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1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一、教學目標:體會字裡行間蘊涵的情味,整體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意蘊。
二、教學內容:
1.點提取:詩歌的意蘊
2.點釋意:意蘊就是文學作品裡面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比如說作品中滲透的情感,比如說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風骨,表現的人生的某種精義,或者某種主旨。一般來講文學作品都有三個層面,即語言層面、意象層面和意蘊層面。詩歌鑑賞也要從這三個層面入手。
3.關鍵詞:詩歌意蘊
三、教學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隱《夜雨寄北》2.補充材料:卞之琳《斷章》、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點匯入同學們,我們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詩歌的意蘊。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直問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學習詩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們就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詩歌的意蘊
(二)點強化1、作者介紹(知人論詩)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現存的詩有600餘首。他由於處在“牛李”傾軋的黨爭之中,所以受人排擠,很不志。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並稱為“小李杜”。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2、文章脈絡結構全詩有四句。首句一開頭抓住妻子的來信“問歸期”來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對妻子問的回答,又包含著自己宦途失意、羈旅窮愁,有家歸不得的抑鬱難堪之情。“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寫眼前景物,實際上是寫客懷離緒的惆悵之情,綿綿夜雨,漲滿秋池,長夜難眠,孤燈聽雨,詩人正是借寫蕭瑟之景,抒離索之情。三、四句寫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長安,共話巴山夜雨時自己孤悽的生活,既是空間的變化,又有時間的推移,寫出了人的悲歡離合。3、該詩三個層面分析(1)、語言層面分析詩有很強的直覺性。詩歌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它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範,比一般的文學語言具有更強的陌生感,詩行間常留下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正是這種跳躍性,才容納了詩歌更豐富的意象,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裡,構築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詩歌意蘊。這種語言藝術特點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詞與抽象詞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將抽象詞與具象詞搭配,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從而給讀者提供追尋詩人個體感受的資訊。《夜雨寄北》就體現了這個特點。這首詩僅用28個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歸不得的抑鬱之情表現出了,極富想象力。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2
一、教學目標:1.感受詩歌強烈的畫面2.體會詩人對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歸不能的惆悵和孤寂3.體會詩中虛實結合和反覆手法運用的妙處。
二、教學重點、難點:目標2和3
三、教學方法:情景匯入法、誦讀法、引導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音樂《琵琶語》)愛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國的詩壇上,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少有文名,抱負遠大,受到當時權貴的賞識,26歲時,他與一位節度使的女兒相愛成婚,從此開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佳話。但是由於政治原因,他不得不遠赴離家千里之遙的四川邊境任職,過著身不由己寄人籬下的幕府生活。這位出身於富貴家庭的女兒,多年來一直盡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遊在外,夫妻聚少離多,只好鴻雁傳書,傾吐相思。一個秋雨綿綿的黃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來信,詩人急切地開啟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簾: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一陣秋風吹來,詩人望著眼前搖曳不定的燭火,眼前的景漸漸模糊,無盡的惆悵化作兩行清淚,打溼了手中的信,他顫巍巍提起手中彷彿千斤重的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位詩人是誰呀?(學生回答李商隱。)
師: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李商隱,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這位大唐奇才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唱——《夜雨寄北》(板書課題、作者)
(二)感知詩中畫
1.學生自由讀詩歌,多讀幾遍,先出聲讀,再默默讀,讀的時候要發揮想象,爭取讀出自己的感覺和味道來。
2.藉助書上和大螢幕上的註釋,理解詩歌的意思;帶著自己對詩歌的感覺,想象詩裡的畫面並用生動的語言把它描繪下來。
屏顯:剪燭花,又稱剪燭芯,簡稱剪燭,意同剪燭西窗,後以剪燭引申為促膝夜談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燭夜語之意。
明確:好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理解好詩歌的內涵是讀好本詩的前提。能夠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詩歌的畫面,形象的語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種感染的氛圍,就能夠從感性層面把握詩歌的意境,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
(三)描摹畫中人。
3.對照插圖和詩的內容,看看插圖中表現了什麼景、物和人,他在幹什麼?發揮想象,寫出來,並體會一下詩人此時的心理,試著讀出那種感覺。
明確:巴山夜雨時,詩人倚窗獨坐,秋雨綿綿無絕期,詩人長久佇立凝望那漲滿溢位的秋水出神,綿綿的愁思正如這窗外的秋雨,溢滿心間,溢滿眼眶。
4.課文中的插圖能涵蓋全詩嗎?如果讓你在這一幅畫裡表現詩歌的所有內容,你還會畫什麼呢?說說你這樣的話的理由。
明確:會在詩人的頭頂再畫幾幅畫: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燭夜談;共剪燭花;談論他在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晚在遠方對她的思念。
因為這些畫面是詩人的想象。一個是眼前的實景,一個是想象的畫面。“何當”也表現了這是想象的。
(四)賞析意象,品味語言
資料助讀:
一、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韋應物在《滁州西澗》中寫到春天的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李煜在《相見歡》裡寫到暮春的雨,“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易安在《聲聲慢》裡寫過秋天的雨,“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林黛玉也在秋霖瀟瀟的夜晚,看著那燭淚滾滾,聽著那雨滴竹梢,愁緒化作“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三、李商隱24歲時登進士及第,曾任過幾任小官,後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困頓不得志。38歲受邀前往西南邊陲的梓州幕府任職,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李商隱一生處在政治的夾縫中抑鬱寡歡,45歲時病死在鄭州。
5.思考:李商隱為什麼要選取“巴山夜雨”這個意象?詩人僅僅是在寫漲滿秋池的夜雨嗎?
