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觀察記錄

小班觀察記錄

小班觀察記錄1

  觀察目的: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來說,吸手指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看到還覺得可愛。可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上幼兒園了還經常的吸手指,這就會引起媽媽的擔心,這個不好的習慣還會影響牙齒的發育,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和媽媽一起努力,幫助孩子該掉這一不好的習慣。

  觀察實況一:

  上活動課時,孩子們和我一起說兒歌,我看到小朋友把手放在嘴巴里吃的那個香,為了不打繞孩子們上課,我悄悄地走過去把他的手拿開。

  觀察實況二:

  中午睡覺時,我發現有的小朋友在被窩裡吸手指,我讓他拿出來,並告訴他:“手指上的細菌吸到肚子裡會生病的。”可是當孩子們睡著的時候我發現,還有小朋友的手指還是放在了嘴巴里睡著的。

  觀察實況三:

  孩子們在聚精會神在看動畫片,這時我發現還得的手還是放在嘴裡,動畫片中的可笑鏡頭,毫不影響他們吸手指,

  觀察分析:

  孩子吸手指是在開學一段時間以後發現的,我發現以後也是經常的提醒他,可是還是沒有改掉,我考慮到孩子吸手指已經成了一個習慣,要想改正過來,我們還要下一點功夫。

  實施的措施和效果:

  首先我給孩子們講故事,讓他們透過故事明白吸手指的壞處,讓孩子們都來討論吸手指後的後果,並且讓孩子們監督看看誰有這種不好的習慣。

  當孩子們在玩玩具時,發現孩子吸手指的現象,我透過安撫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指轉移到玩具上。最好的辦法是讓他雙手不空,讓他有事可做。這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他淡忘這個習慣,改掉這個毛病。

  在平時的活動中我們儘可能不讓孩子感覺孤獨,如果發現我們會透過和他聊天轉移他的注意力,並鼓勵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一起做遊戲。

  在活動課上如果發現吸手指,我們就用眼神、動作、語言提醒他。

  用鼓勵的方法:如果它減少吸手的次數,就給他發小星星貼畫進行鼓勵。

  睡午覺時我們對他多注意,用語言提示他,發現後及時的制止。

  家園合作:對孩子吮吸手指的行為,父母應該避免打罵、指責、武斷制止,而應儘可能消除引起孩子吮吸手指的習慣。

小班觀察記錄2

  行為記錄:

  區域活動開始了,贊贊選擇的是娃娃家,剛一到娃娃家,贊贊立刻就開始挑。選食材,準備做一頓豐盛的早餐。贊贊拿這挑出來的水果蔬菜去找盛放飯菜的工具。挑選好食材和工具的贊贊和她的好朋友牛牛,拿著鍋子和勺子十分投入地在煤氣灶上燒著飯菜,不一會兒,就看見在鍋子裡裝滿了她們最喜愛吃的食物。

  做完飯菜的贊贊又開始使用微波爐給他的飯菜加工,熟練的按下微波爐的按鈕。很快,飯菜就都做好了,一盤盤鮮美的食物擺滿了整個桌子,有菜、有湯還有主食麵包。坐在小椅子上的贊贊,牛牛和馨元已經等不及了,已經開始用手中的餐具吃起了早餐。這個時候,負責照顧寶寶的馨然回來了,贊贊遞給了馨然用餐工具,四個寶寶美美的享用他們辛勞的成果。

  贊贊拿起一個雞腿就開始大口的吃了起來。吃完飯後,贊贊和她的好朋友們一齊收拾桌子,牛牛負責收拾飯菜,馨元負責收拾盤子和碗,贊贊負責收拾餐具。不一會兒他們就把桌子收拾的乾乾淨淨了。

  行為分析:

  1.3歲左右的幼兒發展特點是自我意識剛剛萌芽,思維處於直覺行動思維,注意力不穩定。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十分突出,模仿是這一時期兒童主要的學習方式,經過模仿掌握別人的經驗,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

  2.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主角遊戲很感興趣,並且很喜歡扮演其中的主角,異常喜歡扮演爸爸、媽媽的主角。

  3.遊戲活動中,贊贊選擇的是家中勤勞的媽媽,獨自一人進行做飯的準備,從挑選蔬菜和水果到挑選做飯工具,在到做飯、擺放餐具和收拾桌子,都是現實生活中媽媽的影子。

  4.其他三名帶著主角身份的幼兒獨自行動,各自管各自的事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才開始分工合作燒飯和菜、擺放餐具、吃飯和收拾桌子,可見幼兒的合作意識不強。

  5.所以在初期的交流分享中,以教師示範,孩子模仿為主,促進和激發幼兒的簡單合作意識。同時在擺放材料上需要研究投放一些半成品,促進新的遊戲情節發生,提高合作的頻率。

  採取措施:

