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有磁性說課稿(精選7篇)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精選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磁鐵有磁性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 篇1

  對於本課《磁鐵有磁性》的說課稿,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深挖教學內容,調整探究順序”。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區域性。

  第一區域性

  探究活動1——磁鐵能吸引什麼?

  讓同學先猜想,然後在一大堆物體中用磁鐵找出能被吸引的物體名稱,說說他們的製作資料。我改變書本上原有的對比式實驗記錄單而設計成現在的強調主題的樣式,主要是要把同學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的製作資料上來,而減弱其他資料的負面影響。

  在實驗後讓多位同學來回答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磁鐵能吸引什麼,從而來強化同學對概念的掌握——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接著用磁鐵吸引裡面裝有回形針的信封,設定疑問:“老師的磁鐵怎麼能吸引紙做的信封呢?”從而進入本課教學的第二區域性

  探究活動2——磁鐵隔著物體還能吸鐵嗎?

  讓同學上講臺演示磁鐵隔著木片、塑膠片、玻璃和鐵片能否吸鐵,發現磁鐵隔著鐵片卻不能吸鐵,得出“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的科學概念,並強調“一些”的含義。

  我要深挖的教學內容,就是磁鐵隔物吸鐵的現象。其實同學對於磁鐵有磁性和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現象早就有所瞭解,停留在這個粗淺層面上的探究,對於同學和我們科學教學的發展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我深挖磁鐵的吸引能力與隔開物體的多少之間的關係,並採取倒敘的方法,用實驗記錄單和照片來引導同學對於本實驗的設計和假想。

  透過這張實驗記錄單,第一要讓同學明確需要選擇實驗的器材——磁鐵,回形針和40張紙片,並讓同學解決紙片的問題——利用科學書本。

  其次要讓同學明白實驗的操作順序

  ——依次是隔開10張、20、30、40張紙片進行實驗,並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針數量記錄下來。

  透過這張實驗照片,不只要讓同學掌握實驗的注意事項,紙要拉平拉緊,要注意頁數與張數的區別,回形針要掛直不搖晃,要逐步減少,以減小實驗誤差等。還要讓同學比對照片,在小組內分好工作,2人拉紙,1人掛針,1人記錄。

  這樣,經過選擇實驗器材、掌握探究順序、注意操作要點、有效分工合作4個步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效,並具有很強操作性和指導性的實驗計劃了。

  同學運用自身的實驗設計,得到實驗資料,並綜合各組的資料,一起得出“隔開紙片的張數越多,磁鐵能吸引回形針的個數越少”的實驗結果。

  當然本環節最主要的目的,不只僅是要讓同學得到實驗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讓同學在教師直觀、簡潔和有效的引導下,形成實驗的思路和設計方案,增強同學合理選擇實驗器材,藉助身邊事物進行探究,能抓住實驗要點並團結合作、合理分工的素養,提高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我要調整的教學內容,可以認為是本課的第三區域性——就是用磁鐵識別鐵製品的環節。

  教材原來把此環節佈置在同學驗證磁鐵能吸引鐵的實驗之後,但是教材提供的資料——硬幣,其成分顯然要比鐵這單一成分複雜的多。我們知道,製造1元硬幣的資料主要是鐵和鎳,而鐵和鎳都能被磁鐵吸引,所以用磁鐵吸引1元硬幣並不能說明1元硬幣就是用鐵做成的;5角硬幣有兩種,均為黃色,同學直覺為銅。雖然老版的5角硬幣資料的確為銅,但新版的資料為鐵心渡銅。所以看似一樣的兩個5角硬幣,被磁鐵測試卻有不同的結果——一個能被吸一個卻不能。磁鐵怎麼能吸銅?所以容易對同學剛樹立的概念發生衝擊,而且磁鐵能吸引鐵心渡銅的5角硬幣,不只需要磁鐵能吸鐵這一概念的支撐,還需要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理論為基礎,所以我調換了此環節的教學順序,在得出了兩個概念之後,並利用同學課外去查閱資料,才幹讓同學理解本環節的教育內涵,才幹理順同學的思維,沿著他們認識周圍世界的認知規律而逐步前進。

