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詩與遠方美文(通用22篇)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通用22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也說詩與遠方散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

  找一處地離陽光更近的地方,敞開心扉。陽光溫暖,透過肌膚滲入血液,緩緩流淌。我喜歡這種蔓延,如春日裡的青藤,迅速瘋長,延伸,然後瘋狂地炸開,一朵,兩朵,千朵萬朵。剎那間,即是萬紫千紅,春光明媚。

  陽光是有翅膀的。我一直這樣認為。心靜的時候,陽光扇著透明的薄翅,輕盈地飛舞。那是一群又一群天使,極細極微的,在另一個時空裡飛翔。

  陽光傾瀉下來,在空闊處匯聚。空曠的地方,溫度更高,彷彿爐火的中心。而在有房子、有樹的地方留下一片又一片的陰影。我暗暗琢磨,為什麼呢?或許這一幢幢房子,一棵棵樹,就如人心中的慾望,慾望越多,陰影面積就越大。

  心動,一切都動。閉目,冥想,放空自己,此刻,世界只有陽光,只有溫暖。睜開眼,一切都重新出現——風動,葉搖,人行……江河湖海,哪一刻不動呢?天邊的雲,山中的霧,川流不息的時光,變幻不定的世界。我知道,這一切,只不過都是心中的幻影。

  揮一揮手,讓它們去吧。只讓這陽光,溫暖內心,驅散塵世的寒涼。

  有人說,人生必須有詩和遠方。不要在現實裡苟且。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人心。沒有比人心更美的風景,也沒有比人心更深不可測的江湖。世上最好的是人心,世上最壞的也是人心。

  讀了散文網一篇文章,說你的詩與遠方,不過如此。說那些在麗江尋夢的年輕人,過著簡樸的生活,甚是可笑。其實,你的現實,也不過如此。朝九晚五,吸著霧霾,說著言不由衷的假話,戴著面具,做著戲子,機器一般工作,動物一般圈養,又有什麼為人稱道的呢?!

  一個揹包,一雙腳,獨自去遠方尋夢,尋找詩意人生。我佩服這樣的勇氣。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如佛陀一樣,衣不蔽體,露宿菩提樹下。人生往往這樣,放下得越多,心越自由。

  人生必須有夢。夢想是對春天的嚮往,是踮著腳尖向天空跳躍。誰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也有閉上眼睛做夢的自由。

  有放下,才有得到。得到了詩與遠方,必須要放棄腳下的土地。人生,總是得失相等。擁有的同時,也正在失去。得到了,過去夢想的詩與遠方,又變成了現實。心裡又會產生下一個詩與遠方。

  生夢,尋夢,追夢,圓夢。生命,就是生生不息,就是折騰。大自然裡,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平等地生滅,平等地存在。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心裡最大的王。

  很多時候,我們夾著愛吃的食物,熱情地放進對方的碗裡,對方卻露出尷尬的神情。我們突然就愕然——為什麼?!

  我想,這就是《惠子相梁》吧。

  很喜歡這句話,人如果沒有神性的光輝,沒有超脫的靈魂,就是住在黃金打造的宮殿裡,依然只是個動物。

  這世上,有錢有地位有權勢的動物多了,有神性光輝的人,反而被恥笑了。這並不是什麼怪事——糞堆上的蒼蠅,總是嘲笑蜜蜂的!

  幾天前,北上廣的霧霾重了,來了一陣風,吹到我的小城來了。不過不嚴重,輕度汙染。微風一起,又是豔陽天,今天空氣質量——優。陽光燦爛。為什麼呢,我們這兒有大片的山野,也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可以自我淨化。

  空氣裡的霧霾只是可怕,靈魂裡的霧霾才叫恐怖。其實,世上沒有淨土,也沒有桃花源。詩與遠方在哪裡?僅僅只在我們的心裡——心裡有江山萬里,無限風光。

  我想,無論外界如何喧囂,一定要保持內心的寧靜。自淨其心,自淨其意。讓心中的原始森林蓬勃生長,讓心中的茂盛田野,鬱鬱蔥蔥。用青山綠水,淨化濁世吹來的霧霾——不讓它汙染了我們的心!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2

  在民間,有一首民謠,它由高曉松作詞,裡面的一句歌詞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詩和遠方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能夠牽引無數人們繼續探索的足跡?

  在我看來,詩與遠方是人們對於自己美好理想生活的期盼。許多人們在當今時代已不滿足“當下擁有,止步於此”,他們充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為自己構建一張人生的藍圖,心之所向。所以人們夜以繼日的不停奮鬥,馬不停蹄的滿地奔波。有了這份動力,詩與遠方是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因此在披荊斬棘的道路上,他們精神有寄託、靈魂有激情、未來有希望。社會形態也正因每個人的滿腔熱情變得更加積極向上。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這些都少不了詩與遠方的力量。

  詩與遠方也是一種心境。高曉松嚮往江南,追求詩和遠方揹著一把吉他走遍南北,闖蕩江湖,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像高曉松這樣的灑脫。我們總會被現實所牽制。我個人認為,追求詩與遠方不一定需要做到周遊列國,奔走四方,詩與遠方更像是一種心境,是一種看遍生活中所有的不堪之後內心依舊充滿美好的達觀。詩與遠方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詩與遠方在內心,心中有詩便有遠方。

  詩與遠方是青少年對於夢想破釜沉舟的追求。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們,人們常說:“年輕就是好,有活力,有追求。”但隨著年代的更替,青少年也有許多方面的壓力,不僅僅在學習中體現,但這些都是我們眼前的苟且,我們不應該被這些眼前的苟且而導致為追求夢想的絆腳石。所以,我們要學會調節好心態,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腳踏實地,在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時候,那詩與遠方一定是散發著你的鋒芒。既然想成功,就應該大膽懷夢。像歌德曾說過“不要懷有渺小的夢想,它們無法打動人心。”就算夢想一次次的落空,也不要自暴自棄。享樂並不是作為一個青少年該有的心態,最好的心態應該在路上,在追尋詩與遠方的道路上,努力的人,清晨的陽光最先照耀你!如果說青春是足跡,那麼夢想一定是遠方。以擁抱美好的精神狀態靠近自己的目標,以豁達的心境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衡中學子張錫峰曾說過“生活明朗,萬物可愛,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書中有日月山河,世間有凡塵雜事,而我們心中滿載著的是——詩與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3