  1.娃娃家內環境創設溫馨環境,圍裙和領帶兩種簡單的道具能夠迅速地將小朋友帶入遊戲情境當中,找準自我的遊戲主角。

  2.教師適時介入,對遊戲提出了明確的指令,以此推動遊戲的進一步進行。

  3.對娃娃家主角遊戲的模擬展示,讓孩子們能夠在觀看、討論、嘗試的過程中積累經驗。

小班觀察記錄3

  觀察內容:美工活動

  觀察時間:20xx年10月

  觀察幼兒嶽嘉琦

  觀察方式:隨機觀察

  觀察過程:

  今天我上一節美工課《印樹葉》,孩子們用顏料給樹葉印畫。我事先採集了一些紋路比較清晰的樹葉,準備好各色水粉顏料。我示範後,孩子們興趣濃厚,爭先恐後的要進行印畫。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一上手,畫面一團糟,滿手都是顏料,衣裳、桌子都帶上色了。我想了想,改變了主意。由老師給樹葉塗色,讓孩子壓、印。沒印幾幅,嶽嘉琦瞪著大眼睛一本正經的說:“老師還是讓我們自己做吧!”話音剛落,孩子們渴望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又改變了主意:教孩子們用水彩筆在樹葉上塗色再進行印畫。孩子們興奮極了!

  教師評析:

  嶽嘉琦是個聰明語言表達能力很好的孩子,孩子的話發自內心的渴望!作為老師怕麻煩,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實在慚愧!幼兒園的教學就是要體現孩子的主體性,讓每個孩子動手參與,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要設計考慮周全可行的教學方式方法。有機會還是要讓孩子用水粉自己印畫。

  益智活動:小兔過河

  材料投放:

  水彩筆、操作圖片

  (一)(上面畫有木樁,有的塗了顏色,有的沒塗顏色,塗了顏色的木樁是按紅、黃、紅、黃的順序來塗色的)、操作圖片

  (二)(上面第一排是許多紅色小旗貼紙,第二排是許多藍色小旗貼紙,第三排右邊是按紅、藍、紅藍、的順序排列的小旗,右邊是空白),小白兔過河故事磁帶、錄音機。

  觀察情況

  今天區角活動時,李瑞宏小朋友很快就進入了益智區,熟練的拿起了一盤積木,把積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接著他拿了小方塊積木一塊一塊小心翼翼地玩起了壘高。過了一會兒,他把小方塊積木全部都壘了起來。他看了看桌子,發現沒有了,就開始東張西望,我發現他有點心不在焉了。

  這時,我看到李瑞宏又去拿了一盤其他的玩具玩起來了……

  觀察分析

  我在觀察他是在瞎玩,還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有所轉移,就應及時介入,啟發幼兒的擴散性思維,引導幼兒繼續進行建構。

  措施與結果

  在幼兒剛進行活動的時候,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在一旁觀察孩子的行為,沒有進行指導。之後當我發現孩子對於本次活動的興趣有所減弱時,我就及時用啟發性的語言進行了引導,為他尋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案例描述:

  今天中午吃過午飯,我讓孩子們到圖書區看圖書,請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看,培養他們保護圖書、喜歡看書的習慣,孩子們都顯得比較高興,剛開始的時候,還紀律還比較好,可是後來卻發生了好幾件事:

  1、幾個小男孩拿著圖書當方向盤開汽車,嘴巴里還不時的發出:“滴滴、叭叭!”的汽車叫聲,有的還把書卷起來當話筒唱歌;

  2、好幾本書都掉在了地上,卻只見孩子從書上踩過的腳印,沒有一個人會彎腰見圖書,面對這幅場面,我說:“書寶寶已經在地上躺了很長時間了,怎麼沒有人把書寶寶送回家呢?看!這本書寶寶已經在哭類!它可傷心類!”沒人反應,最後還是樂樂小朋友把書撿起來放回了書架;

  3、在看書的時候,突然有個小朋友大叫:“看!我這裡有奧特曼!可好看類!”這麼一叫,引來了旁邊小朋友的興趣,於是旁邊的小朋友也想看,最後你爭我搶,可憐的那本圖書,只聽“譁”的一聲響,撕破了!

  4、書然在圖書區呆了很長時間,只見他拿了一疊書,走到小椅子前,把手裡的一疊書往椅子上一放,當墊子做。

  我的反思:

  面對以上孩子們在閱讀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的行為習慣,我覺得應該要即使去引導和糾正,因為當孩子們形成了某種不良的習慣後,要去糾正它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我想,讓孩子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是一種可行的辦法,讓她去體驗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去嚐嚐行為產生後的苦果。任何的說教都沒有幼兒直接的經驗感受來的真切,來的有效!

小班觀察記錄4

  9點50分割槽域遊戲活動開始了,選科學區的人都沒有。於是我重點介紹了科學區的小遊戲“扎不破的氣球”,我拿出一個氣球和一根針,問孩子們:“如果我拿這個針扎這個氣球,氣球會怎樣呢?”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會爆掉。”又問孩子們:“咦,有辦法讓球不破嗎?”幾位膽大的男孩子立馬去了科學區,孩子們結伴商量玩什麼,怎麼玩?