明確:詩中的雨給人一種淒涼蕭瑟的感覺,“夜雨秋池”這樣的圖畫、景觀之外,有一雙眼睛在看,看著夜雨漲滿了秋天的池塘。這裡應該有一個漲的過程,那麼是詩人眼看著它漲得越來越滿的吧?這一雙眼睛是長久不動的吧?是無言的吧?是無奈的吧?這淒涼的巴山和綿綿的秋雨阻隔了兩個相愛的人,這長久地凝望讓人更能感覺到詩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種無奈,那種惆悵。
6.你還在哪裡看到了詩人?這個詩人和上面的詩人有什麼不同?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明確:後兩句。從“共剪”“卻話巴山夜雨時”看出來。這個詩人是想象場景中的詩人。詩人從眼前之景跳躍到未來之景,憧憬著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燭夜談,共剪燭花,此時的他們彷彿有說不完的話,彼此傾吐著相思之情。這樣寫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見的歡樂場景來反襯今夜的孤寂、無奈、惆悵和思念,虛實結合,更顯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7.絕句裡重複用詞是大忌諱,可是這首《夜雨寄北》後世對它的評價卻很高,結合詩的內容和情感,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這是反覆的修辭。起到了加強語氣,強調感情的作用。兩個“期”,一寫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詢問歸期,第二個“期”回答歸期無定,欲與下文中的想象歡聚形成反差,更具藝術張力。兩個“巴山夜雨”,一實一虛,把個思念寫的蕩氣迴腸。
(五)拓展提升,有味誦讀。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李商隱在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經離開了人世,陰陽兩隔,李商隱卻還不知,在秋雨綿綿的夜晚他或許還會在信中寫道:“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王氏死後,李商隱每逢七夕必有一詩,懷念當時歡愛,直到四十五歲去世。愛情,這朵世上最美麗的情感之花,刺傷了他,也滋養了他;敗壞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代詩人將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他的耳旁響起了幽幽的錦瑟之曲,往事如煙一般在心底漫開,又提筆寫下了《錦瑟》,以表達對她妻子的深切懷念!請大家帶著這種深切的思念再來朗誦《夜雨寄北》和《錦瑟》。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學生配樂誦讀,下課。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透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默寫。
4、用複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一、引入學習《夜雨寄北》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藉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穫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麼,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麼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後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願意讀讀?讀後評議,你覺得怎麼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願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麼?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佈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彙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融情於景手法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3、體會詩人表達情感的溫婉細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詩歌情感。
難點:體會詩人表達情感的溫婉細膩。
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由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匯入本節課的學習。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師用投影並提問的方式和學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隱,並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
4、師生誦讀,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5、生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6、結合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品味詩歌表達情感的溫婉細膩,及詩歌迴環往復之美。
7、課堂小結
8、誦讀由本詩撰寫的現代詩歌《夜雨寄北》
9、課後練習:用現代漢語學習情景交融的手法為李商隱寫一封寄給妻子的回信。(500字左右)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5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性,培養閱讀詩詞興趣。
5.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3.透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2.透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喜歡聽雨,小雨聲使我感覺溫柔靜謐和平,而又纏綿瀰漫無盡。中雨聲使我感到活潑跳蕩滋潤,似乎這聲音能帶來某種新的轉機,新的希望。大雨聲使我壯懷激烈,威嚴和恐怖呼喚著豪情,而突然的風聲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緊在一起,風聲雨聲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於憂思中而又躍躍欲試。
李商隱獨坐窗前,聽雨聲潺潺,輕飛的雨絲撩起了他怎樣的思緒呢?
