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音樂的說課稿

夜音樂的說課稿

  篇一:四年級音樂五月的夜晚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五月的夜晚》,這是一篇歌曲教學課。本節課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進行說課。希望我能將給大家帶來一堂豐富多彩的音樂課。

  一 、 說教材

  首先是說教材,這部分內容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陳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選用的教材是江蘇少兒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五月的夜晚》。它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調純樸簡潔、旋律起伏委婉,頗具特點,歌曲表達了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四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定的。

  1、培養學生保持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的精神。

  2、指導學生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五月的夜晚》,並樂於參與到音樂活動和即興創造活動當中。

  基於音樂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3.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用柔和而具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4.本課的難點是:掌握歌曲節奏(切分節奏、小附點等)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第二方面說教法和第三方面說學法上面談談。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定情境教學法,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利用其視聽結合,為學生創設了一系列優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基於本課的特點,我還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來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3. 集體討論法:只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音樂課應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所以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且自由發揮。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方面我主要採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同時我還讓學生多聽多練,自省自悟,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最後我具體來闡述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匯入音樂課堂——學唱歌曲——歌曲處理——創編活動——拓展延伸

  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一) 律動表演,匯入音樂課堂)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營造一種愉神秘、歡樂的氣氛,我讓學生在欣賞圖片並伴隨音樂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領學生步入音樂的殿堂。

  (二) 學唱歌曲

  這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我將運用聽唱法、教師示範和學生分句模唱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新歌。

  1、借用多媒體,播放歌曲《五月的夜晚》先請同學們聽一聽這首歌,在聽的時候思考兩個問題:這首歌是什麼情緒?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2、介紹作者,讓學生初步瞭解作者的資訊李斯特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

  讓學生對其有初步的瞭解。

  3、教師完整地範唱歌曲,指導學生聽辨出歌曲中(切分節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潑)的情緒。

  4、學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5、跟鋼琴演唱2-3遍,教師彈奏歌曲學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過快,學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聲音自然統一氣息通暢,避免讓學生用喊叫的聲音演唱,注意保護嗓音。

  6、難點的解決:(1)歌曲中的附點節奏、小切分節奏型的把握。

  解決方案:可以透過用手擊拍以及畫強弱箭頭圖的方法,解決附點節奏和小切分節奏音型。

  (三) 歌曲處理

  歌曲處理的方面我首先請學生根據歌曲的情緒,試著將已經學過的切分節奏、連音線標註在合適的地方,嘗一嘗說說感覺如何。指導學生從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組討論對歌曲的處理意見。

  然後,採用領唱與齊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 創編活動

  在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將全班同學分為兩個表演組,一個是合唱組一個是舞蹈組,每個組推薦一名組長。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能夠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養同學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 拓展延伸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拓展和積累課外的音樂知識,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這節課的最後,我採用了歸納式的結尾,請學生說說《五月的夜晚》的歌曲反映了怎樣的生活情趣?請大家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歌曲的理解?最後師生在《五月的夜晚》的愉快聲中的結束本課。

  篇二:音樂說課稿模板(精華版)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將給大家帶來一堂豐富多彩的音樂課。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這是一篇歌曲教學(欣賞)課。本節課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 首先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陳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選用的教材是 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X年級下冊第X單元的《。。。。》。(《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調純樸簡潔、旋律起伏委婉,頗具特點,歌曲表達了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

  2.教學目標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目標在教育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南。根據教材的特點和X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定的。

  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保持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的精神。(愛大自然、熱愛底蘊深厚的民族音樂)

  ⑵ 過程與方法:運用聆聽、模唱學習歌曲(遊戲、歌表演、集體舞蹈),運用小組探究、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歌曲創編。

  ⑶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並樂於參與到音樂活動和即興創造活動當中。(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並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奏進行簡單評論)。

  基於音樂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3.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用柔和而具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4.本課的難點是:掌握歌曲節奏(切分節奏、小附點等)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第二方面說教法和第三方面說學法上面談談。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考慮到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定情境教學法,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資訊量大等特點,為學生創設了一系列優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基於本課的特點,我還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來獲取知識,一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只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我還運用了學科整合的方法,在聯絡生活和拓展創編這兩個環節中,我融入了美術、自然、語文、戲曲等姊妹學科與藝術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促使他們音樂素質和音樂表現力的不斷提高。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音樂課應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所以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且自由發揮。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方面我主要採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同時我還讓學生多聽多練,自省自悟,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最後我具體來闡述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

