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量濃度課前說課稿
物質的量濃度課前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質的量濃度課前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質的量濃度課前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物件,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透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絡。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透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
b.透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透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透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例項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m/v、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透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透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例項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示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此題尚須補充、新增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透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
在他們享受成功喜悅之際,我隨即會對他們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係:
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都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絡呢?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我請同學們自行設計表格將兩個物理量進行對比。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從兩者的“溶質的單位、溶液的單位、計算公式”作出比較。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對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兩個物理量間轉換關係的建立存在著較大難度。於是我為學生準備了密度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當他們經過具體化、形象化的轉換,再採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將所有的資料換成字母進行推導,抽象的公式隨即而生。
拓展昇華
成功的喜悅會再一次觸及他們,而課本知識此時一定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昇華。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投影,為學生提供了物質的量濃度在工業生產、醫療保健、環境監測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從中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與本節知識相關網站的提供,供學生課後進行延伸性學習,促使其萌發新的學習動機。
當堂反饋
精心設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當堂反饋,鞏固知識、技能目標。
1.下列溶液中氯離子的濃度與150mL0.5mol/L氯化鋁溶液中的氯離子的濃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鎂溶液B.450mL1.5mol/L氯酸鉀溶液
C.50mL1.5mol/L氯化鉀溶液D.50mL0.5mol/L氯化鐵溶液
2.一種NaOH溶液的濃度為amol/L,密度為ρg/cm3,則這種溶液的質量分數是:
A.1000a/40ρB.40ρ/1000aC.1000ρ/40a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有很多種,他們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絡。我請同學們利用自己課前收集的各種溶液的標籤,相互命題,將其它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一時間,同學們由學生身份轉變為教師身份,他們定會興趣盎然,相互命題相互解答的過程,既能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充實感,又能提升學生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靈活運用程度。而對於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我為他們準備下列練習。
(1)礦泉水中各元素的組成常用質量體積濃度來表達,其單位為mg/L。其中鈣的含量為≥4.0,它表達什麼含義?其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2)枝江大麴的酒精度為450,它表示體積百分含量,要將其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尚須哪些物理量?
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的學生們,此時又帶著化學課堂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課堂教學也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設計中,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我沒有過分強調,而側重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學會分享與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將使他們受益無窮。
一週前,學生們經歷了溶液標籤的收集過程,都主動與我交流,他們這樣說道:“原來我的家裡就有這麼多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物品呀!”“我帶來的1:4的鹽酸是什麼意思?”“我們什麼時侯上這節課呢?”……課未始而思無盡,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為我和我的學生們創造了一片共同學習的廣闊天地。
物質的量濃度課前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①掌握物質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②掌握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質量及其相互換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掌握溶解度的計算。
教學重點:
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溶解度、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的換算
教學方法:
分析引導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微粒數多少的物理量。符號:n;單位:mol。
2.摩爾: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時,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是多少,它是一個專用名詞,而簡稱摩,符號為mol。“物質的量”僅由於構成物質的微粒種類很多,用“物質的量”來表示物質時,必須指明微粒的名稱,如1mol氫原子、1mol氫分子、1mol氫離子,也可用化學式表示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質的量”還可用來表示某些結構微粒的特定組合,如由Na+與Cl-按1:l特定組合構成的NaCI晶體,可表示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總數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因為NaCl是離子化合物,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價化合物,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羅常數: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其近似值為6.02×1023載入中...)。符號:NA;單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6.02×1023完全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數,是一個真實值,而6.02×1023是一個實驗值,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
說明:阿伏加德羅常數和原子量標準均為人為規定的,如果它們發生改變,則原子量、分子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均發生改變;但是,質量、微粒數目、密度、體積等客觀因素卻不會改變。
討論:假設12C的原子量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資料肯定不變的是:
①氧氣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體積 ③氣體摩爾體積 ④摩爾質量 ⑤相對分子質量 ⑥阿伏加德羅常數 ⑦物質的量 ⑧氣體的密度 ⑨物質的量濃度 ⑩質量分數
答案:①、②、⑧、⑩。
4.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具有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M;單位:g/mol
5.氣體摩爾體積:在一定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佔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符號:Vm;單位:L/mol。
①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22.4L/mol。
②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數目、粒子大小、粒子間距。
思考標準狀況下,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如果當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時,一定是標準狀況嗎?
答案:不一定;因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壓強和氣體的分子數有關,標準狀況下,22.4 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 mol。
6.物質的量濃度:
以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c(B);單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體積,單位是升,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②溶質一定要用“物質的量”來表示。如給出的已知條件是溶質的質量或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或微粒數,應根據有關公式換算為“物質的量”。
③帶有結晶水的物質作為溶質時,其“物質的量”的計算,用帶有結晶水物質的質量除以帶有結晶水物質的摩爾質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無論取出多大體積,其各種濃度(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離子濃度)均不變。
二、基本關係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載入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載入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載入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載入中...
5.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 M(平均)=載入中...
6.氣體密度與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單位為g·L-1,多用於標準狀況下的計算。)
三、基本規律
1.摩爾質量與式量關係規律:
摩爾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在數值上等於其式量。
2.阿伏加德羅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注意:
①使用範圍:氣體;
②使用條件:相同的溫度和壓強。
(2)重要推論:
①同溫同壓下,任何氣體的體積之比都等於物質的量之比。
②同溫同容下,任何氣體的壓強之比等於物質的量之比。
③同溫同壓下,氣體的密度之比等於其式量之比。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克拉伯龍方程:載入中...=載入中...
3.物質反應的計算規律: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係數之比。
②在同溫同壓下,參加反應的氣體的體積之比等於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係數之比。
方法與技巧
一、阿伏加德羅常數應用的六個陷阱
氣體摩爾體積的適用條件及物質的聚集狀態
1.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數為0.3NA (×)
(2)常溫下11.2 L甲烷氣體含有的甲烷分子數為0.5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己烷中含共價鍵數目為19NA (×)
(4)常溫常壓下,22.4 L氯氣與足量鎂粉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題(5)中轉移的電子數目大於NA。
〖板書設計〗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關係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載入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載入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載入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