  前備後拓、深挖細磨,我力求呈獻給大家的,將是一節平實而不是浮誇的,平時而不是刻意的,平視而不是俯視,不是凸顯教師的科學課。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指導學生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為下一步學習磁鐵的兩極和指南針等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本課教學內容分為3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鐵。

  這部分是本節課的匯入部分,目的是調動學生回憶曾經玩過和見到過的磁鐵,已獲得對磁鐵的初步認知。一方面,交流我們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知道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另一方面,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及磁鐵的名稱。激發學生表述自己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磁鐵的興趣。

  第二部分: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部分首先是讓學生透過猜想和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透過對比、討論的方法找出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是什麼材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這部分是以一個問題的形式提出來的,怎樣來研究這個問題?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書上提供的兩個範例,相信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能設計出實驗方法來。比如用磁鐵的各個部位去吸引一堆回形針,觀察磁鐵的各個不同部位吸引的回形針的數量是不是一樣多;還可以分別用同一塊磁鐵的不同部位去靠近同一根大頭針,觀察磁鐵的各個部位能把大頭針吸引過來的距離是不是一樣,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如果學生都想不到呢?教師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然後讓學生用實驗來驗證。透過這一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對於“磁鐵兩極磁性最強”是不是真正認識、理解了,另一方面,也進一步驗證了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一樣。

  在探究了磁鐵各部分磁性強弱後,教材透過文字告訴學生“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學生們可能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學生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透過探索,讓學生知道磁鐵有磁性、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探索,知道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建立“磁極”的概念並認識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能力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透過實驗驗證從而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探索過程、

  2、能不斷的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揚聲器一個,防盜報警門模型一個。

  觀察演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型磁鐵等形狀不同的磁鐵、

  分組實驗:磁鐵、塑膠勺、鐵湯勺(食堂有)、鐵勺、鐵鑰匙、銅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塞、塑膠尺、紙片、棉籤等、

  三、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本課分六個環節來展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魔術表演,匯入新課

  教師表演《喇叭變話筒》

  課堂開始,我先出示一個喇叭,問: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學生一定會說是喇叭,我說是話筒。學生感到驚訝,同時產生認識上的衝突,明明是喇叭怎麼會是話筒呢,接下來我就對著喇叭說話,音箱裡傳出響亮的聲音。學生驚呆了,都想知道是怎麼回事,我藉此機會向學生道明其原因。其實喇叭和話筒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即可當喇叭用也可當話筒用,因為喇叭和話筒上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你們猜是什麼?老師指著底部的磁鐵,學生恍然大悟說是吸鐵石。吸鐵石還有一個科學名叫……學生齊答:磁鐵。老師板書:磁鐵(引出課題)

  強化課題:磁鐵俗稱吸鐵石,不過在課堂中我們要注意科學語言,我們應該把它叫……學生齊答: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透過生活中常見的喇叭為道具,把喇叭當話筒用,讓學生在物體識別上產生衝突,進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興趣從而產生探究慾望,讓其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

  師: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預計學生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都有什麼形狀呢?誰來說?

  預計學生可能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我出示常見的磁鐵問:你們能給這些磁鐵取名字嗎?讓學生說……

  為了便於我們的實驗研究,科學上根據磁鐵的形狀特點統一取名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和方形磁鐵等。

  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交流自己所見過的磁鐵,讓學生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學生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1)、玩磁鐵:

  這個部分內容我是透過玩磁鐵這一開放性的活動展開的,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問話方式:你們玩過磁鐵嗎?玩過的請舉手,學生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接著問:想不想再玩磁鐵呢?投影出示活動要求:1、看哪一組同學的玩法最多,發現的密秘最多。2、老師在你們桌上放了許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做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並在表格中能被吸住物體名稱後劃“√”不能吸住物體名稱後劃“×”5分鐘後宣佈活動結束,指名學生彙報玩磁鐵中所發現的新問題和實驗結果。

  (2)、瞭解磁性:

  老師分別在黑板上貼出“能被吸住”和“不能吸住”兩張卡片。根據前面學生的彙報情況,指名一個小組上來把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物體名稱的紙片分類貼在黑板上。問:這些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學生預計會說:都有鐵的成份或者說都是鐵做的。師:說得很好,這說明磁鐵它有一個什麼性質呢?預計學生會說:“能吸鐵”。師:出示一張卡片,上寫有“能吸鐵”。學以至用:老師今天來得匆忙,沒有帶雙面膠,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不用雙面膠,怎樣把這張小卡片貼在黑板上?生:上來用磁鐵貼上。藉此機會問:你是怎麼想到的呢?預計學生會說:因為黑板是鐵的,磁鐵能吸鐵所以把紙片吸在黑板上了。師:那麼我們把磁鐵能吸鐵的這個性質叫磁性。(板書:磁性。)

  (這一環節學生玩磁鐵的活動力圖讓學生玩出新花樣,發現更多現象,產生更多質疑,同時又賦予一定的任務,有了任務就有了目標。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和實驗要求,透過猜想、驗證的過程去感知並認識磁鐵的磁性。當中設計了一個上黑板貼卡片的活動,讓整個課堂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後設計了一個問題,老師沒帶雙面膠如何把卡片貼黑板上,學生馬上會想到用磁鐵,並讓學生上黑板來完成貼卡過程。這一設計是為了考察學生對“磁性”的理解程度和應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磁性”概念,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為下一步研究磁極奠定基礎。)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電磁鐵的磁性》是大象版科學五年級下教材《玩具總動員》單元的第二課《玩轉電磁鐵》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在學生知道什麼是電磁鐵,知道電磁鐵的基本構造,會製作電磁鐵,研究了電磁鐵具有磁性和兩極的基礎上,親歷幾個探究活動,學生在探究中發現電磁鐵磁力有大有小,激起學生探究影響磁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大膽的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實驗研究,探究出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本節課主要探究其中的三個因素:電流大小、鐵釘粗細、線圈的匝數,並瞭解電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下一課《小小玩具發明家》中製作玩具墊定基礎。

  說學生:

  本課的教學物件時五年級學生,透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與自主實驗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玩具總動員,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本課時探究電磁鐵磁性的大小,可操作性強,透過一個個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來完成學習目標,更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說目標: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2、瞭解電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匯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玩一玩的活動,學生輕鬆自由的自制一個電磁鐵,用電磁鐵的一端趣吸大頭針一次,因學生們自制的電磁鐵的線圈匝數、電池數、鐵釘粗細等條件各不相同,每個小組吸起大頭針顆數也不同。觀察資料,學生們自然發現電磁鐵的磁力有大有小,同時他們也會提出新的問題,:為什麼電磁鐵的磁力大小不相同呢?是什麼影響了電磁鐵磁力的大小呢?整個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自然的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素養,養成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思維素養。

  2、猜想與假設

  學生們提出了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呢?接下來就要進行問題的研究,為了使探究的路程少走彎路,我們得首先猜想與假設;猜想時提供了可學生兩個潛意識來引導其猜想的方向:

  1)、玩一玩學習過程的體驗,學生會思考材料都相同而結果不同,為什麼呢?

  2)、影片出示電磁鐵的結構,讓學生回顧其結構變得更直觀。這樣學生就更容易去猜想了,猜出的結果就更貼近實際,更具科學性。

  3、計劃於組織

  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研究因素進行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親歷計劃與組織的過程,體驗設計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對於小學生來講,我認為思維過程的歷驗比一次科學實驗的結果更有價值。

  4、自主實驗探究

  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的要求了兩點:

  一、規定了用自制的電磁鐵的一端去吸大頭針。避免有的小組用兩端而又的.小組只用一端等多種情況的產生,這樣的實驗資料具有更好的對比性和說服力;

  二、規定了只用自制的電磁鐵去吸大頭針一次而不是三次,是因為這個實驗是非常耗電的,到第三次電力大減效果誤差會很大,不利於對比分析。為了使實驗資料更具科學性,所以規定了用一端且只吸一次。

