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教學設計(通用11篇)
《逍遙遊》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逍遙遊》教學設計(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方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初步鑑賞古代文言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德育目標
1.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
2.擯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內容。
2.鑑賞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3.鑑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莊子的“逍遙之遊”主旨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透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採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遊”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談論。
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音機及課文朗讀帶、多媒體。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1.介紹莊子及《莊子》。
2.在誦讀基礎上,疏通、研習第一自然段。
3.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遊》(節選)。(板書課題)
二、解題
莊子簡介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山東曹縣)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後。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境貧困,曾向監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見魏王。相傳楚威王聞其賢,以厚禮聘之為楚相,遭其拒絕,明確表示:“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霸,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從事於講學、著述,但從遊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莊子其人,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內容;探討文章的思想內涵和說理方法;總結文中的語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透過質疑、討論理解文中“絕對自由”的思想,鑑賞作品中豐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學重點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說理方式。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觀點之間關係的整理。教學方法誦讀、討論
教具準備
板書設計
逍遙遊《莊子》
一、課文感知
二、課文鑑賞萬物有所待:鯤鵬、野馬和塵埃
1、借用寓言說理↓(引申)—蜩和學鳩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小大有區別:朝菌和蟪蛄、冥靈和大椿、
3、氣勢博大,汪洋闢闔↓(類比)彭祖、鯤鵬—斥鴳修辭方法:比喻、誇張、擬人等明確觀點:四種人→宋榮子→列子—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至人、神人、聖人引用論證教學過程第一教時一、談話匯入什麼是“逍遙”?“逍遙”是個聯綿詞,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種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就是逍遙。《逍遙遊》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表達的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遊心於談,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做“逍遙”主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逍遙”主義的具體內涵。
二、作者簡介註釋①。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人。生活年代與孟軻相仿,可能年齡略小。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生大都從事講學著述,但從遊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在《讀本》裡有關於他生活的演義。
三、誦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停頓。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標出難解語句。
3、提讀課文,進行朗讀指導:
⑴“大鵬怒飛”:讀出氣勢和力量。
⑵“蜩與學鳩”:讀出其渺小。
⑶“大年小年”:讀出鮮明的對比。
⑷“湯之問棘”:讀出對鯤鵬的讚美,對斥鴳的鄙視。
⑸結尾一節:讀出對幾種人的不屑以及結論的肯定。
四、師生質疑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提出難解語句,師生討論解決。
2、教師以第1節為基礎,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⑴大鵬飛往南冥需要什麼條件?(海運)
⑵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麼條件?(生物以息相吹)
⑶蜩與學鳩不能遠飛,是因為什麼?(槍榆枋而止)
小結:作者在這一小節裡透過三個事例、一個比喻和一組對比,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就是大至鯤鵬小到塵埃,它們的執行都必須有所依託,即後文所說的“有所待”。
五、指導探究
1、作者是不是認為大鵬和蜩、學鳩之類就沒有區別呢?從哪裡能看出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作者選用了哪些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壽的冥靈、大椿”、“眾人匹之的彭祖”來喻證“小年不如大年”的觀點。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虛詞及句式,疏通1—5節文意
2、莊子想象、誇張的藝術及用寓言說理的技巧
3、理解莊子從反面闡述他“無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虛詞及句式;領會本文想象、誇張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文章比喻說理的方法及內容的理解
教學方法:
朗讀練習問題探究
教學過程:
一、解題及莊子、《莊子》瞭解
莊子和《莊子》簡介
①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我寧可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②《莊子》一書現存33篇。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後學所作。
③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題解】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後世。
【背景介紹——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二、研習1—5節
1、學習要求:對照註釋、逐字逐句閱讀課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難的地方做上記號問同學或老師。
2、在誦讀的基礎上思考下列問題,並從原文中標出闡釋這些問題的關鍵語句。
①文中的大鵬,作者是如何描寫的?借用什麼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麼才能到達南冥?
②作者寫“野馬和塵埃”意在說明什麼?
③課文第三節運用比喻意在說明什麼?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結構上的作用
⑤你認為這幾節和本文中心有和聯絡
3、檢測練習(說明:在檢測之前教師引導學生疏通1-5節的大意,並質疑文章中自己認為的難點,然後完成練習一)
練習一
(1)解釋加點的詞義
《齊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詞作名詞怪異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憑、靠)
置杯焉則膠(兼詞於此)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作動詞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竟然)
(2)指出下列虛詞的用法
而:怒而飛(表承接)其遠而無所至極也(表因果因而)水淺而舟大也(表並列)
之: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助詞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於主謂之間)眾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到)之二蟲又何知(這)
其: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指醌)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揣測語氣或許)
(3)句子翻譯並指出句式特點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B、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賓後置句)
C、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句)D、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F、奚以知九萬里而南為(賓語前置句)
探究:
從C、D、E、F四句中,你發現了這種句式一般規律是什麼?
1、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
2、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要前置
練習二(說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後,要求學生再次讀書,對照所給的問題研讀課文,然後自主完成以下問題)
1、在問句後的橫線上填空,用課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鵬徙南海,靠海運。野馬、塵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積厚而負大舟”來類比風積厚而負大舟(用概括語言)
③蜩與學鳩,為什麼飛不高,因為①自身形體的侷限②認識的侷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針對蜩與學鳩而言,“大知”針對鯤鵬而言,“小年”針對朝菌、蟪蛄眾人而言,“大年”針對大椿、冥靈、彭祖而言。
三、問題探究:(引導學生髮現探究)
1、你從以上問題中發現了什麼?