  律動表演 匯入音樂課堂——學唱歌曲——歌曲處理——創編活動——拓展延伸

  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一)律動表演,匯入音樂課堂(2-3分鐘)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營造一種愉快、歡樂的氣氛,我讓學生在《蝸牛與黃鸝鳥》的音樂中做律動進入教室,透過律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領學生步入音樂的殿堂。

  (二)學唱歌曲(佔時25分鐘)

  這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我將運用聽唱法、教師示範和學生分句模唱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新歌。

  1、借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先請同學們聽一聽這首歌,在聽的時候思考兩個問題:這首歌是什麼情緒?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學生作答:

  2、教師完整地範唱歌曲,指導學生聽辨出歌曲中(切分節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潑)的情緒。

  3、學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鋼琴演唱2-3遍,教師彈奏歌曲學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過快,學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聲音自然統一氣息通暢,避免讓學生用喊叫的聲音演唱,注意保護嗓音。

  5、難點的解決:(1)歌曲中的附點節奏、小切分節奏型的把握。

  解決方案:透過用手擊拍以及畫強弱箭頭圖的方法,解決附點節奏和小切分節奏音型。

  (三)歌曲處理

  有感情的歌聲,永遠是音樂教學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

  a.請學生根據歌曲的情緒,試著將已經學過的切分節奏、連音線標註在合適的地方,嘗一嘗說說感覺如何。指導學生從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組討論對歌曲的處理意見。

  b. 採用領唱與齊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創編活動(5分鐘)

  在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將全班同學分為兩個表演組,一個是合唱組一個是舞蹈組,每個組推薦一名組長。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能夠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養同學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3-5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拓展和積累課外的音樂知識,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常言道:“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在這節課的最後,我採用了歸納式的結尾,請學生說說《。。。。》的歌曲反映了怎樣的生活情趣?請大家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歌曲的理解?最後師生在《。。。。》的愉快的結束本課。

  我衷心的希望,透過這樣的設計,能讓“音樂”這魅力無窮而令人神往的藝術,成為孩子們心中的花朵,讓他鋪滿孩子們的人生道路,散發出不絕的芬芳!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給予指導。謝謝大家!

  篇三:《夏夜》說課稿

  教學內容:

  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夏夜》

  教材分析:

  《夏夜》是一首簡單的,填充式的二聲部合唱歌曲,F大調,三四拍,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全曲由四個樂句構成。旋律以“1、2、3、5、6”五個音寫成,在一、二兩個樂句結束的長音和第三樂句的兩個長音上,分別出現了類似於“回聲”的伴唱旋律,加上跳音的處理,顯得輕巧、跳躍,容易學唱。歌曲活潑天真,充滿童趣,表現了夏夜裡螢火蟲閃閃爍爍,漫天飛舞的可愛形象。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唱過合唱歌曲,並且做過一些合唱訓練,所以本課的合唱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是很大。此時的學生透過電視、書籍等各種渠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所以在上課時表現得更加自主和獨立。在課堂上也應該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中自主思考,大膽想象,主動表達,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目標分析:

  以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情感目標:學生能體會歌曲中的情感,並與之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

  愛自然的人文素養。

  知識目標:學生能聯絡生活經驗,瞭解夏夜之美,相互交流一些天文常識。 能力目標:學生能用輕巧、優美的歌聲來表現歌曲所描寫的音樂形象,並學習二

  聲部的合唱做到聲部和諧、清楚。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感受音樂表現出的螢火蟲的形象,並能用歌聲表現出來,提高學生聲

  音的表現力。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用富與表現力的歌聲來演唱歌曲。

  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程呼喚的是一種關注學生的情感、能力發展的開放、民主的音樂課堂。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和表現能力,奠定其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音樂能力的基礎。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整體水平與基本素質,著重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

  課堂情境的創設包括兩個部分,一為“情”,二為“境”。情著重於心理體驗,境則著重於直觀的表達,二者合一,才能形成音樂教學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師創設一種融視、聽、感知、聯想為一體的環境氛圍,讓學生產生“人在畫中游”這般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主動去感知音樂,樂於表現歌曲。

