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書筆記

《阿Q正傳》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Q正傳》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阿Q正傳》讀書筆記1

  阿Q的一生是悲慘的。他永遠是被人欺負的物件,可是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總是“勝利”。阿Q是給別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總是惹到那些閒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頓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領,在牆上磕上幾個響頭,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這樣想:“現在的世道,還有兒子打老子的……”然後便樂呵呵地走了。這就是阿Q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無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態、愚蠢愚昧在“精神勝利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醜,比不過了還生氣,這充分說明了阿Q的生活無聊到了極點。從被人欺負後的反抗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阿Q已經麻木了,這無不使人感到可悲與可憐。

《阿Q正傳》讀書筆記2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十分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僅與趙太爺迥然不一樣,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就應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就應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期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我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此刻,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書筆記3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說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裡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麼可悲又可笑!因不願面對現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繫著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著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於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麼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最後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麼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麼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群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著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裡,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裡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阿Q正傳》讀書筆記4

  《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裡……”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書筆記5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透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臺,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透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群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最新《阿Q正傳》感想

  初讀《阿Q正傳》,只是覺著阿Q的無知、猥瑣、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臉令人可憎;再讀《阿Q正傳》時,卻覺得在阿Q身上很能發現一些國人縮影;深讀《阿Q正傳》以後,越發覺得阿Q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的寫照。仔細的觀察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的表現和思維方式,我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發現:一個阿Q倒下了,數億個阿Q站起來了……

  小說中對阿Q的藝術表現,成了現在國人的對待社會現象、迴避現實的立場和態度。時局對阿Q們的影響頗大,時局如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起初他們認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自己為難,影響自己目前能維持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繼而堅決地擁護改革的主張,並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鋒官,繼而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女人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當改革形勢遇到阻礙和挫折的時候,權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們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阿Q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後,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投機趨利的基本性格特點。

  現實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樣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改革形勢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改革。

《阿Q正傳》讀書筆記6

  關於《阿Q正傳》這篇中國近代史上最負盛譽的中篇小說,我早就有所耳聞,但原先從未有機會拜讀過。直到六年前的'臘月,承蒙團縣委贈送一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三卷集的《魯迅全集》,我才終於有幸全面瞭解、認識“魯迅”這位被國人讚譽為“民族魂”的文學大家作品中的內在精神。

  我在剛剛收到《魯迅全集》的第一時間裡,就急不可待的打開了厚厚的書本,懷著一種異常興奮和欣喜的心情首先讀完了《阿Q正傳》。對於魯迅的大名早已如雷罐耳,乍然來讀他的作品,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呢?因此,我讀得很仔細,一直在用心來品味作品中的內在韻味。沒有停頓,我一口氣把這篇小說從頭讀到尾。只讀了一遍,我就已經深為魯迅筆下的詼諧與辛辣而感染,深為阿Q這位奴性十足和固有的習慣性而心酸和哀嘆!

  在這幾年裡,《魯迅全集》已被我通讀了不下十數次,尤其是《阿Q正傳》,每讀完一次,都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收穫,新體會。

  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獨特的自我安慰方式,早已經成為了文學史上的典型。足可見魯迅的獨具匠心、寓意深遠。小說的創作年代是滿清王朝剛剛覆滅不久,描繪的故事年代位於滿清王朝覆沒前夕,創作意圖是想對現實社會進行反思、解剖,尋找問題的根源。阿Q這個形象塑造得相當成功,相當有趣,也一針見血。可以想象得到,在那個混亂而又黑暗的環境裡,阿Q式的人物決不是單一的個體,趙家太爺也不是單一的個體,菜市口砍腦袋當然也是常有的事情。阿Q似乎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心中的一杆標尺,衡量著應該衡量的一切。阿Q身上所反映出的種種現象、世態炎涼正是那個年代真實的一面。