萬物皆有所待:大鵬要藉助大風,才能高飛;蜩與學鳩只能在樹上樹下來回飛。朝菌、蟪蛄、眾人及大椿、冥靈、彭祖都有壽命的侷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實際上,莊子由自然寫到人,無論是自然界的物還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質——生命都有個終點。
3、全文主要表達作者追求絕對自由的思想,你認為這幾節和中心表達有和關係?
這是莊子從萬事萬物的有所待為下文張本
四、拓展
學習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鵬的形象?你從大鵬身上獲取了那些有益的啟示?
1、要學會等待時機的來臨
2、要有遠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毅力和勇氣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設想:
本篇歷來是難篇,不光是詞句的掌握,尤其是莊子的思想與寫作的手法,都對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去推斷、疏通文意,在反覆的誦讀中去分析寫作手法,領悟莊子的思想,從而匯出其思想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重點歸納賓語前置句的規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寫作手法。
3、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課文
1、同學們以前學過《秋水》的,我們一起來讀讀背背。
2、《秋水》講的是一個河伯見海神的故事。其實莊周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講的故事流傳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舉出幾個嗎?
(濠梁之魚莊周夢蝶曳尾而塗涸轍之鮒擊缶而歌……)
莊周在《逍遙遊》裡又要給我們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二)自讀課文,教師引導
1、對照書下注釋,逐句翻譯課文。有疑問處圈畫出來。
(教師在穿行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疑難點,解決個別疑難,並收集學生反映比較集中的字詞疑難板書在黑板上。)
2、集中解決同學們反應的共同問題。
3、問:在疏通整個文章中,覺得哪一類句子最難把握?
多媒體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B、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C、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D、彼且奚適也?
E、彼且惡乎待哉?
F、句讀之不知/惟命是從
重點歸納賓語前置句的規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
②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動詞的賓語要前置(有時是介詞帶賓語);
③“之”或“是”式的提賓句
(三)文字探究,師生合作
1、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遙”的?
(逍遙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2、也就是說,有約束就不逍遙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幾千年前的莊子也是如此看的。請找出課文中的原話讀一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重點強調“惡乎待哉”。這是一個反問句,即“無待”。“無己”、“無功”、“無名”就是“無待”的具體表現。那麼課文前面兩段與這一結論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3、齊聲朗讀第一段。
問:第一段主要寫了哪些事物?強調了一個什麼觀點?
(明確:鵬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馬”、塵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兩種事物概括了宇宙間的萬物“皆有所待”。)
問:寫“杯水芥舟”、“適遠備糧”有何作用?
(水要負大舟就得“積之厚”,風要負大翼也得“積之厚”,而要出行,糧食的儲備也要根據路途的遠近或多或少。這就從生活常識的角度闡明瞭萬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還有大有小,也使得“萬物有所待”的道理從前邊的大鵬、塵埃等個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這樣看來,道理到這裡似乎已經說完了,那麼第二段又是從什麼角度來論述的呢?自由讀一讀第二段。
(明確:“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個過渡作用。第一段是從廣闊的宇宙既空間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則從時間的角度取材。強調了“大小之辯”。)
問:一、二兩段中有什麼明顯的相同甚至可以說是重複的內容?你能說出其中的用意嗎?
(明確:三次寫到鵬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說的,第二次用《齊諧》這一典籍說明,第三次則引用了湯問棘的史料,雖然側重點略有不同,但用意卻是一致的:佐證自己所說為真實。這便是莊子行文慣用的“以重言為真”。
穿插幾乎相同的“蜩鳩笑鵬”和“斥鷃笑鵬”故事,一則為了對比襯托出鵬的形象;二則則可以造成行文的波瀾,正可謂“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便是莊子強調的“以卮言為曼衍”。
問:你認為作者寫鵬、寫蜩等動物,還有什麼深層的含義嗎?
?(明確:大鵬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莊子自己——嚮往著自由逍遙卻又無法逍遙。所以他在眾人與彭祖相比時,用了一個“悲”字。他在悲著眾人,笑著蜩、鳩時,也在悲著自己。鵬儘管有能力,有恆心與毅力,能夠“摶扶搖而上九萬里而南”,但它終究“有所待”,不能隨心所欲。這不正是莊子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寫照嗎?他參透世事,不願被“供於神龕”,也能夢蝶忘我,不為喪死而悲,但他終是一條“涸轍之鮒”,不得不為“五斗米”而苦。《逍遙遊》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掙扎,也是掙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這一份純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滿了詩意。
?那麼蜩、鳩自然也隱喻著生活中的那些無知而自大的人。這就是莊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為廣”。)
5、最後一段寫了幾類人?有何共同的特點?
(明確:承接上文的“萬物皆有所待”而來,由物及人,點明“知”、“行”、“德”、“耐”者“猶然可笑”;宋榮子“猶有未樹”;列子“猶有所待”。為最後點出觀點做了最後的鋪墊。)
6、有人說:莊子的“逍遙遊”太虛幻了,在我們現實中根本就不能實現。那麼還有什麼學習的必要嗎?
