲線圖形。這時,引入畫圓工具——圓規,用多媒體展臺展示學生的作品,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不標準的圓又引起了他們的思考: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成功的圓?使學生從簡單的動手操作上升到方法的歸納。在學生充分交流後,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迅速掌握圓規畫圓的方法,運用基本方法第二次畫圓。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引出了三個概念:圓心、半徑、直徑。概念的應用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補充“練一練”,讓新知識得到及時鞏固,出示“試一試”第三次畫圓,層層深入,在掌握畫圓方法的同時還感知了圓的概念,引出了圓心及半徑的作用——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現代資訊科技的引入使這一理解難在滑鼠點動之間輕鬆解決。

  三、小組合作,探究特徵。

  這一環節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學生合作學習。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過程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在此之後,安排拓展練習,實現了知識能力的遷移。

  四、拓展與應用,盡顯圓的魅力。

  透過介紹墨子對圓的描述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萌發民族自豪感。在此之後,我又點撥學生探究: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車輪都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既注重鞏固基礎知識,又注意聯絡實際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我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的優勢:動畫情境的再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建立聯絡,為突破教學難點做了有力的鋪墊。對圓的再次欣賞人,給了學生想象空間。透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深切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五、課後反思:

  縱觀我的整個教學設計,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針對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使數學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最後,感謝各位專家評委,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徵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最後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樑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於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 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後,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圓的特徵。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透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複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說出區別於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徵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 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摺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麼。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彙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摺痕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並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後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瞭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 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裡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 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摺痕,透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並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並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並透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麼?透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後請學生觀看課件,並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透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後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瞭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裡著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範。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透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 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著、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慾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就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就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就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和學習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並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並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摸一摸、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透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絡,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就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就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就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並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透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從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知道摺痕的交點叫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的線段叫半徑,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2)研究圓的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相互關係。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並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彙報,學生彙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 能舉例說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圓的特徵,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著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學生透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就是半徑的2倍。

  (3)學習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透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第一、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第二、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第三、旋轉畫圓。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就是不難的,較難的就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就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 ,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就是儘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儘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儘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性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了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節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節課透過圓的認識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因此,透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的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比如騎過的腳踏車,有一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對圓有一些瞭解,但只是直觀的認識。另外學生在低年級時已對圓有了初步感知,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根據生活實際,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並能用字母表示對應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透過運用畫、折、量等多種手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徵和關係,增強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對圓的瞭解,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用圓規正確地畫圓。

  難點:歸納並理解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將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先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學生回憶交流: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

  我順勢展示教材圖片:從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類社會,從手工藝品到各種建築……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圓。讓學生說說自己所見過的圓嗎?並思考一下圓有哪些特徵,引出課題圓的認識。

  設計意圖:透過簡短的“平面圖形有哪些”的談話直接引出課題,簡潔明瞭,同時無形中也鞏固了“圓是平面圖形”這一知識點;學生對圓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透過主題圖欣賞生活中的圓,讓學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見過的圓,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瞭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圓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來是探究新知環節,嘗試運用不同的工具畫圓。

  這是學生會有利用圓形的實物模型的外框畫圓、用線繞釘子旋轉畫圓;用三角尺等等,我順勢引出運用圓規畫圓。先用課件出示圓規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圓規。指出圓規的組成:一隻“帶有針尖的腳”,一隻“裝有鉛筆的腳”。

  學生自己嘗試畫圓,邊嘗試邊小結方法:定好兩腳間的距離——把帶有針尖的腳固定在一點上——把裝有鉛筆的腳旋轉一週,就畫出一個圓。

  在畫圖過程中,我讓學生說說用圓規畫圓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學習畫圓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自主嘗試的過程,從最初的利用實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畫圓,讓學生經歷了從實物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運用圓規畫圓,重點說說畫圓時的注意事項,更是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數學素養。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透過剛才的畫圖,我會展示幾份學生用圓規畫的圓。並提問:為什麼都用圓規畫圓,圓的大小都不同呢?這跟誰有關呢?(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半徑……)