  在阿Q的一生當中,始終孓然一人,無業遊民一個,依靠為別人幹些體力活來勉強維持生計。他連一個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住處都沒有,只得苟安棲身於祠堂裡。就是在這樣的窘境裡,他也不得不常常為窘境的不能維持而苦惱,為別人擠佔了他的位置而角鬥。然而他的狀況卻並沒有因此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因為角鬥中他並沒有真正獲得實質性的勝利,只是落魄後精神上的自以為是罷了,以自我安慰。

  阿Q頭上的癩瘡疤是最醒目的外在標誌,因此,他常常忌諱這忌諱那,卻又常常受到閒人們的譏笑和把玩。他雖然氣憤不過,卻不敢惹惱閒人們,只好用怒目而視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然而,就是這樣的反應也同樣會遭到閒人們更大的羞辱與打擊——被譏笑者揪住黃辮子,在牆上狠狠碰幾個響頭。後來,當閒人們瞭解到了阿Q的思想後,便打過他之後還要逼著他說自己被人打或者兒子被老子打了。如此,閒人們才會心滿意足地放開他。

  阿Q的心情從來不會長時間一蹶不振,因為他有一套精神上的勝利法用來調劑身心和安慰自己。他手裡不能有錢,因為他好賭。在押寶時,就數他的嗓門最大聲音最響,但是最後他又總是輸的最慘的一個。沒有錢時倒乾脆,不會再賭了。靜不下來的他又開始為別人著急起來,簡直就是杞人憂天。輸錢,他並不怎麼懊惱,若偶爾有幸能夠贏上那麼一回,倒反而失敗得一無所有。他的行狀總是與現實格格不入,處處相反,實在奇怪?

《阿Q正傳》讀書筆記7

  魯迅的《阿Q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頭腦特別笨的緣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樣,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現實意義來,並讓它創造出價值,帶來豐厚的社會財富(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宣傳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的建設壘了n塊磚,加了m片瓦。我實在是非常佩服這些高明人士的頭腦和眼光的。

  也許是因為我曾經讀了幾本古書,中了舊思想的毒,思想比較保守,屬於呆子一類,故從來只知道有為聖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聖”),為鬼神立廟(如文昌廟、藥王廟等),而從不知竟會有人為阿Q這樣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狀更無豐功偉績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槍斃示眾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廟的。然而,在我國的靈秀山水地紹興,卻有一家“土穀祠”專門為阿Q建立起來了。土穀祠是魯迅小說裡阿Q住過的地方,是在未莊的。它何以會出現在紹興,我不得而知,也許這是分店或者連鎖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聞了,沒聽說過哪裡還有一家土穀祠,這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是隻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也許未莊就是紹興,紹興就是未莊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沒有考證過。究竟土穀祠為什麼會開在紹興,那就只好等淵博的學者們來考證考證了。總之,現在紹興就是有這樣一家土穀祠。

  那麼土穀祠裡供奉的是什麼呢?我沒去過,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穀神吧,好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而,我們精明的商家,好像還沒這麼博愛,眷顧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裡面又不供奉阿Q,因為他不是聖人,他們為阿Q立這一家土穀祠,只是因為這是阿Q曾經“下榻”的地方。就這問題我想來想去,最後總算想通了:所謂的“土谷”者,土地和稻穀者也。而現在保佑土地和稻穀之神,就是錢爺爺、孔方兄,亦即財神爺。試想那土穀祠的老闆、廟祝,不就是在這萬能之神的保佑之下獲得建屋買房的土地和吃飽肚子的稻穀嗎?至於阿Q和魯迅,只不過是財神爺香案上的香爐罷了,就專門等待那些熱愛魯迅、熱愛文化、熱愛旅遊的“香客”們前來上一炷香。想通了這些,我就更是對那些老闆和廟祝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們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給當地帶來了土谷,而且讓“香客”們獲得了無價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們禮拜禱告完畢之後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樣。他們建立了這土穀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為聖人矣!