(明確:莊子的逍遙遊的確是一種理想的人生。我們置身於自然社會中,不能不受到客觀法則的限制,這是必然的痛苦,但莊子告訴我們安時處順,則窮通自樂;我們在蠅營狗苟地追求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莊子告訴我們敝屣富貴、淡泊名利,則能悠遊自得。所以如果說儒家思想是糧店,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根本,那麼道家思想就是藥店,在我們處於精神困境中時,幫我們開出一劑解困的良藥。這也是莊子思想歷經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業
“文為心聲”。莊子藉助於大鵬婉曲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們當然也有自己的許多心願。跨入到一個新的年級,融入到一個新的班級,此時此刻,你最真切的願望又是什麼呢?請以“我真想——”為題,寫一篇文章。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藉助課前預習,讓學生熟讀文章,疏通字詞;並對莊子追求逍遙自適的生活態度有總體的認識。
2、透過朗讀、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鯤鵬的壯美形象,把握大鵬“有憑藉”的特點。
3、理解莊子追求逍遙遊境界的情懷,感染一點逍遙氣息。
二、教學過程:
(一)、朗讀感知
1、匯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莊子的《逍遙遊》選段,同學們你們認為什麼是逍遙?我們看透過今天的學習,能不能對莊子的逍遙遊境界有所瞭解。
2、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逍遙的畫面,讀出一點探究的興致
(二)大鵬形象的“逍遙”之辯
你們覺得文章哪些地方顯得最逍遙?學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莊子眼中,鯤鵬真的已經達到了逍遙遊的那種境界了嗎?
逍遙: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束縛的一種絕對的自由狀態。
小組討論,咬文嚼字,探究大鵬的不逍遙。
“水擊”、“摶扶搖”、“六月息”、“海運”“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結:如此氣勢磅礴的大鵬是有所憑藉不逍遙的,如此渺小的塵埃也是有所憑藉不逍遙的。莊子藉此就是要告訴我們,世上的萬物都是不逍遙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遙的莊子,逍遙的“大鵬”
1、莊子為什麼會如此強調萬物的不逍遙、不自由呢?你估計跟什麼有關呢?
(背景:戰國,戰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現實很殘酷很不自由,所以莊子給大家指明瞭一條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樂”。)
2、那麼真正的逍遙遊該是怎樣的呢?
(1)、從莊子故事中尋找答案。
(2)、從本文中尋找答案。
重點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這是大鵬的追求。為什麼要這樣特意解釋一下呢?就要突出一個字“天”,真正的逍遙就是對“天”的追求。這個“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記了自己!)
B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我們對於“天”的追求是沒有止境。逍遙遊的境界是永遠可以提升的。)
C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即使是大鵬,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顏色,所以它對“天”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
3、形成板書小結:莊子告訴我們,當我們放下現實生活裡的種種憑藉、牽絆,當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對自由的無限追求,那麼我們才能真正獲得生命的大快樂,才能真正成為逍遙翱翔的大鵬鳥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及《莊子》,識記基本文言知識點。
2、瞭解本文借用寓言說理的論說方式。
3、體會本文想想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說理的方式。
教學過程:
【匯入語】
我們在學習前一篇課文《與妻書》時,談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林覺民就是為了自由而拋家舍業。著名歌手許巍在《藍蓮花》裡也唱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會幻成一朵雲,貼近太陽的胸膛;會變成一縷陽光,照射到陰暗的角落;會化成一股風,追逐自由的方向;會凝聚成一個笑臉,鋪滿在每個人的臉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求自由,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莊子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原應為富貴人家,但是在戰國時家道衰敗,淪落為社會底層,他大約死於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莊子的五點基本情況:第一,莊子是一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第二,家境貧困,生活艱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著有補釘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第三,有點像“隱士”,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王以厚幣禮聘他為丞相,他拒絕不就﹙可見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驁不馴,怪不得文學人士說“莊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汙﹚。第四,他有家室、學生,不過,他一生寂寞,門徒不多,朋友有限,當時學術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經常往復辯論,而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第五,他為人曠達,看破生死。
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因為唐玄宗天寶元年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為《南華真經》)一書,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逍遙遊》是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閒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馬敘倫曾說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足見《逍遙遊》之魅力。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逍遙遊》,大家跟著它一起逍遙遊哈。
【課文分析】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並思考,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麼?
生: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師: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生:前兩個“之”所指物件,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物件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師:全文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成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到“之二蟲又何知”,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從“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辯也”,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第三部分,最後一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那麼,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釋翻譯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寫了哪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什麼特徵呢?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寫了鯤和鵬,鯤和鵬都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師:對,寫了鯤和鵬。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藍色大海里,有一條大魚在穿梭遨遊,這條大魚不知道有幾千裡大。突然間,它忽的騰空而上,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變成了一隻大鳥,這隻大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裡大,它的翅膀像天邊的雲朵一樣。哇塞,這是不是很夠神奇呢?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後面呢。這隻大鳥還要乘著大風遨遊到幾萬裡外的南海。﹙教師描述時可加點生動的表情和手勢語﹚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鯤鵬呢?這裡勾畫了怎樣的境界?
生:沒有,鯤鵬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勾畫了一種雄奇壯麗,開闊宏偉的境界。
師:所以,這一段就描述了鯤鵬形象。同時說明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大鵬展翅翱翔,是不是就達到了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第三段。『解釋翻譯第二第三段』回到剛才的問題,大鵬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嗎?為什麼?