  接下來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概念。我會讓學生將名稱標在自己畫的那個圓上,標註圓心(o)、直徑(d)、半徑(r),並判斷圖中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同學畫的圓,帶著“為什麼圓的大小不同、同學說的半徑又是什麼”等疑問,學生很好奇地自學教材內容,並在圖上標註名稱,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及時鞏固了知識。

  結合畫圓的方法,進一步認識半徑和圓心。

  並引導學生總結: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由半徑決定。)那圓的位置呢?(由圓心決定。)

  設計意圖:明確了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思考如何畫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圓,初步感受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將學生的實踐操作提升到理論的層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探索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

  接下來我會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

  請每位學生在紙上畫一個與剛才的圓的位置與大小都不同的圓,再畫一個與剛才的圓大小相同的圓。將三個圓剪下來。選一個圓形紙片,沿任意一條直徑折一折。(發現:沿直徑對摺,兩側完全重合;圓是軸對稱圖形,任意一條直徑都是它的對稱軸;中心點為圓心。)

  在一個圓內任意畫它的半徑和直徑,並量一量。透過畫圖、測量等活動發現: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半徑長度是直徑長度的一半,直徑長度是半徑長度的2倍。

  設計意圖:學生在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動中,透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五)小結作業

  我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

  在作業佈置環節,我會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餐桌為什麼做成圓形?(2)為什麼這些都稱為圓桌會議?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是希望透過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有關圓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如:餐桌做成圓形是因為圓周上每個點到中心的距離相同,這意味著每個人夾菜距離相同,對就餐的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圓桌會議更是體現公平的理念;這也是對圓的本質屬性更高層次的體驗。

  七、說板書設計

  透過設計合理、明瞭簡結的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圓的認識

  圓有圓心、直徑和半徑,其中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直徑)確定圓的大小。

  同圓中,所有的半徑(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9

  一、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模型。實踐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二、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的認識以及半徑、直徑長度間的關係。

  (二)教材簡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麵積”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使學生能正確地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過程與方法目標:

  組織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2、在交流和溝通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讓學生養成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新知的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五)、說教具和學具準備

  畫圓工具、圓形實物、剪刀、卡紙、圖片、課件等。

  四、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將採用多媒體課件為主要教學手段,以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分組合作探究,自主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透過學生的說、摸、剪、折、畫、辯、議、展示、欣賞等,使學生在學法上,得到培養和鍛鍊。

  五、說教學程式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餐盒、蛋糕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動手實踐,初步認識圓

  此過程設計為五步,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近,第一步學生摸圓,感知;第二步嘗試畫圓;第三步引導學生剪圓、反覆對摺、觀察、發現、,彙報;第四步,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第五步,師生合作,引導學生畫圓。

  三、多層訓練,初步應用圓。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環節,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精選適量的聯絡生活的,形式多樣的習題,例如測量沒有標出圓心的圓的直徑,找出圓形物體的圓心,車輪為什麼要作成圓形等,講練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重視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感受圓文化,拓展延伸

  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圓的本質特徵時結合中國古代關於圓的記載,從歷史的視野上去豐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讓學生回家設計由圓(或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組成的圖案),並寫出創意,帶回與同學、老師交流。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是創造性地開發教材資源,教師只是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而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教師靈活把握。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並在練習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同時感受圓文化帶給我們的美感和振憾。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在本節課的實踐中,學生對圓的歷史、圓的美麗有著深刻的感悟,覺得數學課堂豐厚有趣,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學生覺得數學非常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這樣透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0

  一、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是在學生學的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是小學數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

  二、教材思路

  藉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借助實物、圓規畫圓;折畫量等活動,幫助認識直(半)徑、圓心及特徵。

  不足:學生的理解處於教師的調控和指引下,獨立空間不夠,對圓的文化及圓與人類的不解之緣受深。

  三、創新利用

  1、拓展空間,置學生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2、藉助多媒體,將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

  四、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透過畫圓經歷認識圓的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

