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9篇)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精選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瞭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瞭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匯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裡,同學們在

  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瞭解古詩。

  1、 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範讀古詩。

  3、自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 孤 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瞭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藉助註釋、查工具書) 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彙報。(按學法彙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 ”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裡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 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 瞭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瞭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透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瞭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後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註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裡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 ”,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後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託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後,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後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並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於惡勢力的頑強鬥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教學難點:

  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1、對詩遊戲。(送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匯入課題

  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3、理解詩題。

  4、背景介紹。

  二、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讀正音。

  (2)指導讀出節奏美;指讀、男女生共讀。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麼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範讀,讀出韻腳音調。

  3、生試讀,指讀。

  4、齊讀古詩。

  三、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註釋仔細地讀一讀,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讓你看到了送別時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課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別時的天氣下著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別的時間。

  (3)“楚山孤”可以看出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孤寂心情。

  四、走進詩人感悟品格。

  1、教學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芙蓉樓一別之後,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髮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後可能會問些什麼?(他為什麼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什麼屢遭貶謫?)

  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麼?

  (2)播放動畫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麼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麼?“玉壺”是什麼樣子的呢?(裡裡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麼正直的人,多麼高潔的心啊!(板書:高潔)

  (3)補充“玉壺”典故詩句。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透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淒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後,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五、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六、作業佈置。

  1、默寫古詩。

  2、蒐集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3

  一、解題匯入,讀題質疑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芙蓉樓送辛漸”,生齊讀)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古詩,適時正音辨音“洛(luò)”,認識生字“壺”。

  2、朗讀檢查。(正確、節奏、速度)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讀好詩句是前提。從正確朗讀、讀好每一個字做起,引導學生讀出節奏,把握好速度。

  三、詩文理解,自主交流

  1、這首詩寫了些什麼?你能不能讀得懂?請你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學)

  2、同桌之間交流,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麼理解的。

  3、認為自己讀得懂的請舉手,說說這首詩大致講了什麼意思。(生答,師結合註釋講解字詞意思)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從字詞入手,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弄清詩歌表達的主題。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說詩意,考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

  四、詩文品讀,賞析感悟

  1、請大家默讀前兩句,作者到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的依據在哪裡?如果你能說出來,說明你真的弄懂了。

  “連”“入”兩個動詞寫出了“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黯淡氣氛。“楚山孤”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詩人離開朋友時強烈的淒冷孤寂感)(板書“淒冷”“孤寂感”)

  【設計意圖】詩歌是用來表達詩人內心情志的,在理解詩歌大意之後,還需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一字一詞推敲,從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兩句有一對錶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送別辛漸一共寫了兩首詩,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裡兩人在芙蓉樓裡飲酒話別時的情景。

  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麼感覺?(淒涼、憂愁)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尉,後來因事被貶謫至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其間又遭人詆譭,再次被貶為龍標縣尉。他一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句。(生讀)

  【設計意圖】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音韻之美、漢語之美,在反覆吟誦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詩歌的意境。

  3、讀一讀後兩句詩,說說你的感受。(詩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詩人筆鋒一轉,從淒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詩人沒有再過多地抒發離愁別緒,而是借辛漸向遠在洛陽的親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麼,詩人是想表明什麼?(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高潔清廉的品質)哪些字詞告訴了你詩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麼?詩人想用它說明什麼?

  “玉壺”是什麼樣子的?(裡裡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

  “玉壺冰”首次見於南朝鮑照《代白頭吟》中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至唐代成為一個久寫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現在詩詞作品裡。(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玉壺冰”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也是理解詩人精神品質的難點,知人論詩,因此補充“玉壺冰”的歷來寄託就有了依據。

  4、想象:詩人會向辛漸說什麼呢?

  5、歸納主題:全詩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於景,透過送別友人的表白,不僅烘托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表明詩人永葆高潔清廉品質的崇高氣節。

  6、指導背誦。

  送別詩我們學了很多,有的借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離別的不捨,同時體現了詩人深厚的友情,託物寓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有的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還有像今天我們所學的,借送別來表達胸中的積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設計意圖】拓展處安排群詩閱讀,既對送別詩做一個小結,又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從人物語言、動作中感受人物品質”,圍繞書後習題展開學習,群詩閱讀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主題性閱讀,這樣的學習,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精神。

  古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節奏感、音韻感、畫面感、意蘊感都需要反覆誦讀。朗讀,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讀,教學生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這是基礎;入口入心讀,讓學生能夠讀懂詩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讀,引導學生聯絡創作背景,體會詩情。讀之有層次,在朗讀中充分感受古詩的張力與魅力。