  5、檢測與反饋

  設計了一個活動:“比比誰的力氣大”,以實驗設計的形式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考考學生是否能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6、拓展

  影片展示很多生活中常用用具,讓學生知道電磁鐵廣泛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拉近本節課研究的電磁鐵與學生生活經歷的距離。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磁鐵有磁性》一課是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磁鐵中的第二課。

  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首先,學生透過對有結構的數量較多的12種材料進行預測、記錄,實驗、記錄,得出結論,明確認識到磁鐵能夠吸鐵,,從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修正有的學生認為磁鐵能夠吸引所有的金屬,透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進而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去辨別一些鐵質物體,比如生活中常用到的硬幣,分辨出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鐵材料做的,最後讓學生用磁鐵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哪些是鐵材料做的。這是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概念。

  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這個探究活動指向的科學概念最明顯的是“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其實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觸物體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與距離有關係等。

  二、學情分析

  大多數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都見過或玩過磁鐵,而且透過前一課的學習,對磁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也可能會對磁鐵能吸引哪些物質,不能吸引哪些物質存在認識上的模糊。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萬事萬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會對繼續研究磁鐵有很強的興趣。以上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

  三、設計理念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在“磁鐵有磁性”教學中,設計了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為學生架起的建構科學知識的橋樑,將引導學生透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體會到科學研究就在身邊,樹立生活中處處是科學的意識。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磁鐵能吸引鐵製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2)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2.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麼物質,不能吸引什麼物質。

  (2)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製作的。

  (3)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著水能不能吸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點

  透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製品的性質。

  六、教學難點

  知道並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製品。

  七、教學策略

  教法:本課教學教師主要以活動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認識磁鐵的磁性。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學法:本課中學生以參加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透過動腦思考、親手實踐,得出結論的過程來學習本課。

  八、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以活動形式,透過營造有趣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認識磁鐵的磁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教學內容符合教學邏輯結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讓他們在親歷活動中感受到身邊的科學,品嚐到成功的喜悅,發現科學的真諦。

  九、教學準備

  作為以學生動手探究為主的這節科學課,材料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教師只有精心挑選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才能引導學生,使他們不偏離科學探究的目標,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為了順利完成探究活動,我為每組準備了一塊環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鐵製回形針、鐵釘、鐵夾子、鐵製彈簧、鐵鉤碼、鋁片、銅導線、木片、紙片、玻璃珠、橡皮、塑膠片)、名稱和實驗記錄單。還為實驗準備了1元的鋼幣、一枚5角的梅花圖案的硬幣和一枚鋼芯鍍黃銅的5角荷花的硬幣、兩種型別1角的硬幣、5分的硬幣,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來辨認鐵製品。每人一塊磁鐵是讓學生在找身邊的鐵製物體時用的。紙片、木片、橡膠皮、塑膠片、鋁片、布片、回形針、磁鐵,是研究隔物吸

  鐵用的。燒杯、回形針、大塊磁鐵是巧取回形針的遊戲用的。

  十、教學流程

  (一)、趣味匯入

  同學們,老師現在做一個小實驗請你們看。你們看到了什麼了現象?能猜出這裡面是什麼嗎?

  引出磁鐵,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磁鐵。板書:磁鐵

  (二)、新課教學

  1、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

  (1)、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認識了磁鐵,知道磁鐵能吸引一些物體,那你覺得磁鐵到底能吸引什麼物體?不能吸引什麼物體呢?(指名答)怎樣檢驗我們的觀點呢?(做實驗)對,做實驗可以獲得確切的證據。

  2、認識材料、預測

  請開啟1號袋,認識一下我們的實驗材料和記錄單。大螢幕上出現記錄單。老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塊環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大家看看有沒有不認識的(不認識的師說明一下),你們覺得這些材料中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呢?猜猜看,記錄時能吸的打對號,不能吸的打錯號,好,開始。

  為您提供優質資源!

  為您提供優質資源!