  4、逐漸養成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及初步空間觀念。

  五、教學重點:理解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難點:

  畫圓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教法:分組教學;多媒體教學;遊戲教學法

  學法:合作學習;自學;分組實驗;討論

  教學流程

  《數學課程標準》前言: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入,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最後,藉助“解釋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散發圓的文化特性。

  一、匯入

  1、從生活中引出圓

  (1)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上有圓

  (2)播放動畫:石子入水後蕩起的水紋——從中發現圓

  (3)播放動畫:向日葵、鮮花、光環、波——感受美麗的圓

  2、匯入語: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們就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奧妙。

  二、新課教學

  畫圓

  圓的特徵教學

  遊戲

  練習

  迴歸生活

  (一)畫圓階段

  1、圓規畫圓——交流——明確圓規畫圓的基本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用其他材料畫圓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提出挑戰

  3、分享交流學生的創造

  4、穿插情感教學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題引起思考

  (二)圓的特徵教學

  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由此:

  將諸多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引領學生經歷“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為主旋律,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構

  一、剪圓——摸圓——圓的概念

  二、小組自學研究,完成學習卡——小組交流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

  板書(略)

  古代圓的記載

  墨子“圓,一中同長也”

  解釋----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

  《周髀算經》:圓出於方,方出於矩

  動畫演示:圓向方的漸變過程

  告知正方形的長

  (三)遊戲,四)練習

  1、做一做:判斷,理由,歸納要點

  2、直徑最長

  3、找直徑,找圓心

  (五)迴歸生活

  1、解釋自然中的圓

  播放動畫: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

  2、欣賞人文中的圓,給學生想象空間

  圓形拱橋,圓形建築,圓形中國節,圓形剪紙、圓形標誌設計

  3、在輕鬆愉快的談話中結束本課

  1)學生談感受

  2)結束語: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併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學們課後進一步調查,研究了。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數學大綱提出,學前班數學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教與學的關係,使幼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據這一要求,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要求和學前幼兒年齡特徵,在制定本節課教學目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能用用語言、圖畫或手勢語描述自己的圖形經驗,大膽與同伴交流。

  2、能進行創意動作表達。

  二、說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區分圓形和橢圓形。

  三、說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幼兒區分圓形和橢圓形的不同點。

  四、說教學準備

  學具:各種圖形的紙片 由圓形和橢圓形拼成的各種圖案。

  五、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啟發式談話法、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在活動中,突出觀察、比較、啟發談話,大膽發現,使幼兒透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且與教法相結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勇於探索,創新,求知的良好品質,這樣做,使幼兒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同時要學會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教學程式: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 觀察思考,探究新知識;

  (三) 鞏固強化,完善新知識;

  1、 採用啟發式談話法——活動開始,以幼兒熟知的各種幾何拼搭的物體引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等,透過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認識各種圖形。

  2、 採用(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重要環節介紹:幼兒自選認識的圖形,交流和討論:這是什麼圖形?它是什麼樣的?我看見過什麼東西像這個圖形?老師觀察瞭解幼兒已經認識到哪些圖形,能夠說出哪些圖形特徵和相似物。如果在認識長方形和梯形時,幼兒容易混淆,讓幼兒跟著老師一起變魔術“把長方形紙變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三種圖形的區別,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

  3、 採用遊戲法——鞏固強化遊戲:照我說的做

  教師發訊號,幼兒根據訊號自創動作到相應的圖形裡。如:請像小貓一樣走進圓形裡,像水一樣流進長方形裡,像雲一樣飄進梯形裡。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學與遊戲結合一起自然會讓小朋友們感興趣而不覺枯燥無味了……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孩子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孩子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二、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孩子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孩子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孩子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孩子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匯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匯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匯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孩子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例項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孩子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孩子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孩子透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孩子懂得: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B:組織孩子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孩子的思維。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孩子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孩子透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孩子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孩子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孩子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孩子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孩子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孩子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孩子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孩子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

  經孩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透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瞭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

  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教材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透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因此“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徵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徵,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學情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學,其中有少數同學的成績較差,他們上課時不愛聽課,也不知道怎樣學習,平時很少舉手回答問題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紅、徐港新、徐煥這樣的學生還是有幾位的,他們在班上的表現還是可以的,一般情況下,都能回答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有時,較難的也有個別學生也能答出來。我在教學時,注重鼓勵和表揚學生,有時也給予批評。我儘量做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果,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

  五、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分如下三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學習調查

  1、《圓的認識》課前學習調查。

  (1)你已經知道了圓的那些知識?還學會了什麼?

