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

  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釐米尺,邊長為1釐米的小方塊,一根長5釐米的紙條,圖釘。

  教學過程

  (“釐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釐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匯入。

  教師出示小方塊,還記得我們上節課用這個小方塊做了些什麼事情嗎?

  (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

  每次測量物體長短都用這樣的小方塊一個一個去擺太麻煩,有什麼其他工具可以測量物體的長短嗎?(尺)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統一規定的。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釐米。

  (1)看一看。

  將小方塊的邊放在釐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尺上每大格長度與小方塊邊相等。)

  這個小方塊,他的一邊是1釐米,而釐米尺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課題)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教師出示實物圖釘和手指,透過測量,學生清楚地看到並體會到1釐米的直觀表象,學生練習用手勢表示出1釐米的長度。

  (3)認識釐米尺。

  我們使用的這種尺每大格都有1個數字,因為這些數字都以釐米作為計量單位,所以叫做釐米尺。

  (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用釐米尺量。

  (1)說一說。

  釐米尺上1、2、3……這些數表示什麼意思?(1釐米,2釐米,3釐米……)

  讓學生根據刻度表示出1釐米,2釐米的長度。

  總結:從0到1有1個大格表示有1釐米,從0到2有2個大格表示有2釐米……

  (透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的長度。)

  (2)比一比。

  根據刻度比劃出9釐米,10釐米,15釐米的長度。

  (3)量一量。

  取出紙條,量一量他有多長?

  學生活動後彙報結果和測量方法,有兩類策略,教師敘述後讓學生找出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這時紙條右端對著5,表示5釐米。2、把紙條對準刻度,看佔幾大格就是幾釐米。)

  分析:第2中數格子太麻煩,1要簡單。

  (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用釐米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教師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

  質疑:如果“0”刻度與紙條左端不對齊,會出現什麼情況?

  右端所指數字與紙條實際長度不符合。

  三、練習鞏固。

  (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

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2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透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透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透過“做一做”瞭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儘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透過複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裡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誌。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係。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千克,5000千克=()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裡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1)填出適合的單位。·

  一筐蘋果重25()一個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隻大象重6()

  一輛貨車載重4()一支粉筆重5()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2噸

  8噸6千克

  20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6噸+50千克

  72噸—23噸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教材第7頁的例8及“做一做”和練習一的第8、9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學會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判斷物品合適的單位。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操作、對比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活動,培養學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判斷物品的'合適單位。

  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

  學法:操作比較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課堂導語:

  大家測量知識學得不錯,想來考考大家,你們願意接受挑戰麼?

  一、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第7頁例8的情境圖: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

  ①學生比畫13釐米,如果13釐米就這麼長,旗杆不可能就這麼矮。

  ②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這個高度,旗杆應該是13米高。

  ③10個小朋友的高度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杆一樣高。

  ④一支鉛筆都不止13釐米,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

  小結:像旗杆這樣比較高的物體我們一般用“米”作單位。

  (2)使用交流。

  你還能舉出用“米”作單位的物體嗎?

  小組討論,彙報。

  交流後小結;一般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用“釐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米”作單位。

  二、新知拓展

  我們學過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彙報。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第8題。

  四、總結提升

  你這節課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需要探究的問題?

  五、課外延伸

  教材練習一第9題。

  板書設計

  長度單位的合理選用

  一般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用“釐米”作單位;

  一般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米”作單位。

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為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習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1、教材知識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介於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課著重點應放在藉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後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知道釐米和米的進率關係。

  (二)能力目標: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三)情感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習慣。

  2、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重、難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釐米和米。本節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透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由於年齡較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

  境,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識,此外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步驟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古代,就有了計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較。比如,拿兩條繩子比一比哪一條長,有時很不方便,人們就選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長度作為計量的標準,把要比較的物體同身體上選定的那一部分長度來比較,這樣就產生了計量的單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據人體的一部分長度來確定的,把中指頂端一節定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長度定為一尺(現在叫一紮)。裁縫在量一塊布的長度的時候,有的用腳,有的用扎。同學們看這座漂亮的房子,我們想知道它有多長,也需要來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現在我們來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有的同學選用小方塊,有的同學選用三角形紙片,有的同學選用小刀,同一本數學書,他們的測量結果卻是不一樣的,同學們總結出了這是因為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我們要統一長度單位。

  (3)鞏固操練

  選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小木塊,來測量這些擺放整齊的物品。(透過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實際測量以後,體會到測量活動中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從而引出國際同意長度單位的新知)

  (4)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

  (5)練習我們統一選用小方塊來作為長度單位,測量一下這些物體的長度。用直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設計以上兩個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七、課堂小結

  在練習結束後,讓學生來總結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並提出新的要求,這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八、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以動手實踐為主線,遵循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了“質疑—探究—釋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關注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到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人教版統一長度單位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彙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彙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裡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五、隨堂練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