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說課稿
五人墓碑記說課稿
說課是教師在教學交流過程中具備的一種基本教學能力,接下來小編蒐集了五人墓碑記說課稿,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講讀課,屬於明清時期的散文。文章採用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的寫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並茂,不僅有說服力,而且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學生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為“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以上三方面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準確理解文言重要實詞的意義,掌握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結構用法;
2、能力目標:學習夾敘夾議、正反對照的寫作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作者關於生死價值的闡述。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制定如下:
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鬥爭精神,理解作者關於生死價值的闡述。
四、說教法
1、本課涉及的歷史較多。因此,注重背景知識的介紹,幫助學生解讀課文,領會作者的觀點。
2、加強課堂訓練,鞏固文言知識。
3、文言文教學,重在指導學生的朗讀。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五、說學法
1、讓學生在課前查詢相關資料,幫助理解課文。
2、引導學生對學過的文言知識進行整理、歸類。
3、注重對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六、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一)匯入(2’)
以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說的那段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匯入本課的學習,因為《五人墓碑記》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這樣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由此匯入順理而自然。
(二)範讀正音(8’)
播放錄音範讀,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明句讀、聽出語氣,同時對有異義之處作標記。
教師點撥正音,對學生提出異義的讀音,對學生普遍有習慣性錯誤的讀音,加以糾正點撥。
(三)講析文字(25—30’)
1、逐段梳理。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以自願或點名的方式,分別請不同的學生逐段邊讀邊講析課文中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著重總結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現象。
2、討論解疑。每講完一段,同學們共同討論該同學本段講解中理解有疑義的地方,討論加上教師的點撥以明確。
3、明確文意。每講完一段,同學們共同討論本段的段意,討論加上教師的點撥以明確。
(四)集中朗讀熟悉背誦課文。(機動環節)
(五)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切入主題(3’)
在如何切入對本文的研讀上,我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因為作為一篇文言文,如果是從篇首上到篇尾的話,就太過於平淡了,顯然難以讓學生眼前一震,也難以給學生以大的思考契機。因而我選擇從文體入手,直入文章的核心——死,由一個死字迅速地切入對全篇文章的把握。
【備註】因為這五人生於編伍之間,只有他們的死最壯烈,只有他們的死意義最大,也最易表明作者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思想主旨。因而,作者突破了碑記文體的一般程式,大膽取捨,對五人的其他事蹟一概略而不書,只集中筆墨寫其死。那麼,我們不妨也由一個死字切入對文章的把握。
(二)文字研讀(25’)
1、五義士為什麼而死?結合文字,找出文中相應的.文字表述加以讀析。
(第①段激於義而死——人物總評)
2、五義士是怎樣死的?
(結合文章第③段包括五義士在內的蘇州市民抗暴鬥爭的經過和第④段五人從容就義的經過,
3
加以詳細地讀析,尤其是第④段中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這段文字最見五義士為義而死、視死如歸的從容無畏,也看出作者對其捨生取義而死的高尚的人格尊嚴的讚頌,此細節需仔細品讀。)
3、五義士的死有何意義?作者用了哪幾組對比來表現其死的意義?
(第②段中將五人之死與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對比,一個曒曒,一個湮沒,更加突出了五人的義舉,表現了五人激於義而死的不同尋常。第⑤段中將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與縉紳的易志變節作對比,突出了出身底層的五人為正義而死的品格和政治影響。第⑥段中將五人的談笑以死從容就義與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作對比,可見其死得壯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潔和死的分量之重。同時,將五人現在的為義而死為人景仰與假設的五人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頤養天年卻被人驅使的死作對比,突出五人榮於身後的顯耀和死之意義的重大。總之,這四組對比,反覆地突出了五人之死之重,從而也以此推匯出了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備註】至此,三個問題討論解決完畢,其實全文的1—6每個段落也就都詳細地讀解完畢了,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推匯出作者的思想與寫作意圖,也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4、請一同學歸納總結文章的主旨。
(本篇碑記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敢於跟惡勢力鬥爭的英勇事蹟,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仗義抗暴、從容就死的英勇行為,高度評價了他們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人格精神,肯定了他們鬥爭與犧牲的重大意義,進而闡明瞭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生死觀。)
(三)拓展延伸(10’)
寫一段文字,評論文章思想內容的進步性與侷限性。
設計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學會用理性的頭腦,用辯證的歷史觀來分析問題,開發其思維品質。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