  詩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那是年少的直往,是風華正茂的少年;“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未嘗過那愁苦的滋味,卻能體味它的分量之重;“取次花叢懶回顧”,雖未品盡一生,卻是想讚美那份成熟;“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詩人的落寞、黯淡與春光的明媚……而這一夜他又是如何度過的呢?我年紀尚小,卻從詩裡感受了不少,或是不會經歷的,或是還未經歷的。

  在詩中有景有情,有時更是景語皆情語。領略了北國風光和那湖心亭的大雪;大漠的孤煙與落日;關不住的滿園春色,欣欣然的喜悅;秋水,共長天一色。可謂是一幅青天碧水,水天相連的景色吶,而這些又是詩人以怎樣的心境所寫的呢?那些詞句中飽含的深情與真意引起了的強烈共鳴又慰藉了多少人們的心靈,足以讓人們體會世間的萬般柔情。

  遠方

  讀過萬卷也需行過萬里。

  我想去許多地方,去西藏觸控那兒連綿的雪峰,淨化心靈,祛除心靈的汙濁;去沙漠仰望一望無垠的星空,傾聽星星的呼喚;去南極瞧一隻只呆頭呆腦的企鵝和快快晶瑩剔透的冰塊兒;去海南聞椰子的馨香,追趕海浪;還要去法國的首都,那個羅曼蒂克的地方——巴黎,駐足在埃菲爾鐵塔下,徘徊在夜晚泛著金光的盧浮宮前,也去法國的亞眠、南錫裡的小村莊去過流浪藝人的生活;去馬爾地夫周圍潛水區,親眼瞧瞧五顏六色的海綿和可愛的無脊椎動物。天南海北都要留下我的足跡。

  更要去布拉格那個頻頻在電影裡出現的背景,去日本感覺不一樣的花開與花落還有富士山,去故宮前體味那份莊嚴……去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人接觸,體驗不同的生活……

  走在世間,心靈難免會蒙塵,以詩與遠方來自省,並常寫字與自己談心。

  肉體和靈魂至少有一個要在路上。願此生如此。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4

  有人說:到不了的,是遠方。

  “遠方、遠方……”我張開雙唇極為迫切地呼喊著,每個音節都無不在訴說與顫抖。但沒人回答——就像沒有人真正提問過般。

  然後我抬頭,看著天邊的雲點點飄去,它們飄得很慢,好像在故意牽引我的思緒。我忽然回憶起小時候的個夜晚。

  那天,傾盆大雨不期而至,電閃雷鳴的夜晚,樹葉彷彿也在哭泣。伴隨著教室裡大大小小的哭聲,雨滴猛烈地拍打著窗欞。個男孩抽搐著,低聲嘟囔:“媽媽,媽媽……”那是顆怎樣稚嫩、恐懼的心靈!當時,我們都還 只是弱小的孩童,年級的第天在學校裡寄宿,竟恰巧碰上了停電。天上劃過的閃電,震耳欲聾的雷聲如噬人的惡魔,有哪個孩子的心不為之顫抖呢?黑暗中,我抹了抹已被淚水浸溼的雙頰,隱約從微咪的眼睛裡看到點點亮光。於是我迫切地睜開雙眼——老師小心翼翼地將兩支蠟燭放在前排的課桌上,拍拍手說:“有蠟燭照著,就不會害怕了。”

  燭光在寬敞的教師中愈發微弱,但這無邊的黑暗似又把渺茫的希望襯地更明亮了般。我們圍繞著蠟燭,看溫柔的燭光映過臉龐,吸著燭光金色的氣息。同學們瞳孔裡映出的光芒,好像被星星擦亮過,澄澈、透明、空靈,亦或是在跳動,跳動。猶如晨光,帶著熱量和情走到我的心靈深處。老師給我們讀小詩,我們聽老師讀小詩。字字清新典雅、月白風清,宛若敲擊心靈的鈴音,將簡單的小詩歌融到我們的心底。“我長大後也要寫好多好多小詩,也要像老師樣,用最溫柔的聲音讀給怕黑的孩子們聽。”我凝望著燭光,對自己說。

  這也許是我年少時最初最純真的夢想,深深地紮根在我的心中。每每回憶起,便會喚醒無數心潮澎湃的感動。

  我想,每首柔軟的詩都是遠方,對我而言,詩,便是夢的魂。而夢,則是詩的千古絕唱。

  我想,每顆未知的心都是遠方。如果還 有夢想,人的青春和心靈就不會停止輕狂。

  心之所向,即為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5

  河邊的青草地,已經齊刷刷地長出新嫩油綠的小草,一根根拔地而起,上面佈滿了露珠,緩緩從上方滑下。許多五顏六色的不知名的小花,點綴著綠色的草地,遠處看,就像五彩繽紛的鑽石鑲嵌在綠色的手鐲上。

  岸邊的柔柳,鳥兒在這綠色的迷宮中迷了路,許多貪玩的傢伙不小心將自己綁在了柳枝上,知趣的大人們撩撥著柳枝,垂到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的漣漪。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春風三四聲”。小河畔,一陣清揚悅耳的笛聲在濃綠的草地上掠過,那麼歡快,那麼柔美,那麼悠揚。莫非這就是一千多年前呂岩走進的那幅鄉村畫卷?

  不知什麼時候,田野裡的油菜花開了,遠遠望去,就是花的海洋,一層接著一層。走近了,你才發現一片片花瓣竟如此飽滿,一株上有許多朵,每朵的圓錐形花瓣都是純黃色的,空隙雖多,但又不是很稀疏,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就在這片金色的花海里,一個扎著紅頭繩的小女孩正在追蝴蝶,辮子抖動著,一點一點將花粉採集。顫動的劉海,使她在花海中格外醒目。蝴蝶撲閃著翅膀,停在了一朵油菜花上。恍惚之間,我彷彿穿越到宋朝,闖進了那道籬笆。看到了楊萬里曾看到的那個童年——“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春去夏來,池塘裡的荷花競相開放。一朵朵裡粉外紅,偶爾有一些保護著蓮子的黑色蓮蓬。池塘邊,兩個小娃坐在船中,撐著小艇,影子因為船激起的微波而浮拂不定。玩累了,他們誤入荷塘,你看,他們左顧右盼,前瞻後顧,在確保無人之下,小心翼翼地採下一朵朵蓮花,一個個蓮蓬。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楊萬里筆下的童年已然成了我心頭的夢想。我也是水鄉的孩子啊,卻只能在古詩中感受“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的那份竊喜。

