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通用10篇)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透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透過塗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二、說目標

  本節課的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

  2.能夠設計有規律的圖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關規律的應用。

  教學重點: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能夠創造出有規律的圖形

  三、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要突出的重點講出。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四、說教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喜歡的“聯歡會”這一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絡生活實際,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體會規律給生活帶來的美。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4.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慧。

  根據“多元強化”“多角思考”的理論。我創設多元情景,如擺規律,看規律,塗規律,欣賞規律、編規律等活動,從多個角度進行強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

  五、說教學程式:

  一、遊戲感知規律,引入新課。

  透過老師貼星星,學生猜,再貼,再猜的遊戲過程,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們身邊有些事物是有規律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題圖,製成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知識的發現過程融於豐富、有趣的生活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透過回答正確獎一顆星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透過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加深對有規律圖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難點。

  三、智力闖關

  在本環節,我把書上的例2、例3分別設計成了第一關和第二關,然後在第三關設計較難的猜一猜

  透過這三關的梯度訓練,檢測學生應用規律的能力,從最簡單的排列規律過渡到較難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規律現象的認知,真正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將知識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加以綜合,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在第四關,我設計了一些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賞規律,讓學生意識到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規律能表現美、創造美並體現美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第五關我是讓學生自主創造一條規律,給學生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活動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規律,學完以後,你有什麼想法?

  你認為哪個小組表現最棒?

  這個環節透過前面獲得智慧星的數目,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來一個評價,體現了與開頭的銜接同時對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情況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50頁到第51頁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分為兩段學習。①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學具,探索兩種物品的搭配,這兩種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這些現象中的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在獲得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②經歷規律的再認識,解決稍微複雜的實際問題,感受規律的應用。本節課的教學是第一階段的內容,重點在有序的“找”規律。

  2、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對兩種事物進行搭配的過程,初步發現簡單搭配現象中的規律,並能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學生在觀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初步的符號感。

  3.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

  3、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觀察,合作探究,探索兩種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這些現象中的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小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觀察能力,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找規律》這堂課是從常見的生活現象中找隱含的規律,發現這個規律並不難,關鍵是讓學生知道這些現實生活的現象要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透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用多媒體課件和遊戲活動,在一定的情境激發他們的慾望,從中發現這個規律。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從生活中發現和探索兩種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這些現象中的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因此,我在教學中將主要採用談話法、小組討論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先用談話匯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規律時,將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學生初步發現這個規律後,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擺學具,找規律,對規律的認識得到提高將做到教學思想上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海南有許多旅遊景點(出示風景圖片),小青和爸爸媽媽想到三亞玩。這次旅遊,媽媽給她準備了2件上衣(出示學具):一件綠色的和一件黃色的。還準備了3條裙子(出示學具):粉紅色的、藍色的和大紅色的。你喜歡什麼顏色的上衣配什麼顏色的裙子呢?請同學們給她提些建議吧。

  學生交流,教師操作。

  小結:像這樣,一件上衣配一條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進行搭配。(板書:搭配)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這樣從學生喜歡的旅遊活動談話匯入,讓學生觀察自己觀察和思考,產生問題懸念,達到“不憤不發”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合作探究,體會有序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況都找出來。

  要求:同桌兩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記錄。

  教師巡視,學生彙報,同學演示。

  指名同學小結:一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較方法。

  提問:大家觀察後,你喜歡哪一組同學搭配的方法?為什麼?

  學生交流,體會有序搭配是比較好的方法。

  小結: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板書:有序,不重複,不遺漏)

  3.理解方法。

  談話:你們能像剛才這組同學一樣,把上衣和裙子進行有序地搭配嗎?請同桌兩個同學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有序地搭配。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誰能具體地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1)選上衣,配裙子。

  (2)選裙子,配上衣。

  4.小結。

  談話:把2件上衣和3條裙子進行搭配,可先用上衣進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進行有序搭配。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現實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合作的基礎上,將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不同的探索過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創新思想,感受符號

  問題:小青的爸爸為了這次旅遊,準備了3件襯衫和4條領帶,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討論。同桌討論。

  2.嘗試。

  談話: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學生作業,簡要評析。

  小結:同學們想到方法真多,有畫實物的,有畫簡單圖形的,還有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

  3.比較。

  這麼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歡哪一種呢?為什麼?

