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說課稿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說課稿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新課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人間真情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描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將凋零,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冊教材選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課文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血脈親情。根據新的課程標準和理念,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和尋找合適骨髓的不容易。

  3、透過理解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險的餘震中完成捐髓手術,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採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透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說,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課教學,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激情匯入,激發情感

  薩特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更是一種被“誘惑”的創造。不同個性氣質和生活經驗的個體,就是被一篇篇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情感湧動的文學作品所吸引。於是他們在這種被“誘惑”的體驗中,產生或喜悅或惋惜、或憎恨或崇敬、或嚮往或同情、或奇怪或思索等不同感受和體驗來。

  所以,在匯入環節,我採用配樂解說方法,將本課內容簡要介紹一下,結尾提出這位正值花樣的年輕人,他的生命還有救嗎?匯入新課,從感觀,聽覺上得到一種震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第二環節:利用資訊科技幫助學生閱讀理解課文

  首先自由讀文,掃清識字障礙,並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然後由“課文中哪些詞句讓你深深的感動並揪住你的心”這一問題切入,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幫助,我預設從“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句中體會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透過學生查閱資料,進一步瞭解白血病的有關知識。“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係,大約在十萬人裡才有可能找到一個有適合骨髓的人。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於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骨髓的儲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結合課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時間表和介紹李博士的有關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這骨髓的來之不易。隨著課件出示中國地圖,在臺灣,上海,杭州之間用紅色箭頭批示出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的表象。透過品詞析句,引導學生知道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和尋找合適骨髓的不容易而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卻在危險的餘震中完成捐髓手術,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第三環節:課外拓展、讀寫結合

  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想讓學生昇華學習體會,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情。所以,首先我出示幾幅圖片。(圖片1)小錢得救了,他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圖片2)他的父母緊緊地握住李博士的雙手久久不願離開。教師邊出示邊解說:因為愛,人間才充滿溫暖。是愛,給了小錢第二次生命。是愛,讓一朵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綻放。從而提出如果有一天,(圖片3)小錢和那位不顧家人安危、冒著生命為他捐獻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他們會說些什麼呢?看誰說得最讓人感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試著將所思,所想,所說寫下來。因為閱讀的過程是讀者作品、作者進行對話的過程。如果我們的教師越俎包辦,強行打斷學生和文字的對話,甚至剝奪學生和文字的對話權,勢必損壞學生閱讀的主體性,損害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所以本環節,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給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