  3、彙報

  4、到底誰猜的對呢?這個實驗怎麼做呢?請同學說一說。

  5、在實驗前老師給大家幾點溫馨提示,一起來讀一讀。

  大螢幕出示溫馨提示:1.活動中,明確分工,觀察要仔細、認真。

  2、對實驗結果和發現做好記錄。

  3、鐵釘和鋁片比較鋒利,注意安全。

  4、必要時可重複實驗一次。

  6、有什麼不明白的嗎?好,我的小科學家們,實驗可以開始了。

  7、學生實驗。師巡視指導。

  8、學生彙報。大螢幕顯示

  (1)、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2)、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3)、你們的預測和實驗結果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你原來的觀點是否需要修正?

  (4) 、透過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

  9、科學家們把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大螢幕出示: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把課題板書完整:2、磁鐵有磁性)

  (二)生活中的應用

  1、我們知道了磁鐵有磁性,那麼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的磁性呢?

  (門吸、磁性黑板,磁鐵文具盒……)

  2、在日常生活中,硬幣是我們經常用到的,老師今天給大家準備了6枚,請同學們開啟2號材料袋認一認這些硬幣,這些硬幣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請同學們先用觀察的方法來辨別,再用實驗的方法來辨別。

  (2)、學生觀察後實驗

  (3)、彙報

  看來,辨別鐵製物體用磁鐵吸一下更可靠些。

  3、那我們身邊的物體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組長每人發一塊磁鐵,大家找一找吧。

  (2)、彙報

  (三)磁鐵能隔著物體吸鐵嗎?

  1、剛才我們用磁鐵直接吸到了鐵的東西,那麼磁鐵隔著一些物體還能吸鐵嗎?

  2、開啟3號塑膠袋裡的物品試一試。注意記錄是能吸還是不能吸。開始。

  3、彙報

  4、小結

  (大螢幕顯示: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5、遊戲。巧取回形針

  (四)總結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2、磁鐵有磁性

  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磁鐵》這一課選自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本課教科書包括四個板塊,活動準備、活動過程、自由活動、拓展活動。整個課堂活動以遊戲匯入,出示一幅畫和畫有小魚的圖片,你能讓小魚在畫中快樂地遊起來嗎?從而引出課題,然後學生在“玩中求知,探究性質”,接著透過交流總結出磁鐵的性質,然後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後教科書提出了“調查、瞭解磁鐵還有哪些用途,寫一份調查報告”的課後指向,將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有機結合。整個活動過程是一個系統的、逐漸開放的過程。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體現著學生經歷“準備材料—設計實驗—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實踐應用”的科學探究過程。是學生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透過動手動腦、親自感受,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教材的安排正是體現了這一理念,教科書只是展示了一組學生活動的情景圖,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磁鐵有哪些性質,也沒有明確展示實驗方法,這就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於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二、學情分析

  透過上學期的科學課教學,學生對科學課的認識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學生已學會了自己蒐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觀察,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學生小組內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設計

  兒童天生就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好奇心是培養科學興趣最好的心理基礎。這節課透過“釣魚”遊戲激趣,匯入課題,接著讓學生認識磁鐵,討論命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在玩中求知,探究磁鐵的性質,在小組討論交流中,提高學習能力,最後順勢拓展聯絡實際,延伸問題。激發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逐步形成對科學的興趣和探求的願望。

  2、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

  四、設計理念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一研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經驗,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五、教學目標:

  1、能夠透過遊戲認識磁鐵的磁性

  2、瞭解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意識。

  3、知道磁鐵有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兩極磁性最強等性質。

  教學重點:

  瞭解磁鐵的性質及應用。

  教學難點

  探究磁鐵的性質

  六、教學流程:

  (一)、遊戲激趣,匯入課題

  (二)、認識磁鐵,討論命名

  (三)、玩中求知,探究性質

  (四)、聯絡實際,拓展延伸

  七、板書設計

  有趣的磁鐵

  磁性、隔物吸鐵

  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磁力有大小(兩極磁性最強)

  指示方向(S指南,N指北)