生:沒有,因為大鵬飛往南方需要憑藉大風。
師:對,大鵬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作者為了說明大鵬翱翔並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這個觀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或者說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比喻。寫積水負舟就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大鵬。另外還用“野馬”“塵埃”作對比。
師:對,說明這兩段的內容就是寫鵬鳥南飛有所待,並以“野馬”“塵埃”作比對,表明外物皆有所待。為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來說明。大鵬志向遠大,想要飛往幾萬裡外的南海就要憑藉颶風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麼,如果我什麼志向都沒有,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用飛那麼遠,比如像蜩與學鳩,這是不是就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呢?我們接下來看後面的內容。『解釋翻譯第四段』這一段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這一段同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行路備糧的`比喻來反駁蜩與學鳩。不管是大鵬還是塵埃,抑或是蜩與學鳩,他們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可是,雖然都不自由,但還是有所區別,什麼區別呢?那就是有著“小大之辯”的區別。什麼叫“小大之辯”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解釋翻譯第五段』這一段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釋翻譯第六段』這一段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在這46兩段裡,蜩與學鳩、斥鴳它們都在嘲笑大鵬,賦予人的情性,這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擬人﹚。從課文開始,一直到這裡,作者都在說明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麼,人類社會呢?人可不可以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看最後一段。『解釋翻譯最後一段』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人達到逍遙遊境界了嗎?為什麼?
生:沒有。因為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師:他們是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被世俗所累而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麼,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祿呢?像宋榮子那樣,對世人的讚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辨明榮辱的界限,有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呢?﹙沒有﹚這樣也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遊呢?為什麼?
生:不算,因為他仍有待於風力。
師:列子與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鴳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遊。那麼,究竟怎樣才算逍遙遊呢?至此,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麼?怎麼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聖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他們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
師:對,到了這裡,文章的主題就豁然明朗。其實要擺脫依賴和侷限,就要做到“無己”。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的關係網中,關係網的束縛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要擺脫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脫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脹。要做到無己,首先要放棄功名上的追求,做到無功無名。好了,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本文的藝術特徵:
①借用寓言說理。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對它們賦予人的特性,利用它們進行說理,寄託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寫鯤鵬的大,鯤變成鵬的場面和鵬飛往南方的場面。
③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簡單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並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難點
莊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並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習《逍遙遊》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
結合註釋①教師補充
投影:
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於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佈。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三、熟讀課文
1.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投影生字難詞,透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並給加點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雲
(2)海運則將()於南冥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5)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
(6)()與學鳩笑之曰
(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9)適百里者,宿()糧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徵一國者
(13)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14)彼且惡()乎待哉?
學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
明確:⑴翼⑵徙⑶⑷⑸⑹蜩⑺
⑻⑼舂⑽⑾⑿⒀⒁
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4.教師做朗讀提示。
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後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
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應讀得乾脆而響亮。
5.各自讀課文,藉助註釋理解課文。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6.學生齊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提問:題目《逍遙遊》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的意思。
(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呢?)
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
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裡如何說?(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說明什麼?(學生討論)
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學生背第1段。
學生齊背第1段。
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換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者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
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第3段。
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麼?
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
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麼?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最後透過對本節課內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後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
由學生概括、歸納、最後再由教師明確。
齊背第2段,齊讀第2、3段。
五、佈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總結文言知識,透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格,並對本課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背課文情況
1.單獨背、齊背
2.小組比賽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辯(4)而徵一國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氣之辯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譯成現代漢語,並掌握其用法。
奚以……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辯”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辯”通“變”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
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志
例句
出處
釋義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世家》
志向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訓儉示康》
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
《逍遙遊》
記述、記載
博聞強志
《屈原列傳》
記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桃花源記》
標記、做標記
(2)名
例句
出處
釋義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
《逍遙遊》
名稱、名字
名之者誰
《醉翁亭記》
命名、起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逍遙遊》
聲名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口技》
說出、指出
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赤壁之戰》
名義
(3)圖
例句
出處
釋義
而後乃今將圖南
《逍遙遊》
圖謀
圖窮匕首見
《荊軻刺秦王》
地圖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赤壁之戰》
謀劃、籌劃
乃強起扶杖,執圖諧寺後
《促織》
圖畫
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鄭伯克段於鄢》
謀取、設法對付
(4)置
例句
出處
釋義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
《逍遙遊》
放上、安放
鄭人有且置履者
《鄭人買履》
購置、添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鴻門宴》
放棄、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肅公翱事》
擺、設
(5)窮
例句
出處
釋義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逍遙遊》
盡、止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訓儉示康》
生活困難
復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走到頭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孟子·盡心上》
不得志,與“達”相對
三、比較
教師將《秋水》與課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點。
四、小結
同學們,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湧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確實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莊子本人所表現出來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是不可取的,《逍遙遊》中的思想,是沒落階級不滿現實的一種自我超脫的空想,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儲存自己的目的。我們當代中國的青年,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於面對現實,勇於挑戰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
五、佈置作業
寫一篇短文,說說你對莊子《逍遙遊》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閱讀《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題目。
1.讀後瞭解莊子所講的人生處世哲學。
2.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點:
1、理解本課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分析課文中常見文言句式特點。
3、瞭解莊子的哲學觀點,理解文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難點:
莊子的哲學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解讀與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匯入:
同學們,前面幾課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孔子的仁愛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學態度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時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個時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時期的老子、戰國的莊子時道家學派的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莊子》的思想主張吧。
二、前移作業:
1、文學常識:
《逍遙遊》出自《莊子》,《莊子》時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五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並稱"老莊"。
2、生字識記:
鯤鵬()北冥()摶扶搖()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樹()斥鵪()
蓬蒿()沮喪()泠泠()數數然()惡於待()
3、聽朗讀錄音,並糾正自己不正確的斷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鯤"之大中"大"時什麼用法?
明確:形容詞作名詞,龐大的體形。
2、"怒而飛"中"怒"時什麼用法?這個詞通常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怒"是奮發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氣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麼句式?由何標誌?