  落日熔金,晚霞染紅天際。牧童牽著韁繩,起身回家了。牧童騎在牛身上,四周的樹木上有許多蛐蛐在鳴叫。隨手摺下一小根竹子,趕著牛,橫穿過大河,回到家中。

  倦鳥歸林,暮雲合壁,“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這便是詩中的童年。放牧,吹笛,捉蝶,採蓮,撐船舶,捕蟬,臥月……這便是我羨慕的詩與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6

  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影響。誰要覺得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詩和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詩可以指不同於世俗的追求和個人高尚的品格情操;“遠方”可以泛指每個人內心的遠大理想。簡單說來,“詩與遠方”即指理想的生活。

  “詩與遠方”並不是實指,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這世界上的一種美好向往,一種人在追求生存過程中自己內心真正的憧憬。

  在一般人的理解裡,詩代表美好,代表遠方,代表希望。而遠方,象徵著希望,象徵著對未來的憧憬……吟著詩,眺望遠方,就不會困厄在眼前的苟且裡,人也會更快樂,不是嗎?

  詩與遠方究竟是什麼?我想它們絕不代表無度的揮霍和無聊的炫耀。詩與遠方,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常在朋友圈裡看到很多人去到某個景點,發一張美圖過的照片,再配上“詩和遠方”這幾個字,這僅僅是些許人的一廂情願和一往情深,他們覺得,這,就是詩與遠方。

  詩與遠方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功利,絕不是為了炫耀並獲得虛榮。

  詩與遠方的第二個特點是一種無負擔的行為,它可以沒有大量錢財做後盾,但契約社會中規定給你的事情應該完成。這是一個在契約社會中獲得相對自由的最關鍵條件。

  詩與遠方絕不是窮折騰,瞎顯擺,而是一種自由狀態下的生活追求、精神獲得和自我實現。

  實際上,現實生活難免重複,或單調枯燥,或充滿壓力。想象美妙誘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迴歸日常、柴米油鹽。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憧憬,就像詩和遠方的田野,只是,它們更像空中樓閣,聽著讓人熱血沸騰,卻不能拿來當飯吃。大多數時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雞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有真正經歷過苟且的生活,才能體會到詩和遠方真正的價值。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7

  民國老課本里有這樣一段話:“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它看著花。”——引子

  有人曾說:“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深以為然。

  就像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在我心中這世界上有兩種事物是最為美麗的,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誠然,我們身旁充盈著太多能夠使人“美好”的事物,以致於我們深陷其間。且不說這是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但是大多數人的日常行為,便足矣悲哀了。

  從前的車馬很遠,路途漫漫,人們一旦分別,便只能寄情書信。行路的人步履安緩,才能見得“霜葉紅於二月花”。現在的科技發展,交通便利,人們一旦分別,便是頃刻間千里。行路的人神色匆忙,只望得高樓林立,鋼筋水泥。

  其實你的頭頂就有耿耿星河,你的腳下就是萬里江山。只要你想,不論你身在何方,抬頭就能望見璀璨,低頭就可窺見瑰麗。只可惜你的心中有遠方,但你的靈魂裡卻沒有詩。我們大多數人都太像那食草的牛羊,只顧得貪婪的吞嚥,以保腹中飢轆,而不曾瞥見近在咫尺的花朵,走近一賞。足下遍地都是青草,而花僅僅一朵。

  我們哀嘆著紙質書籍的沒落,卻仍舊捧著手機愉悅地重新整理著朋友圈和微博;我們讚美著他人遒勁的書法,揮斥方遒,卻搖搖頭提筆忘字;我們感慨著傳統文化的興衰,卻依然讀著情節單一的網路小說,喜笑顏開。

  羅丹曾這樣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不是看不到美,而是美在我們身旁,我們卻不願留意。攝影師肖全曾多次攬獲國際性獎項,他的攝影作品給人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和心理感受。對於攝影,他這樣講:“我只是比別人多看了一點兒,多等了一會兒。”有許多攝影師急功近利只想“吃草”,無心“看花”,過度使用影象處理技術,被人拆穿好不狼狽。而肖全卻在能夠“吃草”的前提下,堅守著“看花”,那麼受人尊敬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因為這種情懷會紮根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告訴我們如何處世,而不僅僅是學會飲食起居。我們在滿足溫飽的同時,應當望望前路,惦念著詩和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8

  究竟是什麼穿過時間的縫隙橫跨千年,是什麼透過黑暗的籠罩帶來光陰?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河畔,是雎鳩的輕吟,伴著琴瑟聲聲、鐘鼓鳴鳴,透過天空傳播。那窈窕淑女究不過是夢中的幻想。“蒹霞蒼蒼,白霧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對岸伊人,亭亭佇立,可這翻滾的河水,永為那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跨不過,與伊人究是無緣。詩三百,思無邪。經典的詩經在心中。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初唐的詩開始盛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隨著唐王朝的興盛,你的降生,使唐詩又提升了一個高度。“天隨平野盡,月入大江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還有你在國家危難時發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吶喊,在國家收復河南河北時而發出“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出許多的情詩,是“何窗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思念,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悼念。這是唐詩的經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這是北宋歐陽修所創之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似花還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蘇子,那個奇人,他多次被謫,他去過黃州,滁州,還去過海南,創下百首詩篇,開闢北宋詞的經典。金兵來襲,王朝南遷,南宋又有多少愛國詩人抒發情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易安的感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放翁的壯心不已……這是宋詞的經典。

  詩詞,穿越千年的時間河流,千古不朽,它是中華的文化經典,是永遠不會枯朽經典!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9

  喜歡愛國詩的豪放和悲壯,田園詩的“安祥”和哲理詩那短小精悍。願陪伴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安詳和幽靜,自己身臨其境,彷彿看見了遠處村莊上的裊裊炊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相信,在那個冬夜裡陸游對他的晚輩的警示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還有他對國家的忠心和他的一腔報國之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你那不屈的意志值得後人尊敬。

  年中,六月二十七日,西湖岸邊。“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當時,雖然下起大雨,也無法阻擋蘇軾對西湖的眷戀,“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體現了無論晴天還是雨天,西湖的景色依然美麗,自己還是對西湖戀戀不捨。無論如何,不論他身在何地,自己都可以自娛自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他此時有對家人和家鄉的思念,但是他不會因為官場上的競爭失利而放棄生活,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樂趣,不得不讓我敬佩。

  有豪邁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何等的豪邁和氣度;有清麗婉轉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豪邁中又有對家人和家鄉的思念;“我寄愁心與明月,隨軍直到夜郎西”這句話寄託了自己對友人的思念,讓我看到了豪邁時詩人的景象,也有離別時的情愁,這裡,我看到了一個多情的人。

  感謝你們寫下的詩,讓中華文化更加燦爛,你們的人格教會了我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感謝你們,照亮我們前行的光芒。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0

  —“蠢貓你又在幹嘛呢?”