  一開始小霖直接拿起氣球吹打,用釘子一紮,氣球立馬破了;小軒馬上拿著氣球放到桌上,用鉛筆頭去戳氣球,邊上的小朋友立馬捂住耳朵,砰地一聲,氣球又爆炸了;翔翔看到同伴們都失敗了,就找了一個癟癟的氣球,用鉛筆在上面戳著,氣球沒破,但筆也沒進去,但翔翔很興奮,叫來同伴:“看。我的氣球扎不破哦!”並用鉛筆頭扎氣球給同伴看。孩子們對遊戲很好奇,但又不會方法,都有些氣餒,“怎麼才能扎不破呢?”小軒來問我,我邀請他們觀看視屏,當孩子們看到用尖竹籤穿過氣球,氣球沒破,都驚奇地說:“真的扎不破呀!”“怎麼才能扎不破呢?”“我發現秘密了,要從這裡扎。”小霖指著吹氣口說,“那你們再去試試。”於是孩子們進行了第二輪實驗。

  只見小軒一手拿筆,一手拿著氣球,小心翼翼地將筆尖往氣球吹氣口那端扎,邊上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他手裡的氣球,幾個膽小的孩子還用手捂住耳朵。小軒經過努力,筆尖終於扎進了氣球裡,氣球沒爆,邊上孩子都露出笑臉。小霖和小權也試了起來,他們用竹籤往氣球吹氣口那端扎,過了好一會兒,碰一聲,小霖手裡的氣球爆掉了,只見小權的竹籤頭奇蹟般地扎進了氣球裡,氣球卻沒有爆,大家非常驚訝。小權對小霖說:“要輕輕地慢慢地轉動竹籤,我就扎進去了。”“那能不能像我們剛看的一樣,將竹籤再穿過氣球的另一頭呢?”我對小權說,邊上孩子們也期盼的望著他,“那我試試。”他小心翼翼地將竹籤進入氣球后,輕輕地往前扎,結果在竹籤要穿出氣球的時刻,氣球破了。聚精會神地孩子們都散開了,很失望。

  學習分析:

  小霖:你是個好奇心強的孩子,膽子也比較大,願意嘗試,性子也急,動作大,急於探索,對於失敗也不害怕,敢於嘗試。

  翔翔;你的好奇心很大,願意嘗試,善於觀察,你會觀察別人的實驗,再去嘗試自己的發現,喜歡告訴同伴你的發現。

  小軒:你勇於嘗試,願意求助,積極尋找方法嘗試,在失敗中尋找答案,在觀看中找到方法,在嘗試中體驗成功,很棒!

  小權:你是個膽大心細的孩子,善於觀察,對於有把握的事情也小心翼翼,在試驗中十分仔細、專注,你還善於分享,樂於把自己的好方法教給同伴。今天的你真的很棒!

  一開始我並沒有介入遊戲,只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氣球的彈性橡膠有一個很大的張力,孩子雖然不懂這道理,但第一次摸索中已經有了模糊概念,特別是幾個吹大的氣球,一紮就破,而翔翔那沒吹大的氣球卻怎麼也扎不破。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當我發現孩子們在實驗不成功後,情緒沮喪失望,有幼兒找我幫忙,馬上用小視屏吸引他們,讓他們去發現氣球真能扎不破,激發他們探索慾望,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孩子們觀察很仔細,都發現了秘密:要從吹氣口扎進去,從頂部出來。幼兒在第二次實驗成功後,情緒立刻很激動,也很興奮,同時也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讓那些孩子也感受到扎不破氣球的神奇。

  講評時請四位小朋友向全班幼兒分享和推廣他們的經驗,幫助幼兒深入瞭解扎不破氣球遊戲的秘密。

  吹氣口和氣球頂端是兩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它們的顏色較深,存在著使氣球收縮的力,而且竹籤穿過時摩擦所產生的熱會讓分子彼此牽引而收縮,這時空氣不會漏出去。孩子們不知道原理,但能切身體驗、感知、操作獲得發展。

  在科學區區中,我們設法引導每個孩子積極思考、解決問題,並鼓勵他們獨立完成活動,引導幼兒思維經歷單向、多向、正向、逆向等過程,不斷地給孩子創造嘗試條件。遊戲中指導孩子換個方向改從氣球的頂端部位穿入,或許能開啟孩子的思路。下次科學區中還可以增添透明膠帶紙,讓幼兒去嘗試第二種實驗“扎不破的氣球”,讓孩子們再次體驗神奇的過程,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奧秘和驚奇正等著去發現,去探索。

小班觀察記錄5

  時間:20xx.03.28

  區角名:娃娃家

  班級:小二班

  記錄教師:王xx

  去娃娃家啦,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是小班孩子對家的寄託,是個溫馨的被窩。站在娃娃家門外一眼望去,娃娃家很熱鬧: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寶寶,並且各有分工,媽媽在廚房辛勤地做飯,為家人準備午餐。爸爸在書房工作,用電腦呢!哥哥在客廳看電視,哦!是小朋友最喜歡看的《熊大熊二》,不時還露出笑臉,今日天氣有點熱,順手把空調開了;姐姐在臥室裡擺放著洋娃娃呢,是在幫娃娃換衣服、梳頭髮吧!寶寶在幹嘛呢,在睡覺......