  (2)怎樣使用圓規畫圓?有什麼技巧?

  (3)圓與其它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4)圓有什麼特徵?

  (5)生活中哪裡用到了圓?你能解釋為什麼用?

  (6)關於圓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設計說明“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從學生不會、不瞭解、不知道的地方入手教學,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師的教因為需要教。】

  (二)認識圓的特徵

  1、認識曲線圖形:教師閉眼徒手畫一條不封閉的曲線。

  這是圓嗎?最不像圓的在哪裡?

  2、探索圓的特徵。

  (1)整體把握曲線圖形。

  我們常採用“對比、比較”的方法探索特徵。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圖形?

  把這些圖形進行分類,你會如何分類?為什麼?

  (2)出示一組組合圖形:圓裡面內接一個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十二邊形。

  (3)猜想:每個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角頂點的線段長度有什麼特點?

  (4)動手驗證猜想: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每個角的頂點距離一樣嗎?分別有幾條相等的線段?

  (5)學生逐一彙報,教師引導思考“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你發現了什麼?”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正多邊形越來越逼近圓形,但是,正多邊形內相等的線段數是有限的,而圓從圓上到圓心相等的線段數是無限。

  【設計說明:從一維空間到二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溝通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型的聯絡,加深對各自特徵的認識,為概括圓的特徵打下知識基礎。】

  (6)歸納圓的特徵:

  3、認識圓形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圓心半徑直徑

  4、認識“圓,一中同長也”:

  對於圓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了,春秋時期的墨子就在《墨經》記載“圓,一中同長也”,一中指的是?同長呢?什麼叫做直徑?這一認識比其他國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結:圓有什麼特點?叫什麼圓?

  【設計說明:在猜想、驗證、推理的數學過程中,概括出圓的特徵,透過對墨子於圓的論述介紹,加強數學文化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畫圓

  1、圓規是不是可以畫出一個圓?請用圓規試著畫一個圓,並標註出各部分名稱。

  介紹圓規:兩腳距離等於圓的什麼?

  2、特殊畫圓方法。

  【設計說明:動手畫圓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數學技能,透過教學直觀演示,學生練習,逐步掌握使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四、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聯絡

  剛才用對比的方法找出了圓的特點,事物之間往往存在著聯絡,用聯絡的眼光看,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有聯絡嗎?

  【設計說明;對於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對比,使學生認識曲和直的相互關係,增強思辨意識。】

  五、立體圓形。認識球體圓和平面圓。【設計說明:完成從一維空間、二維空間再到三維空間的空間建構過程。】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4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學法上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嘗試的讓學生嘗試,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說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組織學生髮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及相互關係;能用圓規等工具進行畫圓。

  2、利用學生動手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使學生經歷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的發現過程,並在探索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及圓心、半徑、直徑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挖掘經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的圓的認識活動中,使學生體悟探索發現和問題解決的快樂,進一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圓的價值,感受圓之美。

  說教學重點

  發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圓的製作方法,並能用圓規畫指導大小的圓。

  說教學難點

  正確、合理和靈活地根據圓的半徑與直徑畫圓,並能根據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解決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說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本節課選擇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透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學生主動參與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體現了“再發現”樂趣。

  2、聯絡生活,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層次性外,更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圓,並自己動手創造性地設計一些由圓構成的美麗圖案,使學生掌握畫圓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知識,增添審美情趣。