  二、以情帶聲,增強歌聲的表現力

  毫無疑問,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她以情感打動人,沒有情感的音樂再動聽也顯得蒼白。要唱出感人的歌曲,首先必須感動自己,這也是演唱中極為重要和關鍵的一點。首先教師必須以自己充滿感情的描述、範唱來帶動學生的情感,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就能夠充滿感情地演唱歌曲,主動用歌聲來表達情感,提高聲音的表現力。

  三、適當綜合,豐富音樂知識

  音樂同詩歌、美術等藝術門類一樣,都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載體。他們之間雖然使用著不同的藝術語言,但其中蘊藏的情感卻是相通的,學生透過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態度、崇高的審美理想和鑑賞能力,間接地也提升了對音樂的鑑賞品位,豐富了音樂的知識內容,從而使音樂具有較高的文化含量。

  教學過程分析:

  一、匯入:

  以配樂詩朗誦《夏夜》匯入。

  (設計意圖:以柔和的大自然音樂為背景,其間還夾者幾聲蛙唱、蟲鳴,教師

  富有感情地朗誦童詩《夏夜》,營造出夏夜安詳、平和的氛圍,奠

  定了本課的情感基調,自然地引出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之對美麗

  的夏夜景色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對夏夜的喜愛之情,為

  下面的演唱作好情緒鋪墊。)

  二、新授歌曲《夏夜》

  1、體驗歌曲

  (1)、聆聽範唱。看!在夏夜的草叢中,是誰點亮了一盞一盞的小燈籠?那不是燈,也不是星,那是什麼呢?請你認真來聽。

  (2)、再次聆聽歌曲,請學生說一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

  (3)、聽教師範唱,學生仔細觀察樂譜,熟悉旋律,並分別找出歌曲中表現螢火蟲閃爍發光和漫天飛舞的地方。

  (設計意圖:三次聆聽範唱,目的各有不同。從最初感知歌曲內容到發揮想象

  感受大致的音樂形象,到觀察樂譜,感知具體的音樂形象,要求

  層層深入,不僅能在聽賞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情緒、旋律的特點,

  加深了對歌曲的瞭解,並且在不斷的聆聽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歌曲

  旋律的印象,降低了學習歌曲的難度。)

  2、學唱歌曲主旋律聲部

  (1)、用“La”模唱歌曲旋律。

  (2)、唱歌詞,指導學生不同的音樂形象要用不同的歌聲來表現。例如用輕快跳躍的聲音來表現螢火蟲閃閃爍爍的樣子,而螢火蟲漫天飛舞的樣子則要用比較柔和舒緩的聲音來演唱。

  (3)、用富於表現力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主旋律聲部。

  (設計意圖:在充分感知旋律的基礎上用“La”模唱旋律,一是為幫助學生形成

  音高概念,二是作為發聲練習,為演唱歌曲做準備。在演唱的過程

  中,教師用指唱方法幫助學生唱好幾處跨度較大的音程;利用對比

  法,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演唱方法,所表現的音樂形

  象也有很大的差異;利用形象的描述和比喻,提示學生找出最合適

  的演唱方法。)

  3、學習兩聲部演唱

  (1)、學生唱,教師為學生伴唱,仔細聽一聽,加入伴唱後有什麼不同的效果?

  (2)、學習在歌曲中加入伴唱。

  (3)、用兩個聲部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在能熟練演唱歌曲主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對比,比較加上伴唱後的演

  唱效果有什麼不同。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在長音處加上的幾個跳音

  的伴唱,如同螢火蟲飛舞過程中幾個小小的閃光。同時在雙聲部練

  習中,訓練學生觀察教師的指揮動作,能對教師的指揮動作做出正

  確的反映。)

  三、拓展:欣賞《摘星星》

  1、學生相互交流對星星以及對太空所瞭解的知識。

  2、聆聽歌曲《摘星星》,聽聽歌曲中小朋友的願望是什麼?