  —“傻狐狸你都不會游泳還說我蠢?”

  —“你本來就蠢啊,抓魚自己還掉湖裡了。”

  雲彩是隻貓,沒什麼愛好,就喜歡到湖邊抓魚。

  “你這魚都還欺負我,看我今天不把你抓來吃了。”雲彩好氣又好笑的看著湖裡那條魚,準備擼起袖子就開幹。

  原因很簡單,她躺在湖邊睡覺的時候,那條魚過來給雲彩弄了一臉水。她本來做著香噴噴大餐的美夢,夢裡全是烤魚紅燒魚清蒸魚,這下好了,做夢都還不要貓做了。還把自己嚇了一跳,以為下雨了。

  那條魚跑了,雲彩不甘心,也下了水。前一秒還想著把這隻魚燉來吃了,後一秒就發現自己不會游泳。

  乳酪剛好路過這湖邊就聽到有聲音,往狐狸一看,有隻貓在湖中央。她也沒辦法啊,她也不會游泳,就找了個很長的杆子把雲彩給救上來了。

  乳酪見這隻貓沒什麼事,就是被水嗆到了就哈哈大笑,“你這隻貓太有意思了,抓魚就抓魚,自己還跑湖裡去了,確定不是魚吃你嘛?”雲彩被嗆著了,半天都沒緩過來,也沒跟乳酪說話。

  “你還不是,身為狐狸都不會游泳,你行你給我抓一條魚上來啊,抓上來了算我輸,我就答應你一個要求。”要星星也給你摘。雲彩沒好氣的懟了一句。她也不想的啊,當時不是一時著急嘛,意料之外。

  “行,你說的啊,不許反悔。蠢貓就是蠢貓。”乳酪笑了聲沒說話,拿起剛才那個杆子就往水裡戳。

  “切,就你這,亂戳,得多蠢的魚才會被你戳住啊。”雲彩癱了攤手,滿臉的.不信,就她這樣還能撈到魚?

  “……”行,當我沒說。雲彩見到乳酪朝著她這邊走過來,還看到了背後的魚。

  “喂,蠢貓,你叫什麼名字啊。”乳酪把杆子給了她。

  “我叫雲彩,怎麼樣,名字是不是超好聽?”雲彩的注意力可不在這,她今晚有魚吃了,這麼多魚,可以做烤魚紅燒魚清蒸魚了。

  雲彩把魚全部從杆子上拔了下來,好像有點累了。躺在地上,看著遠方的落日,望了望旁邊的狐狸,“喂,臭狐狸,你叫什麼名字啊?”

  “我啊,我叫乳酪。”

  “那以後我們就是好朋友了,喏,請你吃魚。”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1

  “雲彩雲彩,你看我給你帶什麼好吃的來了,你最愛的魚!”乳酪手裡抱著一條魚。

  “哇塞,乳酪你對我太好了,天天給我送魚。”雲彩躺在地上,聽到乳酪的聲音馬上就起來了。

  “你啊你也太懶了,我都快把你飯給包了。”乳酪把魚給了她,坐在她旁邊看著她吃魚的樣子。

  “誰說的,我可勤快了。走,我帶你去看我新建的家,那裡可好看了。”雲彩也不吃魚了,把魚放在一旁,拉著她就跑。雲彩口中的家就很樸素,但是四周被鮮花給包圍了。“哇,你這也太……居然把家建在花的四周!”

  “你管不著,我愛怎麼著就怎麼著。”才怪,這些花都是我種的。傻子。雲彩又說了句“以後這裡也是你的家,你想來就來。”

  “你說的啊,到時候可不準嫌我煩。”乳酪好笑的看著她。

  “我說的,絕不反悔。”

  雲彩正帶她參觀自己的傑作,“哇,你這……還把那次給你的杆子留著的啊。”乳酪看到了個好東西,是她上次救她,還給她抓魚的那根杆子。

  “啥啊,那個就是普通杆子,你想多了。原先那個杆子我早就丟了!”才怪,這個就是。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2

  “雲彩,我們去看看新世界吧,外面可好玩了,還有更好吃的烤魚。”乳酪想讓雲彩一起跟她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才不去,我要在我的小家烤魚,外面有什麼好玩的,外面的烤魚說不定還沒有我的新鮮呢!我才不稀罕呢。”雲彩望了一眼外面,別開了眼。

  “可是……”那行吧,你不想去我也不去了。乳酪沒有再說這件事,又繼續幫雲彩打雜做烤魚。

  雲彩現在可是一名很優秀的美食家,尤其是她的魚。

  ……

  “乳酪,我們一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吧,我想把我的魚帶到外面去,讓他們瞧瞧我的魚。”雲彩叫了聲乳酪,乳酪停下了腳步。“怎麼了,不是不想去嘛?”乳酪有點驚訝,她為什麼突然想去了?

