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管波爾卡教學設計

單簧管波爾卡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單簧管波爾卡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分析:

  《單簧管波爾卡》是一首以波蘭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的器樂曲,這首經波蘭作曲家、單簧管演奏家普羅修斯卡改編成的器樂曲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後來,樂曲又被改編成各種器樂獨奏曲和合奏曲。本曲為迴旋曲式,全曲輕鬆活潑、情趣詼諧、旋律流暢、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

  本課為自組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圍繞一個樂曲《單簧管波爾卡》的聽賞教學展開。

  教學目標:

  1.聽賞樂曲《單簧管波爾卡》,知道波爾卡這種樂曲的體裁及風格特點。

  2.能隨樂進行動作與體態、打擊樂器等參與表現,體驗樂曲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

  3.瞭解、認識單簧管這種樂器,能隨樂模仿演奏參與。

  教學設計意圖(理念):

  以一首樂曲為主要內容的欣賞課教學,即在一節課以欣賞一首樂曲為主要教學內容,這種課型中的音樂作品一般是需要“精聽”的經典名曲。教學時不只是整體性的、瀏覽性地聆聽樂曲,而是需要“借曲發揮”,即以問題為引導,採取整體聆聽與片斷聆聽的欣賞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表現力、熟記樂曲的音樂主題,瞭解音樂的表現特點及相關的音樂常識。本課正是此種類型的音樂欣賞課,教學圍繞欣賞一首經典樂曲《單簧管波爾卡》展開,透過多種聆聽欣賞和參與表現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了作品的音樂表現魅力,同時教學又不拘泥於這一首樂曲的欣賞,而是由對一首經典的樂曲的欣賞,拓展到同體裁一類樂曲的特點認知,如,對“波爾卡”這種音樂體裁以及其音樂風格特徵的體驗與認知,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這種欣賞教學的目標定位非常準確,充分體現了小學中年級音樂欣賞教學的特點。

  教學設計亮點:

  本科設計了多種參與聆聽音樂的方式。如:圖譜參與、體態律動參與、打擊樂器表現參與等等,在感受樂曲音樂主題與樂曲結構也非常巧妙,透過聆聽參與讓學生不知不覺的感受、體驗了不同的音樂主題,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音樂為本的新課程新理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聽賞樂曲《單簧管波爾卡》,能隨樂進行動作與體態的參與表現,體驗樂曲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

  難點:能隨樂用自己的方式與他人合作進行動作與體態的參與表現。

  教學準備:黑板、三角鐵、響板、鈴鼓、多媒體教學裝置。

  教學過程:

  一、 聽賞匯入:

  1.播放樂曲《閒聊波爾卡》片段, 隨樂參與體態律動。

  2.播放樂曲《鐵匠波爾卡》片段,隨樂參與畫圖譜。

  活動:總結音樂情緒,揭示樂曲名稱。

  師:從這些樂曲的名稱你發現了什麼?

  生:......

  課件總結:波爾卡的基本音樂情緒:歡快地、活潑的、有趣地、詼諧幽默地。

  二、 介紹“波爾卡”。

  師:你們知道音樂名《波爾卡》中,“波爾卡”是什麼嗎?大家看一看就知道了。

  生:......

  師小結:波爾卡最初是歐洲的一種舞蹈形式。這種舞蹈是19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輕快活潑的男女對舞,舞蹈速度快舞步小,而且舞者常會以圓圈的隊形進行表演。而這種舞蹈的音樂也被稱為稱為“波爾卡”。後來有很多偉大的音樂家,喜歡這種活潑歡快的音樂風格,用“波爾卡”這種音樂體裁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

  三、聽賞樂曲《單簧管波爾卡》

  師:聽過這麼多好聽的波爾卡音樂片段之後,我們該怎樣記住一首好聽的波爾卡音樂呢?接下來,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聆聽老師最喜歡的一首《波爾卡》樂曲,學習完之後,也許你會掌握好聽賞音樂的好方法。

  1.初聽全曲。

  帶問題聆聽:你能記住音樂中的某一個片段嗎?

  生:......

