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故事(通用19篇)
數學家的故事(通用1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故事吧,透過故事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故事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家的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家的故事 篇1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衝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數學家的故事 篇2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鬥,為她服務!”
數學家的故事 篇3
貝塞克維奇(AbramS.Besicovich,1891-1970年)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幾何分析學家,生於俄羅斯,一戰時期在英國劍橋大學。他很快就學會了英語,但水平並不怎麼樣。他發音不準,而且沿習俄語的習慣,在名詞前不加冠詞。有一天他正在給學生上課,班上學生在下面低聲議論教師笨拙的英語。貝塞克維奇看了看聽眾,鄭重地說:“先生們,世上有5000萬人說你們所說的英語,卻有兩億俄羅斯人說我所說的英語。”課堂頓時一片肅靜。
數學家的故事 篇4
英國數學家哈代有一次要從丹麥坐船回英國,到了碼頭才發現已經沒有大船了、坐小船穿越北海風險很大,同行的乘客都分分向上帝祈禱平安。而哈代沒有祈禱,只是寫了一張明信片寄給丹麥數學家波爾(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的滴滴)。波爾收到信後大吃一驚,信上只寫了一句話:“我證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猜想是和哥德巴赫猜想同等級甚至更高的數學難題)
哈代平安回到應該後,才向波爾解釋原因。其實他並沒有證明黎曼猜想,但如果他坐的船失事了,鑑於他在數學界的崇高地位,大多數人會相信他證明出了黎曼猜想,只是不幸在隨後的海難中逝世。而哈代是一名堅定的無神論者,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就不會讓船失事,讓哈代平白獲此如此巨大的榮譽。
所以他就開了這個“逆向祈禱”的玩笑。
數學家的故事 篇5
世紀著名數學家諾伯特·維納,從小就智力超常,三歲時就能讀寫,十四歲時就大學畢業了。幾年後,他又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成為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博士。
在博士學位的授予儀式上,執行主席看到一臉稚氣的維納,頗為驚訝,於是就當面詢問他的年齡。維納不愧為數學神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今年歲數的立方是個四位數,歲數的四次方是個六位數,這兩個數,剛好把十個數字0、1、2、3、4、5、6、7、8、9,全都用上了,不重不漏。這意味著全體數字都向我俯首稱臣,預祝我將來在數學領域裡一定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維納此言一出,四座皆驚,大家都被他的這道妙題深深地吸引住了。整個會場上的人,都在議論他的年齡問題。
這個年僅18歲的少年博士,後來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成為資訊理論的前驅和控制論的奠基人。
數學家的故事 篇6
陳景潤是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尤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數學家的故事 篇7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鐵路橋樑專家,他曾主持建造了杭州的錢塘江大橋、南京大橋等。茅以升從小就很,上學的時候他就對數學有著特殊的偏好,據說他能一口氣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多位的數字。
要說他立志當橋樑專家的事,那是在茅以升上中學的時候,在他的發生了一起"文德橋倒塌"的事故。當時在橋上行走的人都掉進了河裡,死了很多無辜的。茅以升聽到這個訊息後非常痛心,他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建一座堅固的橋。後來,茅以升終於學有所成,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遠渡重洋去了國外留學。回國後他被請去作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師。就這樣在茅以升和他的同事們的下,終於建成了錢塘江大橋,他的設計圖紙被美國橋樑設計專家華德爾博士看了後讚不絕口。
數學家的故事 篇8
尤拉:瑞士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力學家。他在數學的多個領域,都做出過重大發現;另外在力學﹑光學和天文學也有突出的貢獻。數學中有十幾個術語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他有“數學英雄”的美譽。幾乎每一個數學領域都可以看到尤拉的名字——初等幾何的尤拉線、多面體的尤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尤拉變換公式、數論的尤拉函式、變分法的尤拉方程、複變函式的尤拉公式……尤拉還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他一生寫下886種書籍論文,平均每年寫出800多頁,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47年。他的著作《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積分學》是18世紀歐洲標準的微積分教科書。尤拉還創造了一批數學符號,如f(x)、Σ、i、e等等,使得數學更容易表述、推廣。並且,尤拉把數學應用到數學以外的很多領域。
數學家的故事 篇9
笛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學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Х⒄蠱鸕攪司藪蟮淖饔謾?