  古詩文字簡練,但內涵豐富,意味無窮,所謂“詩言志,歌詠言”。對照註釋理解詩句,抓住關鍵詞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感悟,和作者來場穿越千年的對話,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意。

  古詩教學最終指向“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指向學生核心素養,而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有思維的參與。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走進經典,將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讓美感流淌在學生心中,把文化的種子種在學生心中。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4

  一、本詩進入課堂的一些想法:

  1、對於唐人的送別文化已有一定的瞭解;本詩在送別詩中屬於比較特別的一首,可以說雖名為送別,實際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可以說,與已學的送別有同有異。學習本詩,有助於學生對唐人送別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2、本詩為語文課程標準推薦,進入課堂,可作為教材詩歌的延伸。

  3、本詩具備“以寫促讀”的若干要素,將寫擠進課堂,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助於個性化地理解本詩。

  二、學習目標初定:

  1、讀通本詩,並在對本詩的背景有所瞭解的情況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含義;

  2、把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在以寫促讀中達成對詩人內心的理解,並能將個人的想像體驗融入到寫作活動中;

  3、背誦本詩並適當閱讀與本詩有關的一些詩句。

  三、有關資料:

  唐天寶七年(748年),“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詩人謫貶龍標,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龍標野宴》:“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絃歌愁遠謫,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詩人擔任龍標尉時,由於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民慕名來訪者終日不絕。至今尚有“苗女聽歌”、“遮道乞詩”、“佳句退兵”、“王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說廣為流傳。詩人橫遭謫貶,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與了“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詩篇表示深切的懷念。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亂起,王昌齡為避戰亂,迴歸鄉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縣)時,被刺史閶邱曉所殺。

  四、學習過程:

  學習活動一:整理已有的關於送別詩的學習經驗。

  1、背誦已學過的送別詩兩首;

  2、思考一般情況下送別詩會有哪些東西作者一定寫?(時間、地點、人物、環境、難捨之情)

  (學習成果呈現:背誦的熟練情況、教師板書)

  學習活動二:運用經驗先自學本詩。

  1、自由讀本詩,運用經驗學習,教師作適當的反饋;

  2、梳理在自學本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如:詩中有兩個時間,三個地點名等等)

  (學習成果呈現:問題標註於課文)

  學習活動三:將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

  1、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送別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2、第一次寫作日記並交流。

  3、估計的爭議(1):前面兩句詩均為描寫環境,在日記中應從哪一個環境入手?達成共識的途徑為引導學生想像:晚上王昌齡在想些什麼?

  4、第二次寫日記。

  補充詩歌閱讀:“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達成對王昌齡昨日晚上內心世界的瞭解。

  5、對第二次所寫的日記進行補充修改並交流。

  6、想像:分別在即,作為好朋友,王昌齡會有哪些話對辛漸說?

  7、第三次寫日記並作交流。

  8、適當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點明王昌齡一生的堅守,第四次寫作日記。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寫成的日記。)

  學習活動四:感動與拓展性閱讀。

  1、配樂閱讀《王昌齡日記》。

  2、略讀李白詩: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在感情地朗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透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範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並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透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匯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最永恆、最悽美的話題,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潑墨揮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稱為“七絕聖手”的大文豪王昌齡也不例外,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請同學們自讀課題,並說說透過詩題你知道了什麼?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捨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開啟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並進行範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藉助註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麼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透過反覆誦讀,加之註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字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麼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麼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麼感到寒心嗎?這裡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瞭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譭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鬥爭,直到最後“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麼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複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透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複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學習後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後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透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字、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後兩句。

  師:於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餘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採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慾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後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後兩句。)

  (2)引導:望著朋友遠去的背影,王昌齡決絕的轉身,再也沒有回頭,難道是他不想回家嗎?(想)可是他能回家嗎?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透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後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拓展閱讀:《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導語: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它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散發出熠熠的光輝。本學期我們一起輕叩詩歌的大門,感受了《詩經·采薇》中遠征戰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詩聖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悅心情;宋代詞人辛棄疾那忘懷於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樂……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資料,你們都瞭解到了些什麼?(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三、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麼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配樂範讀。

  3、學生配樂朗讀。

  四、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註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可以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麼?

  過渡:結合註釋,我們已經對這首詩的內容有了大概的瞭解。有人說,古詩是語言的鑽石,它凝練、雋永,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琢磨。讓我們先來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詩)

  五、品詩,悟情。

  1、教學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相機板書: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悽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心啊!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這兩句。(指導朗讀)

  師:芙蓉樓一別,辛漸即將回到故鄉洛陽與親人團聚,而這裡就只留下詩人一個人了,再沒人陪他飲酒,陪他吟詩,與他交心了……想到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學生說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透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內心情感,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走進詩人內心,揣摩情感變化。

  難點:

  透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內心情感,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大螢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讀出了什麼?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別董大》高適

  《贈汪倫》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2、彙總離別詩裡的名句,讀,你讀出來什麼?