  3、再次聆聽歌曲,跟著音樂旋律輕輕晃動身體,乘著歌聲的翅膀,去太空遨遊,與星星作伴。

  (設計意圖:從夏夜的大地到夏夜的天空,從小小的螢火蟲過渡到浩瀚的星空,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相關的

  課外知識,也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獲得審美的愉悅感。)

  四、總結

  唱《夏夜》出教室。

  (設計意圖:最後請同學們化身為小小的螢火蟲,飛向美麗的夏夜,投入到大自

  然的懷抱,將學生對夏夜的喜愛,昇華為對大自然的喜愛,激發學

  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人文關懷。)

  篇四:初中音樂教案說課稿全套

  第13冊

  第一單元七子之歌

  1997天地人》交響曲

  第二單元天山之春

  歐洲風情

  第四單元

  行進中的歌

  第五單元金色樂章

  G大調絃樂小夜曲(第一樂章)

  第六單元銀屏樂聲

  第

  14

  難忘歲月

  ( 合唱 )

  保衛黃河 (

  鋼琴協奏曲 )

  第二單元

  非洲的靈感

  感

  第三單元長江兩岸

  採茶舞曲

  1

  龍船調

  十送紅軍

  歡樂歌

  第四單元 樂海泛舟

  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 第五單元輕歌曼舞

  第六單元春之聲

  第15

  讓世界充滿愛

  滿愛

  第二單元雪域高原

  正月十五那一天 (女童獨唱)

  阿姐鼓 (女聲獨唱) 改為黃孩子

  第三單元

  梨園金曲

  )

  智鬥(三人對唱)

  包龍頭打坐在開封府(京劇花臉唱腔)

  音詩音畫

  在中亞西亞草原上(交響曲)

  覽會(交響曲)

  第五單元

  椰風海韻

  八駿馬(器樂曲:福建南音)

  松梅傲雪

  詠梅 (旦角唱腔)

  梅花三弄(古琴)

  2

  第16

  第一單元綠色家園

  我們共同的世界

  瀑布與溪流(管絃樂《九寨溝音畫》選曲)

  日出(《大峽谷組曲》選曲)

  第二單元

  西南情韻

  瑰麗的電聲

  ( 箏曲

  )

  漁舟唱晚 (電子合成器演奏)

  第四單元歌劇世界

  獵人合唱(歌劇《自由射手》選曲) 花女》選曲) 卡門序曲

  第五單元化蝶 十八相送(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選段)

  第六單元

  婆娑舞姿

  第17

  第一單元祖國情

  我愛你,中國(女高音獨唱)

  啊!中國的土地(楊洪年領唱,女聲合唱)

  交響曲《我的祖國》)

  第二單元西北放歌

  黃河水手歌 (民間唱法,男聲獨唱)

  (合唱)

  (鋼琴獨奏)

  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混聲合唱,好)

  (民間唱法,男聲獨唱)

  第三單元

  曲苑尋珍

  (器樂)

  答李淑一(彈詞唱段,女獨/合唱)

  3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18

  第一單元

  華夏古樂

  第二單元

  多情的黑土地

  第三單元

  繽紛舞曲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友誼之歌 友誼地久天長

  祝你平安

  手拉手

  戲曲擷英

  梨園英秀

  月光 經典交響

  篇五:《七子之歌——澳門》,說課稿

  一、 說教材 :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第13冊的第一單元中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欣賞並學習<<七子之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瞭解歌曲中蘊含的愛國情感和迴歸祖國的激動心情.

  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是《澳門歲月》主題歌,它反映了人民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和迫切盼望迴歸的愛國之心。歌詞選自愛國詩人聞一多在1925年創作的《七子之歌》組詩。全曲分為三部分:1,天真可愛的童聲獨唱,傾訴“不忘生母”的無限深情。2,中間的高潮合唱聲部重複演唱“三百年來........”達到全曲高潮。3,最後反覆吟唱“我要回來”反映澳門同胞迫切迴歸的依戀之情和愛國心。

  二、說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指導學生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歡快活潑的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門》,初步 感受人民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和迫切盼望迴歸的愛國之心的音樂特點,能從對比的角度去了解澳門。澳門的人文和環境學生在小學已經有所瞭解,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從政治上讓學生去理解,體會統一和分裂的優劣。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和創造能力