  磁化現象

  八、課後反思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電磁鐵》是八年級下冊物理第九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繼上節課“電生磁”之後的應用性學習,是電流磁效應的重要應用。本節課透過教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怎樣使電磁鐵的磁性更強,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動腦完成電磁鐵的實驗,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歸納出電磁鐵的特點和磁性強弱的決定因素。本節課探究結論由學生自己得出,易於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關於電磁鐵的應用方面主要體現了“物理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什麼是電磁鐵,知道電磁鐵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②、瞭解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探究電磁鐵的過程,體會控制變數的方法。

  ②、體會評估和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探索科學的樂趣,養成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4、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的過程。

  5、教學難點:體會控制變數的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這一章的知識比較抽象、難理解,所以為了化難為易,本節課我以實驗為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

  四、說學情分析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思考後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歸納、總結出說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學生已經做過多次實驗,有一定的經驗,但本實驗不好做,效果不太明顯,需要老師的引導。

  五、說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識,,注重知識的聯絡,以便更好的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2、出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的。

  3、啟發思考:若在螺線管中插入鐵芯,它的磁性會發生怎樣變化?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後,引出電磁鐵的定義。並提供器材給學生,自制電磁鐵。

  4、提問學生電磁鐵在什麼情況下有磁性,什麼情況下磁性消失?從而匯入實驗探究的目的。

  5、根據想要探究的目的,由學生說出實驗所需要的器材、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主要是想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體驗探究過程,提高探究能力。

  6、學生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並得出結論。

  7、引導學生根據以上實驗探究,總結電磁鐵的優點。

  8、透過學生的預習及查閱相關資料,由學生說出電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9、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穫與體會。

  10、鞏固練習,使學習的知識得以應用。

  11、佈置作業。

  磁鐵有磁性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玩轉電磁鐵》這節課是大象版科學教材第三單元《玩具總動員》中的第二課。本單元是這本書中培養“表達與交流”能力的第二個綜合探究活動單元。在學習中學生將親手拆裝玩具,研究它們的構造;拆裝小電機,探究小電機轉動的秘密;製作電磁鐵,研究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奧秘;親手製作自己喜歡的玩具,體驗創新的快樂。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後,讓他們透過資訊釋出會的形式進行表達與交流,共同分享研究的成果,相互促進提高。

  《玩轉電磁鐵》這節課從學生關注的焦點“小電機”入手,讓學生開啟小電機仔細觀察,弄明白其結構,從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猜想的基礎上,寫出驗證方案,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後透過電磁鐵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拓展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目標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我為本課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產生磁,並瞭解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2、瞭解電磁鐵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活動讓學生從觀察、體會中得出猜想,在操作實驗中,歸納總結出電磁鐵的磁性大小與線圈匝數、串聯電池節數等因素有關。

  2、體會控制變數和對比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養成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三、說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2、教學難點:設計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操作。

  四、說教學準備

  “釣魚”比賽裝備和電磁鐵實驗裝備若干套。

  五、說教法、學法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我確實的本課重點是探究電磁鐵的磁性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學時決定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透過“釣魚”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觀察、體會、發現問題、產生猜想,進而提出問題,在歸納電磁鐵磁性的大小是否與線圈匝數有關;電磁鐵磁性的大小是否與串聯電池節數有關的基礎上,小組合作選好要驗證的問題,擬定出實驗方案,然後進行操作實驗,總結得出結論。

  六、說教學設計

  本課的教學設計共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氛圍,激趣引入

  1、師:大家喜歡看動畫片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段經典動畫片,請大家欣賞。誰知道在剛才的動畫片中,小老鼠用來打敗貓的裝置是什麼?對了,就是電磁鐵。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電磁鐵,知道電磁鐵通電後有磁性,斷電後磁性消失。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玩轉電磁鐵。

