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歷史手抄報大全

蒙古歷史手抄報大全

  導語: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的最早的漢文譯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蒙古歷史手抄報大全,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蒙古歷史手抄報大全1

  蒙古民族歷史概況

  蒙古民族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民族和自治民族。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興盛發達的歷史程序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俗。

  蒙古歷史手抄報大全2

  蒙古歷史手抄報大全3

  一、族源與族稱

  (一)蒙古民族族源

  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系諸部族。即包括東胡、鮮卑、契丹、室韋——達怛。東胡人大約與匈奴同時見於史乘。東胡,是華夏人對當時內蒙古東部地區族屬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總稱。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征服了東胡人,把他們劃歸左賢王統治。

  東胡人及其後裔的居地大體上就是內蒙古東部地區。從昭烏達沙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是以東胡人和他們的後裔——鮮卑、後來的契丹、室韋——達怛人為主體的語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連,風俗習慣也相似的各個部落的居住地。東胡後裔鮮卑人乘匈奴的衰敗,佔據了蒙古高原,強盛一時。“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人進入內地,並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秦、南涼等幾個割據政權,後來拓跋鮮卑統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7世紀以後,進入內地的所有鮮卑人最終同化於漢族之中。

  在鮮卑人遷進內蒙古西部地區和內地以後,北魏時期在東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韋人。契丹人屬於地道的蒙古人種。起初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個部落。他們在內部的爭戰、唐朝和突厥的統治、同鄰族的戰爭中改變自己民族學面貌。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國遼王朝後,其統治遍及蒙古高原,許多部落都向遼王朝稱臣納貢。1125年遼亡於金,而遼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亞建立了西遼國。這樣,契丹人大部分同化於漢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韋——達怛人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東西、額爾古納河與黑龍江兩岸。史籍稱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室韋”。6世紀時,室韋——達怛人分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統治,後與唐朝保持密切關係。室韋、達怛這兩個名稱在漢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室韋——達怛人。唐朝時,稱室韋為“十三姓達怛”。室韋——達怛人的語言,保持東胡後裔語言的特點和方言,這種語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語。

  (二)蒙古民族族稱

  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的最早的漢文譯寫,見於《舊唐書·北狄傳》。蒙兀室韋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後來,關於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還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寫作“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所引《煬王江上錄》。“蒙古這個詞開始只是—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國以後才成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共同稱謂。

  二、語言與文字

  (一)蒙古語言

  蒙古語是古老的民族語言之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佈在中國、蒙古國、俄羅斯個國家。中國境內的蒙古語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自治區。

  蒙古語的主要特徵有:在語音方面有嚴格的母音和諧律,即按照母音舌位前後或圓唇不圓唇進行和諧,如在一個詞裡,要麼都是後母音(陽性母音),要麼都是央母音(陰性母音)。但是前母音(中性母音)與後母音或央母音均可出現在同一個詞裡。在形態學方面以詞根或詞幹為基礎,後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詞和進行詞形變化;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副詞、後置詞和形動詞,都有數或格的語法範疇;動詞都有時、體態、式等語法範疇。在結構學方面,名子中的語序都有一定的規律。通常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定語在被修飾語之前,謂語在賓語之後,各種狀語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語序。

  13世紀初,蒙古汗國建立的時候,蒙古語言基本上是統一的。後來,由於蒙古人散在橫跨歐亞兩洲的廣大疆土上,隨著蒙古汗國的瓦解,各地蒙古人來往日益減少,統一的蒙古語便開始分化,逐漸形成蒙古語的各個地方方言。根據現代蒙古語的歷史發展及其語音、詞彙和語法特徵的差異程度,可以概括地劃分為西部(衛拉特)方言(包括準格爾土語群、科布多土語群、伏爾加土語群)、北部(布里亞特)方言(包括東部、西部和南部及色楞格土語群)、中部(內蒙古、喀爾喀)方言(包括察哈爾土語群、鄂爾多斯土語群、科爾沁土語群、巴爾虎土語群、喀爾喀土語群、霍特蓋特喀爾喀土語群)。

  解放以來,內蒙古人民政府非常重視蒙古語言規範化、標準化工作。為了更好地發展與建立蒙古民族共同語,實現語言規範化,於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爾語音為現代蒙古語的標準音。自治區蒙古語廣播語言、舞臺語語言、電影語言和教學語言等,都已經以察哈爾語音為標準進行規範。現在察哈爾話已經成為自治區推廣的蒙古語普遍語。

  (二)蒙古文字

  蒙古文是中國蒙古族通用的'一種拼音文字。中國蒙古文是在回紇文字母的基礎上,於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創制。現在所發現最早的回紇蒙古文獻是1225年《成吉思汗石》碑銘(即也松格碑銘)。蒙古文豎寫,從上到下,行款從左到右。最初的字母形式和拼寫規則都比較簡單。但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無論是字母形式、字母數量,或是正音、正字法,都有了重大改進,得以逐漸完善。現行蒙古文有29個字母,包括5個母音字母,24個子音字母。這些字母除個別的不出現在詞首外,其餘的在詞首、詞中和詞末均有三種不同的變體。世界範圍內的蒙古民族,歷史上曾經使用過架紇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託忒蒙古文、新蒙古文等四種文字。

  回紇蒙古文,由古代畏兀兒人使用的回紇文字母基礎上改制而成,故稱回紇蒙古文。中國現行蒙古文的前身就是回紇蒙古文。回紇蒙古文大約創於13世紀初葉,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於1204年滅乃蠻部,並俘虜其掌印官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可汗命塔塔統阿“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書國言”。這可能就是蒙古人正式使用文字的開端。

  八思巴文,在藏文和梵文字母基礎上創制的一種拼音或音節文字。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有效地施政和統治各民族,特命元朝國師八思巴大喇嘛創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拼記蒙古語、漢語、藏語、維吾爾語和梵語等。根據《元史·釋老傳》記載,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式頒發詔書:“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這是推行八思巴蒙古文的開端。八思巴蒙古文,作為官方文字,隨著元朝的滅亡亦被淘汰。又由於字形笨拙,書寫繁瑣,而不得不讓位於容易學習使用的回紇蒙古文。

  託忒蒙古文,是中國新疆蒙古族使用的一種方言文字。17世紀中葉蒙古衛拉特部和碩特人札亞·班弟達大師根據衛拉特方言特點,在原有蒙古文字母基礎上改制而成。託忒蒙古文的字母形式與原蒙古文有所不同,書寫體比較繁瑣。但是,託忒蒙古文能夠接近衛拉特方言的實際發音,比較準確地反映出元子音音位系統。近350的以來,託忒蒙古文一直被中國新疆蒙古族沿用著。俄羅斯卡爾梅克蒙古人也使用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目前,中國新疆蒙古族也在提倡學習使用舊蒙文(回紇蒙古文),與託忒蒙古文並行。

  新蒙古文,是蒙古國現在通用的一種拼音文字。新蒙古文是在俄文字母基礎上創制的,故又稱斯拉夫蒙古文。1941年由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批准推行。解放初期,在內蒙古自治區曾試行過幾年新蒙古文,後停止。俄羅斯境內的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卡爾梅克蒙古自治共和國,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也分別創制了以俄文字母為基礎的新蒙古文,現仍在使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