  上面說了這麼多,彷彿都是從“耳聽為虛”的東西上引發的。紹興土穀祠的情況,我只是從那些寫得繪聲繪色的旅遊指南中的介紹和遊人的敘述中得知的,自己並未去過,看什麼時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卻是“眼見為實”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是“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闊,他的兒子(不知道他有沒有兒子)會不會更闊,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現狀很糟,這從小說中就能看出來,不用多說。阿Q的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說裡看過,彷彿在現實的世界裡也能經常看到、聽到過。也許是人們引用了阿Q的名言,併發揚了阿Q的精神吧。有時候,我很覺得咱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像阿Q對未莊人的態度,很落實了他名言裡的精神。每當我們提起——尤其是在外國人面前提起——我們祖先的豐功偉績和他們所創造。

《阿Q正傳》讀書筆記8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這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裡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著新棉襖,走進櫃檯,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櫃說,他去城裡了。然後,全村人都明白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裡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裡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十分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述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麼?’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著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一樣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明白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我真想看到最後,最後的情節肯定很精彩,如果還想之後看的話,請期盼下一篇《阿Q正傳》第七章讀後感(五)《革命》吧!

《阿Q正傳》讀書筆記9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阿q正傳讀書筆記200。他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裡,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讀書筆記大全《阿q正傳讀書筆記200》。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穀祠裡,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阿Q正傳》讀書筆記10

  魯迅先生喜歡嬉笑怒罵,諷刺是他常用的寫作武器。這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諷用在那些不識時務的政治家身上比較貼切,而用在那些本應在世間受到憐憫的可憐兒身上就不盡人情了。看看魯迅先生寫的每個章節的標題:優勝紀略,戀愛的悲劇,從中興到末路,大團圓……讓人看了只能趕到無奈而又無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務繁忙的時候,人們才會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個被人遺忘在角落的社會最底層人物,他很可憐,但又不至於讓人們對他像對祥林嫂那般產生憐憫,因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

  他雖然會迫於生計去做短工,但也是得過且過,對於與他的命運那樣悲慘或比她更不幸的人們他採取的是其它人對他採取的態度——侮辱、欺凌,是個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實在我看來阿q是未莊所有人的縮影,又或者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愚昧無知,階級思想嚴重,沒有人權意識,具有嘲笑別人的不幸從而達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勝利。但這又怪得了誰呢?當時的人們都沒有知識或思想上的覺悟作為武器,來抵禦壓迫。

  他是一個小丑,在人們空虛到百般無聊的時候,便去招惹他,將他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腳底下。俗話說,狗急也還會跳牆。阿q被羞辱後本能地與別人打了起來。他打不過而他也終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氣最後還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敗了,在精神上,他還是個勝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這樣一句話就能讓他心滿意足地離開。

  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人,因為小事丟了工作,賠了自己所有的家當,唯唯諾諾地受擺佈,受壓迫,還能麻木到將變賣家當所剩的幾文錢拿去若無其事地喝酒。我真懷疑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靈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過的日子都是糊里糊塗,後來,他到城裡作了賊,偷了小東西回到未莊,身價就一下子漲了不少,但好景不長,因為參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殺雞儆猴的.替罪羊。但魯迅先生終究是睿智的,他將阿q的愚昧藉著去殺頭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畫了一番。最精彩莫過於文章最後兩段,將民眾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阿Q正傳》讀書筆記11

  別人不會因此讚賞自己,自己卻又被自己的天真折磨的遍體鱗傷;450字作文其實我一直都知道,忘記以前其實很簡單隻要不去想,不去看,不去唸慢慢就會淡忘只是不忍心去真的忘記但畢竟是我曾經深愛的,所以我會默默地祝福。在此,我也不禁重拾這個話題&ldquo。有鯽魚、鯉魚、黑魚、魴魚、鮥魚,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魚?