明確:這是一個判斷句,採用"……者,……也"表示。與之相同的是"《齊諧》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麼用法?
明確:"怪"是形容詞作名詞,怪異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麼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麼用法?
明確:前一個"以"是憑、乘的意思,表方式;後一個"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的"邪"是什麼用法?"其"又是什麼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邪"通"耶",語氣助詞,相當於"呢";"其"是副詞,表示揣測,相當於"是……還是……",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代詞,代第一人稱(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②代詞,代第三人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③難道(其真無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⑤還是(吾其還也)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中"且"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且"是再說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懼,彘酒安足辭)
②況且(且爾言過矣)
③而且(以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④暫且(縣官且順群臣言)
⑤一邊……一邊……(且戰且退)
8、"而後乃今培風"中的"而後"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乃"是什麼用法?
明確:"而後"與現代漢語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斷(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蘇君)
②於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
③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與"無"連用,"無乃"表示推測(無乃爾是過與)
⑥只,僅僅(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9、"時則不至"中"時"的意思是什麼?它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時"的意思是有時,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隔一段時間,有時候(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③時候,時間(別君去兮何時還)
④時運,時機(時不利兮騅不逝)
⑤按時(學而時習之)
⑥當時,那時(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
⑦時常,經常(時與出遊獵)
10、"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一句如何翻譯?
明確:"奚",哪裡;"以",用;"之",到;"南",南行;"為",語氣助詞,呢。整句的意思是哪裡用高飛九萬里往南飛呢。
11、本段莊子是如何描寫鯤鵬展翅的情形的?
明確:莊子採用了大膽的誇張、想象和比喻的手法進行描寫,內中還有引用、反襯與側面描寫,極言鯤鵬展翅的宏大氣勢,表明鯤鵬借自然之道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12、與"蜩與學鳩"相比,鯤鵬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蜩與學鳩如井底之蛙,見識短淺,而鯤鵬卻有遠大的理想,並善於藉助偉大的自然之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四、作業佈置:熟讀課文,準確翻譯第一段。
五、個案設計: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學生自我翻譯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讀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識,見解(孰為汝多知乎)
③瞭解(知我者,鮑子也)
④知己(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
⑤主持(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中"乃"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這種用法與"乃不知有魏晉"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修"的意思是長;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戰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③研究、學習(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鄒忌修八尺有餘)
4、"彼且奚適也"中"且"與"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確:不同。前者是將要之意,後者是而且。
5、"不過數仞而下"中"不過"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嗎?
明確:不同,這裡是不超過的意思,而現代漢語是轉折連詞。
6、本段論述的中心是什麼?
明確: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強調小與大的區別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鄉"中"比"的用法是什麼?它還有別的用法嗎?
明確:"比"的意思是聯合,它的用法還有:
①等到(比至陳,車六七白乘)
②挨著(天涯若比鄰)
③處處(比比皆是也)
④勾結(朋比為奸)
⑤認為和……一樣(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⑥等同(與天地兮比壽)。
2、"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中"數"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數"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別的用法是:
①細密(數罟不入誇池)
②多次,屢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③幾(有魚焉,其廣數千裡)
④數目(願得補黑衣之數)
⑤計算(數不勝數)。
3、"雖然,猶有未樹也"中"樹"的用法是什麼?我們學過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樹"的用法是樹立,動詞;其它用法是:
①種植(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②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③樹木(中有雜樹,芳草鮮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善"的意思是高遠,它的用法還有:
①好,表答應(王曰:"善。")
②擅長(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4、這一段解釋了莊子的什麼主張?
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討論)
五、作業佈置:
課後練習一、二、三。
六、個案設計: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9
【課題與教材】
課題:《逍遙遊》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級第四冊第六單元第21課。
【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獨立發現重點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特殊句式,並且能夠結合課文註釋以及工具書獨立通讀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增強文言文的語感,體會本文想象奇特,設譬取喻,說理透徹的特點,透過初步鑑賞,領略《莊子》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三、瞭解莊子的思想和智慧,學習莊子對精神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追求,辨證地看待莊子“絕對精神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分析和準備】
一、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一、二
2、難點:目標三對“逍遙遊”主旨的理解。
二、教學策略: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訓練學生的“聚焦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獲得並豐富對“逍遙遊”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慾望,使他們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領悟。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問題情境——誦讀感知——經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一、問題情境,激趣導讀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文言文《逍遙遊》,作者莊周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體顯示莊子畫像)。我們知道莊子生活在戰國時代,——這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盪、大戰亂的時代,處士橫議,他們試圖在亂世建立不朽的功業,百家爭鳴,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國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諸子中莊子最為特別,他拒絕權勢媒聘將時世冷眼看穿。講“曳尾塗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麼他為什麼會有如此驚人的拒絕誘惑的內力?他到底追求怎樣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中的名篇《逍遙遊》,一同感悟莊子的大智慧。
二、反覆誦讀,疏通文意
(一)對照註釋默讀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頓;時間:5分鐘)
PPT提示讀音:
鯤(kūn)鵬摶(tuán)齊諧(xié)坳(ào)堂遷徙(xǐ)北冥(mínɡ)夭閼(è)沮(jǔ)喪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泠(línɡ)然
蓬蒿(hāo)翱(áo)翔惡(wū)乎待哉窮髮(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
決(xuè)起而飛數數(shuò)然蟪(huì)蜩(tiáo)
(二)學生朗讀《逍遙遊》(要求:讀準字音、合理斷句;時間:3分鐘)
(三)評點(時間:3-5分鐘)
(四)老師或學生範讀(要求:勾畫不解不解的詞語和句子;體會其中的道理;時間:3分鐘),體會誰讀得更有情味?
