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來自海上的挑戰》說課稿

關於《來自海上的挑戰》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第四框題──來自海上的挑戰。

  教材分析:

  本課描述了向工業文明邁進的中國,在經濟、民族關係、政治制度及對外關係方面的表現。前三個框題是從我國內部體現明清時期的繁榮及繁榮背後的危機,而來自海上的挑戰是從外部揭示古老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來自海上的挑戰即承接前面內容是我國內部矛盾的一個體現,也是外部矛盾的一個切入點,所以本課在本單元乃至本冊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課程標準:

  4-5 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6-4 綜合多種因素,說出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

  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初中學生的心智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透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與殖民者東來等史實的分析,知道這一時期中**府對海外探索的態度。

  2.過程與方法:學習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傳教士東來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感受明清時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透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馬戛爾尼來華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

  難點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國在明清時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學情分析:初二學生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他們對本節課中歷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瞭解,但還缺乏對歷史事件縱觀的評價能力和橫向的比較能力。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考慮學生的因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互動式、討論式、體驗式及談話法等。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稟賦和潛能,我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讀圖分析法,即聯絡圖片資料以及已有的知識分析問題,為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2.合作學習法,即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開展學習,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慧。

  3.討論法,透過小組討論、群體討論,使問題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擬法,學生透過再現歷史情境,培養表演能力,也為深入的探究做好準備。

  師生準備:為使本節課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收集文字、圖片、影片等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同時,指導學生查閱報刊、雜誌、圖書、網路等資料,瞭解鄭和、乾隆等歷史人物以及鄭和下西洋、臺灣、澳門等事件的一些情況。

  教學環節: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我將本課設計為以下四大環節:

  1.展示探究主題,形成學習氛圍。課前播放歌曲《中國心》及探究主題激發學生興趣並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本節課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2.圖片竟猜,匯入新課。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猜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生說,師配合說其意義。圖片的選擇是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目的是回顧明清時期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而承轉到這一時期中國仍在原有軌道繼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匯入新課課題。這樣不僅使學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將中國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了解、探討。

  3.師生互動,驗證歷史。新課內容的四大案例我是按三大板塊來處理的。

  (1)海外探索的嘗試。鄭和下西洋的內容首先讓學生看段影片,感受鄭和當年航海的壯觀場面,隨即讀鄭和下西洋航海圖,讓學生模擬旅行,重溫鄭和當年的航海曆程,師課件演示,學生說時間、到達的地方。這樣,師生互動、學生樂於參與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接著,透過史料分析,瞭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意義、結果及被禁止的原因。然後,讓學生小組討論:評價這一史實對我國今天改革開放的意義。透過與當今實際相聯絡實現了《歷史與社會》“以史為鑑”的目的。

  (2)文明與野蠻交織。新航路開闢後,中國同其他亞、非、拉國家一樣也處於文明與野蠻交織的情況。讓學生分兩組探討傳教士與殖民者的東來對中國兩方面的影響。先向學生展示利瑪竇、郎世寧的地圖、繪畫、圓明園設計圖讓學生感受西方先進的文明。隨著《七子之歌》的播放,讓學生講述澳門被侵佔的過程、臺灣被侵略及收復等事實。這樣,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表格,指導學生列舉史實,分析、總結新航路開闢後給中國科技、經濟等領域帶來的挑戰。本環節內容設計意在讓學生透過對圖文資料中史實的分析,學會論從史出,以史導論的方法,從而掌握本節課的重點。

  (3)逃避挑戰,逐漸落伍。馬戛爾尼訪華的內容是讓學生透過表演小品及三個問題的探究來感受清統治者和外來侵略者的不同態度。本環節學生從身臨其境的表演體會統治者政策制定的原因,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準備。

  4.鞏固總結,拓展延伸。透過板書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使學生能一目瞭然地看出四個案例對中國的影響。兩個問題的探究,是本節課的拓展,一是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將中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中國落後的原因,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為明清統治者出謀劃策,培養創新思維。“歷史的啟示”是幫助學生學會“以史為鏡”,要有危機意識、要有開放相容的思想、還要把握住歷史的機遇……最後讓學生做簡短的演說,“21世紀未來社會的主人我們能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什麼”,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昇華本節課的主題。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中心,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評價能力及正確的歷史觀為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昇華,在交流中感悟,培養多種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