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彈力說課稿

初中物理彈力說課稿

  教師透過說課,可以進一步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理清教學的思路。如下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初中物理彈力說課稿,歡迎閱讀!

  篇一:初中物理彈力說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效果分析四個方面談一談關於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彈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節內容。彈力是學生在進入初中學習了力的概念後,進一步學習的一種性質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之一。彈力的學習至關重要它是學習摩擦力的基礎更是力學部分的基礎,無論是從知識本身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知識外延來看。本節知識都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透過例項,從生活中常見的形變現象出發,認識到彈力存在;在實驗探究力與形變的關係之後,又回到了彈力應用,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彈力對生活的影響。根據教材特點我確定了教學重點:彈力的概念,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關係、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及使用方法。

  從教材體系上看,學生已學習力的基本概念、並且在生活中接觸過一些關於彈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氣球、跳板等等,為學習彈力打下了基礎。並且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實驗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

  對於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慾望,思想上、心理上還不太成熟,思維的敏捷度還不夠高。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的難點。

  教學難點:彈力概念的引入、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關係,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①掌握形變與彈力的定義。

  ②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係。

  ③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標:學生透過觀察物體的形變和彈力的產生的一系列物理實驗,學會從實驗現象中分析,簡單的科學規律。

  情感目標:透過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觀念。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我採用瞭如下教法與學法。

  2、教法與學法

  教法:本節採用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實驗、講解、討論、探究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

  學法:學生在我所創設的物理環境中,透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透過以上教法與學法,使學生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具體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三.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設計問題,情景引入

  首先,我透過一個小車彈簧實驗,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興趣,產生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小車和彈簧之間存在著一個力,然後設疑:這個力是什麼力,是怎麼產生的?既開闊學生思路,又啟發學生思維,從而順理成章的匯入了新課。並展示桌子上的壓力與支援力,打碎的燈泡,提出兩個問題: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嗎?發生形變的物體都能產生彈力嗎?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堂。

  第二環節——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形變:

  透過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變的定義,讓學生形成形變物體所具有的一般特徵。讓學生歸納形變的種類,並介紹什麼是彈性形變,以及彈性限度,使學生獲得直觀認識。

  2、彈力概念:

  在學生對形變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結合剛才的實驗,分析兩個例項,一是:彈簧拉伸,二是:受壓直尺。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發生形變的彈簧能給物體以力的作用,發掘出這個力就是彈力,從而得出彈力的定義。

  彈力的產生條件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先引導學生閱讀彈力定義,從定義中找出彈力產生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再舉出幾個具體例項,向學生們展示桌面上的書和吊於電線下的燈這兩個模型讓學生分析,壓力和支援力都是彈力,繩的拉力也是彈力。

  3、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係。

  我從形變的幾個基本型別入手,展開分析形變與彈力之間的關係,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透過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分組進行實驗,並對實驗結論進行分析與論證,分析誤差形成的原因,再透過評估與交流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在各個小組間進行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們爭論的焦點,並給予恰當的引導。討論結束後,各小組派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外力越大,形變越大。

  4,測力工具—彈簧測力計。

  我透過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同學們認識彈簧測力計,並講解力的單位相關知識。透過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引導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並總結使用方法,

  5.彈性使能,觀看課本相關圖片,認識彈性勢能。

  設第三個環節——課時小結,鞏固練習

  為了讓學生們能對這節課所學的新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指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重難點知識進行了複習小結,並引導學生解答相關例題,使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昇華。

  板書設計:板書是依據教學目標、以突出重點、簡潔明瞭,便於記憶為出發點,依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效果精心設計的。作業為課後習題,目的是鞏固重點知識,提高學生能力。

  四、教學效果

  透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透過生活實際內容引入,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學生有意注意,設計合理的探究內容,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的教學目標。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篇二:初中物理彈力說課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本節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課之後,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為學生今後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為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於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較為複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杆、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並且他們也樂於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為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秘,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絡。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課我採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數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後,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匯入環節

  (過渡句:首先是匯入環節)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高空彈跳影片,並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瞭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麼樣的力?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影片匯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衝擊,在驚心動魄的影片之後,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節,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於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鬆手之後二者是否恢復原狀,並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麼形變。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於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並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著繼續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並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絡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援力等,接著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才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為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牆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後,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著,為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麼樣的,並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複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為了讓學生對於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為全面的的瞭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杆、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於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後我根據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後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鬆地掌握知識點。

  然後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裡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後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資料,實驗後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數之間的關係,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後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示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過渡句:最後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則是畫出課後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繼續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為今後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