(五)討論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問;解決疑問;記錄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間:5分鐘)
(六)課堂練習:媒體顯示重點文言詞語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虛詞、實詞
(1)怒而飛(怒:奮發)(2)志怪者也(志:記載)(3)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4)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5)之九萬里(之:到……去)(6)之二蟲(之:這)(7)眾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適(奚:哪裡)
(9)是鳥也(是:這)(10)摶扶搖(摶:環旋著往上飛)(11)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12)而後乃今陪風(陪:憑)(13)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
(14)適百里(適:往)(15)以久特聞(特:獨)(16)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17)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3、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4、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5、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讀(要求:適心任性;各具姿態;各發其聲)
三、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1段。
2、翻譯下列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譯為: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好像天邊垂下的雲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斷句;譯為:是憑藉六月的大風離去的。)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
(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裡用得著……呢?”譯作:哪裡用得著飛上九萬里高空然後再朝南飛呢?)
(5)之二蟲又何知?
(賓語前置句,譯為:這兩隻小動物又知道什麼呢?)
(6)彼且奚適也?
(賓語前置句,譯為:它將要飛到哪裡去呢?)
(7)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賓語前置句,譯為: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然後才開始南飛)
(8)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譯為:怎麼知道它是這樣的呢?)
(9)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譯為:它將要到哪裡去呢?)
(10)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句,譯為:它將要憑藉什麼呢?)
第二課時:理清思路,初步賞析
一、檢查背誦,集體朗讀
二、問題/任務:
(一)“逍遙遊”是莊子理想的人生境界。莊子所認為的“逍遙遊”是一種怎樣的一種境界呢?什麼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要求:說出關鍵詞;時間:2分鐘)
明確:莊子所認為真正的“逍遙遊”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忘記自我的“至人”、捨棄功利的“神人”、不求名聲的“聖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
教師解讀:“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質”或者說是“自然萬物的活動規律”,——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的意思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就能夠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就是無所憑藉的“逍遙遊”(舉例:庖丁解牛;不龜之藥)。
“有所待”———————————“無所待”
(不自由)(逍遙遊:真正的自由)
(二)那麼,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社會眾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樣的呢?是“無所待”的“逍遙遊”呢,還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請帶著這樣的問題默讀第1段。
子級問題:
1、在這一段中,莊子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他是怎樣論證這一觀點的?
明確:作者認為鯤魚擊水、大鵬飛天,需要憑藉“千里水”“六月息”;“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於是,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自然萬物大到“鯤”、“鵬”小到“野馬”“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不自由。接著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述,先以“積水負舟”“杯水負芥”,設譬取喻,——這是以水比風、水,以舟比鯤、鵬,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論證了鯤鵬萬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後,順勢宕開一筆作者寫“蜩與學鳩”嘲笑必須憑藉風、水才能南飛的鯤鵬,旨在表明身輕翼小、不能高飛遠行的蜩與學鳩,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卻自以為逍遙自由。最後作者以“行路備糧”來設譬取喻,指出旅行有遠近,所以備糧有多寡,從而進一步表明飛行有高低是因為所憑藉的風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蟲又何如”的感慨作結,明確指出:世間萬物雖各適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別,所待不同罷了。
2、在提出觀點和闡釋觀點之間插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覺得《逍遙遊》同以往學過的議論文相比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明確:作者對“鯤鵬”形象的描寫表現出莊子想象奇特,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壯闊的意境,表現出莊子胸襟博大輕藐一切的氣勢和對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於透過創作寓言描繪形象(“鯤鵬”“蜩與學鳩”)來說理,使道理寓於形象之中,呈現出形象鮮明、構思奇幻、語言恣肆的特點,本無意於說教,卻處處以啟迪,給人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強烈印象;善用對比(“鯤鵬”與“野馬”“塵埃”)來說理,善於從生活常識中設譬取喻,使說理生動透徹。
(二)讀第2段思考:莊子認為自然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間萬物雖各適其性,只是小大有別,所待不同罷了。那麼,小大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子級問題:
1、作者為了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舉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麼含義?
明確:“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瞭解兩重意思。
2、第2段引“湯之問棘”之典,舉“斥安鳥笑鵬”之例是否與第1段的內容重複?“笑”透露出了“斥安鳥”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論證上,與第1段的內容相照應,是對上文的歸納、補充和印證,進一步闡明萬物在“有所待”的範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而且透過對比莊子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斥安鳥笑鵬”的“笑”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沒有認識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鳥笑鵬”表明由於斥安鳥不能夠認識“小大之辯”,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並不是真正的自由。
3、“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對“以小及大”的認識和行為持什麼態度?
明確:在莊子看來,自然萬物,無論“鯤鵬”、“斥鴳”,“野馬”“塵埃”、“蜩與學鳩”,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萬物在“有所待”的範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說:“小不及大”;如果要人為地“以小及大”,這是非常可悲的。可見他主張“順其自然”,反對“不可為而強為”。
小
板書學生的見解:
不
“有所待”————及(可悲)
(自然萬物)及
大
(三)任務:自然界的萬物的活動時都“有所待”,那麼,人類在社會中的活動如何呢?帶這這一問題默讀第3段。
問題:1、第3段莊子把話題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間,那麼,社會中眾人的活動與自然界裡萬物的活動是否一樣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麼?