  阿Q留著一條長長的黃辨子,臉上一塊癩頭瘡,他很窮,沒有房子,只能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裡,依靠給別人做短工為生。阿Q可是一有了閒錢就去酒樓喝酒。有一回他被別人笑話了,便與別人打架,被打得落花流水,待他人走後,還說“現在的世道真不像樣,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像這些“樂觀”的話阿Q還有很多,也就是魯訊先生說的阿Q精神,這些生動幽默的語句諷刺了當時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也有作者的幾分同情。他性格中的自輕自賤讓人發笑和深思。《孔 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類似的人物。合上書,我陷入了沉思,在我們的社會中不是也有一些像阿Q精神一樣的人麼,錢包被小偷偷走,就說:“給他買藥好了!”當考試考的很差時,便自嘲說:“人家考第一,我也是第一,無非是倒數而已,你們是什麼東西?”說完掩卷一扔,便無影無蹤了,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阿Q的一些影子。

  魯訊先生筆下的阿Q真是又可愛又可憐又可恨啊!可愛於他的幽默樂觀,可憐於他的無可救藥,可恨於封建社會的思想,使阿Q這樣的“人才”倍出,讓我們也以阿Q為鏡子來照照自已吧!

《阿Q正傳》讀書筆記12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對主人公阿Q卻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精神勝利法”,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阿Q精神就是一種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態。阿Q經常到處惹麻煩,總被別人打,但他並不傷心沮喪,並沒有感受到失敗的痛苦。

  被打之後,總是笑著說:“兒子打老子”,然後很快地將這件事忘記。一般來說,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到酒店去喝幾口酒,下次還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個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後說:“這不是兒子是打老子,是人打處生。”阿Q連連答應,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說兒子打老子了。

  這種精神勝利法倒也好處不少,整天笑口常開。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不對,不應該將事忘記,而是應該記住,不去再做類似的事了,這樣,偶爾用用這種方法,也其樂無窮。阿Q被比他厲害的人打過之後,不服氣。這時候,若過來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黴了,那個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負一番了。

  那次被那個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個小尼姑過來了,阿Q就將她打了一頓解氣。那個小尼姑氣憤地跑了,罵他,他反倒哈哈大笑。這樣阿Q就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嚐到了勝利的喜悅。

  像阿Q這樣的人,現在也有,特別是欺負弱者這一行為,在學生中是常見的。但是,阿Q這樣與那時候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是時代創造了阿Q,是時代造就了“精神勝利法”,是時代扭曲了人的心理。魯迅的這本書,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劇想必是千千萬萬人的結局吧。難怪魯迅先生要“棄醫學文”來矯正國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傳》讀書筆記13

  阿Q雖說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農民一樣,不能脫俗,喜歡欺侮婦女,認為“女人是禍水”,儘管四處流浪,沒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傳宗接代。因為調戲趙家的吳媽而找不到工作,餓得他除了褲子都賣了,被迫去了城裡。

  阿Q經常被人欺負。有一回,他被別人欺負了,看見一個小尼姑,就拿她來出氣,說了一些很粗魯的話,別人都鼓掌。他以為是別人為他喝彩,實際上是別人在譏笑他的無知與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對現實的性格特點。

  魯迅先生是借阿Q這個人物的性格,反映了舊中國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和對舊社會的批判。像阿Q這樣的人物現在還有,也許你就是。2008年奧運會馬上開幕了,我們應該三省吾身,杜絕阿Q現象,為奧運,為中國樹立新風!

《阿Q正傳》讀書筆記14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穀祠裡,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阿Q正傳》是一部發人深省的作品……

《阿Q正傳》讀書筆記15

  魯迅筆下的阿Q,無權無勢,處在社會的底層,在封建舊社會,受到了人們的恥笑和壓迫還得忍氣吞聲。這樣的群體,只能屈服於壓迫,不顧面子和尊嚴死皮賴臉地活著。若想要做一些翻身的改變,在權勢和封建等級社會大背景的欺壓下,就只能殘酷並無意義地犧牲。

  而阿Q多少有一些不同。他的出身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憑一己之力和整個社會對抗,必然也做不出翻天覆地的改變,他不可能成為阿里巴巴一夜暴富,也沒有條件讓他讀書識字高中舉人。能夠讓魯迅為他立傳,正是因了這被視為民族劣根性的“精神勝利法”。

