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資料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手抄報資料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格言吧,究竟什麼樣的名言才是優秀經典的格言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手抄報資料中華傳統美德格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手抄報資料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1

  愛國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4、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7、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8、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9、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1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明志

  1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13、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4、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15、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6、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1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18、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1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0、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22、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2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持節

  2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26、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27、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28、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2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0、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于謙《無題》

  31、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32、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33、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3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3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8、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自強

  39、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4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41、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鹹用《送人》

  4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3、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4、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5、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46、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7、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9、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50、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51、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誠信

  52、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3、輕諾必寡信。——《老子》

  5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57、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61、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改過

  62、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6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64、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65、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6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67、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68、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

  69、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70、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71、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仁厚

  73、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7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75、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76、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77、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鑑》卷九十六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78、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0、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81、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82、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83、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4、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5、仁者壽。——《論語·雍也》

  86、寬則得眾。——《論語·陽貨》

  貴和

  8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8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89、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90、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91、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繫辭上》

  92、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93、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9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95、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96、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9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9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9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重義

  100、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101、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02、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03、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0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05、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6、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07、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108、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09、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10、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111、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勇氣

  1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14、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115、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116、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17、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18、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註>卷二》

  119、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

  120、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121、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好學

  12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12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2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25、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於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26、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127、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12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12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3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31、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13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3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34、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35、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36、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137、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3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3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

  14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14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並且聯絡實際進行思考。

  14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14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44、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算中止。

  14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勤儉

  146、君子以儉德闢難。——《周易·否》

  147、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148、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14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50、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151、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四

  152、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範純仁列傳》

  153、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154、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155、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156、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157、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手抄報資料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2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4、君子以儉德闢難。《周易否》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6、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7、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

  8、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9、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1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11、記己有恥。《論語子路》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手抄報資料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3

  1.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1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12.記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1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1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1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1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1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1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1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2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21.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2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2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2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2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2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2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2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2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3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卷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