  小結:看來,用簡單的圖形、字母或數字等符號表示實物的方法更簡潔些。

  4.歸納。

  提問:如果領帶的條數不變,襯衫減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3×2=6。

  再問:如果襯衫的件數不變,領帶增加一條,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3=12。

  引導:透過剛才的活動,你有什麼發現?襯衫的件數和領帶的條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是什麼關係?

  學生在小組裡交流。

  小結:領帶條數與襯衫件數的乘積就是搭配的方法數,這就是搭配的規律(板書課題:搭配的規律)。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將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分析,經歷創新和符號化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獲得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數學模型。

  (四)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1.路線問題。

  提問:這麼多的走法?選哪一種比較合適?

  學生交流。

  小結:當搭配的結果很多時,要注意選擇最合適的搭配方案。

  2.獎品問題。

  學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遊戲問題。

  同學們在做“石頭、剪刀、布”的遊戲時,怎樣運用搭配規律呢?在這個遊戲中,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嗎?怎樣才能把各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來呢?

  同桌商量,試著玩一玩。

  小結:原來遊戲中也有數學問題呢,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設計意圖]讓學生解決生活現象問題,培養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能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啟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同時好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課小結,引導延伸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說目標

  1、透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說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說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3種規律。

  五、說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說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說說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透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誘發學習慾望。

  情境教學以形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以培養興趣為前提,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有機結合,體現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誘發主動性,促進兒童發展。這就是我在上課一開始設計了有關春天主體畫面的初衷。以動入境。吸引學生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事物的規律。

  (二)、自主活動、探究問題學習數學知識。

  本環節是一堂課中的主要部分,學生的主要活動是:根據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小組討論、操作實驗、合作探究,放手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在這裡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點撥者、激勵者。就此我設計了從生活中發現規律和隨數字娃娃走入智慧寶塔兩個活動,並努力的從這兩個活動中體現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質疑、達成共識理清知識脈絡。

  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把小組內探究到的結論在班內交流,小組間達成共識。在這個環節中鼓勵每一位學生認真傾聽,及時記錄和自己小組的不同意見,及時發表不同見解,可以互相質疑,互相補充,使學生想問、敢問和善問。而且我自己也傾聽學生髮言,及時引導和鼓勵。

  (四)、拓展應用、深化理解構建認知結構。

  學生在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學會數學知識後,再應用自己的發現解決問題。為此我設計了一些具有層次性、生活性、遊戲性、趣味性、開放型、挑戰性的習題,最大限度的使所學知識在練習中拓展深化,在應用中昇華,構建起知識體系,使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2、教材簡析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都規定了這部分內容。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數字和圖形的排列規律,只是在練習中有少量的習題;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編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本節課的3“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透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透過“猜一猜”,舞蹈動作等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規律現象,透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透過塗色與擺學具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感受數學的美。

  4、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5、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彩筆、塗色卡等。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注意重點內容的處理,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師故做神秘:你們想知道這袋子裡裝的是什麼嗎?這裡面裝著小圓片,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紅色的,一種是綠色的。下面我們來做個猜一猜小遊戲,好不好?(老師第一次拿出的小圓片是什麼顏色)

  2、師從袋子裡拿出一個紅色的小圓片。

  3、老師第二次拿出的小圓片是什麼顏色?(綠色)再問第三次呢?再拿一次呢?(共6個)

  4、哇,猜得真準,你們怎麼猜得這麼準?

  5、原來你們是根據這樣的規律猜的。那麼後面的排列你們知道了嗎?[出示省略號]

  6、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像這樣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有規律的排列,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規律。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猜一猜圓片顏色的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僅要求猜一猜結果,學生憑直覺做出判斷,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二)自主探索,尋找規律

  課件出示主題圖:

  1、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什麼?

  2、這些彩旗、燈籠、和花朵是不是亂擺亂放的? 你發現它們有什麼規律嗎?把你發現的規律悄悄地告訴給你身邊的小夥伴好嗎?