明確:“知、行、德、而”四種人、宋榮子與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詞的承接;“其自視也”的“自視”和“宋榮子猶然笑之”的“笑”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同時,要注意“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這句話表明列子雖然能夠做到無功、無名,但是他“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的行為“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說在莊子看來,列子也只是獲得了形體上的自由,形體上的自由是有所憑藉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遊”,從而進一步闡明:自然萬物,社會眾人,情理同一,雖然各適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遊”。
2、你認為這裡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萬物)不
“有所待”————及(認識—人為—可悲)
(人類社會)及
大
(四)在莊子看來,“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無所待”才能“逍遙遊”。“無所待”指的是什麼?這樣的境界對我們的人生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逍遙遊”是一種無所憑藉的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無所待”,指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具體地說就是忘記物我的分別、拋棄功利的束縛、遠離名聲的困擾,這樣才能夠優遊自得,適心任性地活動,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三、作業(領悟拓展,交流討論):
1、從你讀到的大家名篇看,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境界對他們有過怎樣的影響?對你的現實人生有何啟示?
2、從文學的視角看,《逍遙遊》同以往學過的先秦諸子的議論文相比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
3、你認為莊子所說的“至人”“神人”“聖人”與“無己”“無功”“無名”分別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從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思考,查閱相關資料然後將你的觀點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於300字的短文和同學交流。
【教後手記】
一、匯入從構築精神、反觀自我的層面設定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快樂地置身於作品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整個教學過程,力圖使學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閱歷在反覆的閱讀的過程中富有個性地完整地充分地體味、感受文字。在整個閱讀過程,努力作到以“悅讀”始,以“誦讀”興,以“多讀”成,並且把讀寫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在方法不斷的變化的一次次閱讀過程中,一回回地補充和完善自己的閱讀感受,使他們從閱讀過程中體會到快樂感和成就感。我想,堅持下去,將會使學生親近文字,樂於表達。此外,教師還應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學生有個性、有價值和有代表性的觀點作為“問題”,並進一步以問題為紐帶組織課堂教學,努力變傳統的“傳授—接受”教學模式為師生“互動—生成”的教學模式。
三、沒有足夠的實踐活動,是談不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使他們在課堂上始終處於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活動中,我把問題作為課堂的紐帶。但是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教學中提問過多、過細、過淺就會走回到“滿堂問,滿堂亂”的尷尬境地。所以,為了既不影響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師在閱讀對話中的組織和引導功能,教師應該從眾多問題中提出一、兩個“主問題”(或稱一級問題)它能夠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並且能夠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從而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同時教師要針對課堂教學實際,在學生無力解決或學生的認知與原教學設計中的“問題”不相吻合時,教師還應圍繞“主問題”設計“子問題”(或稱二級問題)。我們把這個“問題群”稱為“結構化問題”。這些“主問題”必須具有思維上的發散性、結構上的邏輯性、過程上的牽引性,當學生遇到思維困難或無思路時,教師也要淡化“講解”意識,而要強化問題意識,及時從課堂中隨機發現問題(學生的困惑),提出既關照學情又關照學生課堂反映的二級問題,再次激勵、支援、幫助學生繼續促進其思考。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付出思維辛勞,體驗研究和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主動構建知識。
四、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人格,使他們有信心或逐漸恢復自信心,一般不問後即答,而要在絕大多數學生獲得個性化的認識並寫出關鍵詞的基礎上再作交流。這樣做也可以引導學生以負責任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養成學生科學謹嚴的精神。
五、《莊子》的敘述風格和說理邏輯,都給人以撲朔迷離捉摸不定的印象,讀者也就無須從通常的“文章作法”這一角度解讀文字,我們又都有這樣的閱讀審美體驗:領略了《逍遙遊》主旨(不管對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後,又會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閱讀,更要求教師不要先入為主,充分尊重和診視學生獨特閱讀體驗和感受,然後去導“碰撞”,使學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啟發、相互鑑借,不斷豐富自己的觀點,獲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事實上學生的許多感悟是教師所想不到的,有些見解甚至是值得教師學習的,因為語文問題與創造性有著天然的、內在的聯絡,——語文問題答案的豐富多彩,給它的解決帶來了極大的創造性,所以教師一定不要先入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診視學生獨特閱讀體驗和感受,讓不同的思維型別的個體、認知結構處於不同水平的個體,個性都得到表現和發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全力為他們個性化的閱讀創設以平等、民主、和諧為核心的有利於發揮創造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及文言句式。
3、背誦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標】
1、能掌握並賞析借寓言說理的作用及比喻、誇張、擬人的表達效果。
2、初步鑑賞莊子散文文辭華美,汪洋恣肆,意境開闊的藝術特點。
【情感目標】
學習莊子的追求個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養直麵人生,面對逆境豁達大度的精神與辯證地處理“物與我”的關係。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解題:
①逍遙:沒有約束,自一由自在。
②莊子的遊是神遊於理想王國。
③莊子為什麼嚮往近乎神話的理想王國?