  分析與反思

  娃娃家,小班孩子的最愛。可是最近發現孩子不再那麼感興趣了,是他們長大了,不在需要這個情感寄託了嗎?其實不是,而是教師對他們進入娃娃家太隨意了。並且作為一個獨立的娃娃家區域,過於單調,如果能有幾個平行的家庭就好了,就會有更多的遊戲生成,像串門做客、交往就更趣味了。

小班觀察記錄6

  遊戲背景:

  今天的“娃娃家”裡可熱鬧了,客人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嚐著爸爸為他們準備的“美味佳餚”,忽然,只聽“砰”的一聲……

  遊戲名稱:

  玩“辦家家”遊戲

  教師分析:

  在娃娃家遊戲中由於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在小班幼兒的行為中表現得較多,原因可能是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時,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於產生了不良的情緒和行為。遊戲中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老師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能馬上否定孩子,然後進行引導,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宣洩自己的情感,如:讓孩子知道生氣以後要把自己生氣的原因講出來等等,讓他們在遊戲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夥伴關係。

  材料提供:

  娃娃若干、矮床、小桌子、傢俱、沙發、餐具、招待客人的禮物等

  觀察要點:

  孩子在遊戲中的交往能力

  遊戲行為實錄:

  只見周佳安用手一個勁地將桌上的那些“美味佳餚”推倒在地,一邊推,一邊嘴裡還不停地嘀咕著什麼?這時,娃娃家裡已是一片狼籍了……“恩。”他撅著小嘴點點頭。“爸爸和客人們都不讓我坐在桌上‘吃飯’,所以,我生氣了。”他不做聲。聽了我這麼一說,周佳安二話沒說就開始撿地上的餐具了。“我們幫你一起撿吧。”在同伴的幫助下,地上的餐具撿乾淨了。他和孩子們又開始了遊戲……老師正想上前訓斥,可又當我看到周佳安那一臉不高興的表情時,我想這其中一定有原因,於是,我剋制自己的情緒,來到他身邊瞭解情況。我摸摸他的頭問道:“周佳同,怎麼了?你有不高興的事情?”“快告訴我,看看我能不能幫助你。”我說道。“原來是這樣,自己不高興了,可以把這些不開心的事情告訴老師和同伴,我想大家都會幫助你的,像這樣亂仍東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撿起來,我相信大家還是會原諒你,歡迎你來娃娃家的。”

  改進措施:

  作為教師,可以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或者作為一個觀眾安靜的看孩子的“表演”,並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發現孩子有運用不夠恰當的語言或行為時,教師可以在不影響孩子游戲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引導。另外,我覺得孩子遇到在遊戲中的問題,老師要引導孩子自己去試著解決問題,而不能包辦代替,或者幫助孩子出謀劃策,這樣,能提高孩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班觀察記錄7

  觀察物件:部分幼兒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分析:雖然案例中四名幼兒都不願意整理玩具,但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都已經知道“拿玩具的人負責送玩具”這一規則,而拿玩具的幼兒在老師的提醒下也去整理玩具了。雖然還沒養成主動整理玩具的習慣,但幼兒都知道規則的存在,沒有發生哄搶,也都把自己玩的玩具放進了籃子裡。

  觀察過程:“請小朋友把玩具收好!”的話音剛落,益智區的幾名小朋友紛紛把手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在盒子裡。然後都搬椅子走了,我看到玩具盒子還放在桌子上就問,“這一小組的小朋友為什麼不收玩具?”這時,小a停下來說,“不是我拿的。”另外也有兩名幼兒跟著說,“也不是我拿的。”小b說,“也不是我拿的,是小c拿的。”聽到小b的話後,小c慢慢吞吞的放下椅子走到桌子前搬走了盒子。

  措施:

  1、在教育幼兒時描述事情本身。“孩子們,地上怎麼還有這麼多玩具寶寶沒有回家呀,我們想想辦法好嗎”這樣,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地上的玩具上,引起他下一步的思考。如果換做是一種責備,那麼孩子必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懲罰。

  2、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資訊,“你看,玩具都掉落在地上,沒有人送它們回家,它們一定很傷心吧”“如果把玩具寶寶送回家,它們一定還願意和你做朋友”這樣的資訊能啟發孩子思考事情的後果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向。而且都是與他密切相關的。使他不得不意識到,這樣事情是我應該做的。

  3、說出感受。如:“老師看到地上亂糟糟的玩具很不太舒服。如果你能把它收拾整齊,我會特別高興!“教師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收。從而產生共情。促使行為的改變。

  4、利用圖示,環境和一些材料起到指示和指導的作用。代替教師嘮叨督促,更能顯出孩子的主動性。如開展社會領域主題活動“玩具找朋友”

  5、讓孩子自主選擇,自主選擇一項任務,更容易激發幼兒參與的願望。適當的幫助與競賽形式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比比看,哪位小朋友收拾玩具又快又整齊”