二、誦讀詩歌
1.配樂範讀詩歌。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
3.指名配樂朗讀。4.齊讀詩歌。
三、走近作者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餘首。李商隱有“欲迴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願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這是作者留滯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詩中描繪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對妻子的懷念。
作者先寫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連綿、漲滿秋池的夜晚懷念妻子的情景。在這樣的夜晚,作者輾轉不眠,孤燈聽雨,滿懷離愁,內心充溢著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時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妻子能知道自己這種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鄉,在西窗燭下向妻子談談,今夜雨中思親的情景。
前兩句寫客中境況,後兩句寫對重聚的渴望,情緒遞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獨及寂寞中的強烈希望表現得很有層次,很有感染力。
(一)君問歸期未有期
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一個突兀而起的問與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確定而給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漲秋池
1.在這一個秋天的夜晚,整個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綿密以至於使池塘水滿。沒完沒了的雨聲打著山間的草木和水裡的浮萍,也敲動了離人的心絃,秋雨所帶來的寒漠與悽清,更為濃重地渲染了愁思與離情,何況還有不能確定的歸期!
2.巴山意味著遙遠的異鄉,季節是悽清孤寂最容易勾動歸思和寂寞情懷的秋天。時間也是寂靜黑暗的夜晚,獨居他鄉的詩人也特別容易感受到寂寞憂傷的氛圍,雨也撩撥人的情緒。風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傷懷。
3.“漲”非常富有神韻,是憑感覺而不是憑視覺。“雨漲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見的,表現在漫長的雨夜中,詩人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寂寞無聊的心境。
(三)何當共剪西窗燭
他借“何當共剪西窗燭”把現在的時間推移到未來,把眼前的實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時能與你共剪燭花於秋窗之下,共話如今這種巴山夜雨之中兩地的深深思念?那時,把如今這萬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歡樂。
(四)卻話巴山夜雨時
對傷感辛酸的往事,人們總是帶著一種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這,詩人卻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舊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將來的重逢歡樂中來回顧今日的寂寞淒涼。這種歡樂式的回顧,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變得珍貴,更充溢著幸福感,就像憶苦思甜一樣;另一方面那設想中將來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情景。
五、夜雨素描
(一)唐詩素描
“唐詩素描”以詩歌為載體,透過準確理解詩歌內涵,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用自由活潑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營造優美的意境,描寫具體可感、極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詩歌具體化、形象化。它是一種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遊子吟
母親撥亮了那盞昏暗的油燈,溫暖頓時灑滿了簡陋的屋子。燈光下,母親又顫顫地對準了針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親就這樣用那根細細的線,串起了一個又一個艱辛的日子。
每一針,都仔仔細細;每一線,都飽蘸深情。看著母親滿頭的銀髮和被歲月的風雨分割得溝壑縱橫的臉,淚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輕的面頰。
縫好了,母親又比試著,覺得滿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釦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點一粒即將灑播的種子。母親哽咽著我的肩:"兒呀,要記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長的小草,一棵春天裡樸素的小草。母親陽光般的注視,將把我的一生覆蓋。
(三)課上練筆:唐詩素描:《夜雨寄北》
六、佈置作業
結合對"唐詩素描"含義的理解,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唐詩,寫一篇300字以內的唐詩素描。
七、結束語:
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各異。少不更事時,並不在意也無法理解雨聲的內涵;及到飽經世事歷盡滄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嘆。原來雨聲所敲打的,除去歲月的迴響外,還有昔日難再的痛惜與欲說還休的惆悵。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6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性,培養閱讀詩詞興趣。
5.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3.透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2.透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喜歡聽雨,小雨聲使我感覺溫柔靜謐和平,而又纏綿瀰漫無盡。中雨聲使我感到活潑跳蕩滋潤,似乎這聲音能帶來某種新的轉機,新的希望。大雨聲使我壯懷激烈,威嚴和恐怖呼喚著豪情,而突然的風聲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緊在一起,風聲雨聲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於憂思中而又躍躍欲試。
李商隱獨坐窗前,聽雨聲潺潺,輕飛的雨絲撩起了他怎樣的思緒呢?