  2、下面我們要用電磁鐵分組進行一次“釣魚比賽”。請大家先來看比賽規則(杯蓋裡的小釘子是要釣的“魚”;空杯子是“漁簍”;纏著線圈的螺絲釘是“釣魚杆”;每組四個人分工合作,一個人負責拿“魚杆”,一個人負責拿“魚簍”,兩個人負責接線頭。比賽開始後,負責接線的兩個人把線圈的兩個線頭接到電池的正負極上(有兩節電池的串聯起來用),負責拿“魚杆”的從杯蓋裡釣“魚”。釣到“魚”後,負責“魚簍”的把“魚簍”伸過去,接線的人鬆開線頭,讓“魚”掉到“魚簍”裡。每個組只能釣1次,比賽看哪一組釣的“魚”多)。看明白後,先分好工實驗一次,然後我們再正式開始比賽。

  3、實驗後正式開始比賽。比賽結束後彙報結果。

  4、結果顯示有的組釣得多,有的組釣得少。有人說是個別負責拿“魚杆”的水平太差呢?我們換換分工再試試。

  5、怎麼還是他們那一組釣得多呢?再換換分工試試。

  6、換了三次人,都是這一組釣得多,什麼原因呢?有些同學已經猜到了,是“釣魚杆”的原因,那麼“釣魚杆”有什麼區別呢,請大家轉一轉看一看。我們知道,“釣魚杆”其實就是電磁鐵,釣魚多的電磁鐵磁性就大,釣魚少的電磁鐵磁性就小。透過剛才的比賽和觀察,你覺得電磁鐵磁性的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

  在學生積極的思考中,教學進入

  第二個環節:大膽猜想,提出問題

  1、同學們剛才提出的想法,歸納起來主要有這2個方面:

  電磁鐵磁性的大小可能與線圈匝數有關

  電磁鐵磁性的大小可能與串聯電池節數有關

  2、我們提出的想法只能算是猜想,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需要我們設計科學的實驗方案,透過實驗來證明。

  在學生躍躍欲試,熱情高漲中,教學進入

  第三個環節: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1、請各個小組自己選擇一個問題,然後制定實驗方案。

  2、互相交流,完善自己小組的實驗方案。

  3、根據方案各組進行實驗,並且及時記錄實驗的現象。

  4、彙報試驗結果和體會。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詳細的彙報,得出結論。

  5、引導小結。

  透過交流,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結論:電磁鐵的磁性大小與線圈匝數、串連電池節數等因素有關。

  在學生得出結論,興奮不已時,教學進入

  第四個環節:聯絡實際,延伸拓展

  由於電磁鐵通電時產生磁性,斷電後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可以控制,因此,電磁鐵在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廣泛應用。請大家想想我們身邊哪些地方用到了電磁鐵。交流後完成荷花圖。

  在學生意猶未盡,不停的思考中,教學進入

  第五個環節:總結點評,引發思考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全課小結,教師點評:小小電磁鐵,奧秘真不少,相信透過這節課,你對電動玩具的認識會更清楚,下節課我們就需要自己製作電動玩具了,希望同學們下去後多動腦筋,爭當小小發明家。這樣結束全課,學生一定會對下節課充滿期待。

  七、說板書

  這就是我設計的板書,重點突出,簡單明瞭。

  八、說設計特點和反思

  小學科學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要讓孩子在快樂輕鬆的學習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對老師來說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同時還要掌握合適、合理的方法正確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在科學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能力,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的好習慣,為以後的科學學習打下基礎。

  《玩轉電磁鐵》是五年級科學課中的一個開放性課題,我大膽而創新地處理教材,並在教學過程中確立了“注重經歷、合作探究、體驗發現”的全新教學理念。課堂設計以探究為中心,注重三維目標有機整合。注重以人為本,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運用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去感受,去發現,去領悟,真正讓學生在“動手做”中體驗、成長。教學設計具有創新意識,引入部分創設有關電磁鐵的動畫片和“釣魚”遊戲情景,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在猜想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後寫出實驗方案,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透過電磁鐵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拓展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理念。全課設計思路清晰,用有關電磁鐵的動畫片匯入,然後透過“釣魚”遊戲提出質疑——大膽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彙報交流——拓展創新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真正體現了《科學課程標準》中的“以探究為核心”的全新教學理念。課堂中,所有學生都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始終懷著興奮之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探究。他們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我努力讓這節課成為真正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的科學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