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和代數學的優缺點,表示要尋求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解析幾何,《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幾何學》提出瞭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誌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思格斯把它稱為數學的轉折點,以後人類進入變數數學階段。
笛卡兒還改進了韋達的符號記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創造了“=”,“”等符號,延用至今。
笛卡兒在物理學,生理學和天文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數學家的故事 篇10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託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後來阿基米德成為兼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其原因在於他透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槓桿原理,又用幾何演澤方法推出許多槓桿命題,給出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數學上也有著極為光輝燦爛的成就。儘管阿基米德流傳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來部,但多數是幾何著作,這對於推動數學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數學家的故事 篇11
1777年的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約請許多朋友到家裡,要做一次試驗。
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一條一條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每根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距離的'一半。
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一根一根地往這張白紙上隨便扔吧!”客人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弄不清楚他要幹什麼,但還是把小針一根一根地往白紙上亂扔。扔完了,他們又把針撿起來再扔。蒲豐卻在一旁緊張地記數。他統計的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蒲豐做了一個除法:2212÷704≈3.142......
蒲豐說:“諸位,這個數是圓周率π的近似值。”客人們覺得十分奇怪:這樣亂扔和圓周率π怎麼會有關係呢?
蒲豐解釋說:“大家懷疑這個試驗?你們還可以再做,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學家的故事 篇12
高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他的成就遍及數學的各個領域,在數論﹑非歐幾何﹑微分幾何﹑超幾何級數﹑複變函式論以及橢圓函式論等方面均有開創性貢獻;他有“數學王子”的美譽。另外他成功地計算出穀神星的執行軌跡。高斯對代數學的重要貢獻是證明了代數基本定理,他的存在性證明開創了數學研究的新途徑。事實上在高斯之前有許多數學家認為已給出了這個結果的證明,可是沒有一個證明是嚴密的。高斯把前人證明的缺失一一指出來,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一生中一共給出了四個不同的證明。高斯在1816年左右就得到非歐幾何的原理。他還深入研究複變函式,建立了一些基本概念發現了著名的柯西積分定理。他還發現橢圓函式的雙週期性,但這些工作在他生前都沒發表出來。
數學家的故事 篇13
泊松:從小就開始搖擺,於是成為研究擺的頂級專家。
泊松是法國數學家。數學中留下了很多他的名字。泊松定理、泊松公式、泊松方程、泊松分佈、泊松過程、泊松積分、泊松級數、泊松變換、泊松代數、泊松比、泊松流……
泊松的父親是退役的軍人。據說泊松小時候,泊松被母親交給保姆看管。保姆覺得泊松體格太差,保姆忙不過來的時候,就把泊松放在一個搖籃式的布袋裡,並將布袋掛在棚頂的釘子上。於是,在布袋裡撲騰的泊松就被吊著他擺來擺去。保姆認為,這能鍛鍊身體。
泊松後來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研究擺準備了,嗯,就是那個時候。泊松對擺的研究情有獨鍾,一直到晚年都沒有改變興趣。
數學家的故事 篇14
圖靈,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二戰的時候,幫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為反法西斯的勝利提供了一臂之力。
