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的模板(精選7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模板(精選7篇)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 篇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xx章第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分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式、說反饋練習設計這四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過渡: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本節是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組。如果就章節聯絡而言,本節承上啟下,所以本節是本模組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絡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本節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一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教師過渡:根據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結合《指導意見》,我把本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2、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資訊,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透過一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透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教師過渡:透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物件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3、 說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
難點:
(教師過渡:為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為用一個課時去處理。)
4、 說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過渡: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說教法及學法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說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
(2)、學會合作探究:透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透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式安排)
三、說教學程式
(1)、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並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轉移的過程,而應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下,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引導,而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建構生成新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故本節課採用激疑導趣——設疑導讀——啟思樂動——概括昇華的四個過程,引導學生從感性——理性——實踐——感性的思維轉換過程,完成教學。
(2)、具體教學過程
【激疑導趣】(課堂時間: 分鐘)
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圖表教學
預期目標: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匯入並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設疑導讀】
【啟思樂動】
請同學們按照課前要求分組入座,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個探究任務。
探究一(課前透過學案預習完成一部分,課堂時間: 分鐘):有關概念性質等問題
探究二(課堂時間: 分鐘)設定第一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在上課後第5分鐘到第20分鐘之間,這一段應該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重點,抓住教學時機,設定了第一個教學高潮,以便利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特點,順利的完成教學重點,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探究 (課堂時間: 分鐘)設定第二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指出,由於中學生注意力的穩定並不很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難點,抓住教學時機,設定了第二個教學高潮,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喚醒,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求索,希望能夠再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教學手段:小組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透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整個課堂時間安排:根據各個學校一節課不同的時間長度,根據學生在課堂活動時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的在時間分配上靈活點、機動點。
【概括昇華】
學生在我"知識小結"完成後,老師再出示板書以參考。
板書:
教學手段: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自主構建知識網路。
四、說反饋練習設計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設定幾道有梯度的常規性練習,如配套作業本;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一個半開放性題目,佈置給學生小組作為課後研究性練習。
五、小結
本節的課堂設計,我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 篇2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組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節中起著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
2、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地理新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課改理念、高一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我們教學過程中應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瞭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③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緩解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壓力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並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家鄉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以可持續發展觀念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是本課的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可透過讀圖分析、圖文轉化、案例呈現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冊,蒐集城區的各種資料,運用多媒體裝置,各種課程資源互相補充,協調統一。
二、學法指導
心理特徵及調節
高中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上本校生源素質較高,接受能力較強,但由於生活的閱歷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在教學中需要老師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全面認識。明確的學習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基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
知識建構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以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教學設計,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透過讀圖繪圖實施自主探究,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在教學中加強知識的前後聯絡,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聯絡(本課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開始的,主要加強與相關歷史知識的聯絡)。
學習方法指導
針對上面兩個實際,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案例呈現,透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絡生活,激發學習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三、說教法
(一)教學方法及依據:依據哈佛大學首創的案例教學法理論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採用情景教學法、資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事物的場景,使師生設身處“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要學”、“我愛學”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識。本課城市化定義教學中聯絡本地實際,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環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入手創設情景。
案例分析法:透過安溪城區面積和人口的變化啟發學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透過英國的城市化程序這一案例讓學生討論得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及地區差異。
資料分析法:透過讀圖表、文字材料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演繹歸納出地理特徵,是學生一項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項重要內容,本課資料豐富,是提高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讀圖2.20和圖2.21填表,使學生學會從圖表上歸納出地理知識,地理規律,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手段
(1)自制多媒體課件,利用我們學校教室已配備多媒體裝置的有利條件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區地圖和今天的安溪城區地圖
(3)學具:地圖冊、課本等,事先印發的學案(略),包括學生上課要完成的圖表、課堂練習、學生學習目標評估和自我分析題目。
四、教學程式(第一課時)
針對本節課目標要求及內容的需要,設計如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新課學習;課堂小結;教學效果反饋。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透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蒐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資訊,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 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髮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別是高一年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是由於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製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網際網路)、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並茂,更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透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資訊,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資訊運用於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瞭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採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彙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後,在課後,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透過影片:農民工大量湧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透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髮現問題。
b.基於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後,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侷限於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瞭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透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於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 篇5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迴圈》這節內容透過對陸地水體型別的介紹,水體型別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迴圈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型別以及不同型別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迴圈的型別、主要環節和海陸間迴圈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迴圈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透過水體型別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資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透過水迴圈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迴圈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透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迴圈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資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麼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透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匯入:透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型別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迴圈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為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迴圈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迴圈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迴圈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迴圈,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汙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為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 篇6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義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資料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佈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絡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佈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透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資訊,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透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透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範圍,說明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穀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佈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資訊,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瞭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地區分佈、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佈”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佈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透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型別分佈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型別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透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透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後透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型別分佈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並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透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後,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瞭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後透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穀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佈: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