  3 情感目標:新課程的目的和要求很多,但不會遠離情感和審美(雖然我喜歡用教育實用做解釋),對一首歌曲的理解除旋律的聽覺外, 4

  還要去理解歌詞的內容,歌詞和旋律的完美結合是歌曲強生命力的保證。

  4 技能目標: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選擇不同的唱法,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改變速度、力度、音域、情緒等等)來闡述自己對歌曲的理解,讓自己的歌聲更富有表達力和感染力。

  三、說重難點的解決 :1、透過多種體驗,加深對不同作品情感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的理解。2、認識弱起拍在樂曲情感表達中的作用。3、透過歌曲的演唱處理,表達歌曲的內涵。.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將情感加以融入,怎樣讓學生唱好<<七子之歌>>,如何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瞭解澳門迴歸時,國人的激動心情. 三、 根據學生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程度,我認為學生學習本課的難點是:fa與mi的半音關係。我解決的方法是透過遊戲如:聽音連線、射擊打靶等練習為突破口,遊戲中掌握知識最終解決難點。

  四、 教具:為了加強教學的直觀性興趣性、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鋼琴、等教學工具。

  五、說教法:依據課程標準和低年級學生自律性差、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合作探究法、快樂教學法、直觀等教學方法,運用引—激—拓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創造為目的”的教學原則,發展學生能力。本課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下面我就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各位老師:

  六、說教學過程:1) 情景匯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為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作了精心設計,製作了PPT,將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緊密結合起來,以媒體為手段,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把技能訓練滲透於藝術感受中,貫穿於音樂實踐中; 2) 學唱新歌 ; 3) 共

  同探究。針對學生的聆聽於七子之歌的演唱,共同討論或小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2]你聽完後有什麼想法? 3]歌曲所要表達什麼樣的感情?

  七、教學反饋:這堂課的教學中,學生積極配合老師完成所要學習的內容,學習《七子之歌》更加深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及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意境.但是學生對於音樂樂理知識瞭解不夠,給教學過程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只有從其他方面來引導學生了解樂理知識,並深刻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

  《東方之珠》《鼓浪嶼之波》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聆聽歌曲《東方之珠》、《鼓浪嶼之波》感受、體驗其音樂內容、音樂情緒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特區人民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願望。 【能力培養】:體會音樂作品所要求的情緒或情感,聆聽《鼓浪嶼之波》能夠想象音樂的意境,並體會歌曲要表達的內容。 【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對歷史性歌曲的熱愛。

  重點:瞭解歌 / 樂曲中的主題思想的掌握。 難點:樂曲的背景簡介、及分析樂曲的內涵特點了解。

  教法:講解法、討論法 分析法

  板書設計:《東方之珠》:1、作者簡介:羅大佑; 2.樂曲中背景的介紹和分析樂曲。

  《鼓浪嶼之波》:1.作者簡介:張 藜; 2.創作背景的講解;3.分析作品 瞭解歌曲的描寫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本節課學習七子中的另一個地方——香港。我們都熟知這個美麗的特區城市,它是一個生活水平很高的大都市,但是它的經歷確是輾轉曲折,有百年滄桑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歌。(由香港的百年滄桑的歷史引入。跟隨教師直接進入新課。)

  二、新課學習:《東方之珠》

  1、介紹背景:《東方之珠》是臺灣作曲家羅大佑的代表作,並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傾吐了強烈的愛國主義心聲。為帶《東方之珠》這首歌,以含蓄而富於詩意的語言描繪了香港的地理位置、歷史滄桑和迷人的夜色;並擬人化地表現了人們對香港的無限眷戀。補充段的單二部曲式。

  2、初次播放,感受音樂:歌曲的第一部分為復樂段結構。兩個樂段的旋律基本相同。兩個樂段中的.第一樂句,相對地說,都比較平穩。然而,其第二樂句,開始時是連續的同音重複,緊接著便八度大跳轉入低音區。它似乎從親切、溫柔的呼喚開始,以耐人尋味的深情加以延續。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轉向下屬調的明顯傾向,使歌曲的色彩產生鮮明的變化。

  3、再次分段欣賞音樂,學生學唱部分選段:學生再次欣賞《東方之珠》,聆聽並感受、體驗其音樂內容、音樂情緒,理解其特區人民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願望。 學唱歌曲,並運用正確的感情演唱歌曲。(分析、討論歌曲的演唱的情感,並會演唱歌曲。)