  “最近聽你常說,我也想去看看了。”雲彩笑了笑。

  “那好啊,我們一起去,到時候可別走丟了噢。”

  一起去吧,詩和遠方。一起變優秀啊。

  今日,聽歌。當歌曲一首一首的放過,終於,還是《楓》打動了我。傳鑫說他不喜歡《楓》,因為太傷感了。我倒最是喜歡,只因為正是那樣的傷才能讓歌曲變得詩意。這讓我想起了從《讀者》上讀到的話,“生活中,不僅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這正是高三我常對自己說的話。它是安慰,是鼓勵,是勸勉,是我的堅持。每每感到生活的枯燥,單調時,我就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心靈會回到溫柔與美好的境地。詩、遠方,從來沒有感到還有其他詞語像這兩個詞般帶給我莫大的快樂。只覺得,有詩的生活不孤單,有遠方的生活不枯燥。

  這次,迫不及待地網購《談美》,也正是要用它來充實現下的自己。朱光潛先生正是用美學的觀念詮釋詩與遠方。詩即美,從生活中看到美,感受到美,才可能讓生活充滿詩意,最終擁有藝術化的人生之路。只有如此,才可能在苦難中享受快樂。人的眼界才能擴大,智慧才能明潔,享有生命的安然樂趣。如此,也就對生活多了一份期待中慰安。

  此刻眼下,只聽窗外花瓣掉落的輕響,這景便顯得趣味盎然了。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3

  變數之中,見微波才知道動感的,聽到歌曲才知道傳神,身處暗處看光明之處,木靜而觀動,方為智者所為,更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秀基因的文化,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境的新求解。

  自然不息,創新求解傳統文化。

  詩詞歌賦似一股清流。滋潤現代人,也就是我們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色彩斑斕。然而,有人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為所為“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者成為無厘頭的人,以看秀方式做臺下的吃瓜群眾。人們有時懷疑有時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目的創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有時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消化,是資訊時代的產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說:“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才能悠悠文墨“受光於天下”從而傳播四方。《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大螢幕意境展示,以現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馳。

  重持自信,秉持一流文化的入心。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回覆穩重。讓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會有人文理念。

  這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求解。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4

  星河長明,點點星光,往事在銀河系間穿梭;陽光正好,微風不燥,路過耳畔的風勾起我的思緒;夕陽已去,皓月方來,縷縷回憶纏繞心間。

  小時候,母愛是那甜甜的呵護。

  同母親路過商店,我的小手總會情不自禁地放在櫥窗上,踮起腳尖,小眼睛賊溜溜地望向裡面的糖果,可愛的糖果是我童年滿滿的期待。我的小腦袋不時地觀察母親,似乎在等待……每每此時,母親總會神奇地給我一個許可的眼神,我便激動地拍拍小手,跺跺小腳,抱住一袋糖果趕緊衝向家。我喜歡積攢糖紙,五顏六色的糖紙層層疊疊,每每我心情低落的時候,都會拿著糖果紙照著陽光看另外的一個世界。兒時雖說家境清貧,母親總會省吃簡用,給我買一袋糖果,歡喜我整個童年。母親的雙眸中充滿無盡的許可與寵愛。

  那份呵護,讓我懂得熱愛生活。

  後來啊,母愛是那暖心的鼓勵。

  從學校出來,一陣涼風吹來席捲全身,我不由得縮了縮身子,本就心中佈滿陰霾的我,心情更加煩悶。月考的失利使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路上踢著腳下的石子,徘徊在梧桐樹下,本想與梧桐樹獨白,恰時碰到母親下班,母親似乎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邀我在長椅上坐下,眼淚在我的眼眶裡打轉,終於奔湧而出。微風為我拭淚,母親鼓勵道:“沒有誰是常勝將軍,這次的失敗是為下次的成功做鋪墊。經歷過一點挫折,你會變得更堅強。知道了失分處,下次的試卷才會更完美。”我捧起滿是紅叉的卷子,那是成長的見證。鮮紅的試卷閃耀著光芒,豔陽高照,陽光打在花朵上、卷子上、我身上……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聽了母親的話,我笑了,或許每個小孩在自己母親心中永遠都是最棒的小朋友。此刻,依偎在母親身旁,望著梧桐樹的枝條,望著湛藍如洗的天空,望著母親的雙眸。母親的雙眸中充滿著慈藹。

  那份鼓勵,是我通往成功的底氣。

  而現在,母愛是那細心的關愛。

  您總是那麼體貼。疫情當前,您都會早起為我準備帶去學校的午餐,睜開惺鬆睡眼,只見您在廚房忙碌的身影。葷素搭配您總會做好幾個菜,將它裝進飯盒,更裝的是一份母愛。您講究營養均衡,還會再去做一份早餐。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來,早餐上的陽光顯得十分耀眼。彷彿那不是一份早餐,而是一份溫暖人心的陽光。捧起那份早餐,便好似捧起一份母愛的陽光,十分溫暖。熱氣嫋嫋,氤氳在我的眼眶,也縈繞在我的心間。晚上,一道物理題擋住我所有的思路,許久沒有思緒。這時,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我知道是您,您放下一杯熱好的牛奶便小心地離開,奶白色的液體映襯出杯壁的物理公式。我端起杯子,喝了一大口,夜風拂過臉頰,香氣四溢。母親的雙眸中充滿關愛。

  那份關愛,讓我學會珍惜一切。

  糖果依舊甜蜜,梧桐樹下依舊有長椅,杯壁上依舊有暖愛。

  母親是我的詩,是我的遠方,待兒長大,帶您看海觀花。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5

  高曉松曾說: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詩和遠方。十一小長假剛剛落下帷幕,朋友圈中仍延續著各地千姿百態的美圖,朋友們紛紛踐行著“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生活態度。朋友圈堪比攝影大賽般精彩,便有人說“父母尚在苟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雖然我們普通大眾不能和出生名門的高曉松相提並論,詩和遠方也並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僅僅是富裕人家的特權。時下,人們時不時跳出工作生活常態,去旅行,去體驗輕鬆自在的生活,不單單是為了開闊眼界,體驗的生活。有人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更多的是,人們在追尋理想的生活狀態,在嘗試豐滿的人生。

  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在工作的間隙,背誦幾個英語單詞、句子;在工作結束的傍晚,在公園、操場、體育館跑步、打球或健身操;在放鬆的週末,去爬遍北京周邊的山山嶺嶺;在小假期,約上朋友們小聚一場……生活不單單是工作和吃飯,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做。可以閱讀,可以健身,可以會友、旅行、寫作……正是這些事情,豐富了我們單調的生活,為我們的生命增加了不一樣的色彩。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我們有時間時說沒錢,而在有錢時說沒時間。我們總是有一萬個藉口拒絕我們日夜所向往的事情,但我們更應該有一萬零一個理由去實踐它們。