  3、我們先來看看小旗的規律。

  4、小旗的規律找到,下面看看花兒的規律

  5、再來看看燈籠和小朋友的排列規律

  6、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今年是我們巴馬瑤族自治縣成立50週年,壽鄉的美化綠化真的很不錯,看多美的小花園。(課件出示)

  7、新建的廣場地板磚快鋪完了,大家能幫忙嗎?(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本環節從主學生熟悉的聯歡會及縣慶美化壽鄉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同時也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並滲透熱愛家鄉的教育。

  (三)模仿中理解規律

  1、剛才我們應用規律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們能不能按規律來擺圖形呢?

  2、好!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好了,請大家4人一組把信封裡的東西全倒出來,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

  3、小組裡的同學商量一下你們想按什麼規律擺,商量好了大家才動手擺。

  4、那一組願意把你們擺的規律拿上來展示給大家看?

  5、你能向大家介紹你是按什麼規律擺的嗎?

  6、還有哪一組願意拿上來?(你想讓他們說說你們組是按什麼規律擺的嗎?那你怎樣問他們呢?)

  7、還有哪一組想拿上來?(你能象他剛才那樣也提出一個問題嗎?)誰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8、指其中一張:我也想提出一個問題可以嗎?

  按照這樣的規律排列下去,第12個應該是什麼圖形呢?請你獨立想一想(誰來說一說)

  9、到底是什麼圖形呢?請你拿出桌面上的這張學具卡片,接著畫一畫,看第12個是什麼圖形?

  10、畫好了嗎?誰來說說你畫到第12個是什麼圖形?

  11、拿出你的彩色筆按規律塗一塗。

  設計意圖: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內容具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的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擺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絡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最佳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環節設計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滲透猜想、驗證的學習方法。

  (四)生活中尋找規律

  1、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東西也是有規律的?(一週的星期一到星期天、街上的紅綠燈、人行道的斑馬線等)

  2、你真會說,大家表揚他。(啪啪 啪啪啪 啪啪 啪啪啪)

  3、剛才的表揚聲,有規律嗎?你還能接著往下拍嗎?

  4、用有規律的動作跳舞。(《春天在哪裡》)

  5、你也能自己創造一些規律嗎?(每個小組的同學討論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著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和發現中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五)欣賞規律,感受數學美

  1、課堂小結:生活中還有許多有規律的現象:例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日出日落,時間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小朋友們要珍惜時間,勇於探索生活中的規律,做生活的小主人。

  2、課件播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悟規律所帶來的數學美。(插入輕音樂)

  (1)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一年春、夏、秋、冬依次不斷的反覆出現。

  (3)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邊下山。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悟規律所帶來的數學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對規律美產生無限的遐想,使知識得到延伸。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作為課堂教學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具有啟發性、藝術性、指導性、應用性,並應發揮引、導功能,引學生之思,導學生之路。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整個黑板主要用於展示學生塗畫規律的作品。這樣安排既便於學生觀察,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間隔問題是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中隱含的規律。學生對實際生活裡的原型比較熟悉,容易發現相應的規律,因而也有利於學生積累學習數學的經驗,有利於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及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

  二、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2、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3、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4、深入體驗,感受規律

  5、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下面我說說我在各環節的構想:

  一、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1、2、3、這三個數讓學生猜一猜後面的數,然後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後面的圖形。先學生交流,然後師指出:原來這些數、圖形排列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規律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前後比較就能找到規律。

  [在這裡,我從學生熟悉數、形引入,讓學生猜一猜,從簡單的數字遊戲中初步感受數學中規律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顯示:音樂聲中,小兔們在歡快地唱歌跳舞的場景)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問學生:在小白兔的家裡你看到了些什麼?能說給大家聽嗎?

  2、交流自己獲得的資訊。

  3、問:你能發現這些資訊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4、分層觀察,體會規律

  前面的觀察可能是無序的。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上畫了幾組物體?每組有哪兩種?小兔子是怎樣排隊的?在小兔子中間還有什麼?(體會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隻蘑菇)你能數一數有幾隻兔子幾個蘑菇嗎?