  《鼓浪嶼之波》: 1、介紹作品創作背景:《鼓浪嶼之波》鼓浪嶼是廈門市的一個美麗小島,素有“海上花園”之稱,又因島上的音樂氛圍濃郁,培養了不少音樂家,因而又有“音樂之島”的美譽。1981年,詞、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嶼共登日光巖,極目遠眺、遙想當年鄭成功從這裡領兵渡海,拼死戰鬥,終於趕走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思及今日,臺灣與大陸尚處於隔離狀態,不禁思緒萬千、感慨於懷,便共同寫下了《鼓浪嶼之波》這首歌。

  2、創作內涵:這首歌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描述“我”生在臺灣,卻遠離故土。站在與臺灣基隆港遙遙相對的鼓浪嶼,面對大海,思念故鄉與親人。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盼望親人早日團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發了出來

  分段欣賞,逐漸分析樂曲,理解作品表達的風格和內在含義的掌握。

  三、鞏固提高:分析《東方之珠》、《鼓浪嶼之波》兩首歌曲在音樂表現方法上的異同。

  5

  篇六:春江花月夜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選自湖南文藝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二單元八音和鳴中的民族管絃樂曲《春江花月夜》,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簡介:

  本課主要描繪了一幅山水畫卷,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盪漾,花影在兩岸搖曳的江南美景。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無限美妙的世界。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主要的樂器是琵琶、箏、簫等。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為《夕陽簫鼓》、《夕陽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鄭覲文、柳堯章首次將其改編成民族管絃樂曲,並改名為《春江花月夜》。之後,經過許多藝術家的精雕細刻,這首樂曲已成為我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2、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從三維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讓學生熟悉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瞭解民族音樂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2)、情感目標:透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他們民族自豪感和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以及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3)、能力目標: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另外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放在瞭解琵琶、簫、箏的音色以及表現力(琵琶、簫、箏是這首樂曲的主要樂器,也是我們民族管樂隊中的重要樂器。掌握和了解它們的音色和表現力,對今後的民族音樂欣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及重點欣賞其中的“漁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難點便是學生對樂曲的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採取了結合畫面欣賞音樂的方法促進對樂曲的理解。)

  教具: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科的教學任務,我選用了多媒體課件、音響資料來輔助教學。

  3、分析學情: 我就本節課特點分析一下本課的學情:

  學習的內容,我的課堂設計以學生參與為主,儘量避免對樂曲進行單一的知識性講解,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透過收集材料、討論、等手段,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輕鬆主動地學習。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和音樂的特點,我所採用的教學方法的主要是:

  (1)、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有個性的聯想,開發創新思維。音樂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只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有個性的聯想,才能進一步的提高對音樂的理解,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文化修養不同,往往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勵他們展開有個性的想象,只要確實是根據音樂想象的,都是正確的。這樣不但能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還能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寫作能力以及促進創新思維的促進對音樂的理解。

  (2)、討論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音樂,促進對音樂的理解。

  (3)、音畫式教學法:根據音樂,我在電腦裡放置一些符合本曲意境的幾幅江南夜景畫,把抽象的音樂變成具象的畫面,讓學生結合畫面來理解音樂,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讓他們知道音樂有豐富的表現力。

  三、說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根據老師的啟發和引導,我認為學生可用

  (1)討論法(可以更好的激起他們的興趣,透過教師簡要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糾正錯誤、片面或模糊的認識。此法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2)分析法

  (3)想象法等來學習理解本篇課程。

  四、說教學程式

  1、音樂匯入,營造情境。

  (1)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中國古曲,這首作品大家都似曾相識。只是有的同學雖然聽過到卻不知道他的名字,下面我們帶著幾個問題去欣賞這首曲子:①這首樂曲主要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情景?②這首樂曲用主要樂器是什麼?