  讓我們來看看阿Q與別的封建末時代人物的不同之處。別人安分守己,不問出處,阿Q偏偏要抬高自己的身世,聲稱自己姓趙,挨趙老爺打之後又在心裡想到“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他進城感受到自己與城裡生活的格格不入,回到村子裡卻把城裡人的生活大大嘲笑了一遍,把“洋”說“土”,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成“條凳”、煎大頭魚時加蔥絲,都是可笑的。垂涎於女人,阿Q心裡垂涎,嘴上還要嫌人家水性楊花,腳生得太大。阿Q時時處在不平等的狀態下,又時時處在慾望和求之不得的矛盾中,他只有靠“精神勝利法”來維護自己的面子。阿Q與別的底層人物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他好面子,說好聽一點就是維護人格尊嚴,他生了一副下等人的軀殼,卻時時懷著變成高富帥的夢。

  有夢想是可愛的,比起苦難壓迫後的麻木不仁,仍懷有一絲追求的阿Q令人敬佩。暫不論夢想的雅俗,吃飽穿暖是老百姓的夢想,革命是革命者的夢想,但它們都值得維護。得到人們的尊敬,有女人,過上好日子,就是阿Q的夢想。這樣歸納起來,其實很真摯,很樸實。“精神勝利法”是他與殘酷現實唯一的對抗方式,也是他還沒有完全向世界妥協的證明。儘管在人們看來,他的妄自尊大和畏強凌弱、吃軟怕硬是愚昧淺薄的象徵,但阿Q不是魯迅,不是托爾斯泰,不是甘地,更不是海明威,作為一個沒有受過教化的民眾,他的抗爭大概只能至此,無力的抗爭好過麻木不仁,我覺得人們要對阿Q多一點寬容。

  從另一角度解讀,“精神勝利法”未嘗不是對人格的一種維護,只是這種維護的侷限性使它增添了幾分可悲可笑的色彩,但這終究是社會背景造就的。許多外國評論家都指出,“精神勝利法”並不單單是中國人民才有,當人處於社會底層,受到壓迫而無從反抗,“精神勝利法”是常常根植於他們心中的,是弱勢群體能採取的唯一維護尊嚴和麵子的方式,因此它具有普遍性。與其說“精神勝利法”是國民的劣根性,不如說是人類的普遍弱點。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證明。即使在社會高速發展,人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現代社會之中,“精神勝利法”並沒有消亡,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而已。資本積累形成的貧富差距下,中下層人民仇富的心理也在風吹草長。官員節節高升,人們便要議論他做壞事;商人下海發了大財,買得起豪宅幾間,名車數輛,人們便懷疑他偷稅漏稅,幹了非法的勾當。你可以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因為懷疑的東西往往會成真,但回頭想想,嫉妒心理才是大多數人開始質疑的根源,而並不是出於這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當年韓寒一書,“趁我還年少,我要萬水千山走遍……切記,要不附權威,不畏權勢,不貪權力……”引得無數憤青為他叫好追隨,視若明燈。何謂憤青,就是一群無權無勢又有點知識理想的年輕人對這個世界怒目而視。所以說憤青是會消亡的,只有少數人是天性使然。有些人一輩子不得志,他就能做一輩子憤青,而大多數人都在成長中逐漸以收穫來磨平憤怒,逐漸與這個世界和解了。你能說他們不可愛嗎,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時期,以批判來對抗不平等,夢想著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覺得貼著憤青的標籤似乎平衡了人生中未曾體驗的空白,得到自我高尚的滿足感。你能說這可悲嗎,沒有憤青,這個世界就得陷入可怕的平庸。

  其實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精神勝利法”不過是人們調節情緒,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途徑,當我們處於不平等之中,用精神來盈利無可厚非。阿Q在封建年代只能是阿Q,到了現代社會,他也許可以成為一名憤青,繼續將“精神勝利法”發揚光大。能在心理上找到自身於社會的價值,也算一種偉大。至於人們聲討的“國民劣根性”,我只能說,時代不一樣啦,都說追求自由思考獨立精神,不允許有相反的聲音發出嗎。喏,這亦可以被解讀成一種精神勝利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