  反思: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家長的重視,孩子擁有的玩具越來越多,卻忽視了教育孩子如何整理玩具。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能力差,樣樣事情都代為包辦。導致部分幼兒在入園前完全沒有整理玩具的意識。入園後,需要老師及時提醒才能把玩具收好,回到家還是不會整理玩具。有的孩子甚至看著別人整理自己卻無動於衷,對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視而不見。針對幼兒不懂得愛惜,保管和整理玩具,老師和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放手讓孩子去整理。同時要利用榜樣的作用,運用豐富的形式,讓幼兒養成主動整理玩具的習慣。同時,我們在教育幼兒時,要深刻意識到,幼兒的思維水平,認知特點,動作熟練程度等都與成人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當我們寬容的接納孩子的表現,耐心洞察和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為後面的交流溝通達成一致,做好鋪墊。

小班觀察記錄8

  觀察時間:六月份第一週

  觀察地點:小一班教室

  觀察物件:韓詩彤

  觀察老師:韓麗

  觀察記錄:

  “老師,老師,幫我提一下褲子吧!”我停下手中正在填寫的常規記錄表,抬頭一看,原來是韓詩彤上廁所出來我給她提褲子。(這個孩子是剛來的,在我們班年齡是最小的)見此情形我說:“老師教你提褲子吧,你都3歲多了,可以學著自己做了。”哪知我的話音剛落,詩彤立刻就拒絕了,連連擺手,嘴裡喊道:“老師,我不會,我不會!我媽媽說了,自己提不上就找老師“。不會老師可以教你啊,只要學會正確的方法,多練幾次,自然就學會了。讓媽媽也看一看我們詩彤寶寶是很能幹的,自己學會提褲子”,詩彤聽了後,低著頭一言不發,而且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看來,我的鼓勵並沒有激發起詩彤學著自己整理的興趣,我只好先幫她整理了。

  午餐時,為了配合鍛鍊詩彤的獨立能力,我把以前老師分小碗、勺子,改成了讓幾個能力強的小朋友來分,當然也叫到了韓詩彤,當我叫到她的名字時,詩彤坐在椅子上猶豫著,我便便鼓勵她說:“詩彤好棒啊!會幫老師分餐具!”詩彤從小椅子上站了起來伸手去拿碗,可能是有點緊張,也有可能是獨立活動的能力有點弱,只聽見“咣”的一聲,詩彤把碗掉在了地上,我沒有責怪他,並叮囑她小心一點,把碗拿好後慢慢地走,並告訴她沒關係的,剛剛只是個小意外,詩彤聽了一個勁的點頭。

  令人驚訝的是,接下來的幾天,詩彤竟然自己主動學著提褲子了,有時見她沒整理好,我就幫著整理一下,詩彤竟然還不讓老師幫忙,自己有模有樣的整理,實在是太棒了。

  分析措施:

  其實韓詩彤是一個非常聰明、利落的孩子,動手能力也不錯,也喜歡動手。可見孩子自立願望還是很強烈的,很多事還是想自己去幹,我和詩彤的媽媽進行了溝通交流,可能是在家鍛鍊的機會少,家長怕孩子遭受委屈而過度的呵護,所以,一切都有父母包辦,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他人的習慣。我和詩彤的媽媽進行了溝通交流,而作為教師,我們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引導者、援助者,應該給孩子創造環境、創造條件,指導她們去克服困難,只要是在孩子能力之內的事情,我們都要鼓勵她們自己去嘗試 ,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鍛鍊孩子的能力,久而久之讓孩子擺脫成人的照顧,一點一點向獨立自主邁進。

小班觀察記錄9

  觀察實錄:

  益智區裡小白兔過河的錄音故事吸引了不少孩子,故事裡描述的情景很美,好多幼兒聽得入了迷,在聽到小兔子遇到麻煩過不了橋時,圍攏來聽故事的小不點們著急了,大家都想幫忙小白兔,按照故事裡的要求,來益智區的小朋友們每人拿了一張操作圖,先是觀察,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相互交流,思瑤觀察得很仔細,好像發現了什麼,小手開始去拿水彩筆。繩潔好像有點過於著急,拿到操作圖就急急忙忙地塗起顏色來,旁邊的一丹沒經過仔細觀察也匆忙地塗起來。在教師的進一步提醒下,繩潔、一丹最終發現了塗色規律,並很快完成了任務。在大家的幫忙下,小白兔順利地過了河,為了感激大家,小白兔帶來了好多小朋友們喜歡的小旗貼紙,但要請小朋友們為這些小旗貼紙按照前面的規律排好隊,排的正確的才能拿到小旗貼紙。在拿到第二張操作圖時,孩子們沒有像拿第一張時那麼著急,而是仔細地觀察小旗的顏色,找到規律後再動手操作,所有來益智區的孩子都拿到了屬於自我的貼紙,成功的喜悅令孩子們興奮不已。

  反思:

  本次益智活動的直接目的是學習形式排列ABAB型,間接目的是培養小班幼兒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塗色潛力。活動由故事匯入,以優美的情景和搞笑的情節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整個活動中,幼兒注意力集中,參與活動的興趣濃厚,每個環節過度的都十分自然。但由於個別幼兒年齡小,理解力受限,關鍵環節仍需教師及時有效地引導。從操作材料完成狀況看,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度較高。不足之處在於:同操作材料(一)比,操作材料(二)難度非但沒有提升,反而有些降低。應適當提高操作難度,讓幼兒跳一跳才能夠得著。

小班觀察記錄10

  幼教工作幼兒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可無論你怎樣小心,孩子還是會發生絆倒磕傷的事情。每當遇上這樣的事,我都很懊喪,除了心疼孩子外,心裡還有一份對家長的愧疚。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遇上大度的家長,雖心疼可也能理解老師。

  可有一次,孩子們去上廁所,有一個孩子絆倒磕破了鼻子(我們是鄉鎮幼兒園,上廁所要到外面)。家長來接時,沒等我解釋守著所有接孩子的家長說了好多斥責的話語。我當時難堪極了!

  我便開導自己,人家孩子受了疼家長說幾句斥責的話如果能消除他們的怨氣,自己受點委屈也是是值得的!可不爭氣的淚還是湧了出來…此刻,我真正體會到了幼教工作的不易!

  如果可以,真想說一句:孩子!如果磕傷可以代替,老師想替你磕傷!

小班觀察記錄11

  今天的午餐輪到我看孩子們吃飯。小朋友們都給開始大口大口地吃飯了,可是昊昊卻拿著勺子不動,還在碗裡轉來轉去,我提醒他趕快吃飯,不然飯菜都要涼掉了。昊昊看看我,舀了兩粒米飯,塞到嘴裡,然後又不動了,我再次提醒他,要快快吃哦!可是他看看我,不緊不慢地搗鼓著碗裡的米飯。昊昊平時吃飯雖然慢,但是他還是願意大口大口地吃的,今天是怎麼了?我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他搖頭;問他不愛吃今天的菜嗎,他也搖頭。問他到底怎麼了,他不聲不響。我嘗試喂他,他躲躲開不願意吃。後來配班來了,我吃好飯回來,配班告訴我昊昊很快就把飯菜都吃完了,我很納悶,問昊昊為什麼剛才不吃?他看看我,低下頭不說話。

  昊昊奇怪的行為讓我很納悶,於是在離園時我和昊昊的奶奶進行了溝通、交流,得知了昊昊今天怪異吃飯的原因。原來昊昊的奶奶擔心昊昊在幼兒園挑食、不認真吃飯,於是恐嚇昊昊說如果他不吃飯,陳老師就會打人、罵人、把他關起來的。我聽了,真是有苦說不出,原來昊昊的奶奶已經在昊昊的心中樹立了我“怪物”的形象。

  找到了原因,我先是和昊昊的奶奶交流,讓她知道這種恐嚇的行為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我們對孩子的缺點應該從正面進行教育,以鼓勵的表揚的方式來引導幼兒正確的用餐習慣。其次,我找到昊昊,和他好好地談了一下心,在和昊昊的談話過程中,我瞭解到昊昊其實有點小叛逆,恐嚇的方式對他不起作用的.,反而讓有了逆反的心理,做出了比之前更不好的舉動。交流中,我告訴昊昊,如果每次他都能又快又幹淨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我就獎勵一個小蘋果貼紙和一粒糖給他,他很開心。第二天他做到了,也拿到了自己的獎勵。隔天,他奶奶告訴我,昊昊晚上回家吃飯也很乖,並告訴家人老師說他“你真棒!”顯得非常開心!

小班觀察記錄12

  觀察班級:小班

  觀察物件:xxx

  性別:男

  觀察時間:9月15日——10月24日

  觀察地點:教室

  觀察目的:

  小班的寶寶剛入園,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不完善,有的寶寶說話斷斷續續,不完整,有的寶寶發音不準確,讓人聽不清楚,所以我們在和寶寶們交流的時候有些困難,雖然這樣我們還是儘量的和他們交流,可是高裕哲小朋友自從入園以來,每次他有事情總是來到我的面前,不說話而是拉著我的手去幫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小班的孩子正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時候,所以要想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就要鍛鍊孩子張口說話的習慣。

  一、有一天上早操的時候,孩子們陸陸續續的出教室,裕哲小朋友來到我的面前,用眼睛看著我,嘴裡哼哼著:“哼哼哼……”我急忙問:“裕哲怎麼了,你說話。”“哼哼……”裕哲著急了,邊跳邊用手拉著我向廁所走去,我明白他是想去尿尿。

  二、上完操我讓孩子們脫外套,自己疊起來放在小床上,當孩子們在忙時裕哲小朋友走過來,用眼睛看著我不說話,拉著我來到他的桌子旁,用手指指她的衣服,我明白他的意思是不會疊衣服,讓我幫忙。

  三、每一次放學時,媽媽接上裕哲總是說;“和老師說再見。”每一次裕哲總是回頭向我們招招手,笑一笑,不說話跟著媽媽走。

  觀察分析:

  面對裕哲的這種情況,首先我和她媽媽做了一下交流,得知:裕哲是他們家唯一的一個男孩,全家人都很溺愛孩子,每次只要孩子一耍小脾氣,還不等孩子張口,東西立刻拿過來,有時只要哼一聲家裡的人就知道他要什麼,根本不用孩子開口,聽到這些我開始陷入沉思,孩子不光不說話,而且自理能力也差。家長聽到我反應孩子在園的情況很是著急,她說希望我們能夠幫助孩子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我理解家長的心情,我告訴她,其實孩子是很聰明的,只是這樣已經行成了習慣,要想改過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希望這段時間家長配合我們一起努力,只要我們找到原因和方法,孩子會慢慢的好起來。

  實施的措施和效果:

  1、上活動課時,每當我手裡拿著實物還是卡片,我總是讓裕哲來告訴小朋友們們我手裡拿著什麼?當孩子們一起說兒歌、唱歌時,我會說:“我聽到裕哲小朋友的聲音了,咱們讓裕哲小朋友來說一說。”雖然有時裕哲不想說,我會讓他學著我說,並對他進行鼓勵表揚,讓他知道,說話給他帶來的快樂。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多親近他,多於他交談,詢問他比較感興趣的事情。每當裕哲需要我的幫助時,我會讓他說出來,然後再幫助他,如果他堅持不說,我會用冷處理的辦法冷落他,直到他說出來,平時在班裡幫助他建立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增加他說話的機會。

  3、家園配合,我認為要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應做到家園共育,共同培養。我告訴裕哲的媽媽,在家無論裕哲想做什麼事情都要讓裕哲把話說出來,如果他想買什麼東西,不要用手一指家長就給他買,要讓他說出要買的東西的名字,如果孩子不說你也可以教他說:“我要買蛋糕等。”在家多教一教兒歌,多讓孩子聽一聽故事,總之就是給孩子創造更多說話的機會,讓他開口說話。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在裕哲進步了很多,比如放學時能和老師說再見,上廁所時會說:“我要尿尿。”語言表達是小班幼兒展示自我,走進集體,融入社會的一種方式,只要我們掌握好方法,抓住教育時機,就會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提高。同時我們也看到家長的溺愛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我想對家長說:“請你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在實踐中磨練,在挫折中成長,不要讓你們的溺愛害了孩子。”

小班觀察記錄13

  小班娃娃家第一學期對於孩子們來言是從家庭過度到集體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遊戲地點,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在遊戲中孩子們能夠盡情的抒發情緒,表達情感,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各種遊戲活動,小班自主遊戲是幼兒透過模仿生活,觀察生活,學習交往以及體驗合作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發展孩子們個性化表達表現的奠基。

  時間:20xx年11月18日

  地點:娃娃家區域

  記錄:早飯後,孩子們自主的進入了娃娃家開始了遊戲。

  “爸爸”王傑仁拿起鍋放在了灶臺上,先拿了點青菜放了進去,又拿了一筐魚直接到了進去,接下來把能倒的東西都倒了進去,不一會兒,鍋裡裝滿了各種食物,然後他有模有樣的拿起鏟子很投入的一上一下地炒著。“吃飯啦”他把各種食物分別放在不同小碗裡,能看出不是很滿

  足的樣子,樂此不疲的又一碗一碗的把食物盛出來一個一個的端到桌子上。不一會桌子上放滿了小碗和小盤。

  “媽媽”杜禕桐一直在不停的把娃娃的衣服塞洗衣機裡,洗一會兒就塞一件洗一會兒塞一件兒,直到沒有衣服塞了為止,然後又看到旁邊的床單、被單,拿出剛才的衣服,能給放好後將床單、被單放進去,等一會兒洗完了拿出來又給娃娃們蓋上,“爸爸”王傑仁又大聲說道“吃飯啦”“媽媽”杜禕桐沒有理會他,還是在不停的鼓弄那些床單被單,這時候“爸爸”王傑仁自己做沙發上吃了起來。

  分析:

  1、遊戲內容較為簡單,滿足於重複單一的動作。進入小班集體生活後,多數幼兒剛接觸角色遊戲時間不久,所以很感興趣。而且喜歡扮演自己熟悉的角色人物,也喜歡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去模仿日常生活中成人的動作,例如:炒菜、洗衣服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常態動作,同時看得出他們非常享受“動作”帶來的樂趣,沉醉在自己的遊戲中。

  2、操作遊戲材料的過程其實對於孩子來講就是獲得資訊的過程。由於小班年齡的幼兒有比較強烈的情緒、愛模仿、思維直覺行動性等特點,各方面能力相對來講較為弱,但他們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水平透過遊戲去“破譯”遊戲材料所蘊含的資訊。他們知道炒完菜盛在碗裡、盤子裡,洗完衣服去放好等這些都是證明他們正在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

  3、缺乏交流意識。角色遊戲每個孩子都喜歡玩,體現出了孩子們好玩的天性,儘管遊戲前他們會自己選擇好自己的角色但是在遊戲過程中往往會忘記自己扮演的角色,加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相互之間的溝通能力還是相對比較弱,因此他們之間相互的交流較為少,往往也是不期待對方的回應,沉醉在自己的遊戲中,他們會透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就像“爸爸”“媽媽”各自幹各自的基本沒什麼交流只停留在單一的動作上。