  3、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數學,有其直觀、形象又生動的特點,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地,突破數學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圖文並茂,使學生獲取知識方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說設計思路

  新《數學課程標準》在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在設計時注重我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測量和實驗等活動中感受圓形物體的美,發現圓的一些基本特徵,並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探索和應用應用意識。

  說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圓片和含有圓的物體,以及圓規、課件等作圖工具,組織學生採集圓的有關資訊,自制圓等。

  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演示動畫,複習舊知,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教師有意分類,匯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匯入新課。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二)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畫圓。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碰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指導。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2、認識圓的半徑與直徑,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認識圓心、半徑、直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圓的各部分,知道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繼續學習圓的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等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多少?長度怎樣?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如何?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引出: 同圓或等圓時也存在同樣的關係。這樣的安排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之後,再用課件清晰演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新授完畢,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我設計了有利於強化概念的基本題,和有利於拓展思維的動腦筋題。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四) 走進圓的世界 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

  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澱,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透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在課的最後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築,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5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定、重難點確立、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過程、創新拓展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五節內容,是一節平面圖形識別課。在此之前學生在小學已經認識了許多平面圖形,加之本書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的學習,為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奠定了基礎,同時,本節課為今後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推導以及圓等知識也起著鋪墊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設定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及內容特,結合學生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和扇形。

  2、能根據扇形和圓的關關係求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

  三、重難點確立

  教學重點: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和扇形。

  教學難點:探索分割平面圖形的一些規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圖形,養成把數學應用於生活實際問題的習慣。

  為了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所學知識,同時配合使用畫圖、觀察、歸納、猜想、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透過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和實際畫圓的過程突出重點,透過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四、學生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小學階段結合生活中的例項對多邊形和圓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但是對多邊形、圓的概念缺乏較為系統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使用數學語言、符號表達思維物件和思維結果的能力還未達到一定的水平,事實上,這些也是我們希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得到發展的方面。因此我選擇的教學素材是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和小學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而設計的學習活動則指向促進學生在相關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發展。

  五、教學策略分析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大膽猜想並動手操作,以觀察、實驗、整理、分析、歸納、猜想為主,在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數學又來源於生活,首先以一段《建築》的影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用各種實際生活中的精美圖片和我們所處的教室環境為背景,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透過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這些熟悉的圖形,透過合作交流,學生探究出了多邊形的定義及特徵。對多邊形的邊、角、對角線的探究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多邊形可分割為三角形這一內容,讓學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殊地位,為以後的三角形學習埋下伏筆。透過學生對畫圓過程的體驗,和對圓心、圓弧、扇形的認識,再次激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圓的知識運用,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細緻。這時再透過合作探究拓寬學生的知識,最後用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用“創意設計——我能行”再次使學生達到興奮點,感受到趣味性。

  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生動有趣的現實情境,並以數學活動為主線進行設計,意在使學生既要掌握簡單平面圖形的相關知識,更要豐富數學活動經歷和體驗,同時,在學習中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勤於動手動腦、手腦並用的良好習慣,進一步發展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六、教學過程分析

  由於本節課分為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兩部分內容,所以本節課也要經歷兩次知識的產生和解決的過程。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確立如下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自制影片,“流光溢彩的建築藝術,凝聚著幾千年的人類文明,你想成為傑出的藝術家嗎?你想成為傑出的建築學家嗎?讓我們從基本的幾何圖形入手,一起走進藝術的殿堂。”

  2、數學無處不在,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美。猜一猜這些圖片像什麼?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無處不在,感受到數學美。

  (二)新課:透過六個活動展開學習:

  活動一:尋找幾何圖形

  1、請大家觀察這些圖片,你能發現那些幾何圖形呢?(學生先尋找,教師再演示)

  2、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幾何圖形呢?再找找我們教室裡有什麼平面圖形?

  從圖中抽象出數學圖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活動二:小組交流,概念展示

  從小學我們知道,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都是多邊形。

  1、認識多邊形的概念。(請大家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多邊形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的看法,互相補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準備展示。)

  2、認識正多邊形,觀察這幾個多邊形的邊、角有什麼特點?