  接著再分別觀察另外的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樹和繩子這幾組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再認真讀一讀這些資料,看圖想一想每組的兩種物體——兔子與蘑菇、夾子與手帕、木樁與籬笆、大樹與繩子的排列有什麼規律?他們的個數有什麼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裡的同學說一說。然後再透過全班交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在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兔子的只數要比蘑菇的個數多1;在每兩個夾子之間有1塊手帕,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

  5、歸納規律

  當兩個物體一個隔一個排列時,排在外面的物體比裡面的多1,排在裡面的物體比外面的少1。

  [以上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現實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資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首先師指出: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題可以直接觀察,根據發現的規律得出答案。

  然後激勵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解決“想想做做”第二題“鋸木頭”的問題。

  四、深入體驗,感受規律

  這一環節,我開展了一個玩排隊的遊戲活動。

  1、先請4個男同學,三個女同學。要求:每兩個男同學中間站一個女同學。

  2、再請一個女同學上來排隊,要求與上次相同。

  【開展此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規律進行分析、解決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在直線上的間隔現象與封閉圖形的間隔現象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體會規律的發展變化,啟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解決問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五、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透過觀察、討論、比較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圓圈,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最後佈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如用彩燈佈置教室,用美麗的圖案打扮自己的臥室,設計美觀大方的廣場,設計有創意的遊戲等。)

  【透過佈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找規律》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8~ 49頁的內容。本課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習時,已經結合有關學習內容,探索過一些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簡單規律的經驗。而本課主要讓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的簡單規律。例題呈現的是兔子樂園中的情景,讓學生分別觀察、分析兩種事物之間排列的規律及個數的關係,透過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並透過發現規律體驗成功,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試一試部分又給予學生充分的動手自我探索的時間,把操作學習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去尋找其中的規律。想一想部分,重在將今天學習的找規律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與生活中的例子相結合,進一步開啟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更加的清晰和形象。更能較好的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並初步體會和認識一一間隔排列中的兩種物體數量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3.培養學生髮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一一間隔排列規律的探索過程,找到並理解“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相同,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中間物體比兩端物體少1”這一規律。

  教學難點:

  學生能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說教法: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設計上,留意重點內容的處理,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課我主要是結合遊戲教學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教法,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輕鬆又能充分感受到規律在遊戲中的體現。

  說學法:

  本課中我指導學生採用了觀察、分析、操作、及與他人交流等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可以運用這些學法學習其他類似的數學內容,使學生有法在手,樂於自學。

  說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1、 遊戲激趣,初感規律

  2、 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3、 聯絡實際,應用規律

  4、 總結評價,回顧規律

  一、 遊戲激趣,初感規律

  在課始,我沒有創設複雜的情境,而是透過我畫你猜的遊戲,讓學生猜一猜下一個該畫什麼?學生在老師畫出的圖形的排列中感受到排列是有規律的,使學生初步體會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為研究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數量之間的關係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也為後面探究規律留出了時間。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出事小兔樂園情境圖,讓學生分別觀察情境圖中的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樹和繩子這幾組圖,看圖想一想每組的兩種物體——兔子與蘑菇、夾子與手帕、木樁與籬笆的排列有什麼特點?他們的個數有什麼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裡的同學說一說。然後再透過全班交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在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兔子的只數要比蘑菇的個數多1;在每兩個夾子之間有1塊手帕,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規律: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時,排在兩端的物體的個數比另一種物體的個數多1。接著又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棒和圓片,讓學生深刻理解“一一間隔排列” 中的規律,透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去“找規律”,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最後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用一個對著一個的方法尋找規律,抓住了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數量之間關係的本質,還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操作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透過追問:一一間著擺,還可怎樣擺也只要4根小棒和4個圓片。這是對規律的拓展,讓學生抓住現象中的本質及聯絡,幫助學生全面的認識排律現象中存在的規律。整個探索活動培養了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比較的能力。

  三、聯絡實際,應用規律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生活中有哪些這樣的排列現象。接著就帶領學生走入生活,完成書上想想做做的題目。目的是鞏固所學規律,能聯絡實際應用規律,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讓學生玩排隊的遊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欣賞數學,激發學好數學的慾望。

  四、總結評價,回顧規律

  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一起歸納總結:透過觀察、討論、比較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裡面的那種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圓圈,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此教學內容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中《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找規律”是新教材“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數字和圖形的排列規律,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8——89頁,例1~例4,有一個基本的迴圈組,以它為基礎,重複出現。例1~例3,迴圈組中每種圖形只有一個,例4,迴圈組中有的圖形不止一個,為從數量角度尋找規律做了鋪墊。