  自古離別多惆悵,有辛酸,有無奈,有思念,有囑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也提筆寫下了一首離別詩,他一改以往離別時悲悵的筆調,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去品味箇中滋味。

  3、老師板書芙蓉,強調寫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種植物,本是荷花的別稱,李白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裡指的解釋即為荷花,不過宋代以後,很少有人將荷花喚作芙蓉了。

  4、生齊讀課題,出示全詩。用一句話說題目的意思。誰送誰?哪兒送?芙蓉樓在哪兒?

  二、初步感知詩歌,熟讀詩歌,把握韻律。

  1、提示”壺“,部首:士

  2、自由讀詩3遍。讀準字音,詩句讀通順。

  抽生讀,師點評。

  A:(微笑)嗯,讀得好!字字落實,比如”平明“的”兩個後鼻韻“,她讀準了,再比如”夜入吳“”如相問“的”如“翹舌音的,她也讀準了,讀得真好!誰再來讀一讀?不但讀得字字落實,而且要讀出古詩特有的那種味道。尤其是前後鼻韻讀得好。

  B:送你四個字,聲情並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讀,更用眼神在讀,用表情在讀,更用整個生命在讀,真好!我們一起來讀,怎麼讀呢,聽清楚要求,每一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後面三個字馮老師來讀,明白嗎?好,準備。題目和作者也由馮老師來讀。把頭抬起來,深深吸上一口氣。交換讀

  3、這首詩,我們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讀詩不但要讀出它的節奏和味道,更要關注和體會它帶給我們的那一份情緒和那一種感覺。

  這是一首送別詩,樸實平淡的送,飽含了作者幾多深情和惆悵呢?

  三、品詩意

  1、從詩的前兩行,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提示學生把詞語寫在黑板上,師點評

  想一想:詩中的哪個字或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好的,不著急,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靜靜地默讀詩。想一想這首詩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情緒,你在這些地方做一做記號,明白嗎?有些同學不用老師提示,已經把筆拿起來了,好習慣,這就是我們多年來養成的默契。

  2生反饋,

  寒:

  A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意思為,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

  什麼樣的雨稱為“寒雨”呢?“寒雨”怎麼樣呢?板書:雨

  “秋風秋雨秋煞人”,“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B江,板書江

  此時江面感覺如何?

  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蕭瑟的秋意。

  C吳地

  今江蘇鎮江一帶,三國裡的孫吳故地,稱吳。這裡用了連和入,字面上寫雨勢的平穩連綿,將於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感知。這雨何時來的?詩人感知到了嗎?

  D這寒意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嗎?對,更浸透在兩個離別的友人心頭上。

  3.透過詩句,我們也彷彿和王昌齡站在芙蓉樓上看到了什麼?

  這樣的一幅畫面,那就是(師指著板書,學生說,吳江夜雨圖)

  此刻有這樣的一幅畫面在你腦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氣籠罩的江面上……此畫面在你腦海定格

  你看到了紛紛揚揚的秋雨……

  此畫面在你腦海定格……

  雨點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時你的感覺是,……你心裡泛起的情緒是……

  師:這就是詩人,而你眼前出現的是……

  生:

  師:又一個詩人,是的,孤獨,因為一想到朋友即將離我而去,一片估計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師:因為孤獨,詩人在滿江煙雨中,又看到了什麼……

  生:楚山。

  師:怎樣的楚山?生:孤獨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說詞語……

  從哪個字看出來的?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師:詩中有一對錶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什麼時候感受到寒雨?什麼時候看到楚山?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芙蓉樓送辛漸》,此為其一,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繪前一天夜裡兩人在芙蓉樓裡飲酒話別時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樓送辛漸,指名學生讀。

  師: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他們會說些什麼?抽3—5人說

  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麼感覺?(淒涼,憂愁)

  師: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哪個字中?(孤)帶著這種感覺,誰想讀前2行。

  5、走進作者,品讀文字

  師:猜猜看,這王昌齡何以孤獨至此,中晚唐的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的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瑣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浪淘沙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聲聲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而王昌齡卻將聽覺、視覺、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氣勢,如若讓你給這幅吳江夜雨圖著色,你會用什麼色調?

  為什麼?想映襯作者的心境?什麼境遇?

  生:

  師:你查過資料?什麼叫貶謫?

  可能是因為屢遭被貶,現在的我們誰也不清楚當時的王昌齡,送別辛漸的王昌齡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感到孤獨,孤寂,孤僻,但我們分明感受到那種滿江煙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頭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齡嚴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這樣的景層層包圍著誰?