  2.聽第一主題旋律。

  ①隨樂律動。

  ②隨樂選擇不同的方式參與律動。

  ③師生隨樂參與律動接龍。

  3.復聽全曲。

  師:當你聽到第一主題旋律出現時,請你做踏步拍手的律動,聽到不熟悉的旋律時,請你隨樂點點頭。

  4.聽第2、3主題旋律。

  ① 當你聽到長音或者舒展的音樂時候,請你和老師一塊用一個舒展而優美的動作來表示。

  ② 當你聽到長音或者舒展的音樂時候,請你自己用一個舒展而優美的動作來表現音樂。再聽第2、③ 隨琴哼唱第三主題旋律。

  5.復聽主題1旋律。

  師:這段音樂與剛剛聽到的哪一段音樂相同?請你用動作參與體驗。

  生:......

  6.再聽全曲。

  ①隨圖譜畫一畫。

  師:看同學們表現得這麼帶勁,動作做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表現一下,請你跟著老師畫一畫音樂圖譜。

  ②請一學生隨音樂在黑板上指揮音樂圖譜,其餘學生參與體態律動。

  7.打擊樂器參與隨樂演奏。(三角鐵、鈴鼓、響板)

  師:小樂器也想加入到小朋友的表演當中,請大家拿出你的樂器,看看它有幾種演奏方式?老師播放音樂,請你嘗試即興隨樂敲一敲。

  活動:師指導每組小樂器的演奏方式。

  ①、隨音樂即興演奏:

  生評價:你覺得剛才我們演奏的效果怎樣?

  師評價:我們應當和諧的參與演奏,要仔細聆聽音樂,要隨音樂進行演奏,力度要稍微弱一點。

  ②、組建小樂隊:

  活動:老師當指揮,指導學生用打擊樂器進行短音、長音的演奏。學生隨指揮的手勢參與演奏。

  四、介紹樂曲名。

  1.師:如果要你給這首好聽的音樂取個名,你會取什麼名?

  課件:( )波爾卡

  生:......

  2.師揭示曲名,介紹演奏樂器。

  (單簧管)波爾卡,因為這首音樂非常歡快好聽,人們又取名為《歡樂波爾卡》。

  單簧管又叫黑管,是西洋木管組的一種樂器。

  3.模仿演奏姿勢參與表現。

  活動:播放音樂主題1旋律,學生隨樂參與演奏姿勢的模仿。

  五、拓展與延伸:師生隨樂曲參與集體舞表現全曲。

  六、結束: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歡快好聽的音樂波爾卡,這都是作曲家根據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些音樂元素創作出來的。由此,我們也明白了,音樂其實離我們一點也不遙遠,就讓我們在今後的生活與學習中去盡情的`享受音樂的美妙吧!

  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教學常常讓老師們感到無從下手,其原因一:單純的欣賞,孩子坐不住,聽的質量不高。其原因二:形式上的參與常脫離音樂本體,表面上看熱熱鬧鬧,但這樣的參與對孩子欣賞音樂和理解音樂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就是說“動”並沒有建立在真正的聽音樂的基礎上。

  這是一節小學中年級的音樂欣賞課,為了較好地把握了小學中年級音樂欣賞教學的特點,教學中所我採取的許多方式參與聆聽音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審美體驗離不開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與聆聽,這是音樂審美體驗的基礎,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地聆聽音樂,透過對本樂曲及幾個不同音樂主題的反覆參與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與鑑賞,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本課也充分突出了“聆聽體驗”的教學特點。課的開始聆聽兩個片段的音樂匯入教學,有體態律動的參與及圖譜的參與,接下來的欣賞樂曲《單簧管波爾卡》,更是強調讓學生“聆聽體驗”。在強調“聆聽體驗”的同時,每次聆聽音樂,老師都設計了一個參與活動,或是問題引導、或是跟唱主題、或是動作參與表現音樂、或是器樂參與表現音樂、或是畫音樂圖譜感受音樂的結構和旋律特點。這些活動的設計和開展,能讓學生在參與表現中感知音樂的美和音樂的表現特點,這種欣賞音樂欣賞的方式,對於小學生來講,是非常有效的一種音樂欣賞方式。

  每當上到這堂課,我看的最多的是學生的表情,在老師一環一環的教學行進中,我看到的是一張張的笑臉,這些笑臉猶如陽光,溫暖燦爛,這些笑臉有時靜,安靜的聆聽、感受、想象;有時這些笑臉在動,它在的舞蹈著他們的眉、眼、唇。在這些笑臉的帶動下我感受到了光和暖,讓我也置身其中。面對不同的學生,應當有不同的教學策略,所呈現的教學效果也是不同的,但孩子體驗與收穫的都是音樂帶給他們的無盡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