  古人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現在也有“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也許閱讀和旅行是最直接也是最能體現我們追尋詩和遠方的兩種途徑。獨自一人的時候,是難得的自己與自己的相處時光,一本書、一張藤椅、一杯咖啡便是最好的陪伴。書籍時而帶我們進入鐵馬金戈的戰場,時而讓我們欣賞一場風花雪月往事,時而引領我們去感受異域風情。閱讀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學識,陶冶了我們的心性。我們更能以此來反思自己的內心,瞭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說閱讀是靈魂在旅行,那麼身體的旅行更讓人印象深刻。旅行,它會告訴你,這世界比你想象中的寬闊。那些曾經不敢想象的事情,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那些不可企及的東西,原來如此唾手可得,那些看似遙遠的景色,原來就在自己的眼底。旅行不只開闊了眼界,也寬廣了胸襟,以前拼命在乎的東西,也可以變得淡然。在旅行中,你會看到各異的人、各樣的事和多彩的風景,最後,遇見了不一樣的自己。

  “眼前的苟且”滿足了我的基本生存需求,而“詩和遠方”豐富了我的大腦,滿足了我的精神需要,我想大腦富裕了,在權貴面前不會顯得低等,在富豪面前也不會顯得貧窮。而豐富大腦的過程,也是在構築我們豐滿的人生。生活難免苟且,但我依然滿懷期待,追尋詩和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6

  在公園裡遇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他步履輕盈健步如飛,與周邊悠然而行的路人顯得格格不入。遠遠觀之,他額間的白髮閃爍著耀眼的光;近處相對,他臉龐的笑容溫暖從容,溢滿自信與豁達。

  見到這樣一位老人,雖然他就近在眼前,我卻有了詩與遠方的感觸,彷彿這位與眾不同的老人獨自擁有著詩與遠方,我想,他一定是位有故事的人。

  我緊走幾步,與老人並肩而行,老人眼神一瞥,微微有些驚奇,但很快便對我微微一笑。我一邊調整步伐,與老人的步伐一致,一邊斟酌著語言,想著該如何與老人攀談。

  不料,老人竟先開了口:“小夥子,你是想問我為什麼走起路來勁頭這麼足是嗎?”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大爺,您說得沒錯,我看您在這公園裡顯得特別與眾不同,感覺您好像和我們這些俗人不大一樣,所以走得跟您近了一些。”

  老人大笑起來,說:“我可是一介俗人,我今年七十一歲,一輩子走南闖北,上個月才回到家鄉這個小縣城,身邊沒什麼朋友,就自己跟自己較勁唄。每天到這公園裡走上幾圈,看看景物觀觀人,希望自己能早日融入這裡的生活嘛。”

  聽了老人的話,我卻仍然覺得有些不明白:“大爺,您想融入這裡,就應當跟這裡的人保持一樣的生活狀態才對啊,為什麼還這麼風風火火地跟大家不踩在同一個步點上?”

  聽了我的話,老人停下腳步,轉頭看了我一眼,說:“看不出來啊,小夥子,你挺有想法的。說實話吧,我這個人習慣了東奔西走,年輕時卻也是個文藝青年,用你們現在的話說,我是個嚮往詩與遠方的人。現在,我身體老了,可是心還不老,我要在公園這方寸之地走出屬於詩與遠方的狀態,這樣,我的心才不會老嘛。”

  我恍然大悟,向老人豎起了大拇指說:“您說得真好,一個人不能囿心於方寸之地,否則就會很快老去的,雖然身在此處,但是心還是要懷抱遠方才好,只要心懷詩與遠方,再尋常的生活其實也是一種風景。不過,我覺得您說得有一點錯誤,您不僅過去是個文藝青年,現在也是個文藝青年啊,而且,在我們這些俗人眼裡,您就是詩與遠方啊!”

  老人哈哈大笑,加快腳步向前走去,我連忙也加快腳步,陪著他又走了一段路,臨別之時,他對我說:“小夥子,年輕時多四處走走吧,這樣,老了以後你才能心懷四方,不至於老邁疲憊,被生活壓得直不起腰來。我曾經吃過很多的苦,走過不少的彎路,但現在想想,它們不也是詩與遠方嗎?它們給了我生命的厚度與硬度,也給了我更為寬廣的生活空間與心靈世界。現在啊,我是明白了,詩與遠方皆是尋常,只有一顆平常心才能真正使我們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真正擁有詩與遠方。”

  與老人分別之後,不知為何,我心中竟也充盈了開闊與希望,我沒有告訴老人,我今天之所以會一個人來到公園,是因為在單位裡遇到了煩心事,又被家中的瑣事纏身,心中的鬱悶逼仄無處排解才來到了這個悠閒的小公園。沒想到,我會在這裡遇到一位遙遠又親切的老人,會在這些尋常日子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詩與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7

  清淡的歡愉,最美的本質。

  ——題記

  車水馬龍,高樓聳立,夜晚的燈紅酒綠映在我的臉上,擾亂了我的思緒。躁動的搖滾,喧囂的人群,耳邊一片紛紛擾擾……在這個十字路口,我迷失了自己,看不清方向——學習的壓力層層疊疊地堆積在心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如機器般日復一日地迴圈,愈發迅速的節奏,讓我覺得前途一片黑暗。漸漸地,我跟不上生活的腳步,成了個迷惘的孩子……苟且偷生罷了!我多想逃離這個世界,在這世俗裡,隱藏自己。

  所以,我回到了那個地方,暫且做個隱逸者。

  那兒就是我的故鄉,一個古樸的鄉村。沒有新房,沒有科技,只有那灰牆青瓦,低矮的土屋。放眼遙望,平曠的農田裡玉米挺立,點綴著幾間木屋。屋舍的盡頭,盡是青翠的竹林,鵝卵石鋪成的小路終於山底。山腳下有一泓渠水,渠中的水清澈見底,金黃的銀杏葉隨流波飄向遠方。“綠的草,藍的水,紅的葉,白的山,我看著這一切秋天的童話發呆。”我品著林清玄的句子,散落在秋天的角落裡——原來世上不只有燈紅酒綠,不只有機械地學習。

  鄉村的日子過得極其簡單。鄉親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似規律的生活,卻充滿了隨性。男人們熱愛勞動,聞雞鳴而起,哼著小曲兒扛著鋤頭便幹活而去。在田裡,他們邊收割著莊稼便話著家常,在他們的臉上,一點也瞧不出累的蹤影,反而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和滿足的笑容,流淌的汗水是他們夢想的結晶。