  反思:

  1、內容較簡單,滿足於重複單一的動作。進入小班集體生活後,大多數幼兒剛開始接觸角色遊戲,所以對角色遊戲很感興趣,而且很喜歡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別喜歡爸爸、媽媽的角色。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喜好模仿著成人的各種動作。不斷地炒菜,重複地洗衣服、疊衣服,這些都是他們在模仿日常看到的成人的動作。反映家庭生活中基本的吃飯、炒菜、洗衣服的內容,他們也非常享受“動作”帶來的樂趣,沉醉在自己的遊戲世界中。

  2、操作遊戲材料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獲得資訊的過程由於小班年齡幼兒有強烈的情緒性、愛模仿、思維的直覺行動性等特點,各方面能力還比較弱。但幼兒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水平透過遊戲活動“破譯”遊戲材料所蘊含的資訊。“爸爸”在盛菜時,將食物能夠分別裝在每一個盤子裡。他在滿足動作操作的同時,也是在按類別進行分類。這也算是數學概念在幼兒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

  3、缺乏交流與合作的意識。角色遊戲每個人都喜歡玩,體現出孩子們好玩的天性。儘管遊戲前幼兒自己選擇好自己喜歡的角色,明確給孩子爸爸、媽媽或其他的角色,但是一旦他們真正玩遊戲的時候又經常會忘記自己扮演的角色。而小班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與中、大班幼兒相比還比較差,因此他們之間相互交往較少,往往不期待對方的回應,沉醉在自己的遊戲中。兩人基本上沒有什麼交流只停留在單一的動作上。

小班觀察記錄14

  活動地點:操場

  活動記錄:

  孩子們喜歡的戶外活動開始了,今日我們玩的是大型玩具和塑膠拼插區,當我走在組合玩具區時,孩子們只是隨意的拿起塑膠玩具開始拼搭,過了一會兒二寶和張楚涵小朋友一齊過來用玩具開始拼搭,孩子們在一齊商量拼出一條通往小兔的家,是一條平坦的路,孩子們走的很開心,過一會兒二寶小朋友說,路上還有一些障礙物呢,這是孩子們又開始給路中間搭建障礙物,到了之後還要跳過去,在增加障礙物後張楚涵小朋友顯得有點退縮。我說怎樣不玩了,孩子說她有點害怕,我說那教師能夠幫忙你先牽著你的手來走,漸漸地孩子能夠自我去走,最終再去跳,不需要教師的幫忙。

  分析措施:

  孩子們對於拼搭玩具還是興趣很高,平時張楚涵小朋友還是有點膽小,這時應當多鼓勵幼兒不怕困難,同時開展豐富多用,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創造條件和機會,促進幼兒的手腳動作靈活協調,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願意去嘗試。

小班觀察記錄15

  觀察區域:

  美工區

  觀察物件:

  觀察時間:

  20xx年9月23日

  觀察背景:

  小班幼兒剛來幼兒園,在美工區裡幼兒最喜歡玩的就是橡皮泥,因為橡皮泥可塑性強,幼兒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來完成和滿足他們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簡單的手部動作就可以使橡皮泥發生許多的變化,而且橡皮泥對於幼兒的經驗要求不高,所以幼兒都很喜歡玩,在玩橡皮泥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很多的快樂,他們也會適當的和周圍的幼兒或者和材料發生一些互動。

  觀察實錄:

  喬xx和張x兩個人坐在一起玩橡皮泥,看到我走過去,王xx首先舉起了他做的橡皮泥對我說:“老師你看,我做的是小圓子”,師:“這個小圓子是什麼啊?”張x:“就是可以吃的”師:“有一點像我們吃的粘粘的、圓圓的”還沒等我說完,喬xx搶先說:“做的是小圓子”,於是喬xx也開始做起了小圓子,一邊做一邊展示給我和王xx看。我對她說“除了小圓子,你還會做什麼呀”,於是她把小圓子放在手中開始做起來,過了一會,她舉起一個長長的東西對我說:“看呀,我做的是麵條,給你吃。”

  分析幼兒行為:

  1、在活動中,幼兒似乎有了簡單的交流,但還僅僅處於在老師引出的話題中而建立起來的

  2、兩位幼兒都能主動地在老師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在我走過去之前,他們兩個還是自顧自的玩,並沒有把自己做的作品展示給夥伴,也沒有給好朋友講解

  3、幼兒的創作渴望較高,王xx在看到王xx的作品被老師認可之後,也爭著開始做起來

  4、鼓勵表揚幼兒良好創作行為,並引導幼兒除了向老師表達之外,也可以和小朋友們說一說。

  教師支援行為:

  1、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適時的進入,給幼兒一些鼓勵的話語。

  2、在激勵幼兒的過程中可以給他們一點建議來開拓幼兒的思維,因為經驗有限他們有時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教師可以給他們適當的意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