  3、多邊形的相關概念。(直接展示)再追問“圖中的多邊形還有那些頂點、邊、內角、對角線呢?”透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歸納,相互合作得出概念,讓學生自己概括出感知的知識內容,有利於學生進行開放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並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

  活動三:畫圖歸納猜想

  探究活動:

  1、探究n邊形有多少個頂點、多少條邊、多少個內角?

  2、探究過n邊形的每一個頂點有多少條對角線?整個n邊形有多少條對角線?過n邊形的一個頂點的所有對角線,把n邊形分成了多少個三角形?探究活動充分放開學生,探索分割平面圖形的一些規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養成把數學應用於生活實際問題的習慣,透過動手活動,觀察討論,發表意見,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練習紙上的表格,在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讓學生領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於發現規律。

  活動四:動手感知概念

  1、請同桌之間合作用細繩和鉛筆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個圓。然後教師請一個同學上黑板用圓規畫個圓。(PPT演示畫圓的動畫)

  2、試試說一說什麼是圓?圓心、圓的半徑、圓弧、扇形的概念是什麼?(教師總結)透過PPT畫圓的動畫和畫圓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圓的動態定義。(概念展示)

  活動五:知識運用

  1、想一想:圖中有多少個小於半圓的扇形?

  2、算一算:將一個圓分割成三個扇形,使它們的圓心角的比為1:2:3,求這三個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透過這道非常簡單的題讓學生充分認識扇形;2題的計算,請學生板演,考察了學生的掌握程度,增強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活動六:拓展提高

  探究活動:

  1.將一個圓分成三個大小相同的扇形,你能算出它們的圓心角的度數嗎?你知道每個扇形的面積和整個圓的面積的關係嗎?

  2.畫一個半徑是2cm的圓,並在其中畫一個圓心角為60o的扇形,你會計算這個扇形的面積嗎?要求能根據扇形和圓的關係求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三)練習:透過練一練和創意設計活動來進行。

  1、十二邊形有多少條對角線?從一個頂點出發引出多少條對角線?一共有多少條對角線?

  2、如果從一個多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引的對角線可將這個多邊形分割成xxxx個三角形,那麼它是幾邊形?

  3、一個多邊形有44條對角線,它是幾邊形?

  4、課本隨堂練習2

  活動七:創意設計——我能行

  幻燈片顯示――我能行:以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儘可能多地構思出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並寫出一兩句貼切、詼諧的解說詞。如:小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教師活動:

  ①限制條件必須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

  ②巡視、觀察學生做的情況;

  ③利用展臺展示學生的作品;

  ④點評學生作品,和學生一道把解說詞設計的更貼切、更詼諧。

  學生活動:

  ①學生自己自由設計創作圖案;

  ②欣賞同伴作品。

  (四)小結:

  談談你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穫!學生自己總結交流,儘可能補充完整。可以及時反饋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便有的放矢進行後續教學。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模組中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啟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徵。

  二、說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透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過多種形式的操作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徵,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圓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著,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二)畫圓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著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著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後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讓學生自學書本96頁的例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麼確定圓心,圓心有什麼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做半徑,並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麼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著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四)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後,接著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後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五)圓的對稱性

  最後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摺以後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並且還要讓學生髮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六)全課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有關圓的知識?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7

  一、說教材

  學生透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圓形物體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圓的初步認識》是建立在學生的這些經驗上來進一步認識圓的有關特徵,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併為後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透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圓心、半徑和直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感受圓的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圓上所有的點到固定點O都有相同的長度r,認識圓心、半徑。

  難點:初步認識圓的有關概念。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從而理解半徑;用討論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學習半徑、直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動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半徑等知識。透過自學的方式去學習圓的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點亮雙眼,看腳踏車車輪