  說教法: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於是在設計時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重視實現顯性知識與技能目標,經歷探索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挖掘隱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三位一體的有效課堂教學。

  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採取了“大班教學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長負責,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透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認識規律,培養學生觀察、猜測、推理的能力。

  說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採取了獨立觀察和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透過猜一猜、找一找、塗一塗、擺一擺、演一演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依據新的教學理念,把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尋找規律作為這節課的主旋律,真正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了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我實施了六步走教學法,

  一、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上課開時,我為數學課堂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老師請來了極為神秘嘉賓和我們共同學習,你想認識他嗎?透過讓學生觀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發現規律,接著老師表揚(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課題——找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在這一環節,我出示歡度“六一”的主題圖讓學生探索規律。讓學生獨立觀察這些彩旗、彩花、燈籠的排列有什麼規律?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選擇代表全班交流,教師課件演示。最後小結他們都是一組一組的重複出現的,為學生揭示了找規律的方法,也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第一步:塗一塗。塗聯歡會入場券。這種學習將枯燥的簡單機械的練習變得趣味化,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活動當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擺一擺。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不適合長時間不間斷的進行數學學習,於是我設計了請你跟我做一做的環節,旨在透過接動作,擺學具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規律,在輕鬆有趣的活動中自己建構知識體系。

  四、小組合作,創造規律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起點,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歡的圖形創造規律,體現了“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透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感悟到規律是可以創造出來的,讓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

  五、轉換形式,表演規律

  根據規律演一演(用聲音或動作)。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規律讓學生用聲音或動作演一演,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對學生的成績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尋找規律

  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規律美,然後讓學生找一找藏在身邊的規律,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實現了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

  亮點:

  1、體現數學—生活—數學的大課程觀。

  2、“做中學”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3、“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學小班化”模式逐步展開、層層深入,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8

  說課內容:

  《找規律》這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第一頁的內容。

  說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第三單元“乘法”的第一節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和一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透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教材設計了“算一算”、“試一試”、“練一練”等演算法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認真觀察、獨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總結的學習機會,學生可以在這些演算法活動中體驗和感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並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情分析

  說學情分析:所執教的三年()班共有學生()人,學生已使用北師大教材兩年,他們喜歡上數學課,善於獨立思考,同時樂於合作交流,該班學生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學生敢說敢想,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一、說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找出計算的規律。

  2、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因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找規律,總結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體現如下教法:

  1.採用主題式教學,以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依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慾望。

  2.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基礎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

  學法:自主嘗試、驗證。

  三、說教學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倡導“先學後教,少教多學,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中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起航,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開課之前向學生說明獎勵機制:四小組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到的星星最多,這個小組的每位學生都將被評為今天的學習之星。

  ㈠、課前熱身(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三道題目)

  第一題:將這些算式寫在學生感興趣的卡紙上搶答,然後再說一說兩位數乘一位數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這道題目這要是鞏固前面學過的口算方法,也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第二題:說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回顧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第三題:猜猜星星後面藏著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課題:找規律,引導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2、課件出示課本中的那三組算式,激勵學生,你們能把它們全算對嗎?(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說說你是怎麼計算的?)這個環節透過學生獨立嘗試主要讓學生髮現整十數乘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鼓勵學生髮現的這條計算規律也就是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的計算規律: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①、先把乘數中末尾0前面的數相乘;5×1=5

  ②、再看兩個乘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2個0

  ③、就在乘得的數(積)的末尾添寫幾個0.500

  3、我相信你們49雙慧眼一定還能發現這些算是中的規律,請同學們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間又怎樣的規律? (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進行個別輔導,然後把各自發現的規律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小組成員可做補充,多幫助學困生,教師巡視,輔導學習困難的小組,最後在全班交流,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課件演示)

  這就是這節課要探究的的第二條規律,

  發現1: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倍。

  發現2:一個乘數擴大10倍,另一個乘數也擴大10倍,積則擴 大10×10=100倍。

  第二條規律不做重點要求學生去掌握。

  4、你們還能根據今天所學的計算規律,編幾道題目考考你的同桌嗎?(同桌學習交流,重點關注看看還是否有沒掌握計算規律的同學,如果發現這樣的學生,要多鼓勵,並組織同學們幫幫這部分同學,當堂消化)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體現同桌合作學習和交流學習的好處,再次強調了本課的重點: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 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後在所得積後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鞏固反饋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們太聰明瞭,今天我就帶大家去數學王國去參觀,敢去嗎?如果你們能闖關成功就可以免費進入王國的遊戲宮,有信心嗎?(激勵學生,讓同學們很快進入鞏固練習這個環節中來)