  而鄉村的女人們也是如此。被初升的晨曦喚醒,在小水潭邊洗衣,悅耳的浣衣聲和著鳥兒的小令,彷彿奏起了《田園交響曲》,舒緩而寧靜。

  我坐在藤條編織的吊椅上,品著一杯綠茶,享受著此時清雅的畫卷,耳邊聽到的不再是躁動的搖滾,而是自然的音符。我漸漸地放慢了腳步,與這座鄉村並肩而行,感受到了慢的魅力。傍晚,暮色四合,我和爺爺奶奶坐在竹籬圍成的小院裡,捧著粗茶淡飯,品著清香苦茶,但見頭頂,月光淋漓。在這個樸實的鄉村裡,我找尋到最本質的自己——簡單純真的自己,不受約束、隨性漫步,猶如在另一個緩慢而詩意的世界中生活的自己。

  林清玄曾在《人生最美是清歡》中說:“清歡是來自對於沉靜的疏淡的簡單的生涯的一種酷愛。當一小我能品嚐出野菜的清臭賽過了粗茶淡飯……這些便是‘清歡’。”大概,生活在快節奏中的我們,偶爾所需要的,就是這樣有詩意的清歡生活吧!

  此時此刻,在與這座古樸鄉村——故鄉的相遇中,我邂逅了詩意的生活,到達了心靈的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8

  在書中,不僅有眼前,更有詩和遠方。

  ――題記

  書,閱讀,像是我生命的全部。如果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似乎一講出口就會變味。也許太複雜,其實又很簡單。從表面上看,我只是坐在椅子上捧著一本書罷了,但書一入我的眼,就如詩意的情調浸入空氣,讓我靈魂已隨書飄向遠方,讓弱小的自己獲得一絲絲勇氣,一點點智慧。

  讀書,可以仿古品文,點一香爐,煮一壺茶。在“瑞腦銷金獸”與“簷溜煮胡茶”的詩境中,輕翻書卷,恍惚間時光倒流:你輕撐一把油紙傘,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小路上,雨點“滴答”聲與腳步“踢踏”聲連成一片;又在晴柔的日光下,聽那雎鳩的互鳴,坐於小舟中,伏身摘取荇菜;卻又在巴山夜雨時,哀傷地坐於窗前,望向漆黑的夜空,讓雨水洗刷心中的悲傷。當檀香散盡,茶杯見底時,驀然回醒,心兒宛若被一眼甘泉洗濯,寧靜、愉悅、哀愁,泛著漣漪;心兒像極一塊藍水晶,沉靜、澄清、空靈,泛著純淨的光。在空氣裡,始終瀰漫著記憶裡的淡淡馨香,似乎又從爐中徐徐散開,迷濛著時空。這便是詩境,這便是詩意,籠著一縷飄不散的迷煙,抹著一筆濃重的情思,讓心變得敏感,讓生活不再單調。

  讀書,亦可隨心而遊,在書中,時空不再是阻礙。吟余光中先生的“雨天的屋瓦,浮漾溼溼的流光……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淅淅瀝瀝雨點似乎就撒落在我心上,靈魂依附在風雨中,回到了老家。一棟不大不小的平房,傾斜的房簷上一片片灰瓦閃著溼潤的光,年幼的我站在門口望著門外的雨,雨線像一條條銀絲,連線著天空與大地,像分別已久的母女熱情地相擁。“下雨了呢,出不去玩了。”年幼的我失望地說。外婆朝我笑著說:“待在家裡又不壞,你可以看看門外的菜園,不一定非得進菜園。你看那些苗兒們正喝水呢。”是噢,門外的小菜園,流溢著一地碧玉的色彩。雨滴滑過葉片,像染了色一般,閃著綠光潤入土中。一切塵埃都在雨中被清洗,讓萬物重展它們初生時的皮膚,像油彩一般豔麗。家中那盛雨水的大瓷缸,歡樂地迎著這些來自天空的雨寶寶,泛起陣陣波紋,盪開一朵朵水花。平日黝黑沉靜的水缸變得有所心動般,似隨著雨滴的每次滑落而輕顫,似我的靈魂一般深深地感到雨中萬籟的寧靜。水缸裡歲月的積澱,雨滴對大地的思念,生生不息,迴圈往復。此時,我閱讀的不再是一本書,我閱讀著大地,閱讀著生命。這或許就是遠方的真諦吧。

  遠方,是那遙遠的故園,是那深邃的心靈,是那生命的思索。書帶我走,帶我思考。我的心回到家鄉,品味生命的美麗,讓我不再渾渾噩噩沉迷於各種利慾、庸俗、大流之中。

  在俗世中堅守著自己的一小片淨地,並願意為此而孤獨。在書中,在寂靜中,尋找詩,尋找遠方,讓內心變得愈加強大,以文人的精神與外界的喧囂抗衡,迸發出火光。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19

  平沙莽莽黃入天|古時那些關於沙漠的詩與遠方

  在古詩的描述中,沙漠通常是邊疆戰士駐紮戍守的地方。

  詩人透過描寫沙漠壯觀瑰麗的景色抒發胸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737年,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路上有感寫出《使至塞上》,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

  杜甫在《詠懷古蹟》中寫道“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他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抱負,詩中無邊的大漠更是凸顯了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感情。

  邊塞詩人高適更是多次在詩中描寫大漠風光,“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薊中作》,“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燕歌行》

  沙漠在古時多寓意著將士們守家護國所駐守的地方。天地茫茫,不知道多少悲壯唏噓的故事還掩埋在這黃沙之下,靜靜地穿越時光的長河。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20

  一落清居,一片幽林,一人一筆一書,人生不過如此。

  春有花開,夏有蟬鳴,秋有清風,冬有枯葉。我眼中的詩與遠方,是遇見。遇見一人;是戲觀,戲觀一生。

  詩,不過是人間百態;遠方,不過是行走在未來。

  人間百態,人、事、物;人間百感,喜、喪、怒;人間百情,家、友、戀。我眼中的詩是“酒肉朱門臭,路有凍死骨。”的物態炎涼,卻亦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勇氣與信心。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獨有特色;詩道,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之美。詩,是美於意境,是“醜”於現實,是憂於社會,是興於國家。反影我國古代社會的詩詞歌賦,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百姓之悲;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與“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個人憂愁。看出我國大好河山,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壯之巔。是“天階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溫柔之鄉……

