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力平衡說課稿

初中二力平衡說課稿

  二力平衡,指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於平衡狀態。下面我們來看看初中二力平衡說課稿,歡迎閱讀借鑑。

  一、 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運動與力第1節二力平衡。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第八章《力》,為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力和運動的關係以及壓強和浮力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絡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善於觀察,熱衷於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3)進一步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組織學生討論並對物體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透過組織實驗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3)透過運用知識分析例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從實際現象中分析並獲得物理規律的推理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教法,

  觀察現象、親歷實驗探究、小組協作、討論歸納的學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幾幅圖片(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黃山飛來石等)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於怎樣的狀態?它們分別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由生活中見過的事物和手指支撐起杯子和傘的有趣實驗引入新課,覺得新奇有趣,學習積極性被調動。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目的明確,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課教學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學

  分析課本圖9-1中的各種物體的狀態、受力情況。學生上黑板畫受力示意圖,既複習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又調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由學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狀態”及受力情況。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這時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並加深對“平衡狀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的教學

  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於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麼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設定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為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慾望。

  1、實驗步驟: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不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實驗,而是引導學生“探究木塊或小車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掛在空中小車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慮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響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物體作為研究物件呢?”展開討論,考慮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後制定用硬紙片、鉤碼等作為實驗器材。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步步誘導,層層遞進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問題。

  讓學生更多角度地參與學習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變灌輸教學為引導學習。

  2、進行實驗:為了克服學生實驗的盲目性,實驗前按①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相同的鉤碼;②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同的鉤碼;③把卡片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④將卡片從中間剪開,四步對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思維清晰,明確目的。

  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後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說小結

  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觀察平衡現象為切入,經歷探究、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和動手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發展了能力。

  六、說作業

  作業要儘量少而精,既達到鞏固本節課重難點的目的,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