  第一關:逛同學恩喜愛的食品店(這一關的設計採用搶答的方式進行,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鞏固了本課重點——計算規律。)

  第二關:我們來到了你們的媽媽喜歡服裝店(這一關先讓學生獨立嘗試,並抽生板演,全班訂正,注意強調答語的寫法。)

  第三關:現在我們來到了養雞場。(這一關仍然採用搶答的方式進行,這道題目主要考察同學們對第二條規律的掌握情況)

  第四關:進入數學王國繼續玩搶答遊戲和猜一猜活動(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回 顧 與 反 饋

  本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又是什麼?

  你對本節課上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在學生交流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本節課上還存在的問題,今後去彌補。

  (五)、教師小結:引導學生齊讀本節課的兩條規律,獎勵這節課上表現好的小組。

  四、說板書設計:

  找規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發現一: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後在所得積後面添上被省略的0。

  發現二: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倍。

  【設計理念:簡潔明瞭,能讓學生一目瞭然】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但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謝謝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找規律》,它是在學生已經結合有關學習內容,探索過一些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簡單規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學好這一節內容可以為下面繼續學習找規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這種關係和其中的簡單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難點: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

  四、教法和學法

  因為這一節內容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因此我主要採取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讓學生透過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

  五、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把雙手背到後面去,不看手指,說一說一隻手上有幾根手指?每兩根手指之間有一個空擋,一共有幾個空擋?你還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得出:一隻手上有5根手指,空檔是4個,手指數比空檔數多1,空檔數比手指數少1。

  然後指出:其實像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我們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這裡,我從簡單的生活現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1、呈現例題情境圖,看看圖上有什麼?你能從圖中找出像我們剛才遊戲中手指和空檔這樣排列的事物嗎?看看哪個小朋友找到的最多?

  學生交流,再問每一組兩種物體是怎樣排列的,各有多少個,每組兩種物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把你的發現在小組裡說一說。

  指名彙報並總結。

  2、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動手操作,並討論為什麼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比只排在中間的那種物體多1個呢?

  3、教學想一想

  首先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現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能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啟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

  然後再請學生欣賞一組圖片:橋的欄杆;長廊;路邊的香樟樹和冬青;花欄;地磚;路燈;課桌;梳子;直尺;空調的葉片;學生的隊伍等,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蘊含的規律,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

  [周玉仁教授倡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能突出學生的主動探索活動,在豐富的現實問題的場景中,讓學生探索規律,而不是直接將規律灌輸給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首先師指出: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題可以直接觀察,根據發現的規律得出答案。

  然後激勵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解決“想想做做”第二題“鋸木頭”的問題。

  接著再回到主場景中,如果12只小白兔想圍成圈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那應該有幾個小蘑菇呢?這裡,學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應引導他們爭論。最後可用多媒體演示。

  [以上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化靜為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直線上的間隔現象與封閉圖形的間隔現象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體會規律的發展變化,啟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解決問題。]

  四、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利用規律我們可以幹什麼?最後佈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如用彩燈佈置教室,用美麗的圖案打扮自己的臥室,設計美觀大方的廣場,設計有創意的遊戲等。)

  [透過佈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一年級下冊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內容。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探索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與一年級下冊教材相比,本冊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一些,如圖形和排列呈現形狀和顏色的迴圈變化。教材的內容選擇注意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而且活動性和探究性較強。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知道並且能找到圖形的排列規律,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知道並且能找到圖形的排列規律,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

  2.難點: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推理等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設計一定的圖形規律。

  四、說教法和學法

  1. 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它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請學生到老師家做客為線索,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到老師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動展開,選取貼近生活的素材為教學資源。

  2.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師要緊扣學生已有的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引導學生透過比較、互動、合作、討論等活動探索新知。

  3.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

  教學中透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等方法體會圖形的排列規律,同時讓學生動手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4.尊重學生,和諧發展。

  今天的教育是關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新課程理念的基點便是從學生出發,尊重學生,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營造一種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課堂教學形式。

  五、教學流程

  一、激趣談話,複習舊知,為引新課作準備。

  師:聽說二(2)班的小朋友可聰明瞭,今天張老師想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沒有信心?