(以優美雋永的語言創設情境,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誦讀詩歌
1.配樂範讀詩歌。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
3.指名配樂朗讀。
4.齊讀詩歌。
(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學生介紹李商隱的相關資料,老師再做整理歸納: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存的有待600餘首。李商隱有“欲迴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願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知人論世,瞭解背景,為解讀詩歌做好鋪墊。)
四、夜雨情思(整體感知)
纏綿的雨絲撩起了詩人怎樣的思緒呢?
這是作者留滯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詩中描繪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對妻子的懷念。
作者先寫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連綿、漲滿秋池的夜晚懷念妻子的情景。在這樣的夜晚,作者輾轉不眠,孤燈聽雨,滿懷離愁,內心充溢著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時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妻子能知道自己這種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鄉,在西窗燭下向妻子談談,今夜雨中思親的情景。
前兩句寫客中境況,後兩句寫對重聚的渴望,情緒遞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獨及寂寞中的強烈希望表現得很有層次,很有感染力。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詩情(細部品析)
哪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一)君問歸期未有期
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一個突兀而起的問與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確定而給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漲秋池
1.在這一個秋天的夜晚,整個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綿密以至於使池塘水滿。沒完沒了的雨聲打著山間的草木和水裡的浮萍,也敲動了離人的心絃,秋雨所帶來的寒漠與悽清,更為濃重地渲染了愁思與離情,何況還有不能確定的歸期!
2.巴山意味著遙遠的異鄉,季節是悽清孤寂最容易勾動歸思和寂寞情懷的秋天。時間也是寂靜黑暗的夜晚,獨居他鄉的詩人也特別容易感受到寂寞憂傷的氛圍,雨也撩撥人的情緒。風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傷懷。
3.“漲”非常富有神韻,是憑感覺而不是憑視覺。“雨漲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見的,表現在漫長的雨夜中,詩人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寂寞無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⑵一枝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⑶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⑷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⑸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⑹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⑺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三)何當共剪西窗燭
他借“何當共剪西窗燭”把現在的時間推移到未來,把眼前的實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時能與你共剪燭花於秋窗之下,共話如今這種巴山夜雨之中兩地的深深思念?那時,把如今這萬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歡樂。
(四)卻話巴山夜雨時
對傷感辛酸的往事,人們總是帶著一種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這,詩人卻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舊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將來的重逢歡樂中來回顧今日的寂寞淒涼。這種歡樂式的回顧,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變得珍貴,更充溢著幸福感,就像憶苦思甜一樣;另一方面那設想中將來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情景。
(引導學生從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詩歌的意境與情感,體會詩歌用詞的巧妙之處。)
六、佈置作業
結合對"唐詩素描"含義的理解,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唐詩,寫一篇300字以內的唐詩素描。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具體描述畫面中感受詩歌的意境,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七、課後反思: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精選7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李商隱的文學常識;有節奏地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意蘊。
2、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所創造的意境;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正確理解、認識朋友間的友情。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裡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夜雨”指秋天夜裡下的雨。“寄北”即寄給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長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稱;一作“內”,即內人、妻子,指寄給在北邊的妻子。文題蘊涵著離情別緒的綿綿意境。
2、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曾任縣尉、秘書郎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當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斥時政,“無題”詩也常有所寄寓。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傳世。
3、李商隱有“欲迴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願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並稱為“小李杜”。
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4、教師範讀,領讀,學生齊讀。
三、感受品味:
1、“君問歸期未有期”——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
品評: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後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2、“巴山夜雨漲秋池”——現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裡,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
品評: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於巴山的夜雨,融入漲滿的秋池。“漲”字,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3、“何當共剪西窗燭”——什麼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燭長談。
品評:何當:什麼時候。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此句設想日後重逢的時候。
4、“卻話巴山夜雨時”——再來敘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品評:卻話:回敘。此句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實與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二句有什麼意蘊?
明確: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談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快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明確:這首詩透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發詩人羈旅他鄉對妻子思念的深情。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複出現,造成了迴環往復、纏綿曲折的意思。
五、教師小結:
這首詩從空間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復對照;從時間上看,今宵——他日——今宵,迴環對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奇詭的意境。
六、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夜雨寄北
問歸期未有,夜雨漲秋池——綿綿愁思;
何當共剪,卻話夜雨——盼望早歸。
————羈旅之愁,思歸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