  生:王昌齡

  師:聽,王昌齡在吟誦……生跟著誦讀

  四、悟詩情,再品孤。

  師:好友辛漸要走了,即將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

  生:年邁的雙親,結髮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師:這些親友見到信件後可能會問些什麼?

  生:他為什麼不回來?

  他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什麼屢遭被貶?

  師:是啊,洛陽親友的問題,疑惑,王昌齡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別辛漸時只有一句囑託的話語,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引讀: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

  當結髮妻子問起時,王昌齡會深情地說……

  當年邁的雙親問起,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

  師:冰,玉有什麼特點?(純潔、透明、潔白無瑕)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吶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麼?(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師: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開元宰相姚崇自寫下《冰壺誡》“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李白也曾用冰壺自我鼓勵。

  倘若你離家多年未歸,會給親友帶去的口信是什麼?

  生:報平安

  師:

  “玉壺”比喻什麼?王昌齡的真心

  那為什麼王昌齡卻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操守的信念?

  師:王昌齡從清澈無暇,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精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洛陽親友,這比任何相似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親友的深情。

  師:寒氣漫天的夜雨,打溼了他冰潔的真心沒有?

  煙波浩渺的吳江,隔斷了他對親友的傾訴沒有?

  此刻,那孤獨的楚山呢?在這吳江夜雨圖中,又是怎樣的氣勢?

  生:雄渾,豪邁,孤傲,

  師:王昌齡,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出塞,從軍行,他同情,寫了宮怨詩,這是怎樣的王昌齡?

  積極向上,憂國憂民,壯志雄心

  師:這樣的詩家天子王昌齡,在屢遭被貶後,仍壯志雄心,在他被貶期間,許多好友紛紛做事來表達對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指名讀

  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王昌齡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儘管友人已離我而去,但作者的內心更加孤傲堅定,從孤獨到孤傲,讓我們走進冰清玉潔的王昌齡,齊讀全詩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那蒼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了詩人送別詩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孩子們,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五.拓展

  這首詩寫了一種情緒,人人都會有的情緒,一個大寫的孤子,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達此情的詩歌不計其數。

  大螢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獨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

  師:正所謂煙雨迷濛吳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們,你們想過嗎?人有悲歡離合,若沒有了那場送別,這滿腹的豪情壯志又與誰訴說呢?所以王昌齡這樣寫道:洛陽親友如相問……

  從此,送別詩成了傳遞情義,表達惆悵訴說衷情的上好方式。於是王勃寫下了: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王維在送別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詩:勸君更盡一杯酒……

  高適作別董庭蘭寄語:莫愁前路無知己,……

  李白對自己粉絲王倫贈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別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

  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節課就上到這兒!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蒐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於送別的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於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於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於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麼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範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

  板書:(古詩全文)

  知識連結: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整首詩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賞並感受送別詩的不同風格

  2、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聯想的方法體會古詩意境的方法

  3、情感態與價值觀度

  體會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發學生從小立志做品質高潔的人。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難點

  從“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壺“中體會到詩人表現出來的堅強品質。

  課前交流:

  今天看到這麼多的同學與我一同學習,感到非常高興。你們班一共有多少同學?……差不多是我們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歡大班上課熱烈的氣氛。

  哦,忘了自我介紹,我姓鄭,鄭成功的鄭。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嗎?

  真好,我宣佈,從現在開始,我又結識了( )位新朋友。你們願意與我交朋友嗎?

  好,那就請朋友們與我一同進入這“古韻流香“的課堂吧。

  教學過程:

  談話匯入

  看到“古韻“二字,你能聯想到哪些詞語?

  說得沒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流香溢彩,舉世聞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詩的迷人魅力。

  讀詩題

  (出示2:課題)我們一起來來讀詩題:芙蓉樓送辛漸

  師:讀詩先讀題,你從詩題中瞭解到哪些資訊?或者,引發了哪些疑問呢?

  預設:1地點 2送別詩 3送辛漸

  師板書課題

  疑:1芙蓉樓在哪裡 2辛漸和王昌齡是什麼關係? 辛漸要去哪裡?(註釋)

  點選相關連結,提供給學生學習資料

  那王昌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讀詩人

  三、讀詩人(出示3:詩人)教師導語:

  那麼王昌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人

  先請同學們把自己預習所得交流一下吧

  學生交流關於王昌齡的資料

  師:同學 出示資料

  用一句話說說從這段文字中瞭解到關於王昌齡的哪些資訊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廣交朋友 4才華橫溢

  四、品讀詩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讀全詩及註釋

  2,(出示課件)指名朗讀 4人左右

  3,聽範讀,發現不足

  4,模仿誦讀

  5,你透過朗讀古詩和註釋知道了什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