  我出示了生活中腳踏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車輪形狀,學生們都知道是圓形,又出示正方形車輪的腳踏車,問這樣的腳踏車你們見過嗎?學生們會說沒有,緊接著我就提出疑問為什麼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呢?圓形車輪到底有什麼奧秘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初步知識。帶著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秘

  1、認識圓的邊:觀察圓形,看看它的邊是由什麼樣的線圍成的?由此得出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心:移動車輪、轉動車輪,讓學生觀察車軸在車輪中的位置有沒有改變,透過實物遷移,用一個點表示車軸,從而去認識固定的點即定點在圓中叫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

  3、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透過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在圖中找出與圓心距離為3釐米、2釐米、4釐米的點,能找多少個,並觀察分別在圓的哪個位置,從而認識點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位置關係。

  4、認識半徑:透過點在圓上這個知識認識到圓上所有點與圓心所連的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接著介紹這樣的線段就是半徑,用字母r表示,接著小組去討論怎麼理解半徑,並透過一道練習加深對半徑的理解。

  5、認識直徑:出示一個圓及圓中的6條線段,讓學生觀察6條線段中哪條最特別,透過小組討論找到特別之處經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再介紹這樣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再讓學生說說如何理解直徑並在圓中試著畫一畫直徑,看看還能畫出多少條,並量一量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而得出圓中有無數條直徑,長度都相等。

  6、認識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透過預習回答問題來知道圓的對稱軸及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兩倍,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說明直徑是半徑的兩倍,並給學生一張圓紙片,動手操作來解決如何確定它的圓心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練習

  本環節透過判斷和選擇兩種題型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首先,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接著讓學生們猜

  謎語,輕鬆一下: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個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裡。(打一個水果)猜出後,我們再猜一猜羊吃草的範圍最大能吃出什麼圖形?在猜謎中感受到圓在生活的存在。那麼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然後帶著同學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圓,最後出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形是最美的,學生感受圓的魅力。

  上冊圓的認識說課稿 篇1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並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後續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重要基礎,對於豐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透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教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4、教學難點:用圓規按要求畫圓。

  5、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圓規、圓形紙片、直尺、剪刀等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法:

  1、實驗操作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

  2、探究嘗試法: 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探索發現法: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透過多媒體手段將直觀演示、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激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們的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我遵循學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靈活應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生活情境;透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實際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課件)

  1、讓學生從生活事物中找到圓。揭示今天要學的圖形——圓。(適時板書:認識圓)

  2、投影展示各種型別的車輛,讓學生觀察各種車的車輪形狀。然後提問:“這些車的車輪都是什麼形狀的?車軸都裝在車輪的什麼位置上?讓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討論的基礎上,感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師: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我們熟悉的腳踏車的車輪,好嗎?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方法畫圓比較簡便?(用圓規)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教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重點指導學生按要求畫圓。(課件出示圓的畫法圖)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裡呢? 學生動手裝車軸。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學生介紹方法(多次對摺後摺痕相交的一點)

  師小結,螢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課件出示半徑圖)

  師小結: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回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

  (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從而懂得: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課件出示直徑圖)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

  (3)彙報:同一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透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直徑和半徑之間什麼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裡, d=2r或r= d(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透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 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和發展。)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1、 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

  2、 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

  (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畫一個直徑是4釐米的圓。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課外延伸,靈活應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把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腦筋樂園: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50米的圓嗎?

  2、

  (1)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下列現象,並寫出來。

  為什麼井蓋也得做成圓形的?

  人們在圍觀的時,為什麼會自然地圍成圓形?

  (2)蒐集有關圓的資料。貼到教室的數學角上,大家共享。

  3、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把本句提前,這裡刪去,這樣顯得更連貫)

  (五)全課總結

  1、讓學生談收穫,進行自我評價。

  2、我對整節課進行知識要點歸納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這樣總結,我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個性發展。即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收穫)(我認為藍色字那句可刪去)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瞭然,既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突出了教學難點,有利於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老師們:數學的魅力在於生活,數學的生命在於探索。讓我們一起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姿態和衝勁,以“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魅力和膽色,在新課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寫新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