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慈溪手抄報內容

人文慈溪手抄報內容

  慈溪長達7000年曆史,衍生出“靈秀、外向、相容、務實”的文化精神,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圍墾文化 慈溪圍海造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以前,有文字記載的大規模築塘則始於宋慶曆七年(1047年)間始建的大古塘,全長80公里,經歷340年完成,工程十分浩大。

  此後的600多年中,人民陸續修建新塘、八塘、九塘、十塘,有的地段已修築至十一塘,海岸線也隨之北移。慈溪人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終於築起巍巍480公里的新舊海塘,圍墾出664平方公里土地,滄海終成桑田。

  移民文化 早期的 慈溪人多聚居在沿山一帶,隨著海塘的修築北移東遷。同時鄰近地區和外省人口也逐漸遷入,移民至此生產生活。明洪武年間,曾調福建富寧衛軍5000餘人戍守慈溪並留居,今觀海衛一帶居民多為其後裔。

  據記載,公元前210年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和水手、百工等近五千人東渡日本,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其渡口就位於如今慈溪境內的鳳浦岙村。

  慈溪最早的人口記載自宋代始,全縣統計人口156380人,清同治九年,人口249225人,1954年縣境調整後,總人口521706人,2004年底全市戶籍人口100.8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慈溪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又湧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200x年底統計,全市登記外來人口達57萬餘人。沿承千年的大量外來人口遷入,成就了慈溪人民“相容幷蓄、善於開拓”的移民文化。

  青瓷文化 慈溪是中國瓷器 的發源地之一,青瓷的燒製時間上始於漢,下終於宋。自晚唐至北宋的近兩個世紀裡,興盛不衰,成為名副其實的唐宋瓷都。唐朝陸龜蒙贊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慈溪也是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點。以上林湖青瓷為代表的越窯珍品,在唐代與金銀器、寶器、絲綢並列為四大珍寶。從明州港出發穿越茫茫大海抵達斯里蘭卡、印度等,最遠的到達西班牙。

  青瓷文化造就了慈溪人民“能商善賈、精工細作”的精神,同時也深切地體現出浙東人民“農商皆本”和“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

  2001年8月,慈溪上林湖越窯青瓷有限公司恢復了中斷千年的青瓷生產,成功仿製了雞首壺、八稜瓶、香爐、三腳蟾蜍等精品。同時還研製試燒出了能演奏美妙樂曲的系列青瓷樂器——越甌、仿編鐘,並隨著慈溪民族樂團出訪法國,為世界送去中國的歷史文化瑰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