  行走未來,是展望明天,完成今天,回憶昨天。遠方不遠,路在腳下。未來又有何妨?是自己的路。遠方是夢,未來是現在。你以前有想過今天的自己是怎樣。過去的未來是現在,現在的未來將要來,時光匆匆,不知不覺,人生之旅已有了十幾年的行程。

  詩與遠方在我眼中,是佛曰:美哉!我說:美妙。詩與遠方是碰撞的情意,思維的火花,詩與遠方又或是詩與當下。握住一支筆,翻開一本書,望著一片林,生在一幽居。生活不一定要繁雜、要財富五斗,它可以簡單,樸素,美好。

  放下工作,放下手機,放下憂慮,去吸一吸新鮮空氣,逐一逐田野,追一追春蝶,踏一踏清水,或這便是我眼中的詩與遠方。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21

  有人說,生活不能限於苟且,要追求詩與遠方。

  時代變更,年華更迭,處於新時代中的我們,可以透過各種交通工具實現我們的遠方的夢,無論是中國,還是令人充滿期待的歐洲國度,我們大可以一覽大江南北之景,感受大自然的巧工藝術,不枉時光的恩賜。

  這就是所謂的“詩與遠方”麼?

  在一般人的理解裡,“詩”代表美好,“遠方”代表天涯。象徵著希望,與美好的未來。但這解釋是否太過片面單一?我們生活在一個人類社會,柴米油鹽,車水馬龍,避無可避。一個生活在市井中的人,牽扯著很多東西,會擁有家庭,會贍養父母,會成為千千萬萬人中為生計奔波的螻蟻。然而,有些人把這稱為“苟且”。這一言論難道是合理的嗎?作為一個普通人就是苟且嗎?難道只有流浪才是所謂的“遠方”?然而這是錯誤的。芸芸眾生中忙碌,是人生之常態,而那些追求功利,枉費時光,權利緊握的人,才是“苟且”。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做一個善良、勤奮、老實的人,是可敬的,而那些守在手機電腦前做“鍵盤俠”抨擊別人,無度揮霍的人,卻不知自己正困厄在所謂的“苟且”中,無法自拔。

  我們要知道,“說走就走的旅行”要在一種自我充實,精神飽滿的狀態下實現,要在完成社會中最基本的任務之後,一種精神與生理的放鬆,是在安排好一切後,去感受天空與田野的魅力,讓自己得到片刻的歡愉,然後又重新迴歸市井,繼續朝九晚五的生活。大冰的書裡有一句話,“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這是一件確確實實發生的案例,原來世界上真的有人活成我們理想的模樣,真的有人在世界各國開連鎖店,既有穩定的收入,又可在周遊列國的同時,結交許多好友,在江南河畔開一家小店,讓匆匆趕路的人休息片刻,喝酒談笑唱歌,或一起過春晚,得以相互取暖。這樣的人,少之又少,那我們既然做不到,為什麼不能安分過日子,為什麼寧願浪費時間精力去在社交論壇上發表廢話,也不願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足夠強大,讓自己成為別人的依靠?

  詩與田野,大海與遠方,都是過眼雲煙。我們不是古人,沒有戰亂與武俠,如今和平安寧的盛世,我們應當慶幸,可以安穩,可以詩意,旅遊要去,但不能摒棄世俗,遠方不能當飯吃。要時刻保持一顆赤誠初心,在任何時候,一個乾淨品行端正的人,無雜質汙濁的人,才是真正的詩人,達到一種境界,才有資格大聲和別人說:“我不苟且!”

  詩與遠方,是一種精神歸宿,是一種看不見的靈魂裡湧動的嚮往,我們不能做泛泛之輩,可以和美景來一次短暫的心靈的碰撞,我們要做一個擁有純淨心靈的市井之徒,即使身在激流,也要澄淨如斯。

  也說詩與遠方美文 篇22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倏然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設、高鐵的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一切都象徵著快速時代的來臨。然而,閒暇之餘,我們也會思索,快節奏真的好嗎?

  毋庸置疑,每天朝九晚五、三點一線的生活迅速便捷而充實,我們能夠在一瞬間集中所有精力,為生活充滿不一樣的色彩。然而,快也導致了血的教訓。重大連環車禍的頻發使人警醒,生活不在於快,而在於自我的充實。

  當我們冷靜下頭腦,伏案細思,讓時間流逝得緩慢一點,我們能夠發現,生活其實很精彩。

  越精緻的技藝則越需要精琢細磨,所有的傳統工藝都是經過時間雕琢、一點點成型的。《舌尖3》播出後,章丘鐵鍋一時成為眾人關注的熱點。歷經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千度高溫錘鍊,三萬六千次鍛打,每一張鍋都是時間的過客。匠人的脾氣稍暴躁一點,都是對章鍋名聲的損毀。緩慢地錘打、磨鍊,精工出細活,這是每一位匠人的經驗。慢生活就如這章丘鐵鍋,慢而細緻,方出真品。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竹子的一生,因為歷經千磨萬擊、經歷歲月的洗禮,才有了一根根矗立挺拔的竹君子;“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是曹雪芹的一生,因為他的“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有了今日曉諭中國萬戶千家的《紅樓夢》。這都是慢生活所帶來的。慢生活是用心的表現,慢下來,生活也隨之精彩,而慢的過程,則是你用心收穫的過程。

  人生中,不乏那些貪圖逞快的人。因為快,家破人亡、徒遭唾棄之人數不勝數。翟天臨登春晚反而使自己前途盡失,也是快生活的負面影響。由於一時逞快,反將自己所有的不堪公諸天下。僥倖得到的冠冕,最終會被顯赫輕易傾覆。圖快的結果,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如果逞快時他會想到自己一時圖快的結局,或許他會一步步腳踏實地,也或許會義無反顧,這一切不得而知。但真正造成這一切的,無疑是快生活。生活是詩和遠方,這才是我們的方向。

  生活很精彩,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幕都是現場直播。那麼,不妨慢下來,用心感受悠閒、緩慢帶給我們的樂趣。人的一生,追求快速本無可非議,但請牢記:每邁出一步,必須深思熟慮,權衡中選擇自己真正的人生。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讓生活慢下來。畢竟,這終歸是自己的人生。

  席慕蓉曾寫過:“生活對於我是一條平穩緩慢的河流,逐日逐月地流過。”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征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