  (1).小遊戲。接著老師的動作往下做,並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2)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幾何圖形?用學過的圖形畫出一組有規律的圖形。

  師:果然名不虛傳。老師很願意和大家做朋友。

  二、匯入新課

  剛才大家所進行的兩道找規律的練習題是我們一年級學過的簡單的排列規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規律,而且有許多規律比我們以前學過的更美麗、更復雜,這節課老師要帶著大家繼續探索這些更美麗、更復雜的規律。大家願不願意?有沒有信心?板書課題:找規律

  三、 探索新知

  1.欣賞主題圖,感知規律

  (1)師:最近老師家買了新房子,想請大家去做客,願意嗎?首先請大家欣賞一下女兒豆豆設計的牆壁裝修圖,她說她設計的這幅圖既美觀又有規律,可我總覺得亂七八糟的,請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一下,四人一組討論一下到底有沒有規律?有什麼樣的規律?

  (2)學生:合作交流,探索規律,然後彙報各組發現的規律。(對於學生髮現的各種規律要積極地給予評價、鼓勵,增加學習的信心)

  (3)師:老師發現有一部分同學觀察出一些規律,可有些同學卻很迷茫, 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來探索這幅畫面,看看到底有什麼樣的規律。先引導學生說說每一行都有哪些圖形?它們是怎樣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麼關係,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麼關係?——(藉助課件演示,使學生髮現相鄰兩行的前一行的第一個圖形移到第二行的最後,其他圖形統統往前平移一格)

  (4)當學生行與行之間的規律發現後,引導其觀察列與列之間的關係。(使學生髮現變化規律同行與行之間的變化規律相同。

  2.進一步探索驗證規律。

  (1)師:大家到老師家作客,忙乎了半天,下面老師請大家來吃水果,好嗎?(出示課件)。

  (2)學生:觀察水果圖,觀察前三行的水果有什麼樣的排列規律?

  (3)師:第四行應該按什麼順序擺水果呢?能不能用牆面的規律來找水果圖的規律呢?

  (4)學生:同桌交流一下發現的規律,然後動手擺一擺,補充第四行。

  (5)師:如果接著擺下一行,應怎樣擺?

  (6)學生:觀察後回答問題。

  (7)師:揭示“迴圈”概念。

  3.遊戲中進一步驗證規律。

  (1)指名四人到臺前進行排隊遊戲。

  (2)教師指第二位同學排頭,問:第一位同學應挪到什麼位置?

  (3)指名第三位同學排頭,其他同學應怎樣挪動?(學生自己變換位置,其他同學訂正)

  4.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表現真不錯,從牆面裝修和水果圖中發現了有趣的圖形排列規律,下面老師請大家幫我一個忙,可以嗎?(可以)。老師家有一塊花布中間斷了一截,請同學們用學過的規律幫我補上,比一比看誰補得又快又好!(指名1人到黑板前補充)

  學生:觀察後拿出筆在紙上畫一畫。

  師:評價學生補充的結果(注重鼓勵)。

  5.探討迴圈方向相反的圖形。

  (1)師:同學們已經發現了這麼多有趣的規律,下面大家再跟老師去欣賞臥室的窗簾,看看它的圖案排列有什麼規律?與我們前面發現的規律一樣嗎?

  (2)學生:觀察畫面,分組討論,彙報交流。

  (3)學生:動手擺一擺,然後補充空缺的第四行。

  四、應用規律,進行個性設計。

  1.師:老師家的牆面已裝修好,可是地面的裝修卻讓我很頭疼,今天我想在大家中間評選幾名優秀的小設計師,為老師家的地面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咱們比一比看誰設計的最好。

  2.欣賞作品。

  將學生作品進行展示,評價是否符合要求。(只要是有規律的,都要給予表揚、鼓勵)。

  五、全課小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許多有趣的規律,同時也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在我們的數學樂園裡還有許多更有趣的知識等待我們大家去繼續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