  (帶著問題欣賞,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欣賞質量,還能提高他們想象能力和促進創新思維的開發。要求學生有個性的聯想可以與眾不同,只要你確定是根據音樂想象的,就是正確的。往往音樂是中性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不同,再說,本來《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古曲,是後人給他取的名。)

  2、由學生回答引出講解主要樂器,結合圖片和音響資料認識和了解它們的音色以及表現力。

  認識樂器並瞭解它們的音色

  ①琵琶:是民樂中的彈拔樂器,有豐富的表現力,往往表現一些氣勢磅礴的場面。有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接著放有關琵琶音色方面的音響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琵琶的音色,加深印象。)

  ②簫:音色悠揚動聽,往往表現柔和的月光。(放有關簫音色的音響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簫的音色,加深記憶。)

  ③箏:音色明快,往往表現流水,有著名的獨曲《高山流水》。(放有關箏的音響資料,加深印象。)

  3、展示教師對這首樂曲的感受。(是我根據音樂找到的一幅畫,並朗誦詩句,促進學生的理解。)

  五、理性欣賞

  因為剛才一開始就進行了沒有任何提示下的欣賞,讓學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現在必須系統的、理性的欣賞。讓學生結合畫面和老師的講解來理解音樂。

  1、展示樂曲的題目《春江花月夜》。

  2、介紹《春江花月夜》

  3、欣賞

  ①主題:江樓鐘鼓 。主題是全曲的基礎,一切音樂都是由主題變奏而來,因此要熟悉主題旋律。讓學生看譜子聽音樂(節奏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質。琵琶用彈挑、輪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了陣陣低沉的鼓聲,而蕭和古箏奏出的波音則猶如遠處鐘聲迴響,水面碧波盪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那樣細膩。將這段音樂命名為江樓鐘鼓是十分恰當的,而且在散音中引出了全曲的主導音型:6 - 126 55 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為全曲主要旋律的出現,預作渲染。)

  ②月上東山(在這段中出現了全曲的主要旋律,這段曲調優美如歌,旋律線如波浪般進行,顯得格外柔美與和諧。形象的表現了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在雲層中游移出沒的美麗景緻。琵琶、二胡、古箏、洞簫齊奏的音色是那樣協調一致又富於典雅的色彩。末尾的洞簫吹奏的婉轉嗚咽的旋律匯入了深遠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聯翩...)

  ③風回曲水 利用琵琶的滾奏、輪指來演奏,表現了岸邊的花草、垂柳在晚風的吹拂下,婆沙起舞,頻頻點頭的情景。

  ④花影層疊

  ⑤水雲深際(它是在主題旋律基礎上變化而成的,有一種富於動態的格調,這一曲調有低胡等樂器奏出,渾厚低沉的音色不禁使人聯想到江面上濁浪推擁、連綿起伏的景象。而後段由洞簫演奏的在一系列後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則好象水鳥在雲際鳴叫、飛翔,一會在浪花中嬉戲,一會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於生氣。這段音樂異常鮮明地刻畫了天水共長,一望無際的江面的意境,使全曲情緒由優美而轉向壯闊。)

  ⑥漁歌唱晚(琵琶的領奏好象漁夫一邊搖擼一邊歌唱,而其他的樂器在每句最後長音的齊奏,又如船上眾人的應聲和唱,把人們盡興夜遊的歡樂情緒表達得生動有致,也為樂曲增添了詼諧、活躍的氣氛。)

  ⑦洄瀾拍岸

  ⑧橈鳴遠瀨

  ⑨欸乃歸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有慢而快由弱而強,樂器由少而多,逐一加人,使得曲調緊湊有力,激動人心,這段音樂描繪小船向歸途劃去是歡樂的浪聲響徹江面,達到了情緒的頂峰。歲後音樂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覆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後轉入尾聲。) ⑩尾聲(飄渺、悠長,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情畫意之中,只有最後輕輕的一聲鑼音,把人們從沉醉中喚醒,方才感覺到音樂的結束。)

  六、讓學生討論:

  船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江面上由靜到動,又由動到靜,江水拍打著江岸。

  1、這段音樂主要是用什麼樂器來表現這個場面的?

  2、是怎樣表現的?(透過討論加深學生對琵琶、簫、箏的音色以及表現力的瞭解。最後老師總結。①琵琶在力度上由弱到強,在節奏上由緩慢到激烈,表現了船由遠而近,越來越多,最後整個樂隊加入,表現了江面上人們玩耍打鬧的情景。②箏有力的劃奏與樂隊時強時弱的音響,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飛濺的景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