圖靈的爺爺雖然獲得過劍橋大學的數學榮譽學位,但其實數學能力一般。應該說圖靈的家裡人對圖靈在數學上的成長幫助不大。
圖靈少年時就表現出獨特的直覺創造能力和對數學的愛好。3歲的時候,圖靈自己做了一次科學實驗——把一個玩具木頭人的胳膊、腿掰下來栽到花園裡,試圖種出更多的木頭人。8歲時圖靈開始嘗試寫一部科學著作,題目為《關於一種顯微鏡》。雖然書上有很多語言上的錯誤,但總體來說還是有模有樣的作品。那個時候,當其他孩子踢球的時候,圖靈卻喜歡不上場,在場外計算皮球飛出界外的角度。
數學家的故事 篇15
7歲那年,小高斯上小學了。教師名字叫布特納,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數學家”。這位來自城市的青年教師,總認為鄉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三年級的一次數學課上,布特納對孩子們又發了一通脾氣,然後,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長長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這是多少個數相加呀?怎麼算呀?”學生們害怕極了,越是緊張就越是想不出怎麼計算。
布特納很得意。他知道,像這樣後一個數都比前一個數大198的100個數相加,這些調皮的學生即使整個上午都乖乖地計算,也不會算出結果。
不料,不一會兒,小高斯卻拿著寫有答案的小石板過來了,說:“老師,我算完了。”布特納連頭都沒抬,生氣地說:“去去,不要胡鬧。誰想胡亂寫一個數交差,可得小心!”說完,揮動了一下他那鐵錘似的拳頭。
數學家的故事 篇16
帕斯卡生於法國奧弗涅的克萊蒙費朗,從小他就智力高人一等,聰明伶俐,12歲時就愛上數學,數學的魔力讓這個孩子幾乎廢寢忘食。
而帕斯卡的父親正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數學家,對數學頗有研究,他對帕斯卡的影響很大,以致帕斯卡從小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機會得到父親的教導。在父親精心地教育下,帕斯卡很小時就精通歐幾里得幾何。有一天,他來到父親的房間,不無得意地說:“我發現了新東西!”父親正在埋頭工作,看到兒子興致勃勃的模樣,立即轉過身,溫和地說:“是什麼?”
那一天,父親怎麼也沒有想到,年幼的兒子竟然自己獨立地發現出歐幾里得的前三十二條定理,而且順序也完全正確。這實在太出乎父親的意料了。同時,父親也非常高興,感到自己多年來的培育沒有白費,兒子一定會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學者。
數學家的故事 篇17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
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家的故事 篇18
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年-500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他在義大利南部的克羅託內建立了一個政治、宗教、數學合一的秘密團體——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很重視數學,企圖用數學來解釋一切,畢達哥拉斯本人以發現勾股定理(西方稱畢達哥拉斯定理)而著名,其實這一定理早已為巴比倫人和中國人所知,但最早的證明可歸功於畢達哥拉斯學派。
該學派還發現,若是奇數,則 構成直角三角形的三邊,其實我們所稱的勾股數。該學派將自然數分為若干類:奇數、偶數、完全數(即等於它的包括1而不包括它本身的所有因數之和的數)親和數、三角數(1、3、6、10……)、平方數(1、4、9、16……)、五角數(1、5、12、22……)等,又發現從1起連續奇數的和必為平方數。
他們還發現了五種正多面體,在天文學和音樂理論上還有不少貢獻,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希臘文化有巨大影響。
數學家的故事 篇19
柯西是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我們從中學開始熟悉的柯西不等式就是他發現的。實際上,柯西在數學上有很多貢獻,包括對極限理論的嚴格化工作。
柯西的父親當過參議院秘書長,因為工作關係,他的父親經常帶著10歲左右的小柯西一起出入法國參議院。於是,小柯西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同樣是政府官員的頂級數學家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
兩位數學家和柯西經常聊數學,柯西的數學天賦讓他們非常讚賞,認為柯西以後必成大器。但是,拉格朗日覺得柯西身體單薄,怕過早接觸數學會吃不消,於是建議他爹,17歲之前別讓柯西碰數學,而只學文學——反正柯西未來數學都是逆天的存在,這樣數學家還能多一位文學厲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