2、莊子及《莊子》簡介。
①:莊子(約前36一9——前286),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約與孟子同期而稍後。他生不逢時,貴族沒落,立志“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繼承發展老子思想,世稱“老莊”。
②背景:戰國中期周名存實亡,諸侯爭霸。戰爭慘烈,政治昏暗,莊子深為不滿,反對戰爭與獨一裁,但又無力改變亂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遙、齊物、無為”的思想與人生觀來影響與改造人們。
③《莊子》一書也稱《南華經》或《南華真經》。標誌古代哲學思想與文學語言在戰國已豐富發展並給後人產生深刻影響。其中“順應事物自然”與“社會無為而治”是兩大核心,有一氣的積極意義,他強調人的主觀作用,提出不為外物左右束縛的思想;強調生與死、小與大的相對觀點,對人們直麵人生,正式困難與挫折有深刻啟發意義。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與比喻說理,文筆汪洋恣肆,其浪漫主義創作風格對後世散文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速讀課文一遍,整體把握內容,提出問題,交流討論。
1、莊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全文中心句在哪裡?
2、莊子在文章開頭並沒有直接說理,他問世們要從鯤鵬、蜩與學鳩講起?這個故事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
1、莊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獲得真正的逍遙快樂,必須“以道為體,A物自然”,做到心中無己,放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自一由。最後三句是全文中心。
2、莊子說理的特點是運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說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鯤鵬與現實中的蜩與學鳩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小大之辯”的道理,為下文正面立論提一供了有力證據,同時對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視為逍遙的境界的社會風氣作了形的比喻描寫與辛辣的諷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話題,針對現實,奠定全文論證基調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目的在於說明萬物自有差別,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視他人與攀比他人的,凡事應順應自然。
4、第三段在前兩段充分具體的形象說理後很自然地由對萬物的泛論引入對社會人生的具體論述,雄辯地闡述了作者的人生價值觀,有力地總結全文,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中心論點。
三、默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與註解,弄懂詞句,掌握難讀字的讀音並找出疑難詞句,討論解決。
1、字音:
2、解釋詞義:怒而飛(奮翅)海運(動)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野馬(山野霧氣)膠(膠著,貼地)夭閼(阻塞)控地(落,掉)莽蒼(郊野景象)窮髮(不長草木)以久特聞(獨,聞名)眾人匹之(比)扶搖羊角(旋風)知其修者(長)知效一言(顯才能,勝任)絕雲氣(超越)
四、作業。
1、熟讀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頌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語
【第一自然段,複述內容,並掌握本段幾個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魚(溟,海)其正色邪(耶)
而後乃今培風(憑)一槍一榆枋而止(搶)
2、賓語後置句:奚以三九萬里而南為(反問)之二蟲又何知?
而A之夭閼者(否定句賓語前置)
【第二段,複述內容,掌握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賓語前置句:彼且奚運也。
3、省略介詞(狀後)句:翱翔蓬蒿之間(在碰高之間飛翔)
4、判斷句:略。
【朗讀第三段,複述內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徵一國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後反(又,返)
卸文氣之辯(變)辯乎榮辱之境(辨)
2、賓語前置句:其自視之,亦若此也。彼且惡乎A哉。(何)
3、狀後句:以遊(乎)無窮者(在無邊無際中遨遊)
二、鑑賞本文的寫作技巧與藝術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把作者心目中為一般人難以理解和想像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理解和想像。
2、運用想像,意境開闊。
奇特的想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已經壯闊,氣勢宏偉。鵬由鯤幻化而成,不但形體無比碩一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羊角而上九萬里,從北冥徙於南冥,極其誇張地又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天地之大,而萬物包括如鵬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多彩多姿,富於藝術感染力,也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對鵬的誇大與冥靈、大椿的誇張,更令人信服萬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遙遊是何等艱難而偉大的理想。
寫積水負舟:以水比喻風、以大舟比喻鵬,說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難衝破的,道理說得深一入一淺一出。
寫學鳩、蜩與斥鴳賦予人性情感,使人們更能明白它們生活的侷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們自以為逍遙的情感突出了小知與大知的道理。從鵬與蜩、學鳩、斥鴳的對比,到冥靈與大椿與朝菌、蟪蛄的對比,進而寫到彭祖與眾人的對比,由物及人,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說理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三、開放思維討論。
1、如何理解大鵬形象?
①大鵬高飛是作者理想的逍遙嗎?——否。
②三次寫大鵬的構思——感情傾向:
A:反覆強調:海運,大風,將圖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卻未有到達的描述——有理想,難實現。
C:南冥反覆強調是“天池”——理想的王國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學鳩,斥鴳的異口同調——美好的理想很難被別人所理解。
小結:作者透過塑造形象來表達力圖脫俗奮飛卻又生不逢時,孤掌難鳴,曲高和寡的沉痛苦悶的長嘆。莊子採用寓言的形式來闡明自己的主張,除了博學多才外,主要是生活的時代決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厭惡人世的戰亂紛爭,爭名奪利,爾虞我詐,卻又無力迴天;他乞求超脫現實追求絕對自一由的逍遙境界,卻又明知實在難為。所以,他只能在充滿黑暗骯髒的環境中,幻想大鵬的奮飛,以消極避世的方式來表現永不妥協的精神與潔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學鳩、斥鴳與眾人的關係。(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遙遊”的含義:
①無限的外界空間的自一由:鵬之南冥。
②絕無牽掛阻礙的心境自一由:無己、無功、無名。
四、作業
1、複習本課,掌握重點詞、句及背誦。
2、以“讀《逍遙遊》給我的啟發,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文字。
【教學反思】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教學目的1。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2、教學難點:感悟莊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學方法: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4、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讀通,讀懂。解決疏通字面意思,為第二課時進入思想的分析和討論鋪平道路。(具體略)
第二課時:
導語: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強烈,但同學們小小年紀也品嚐過許多不自由的痛苦,來自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那麼靜心想想自由是什麼,你有沒有自由,而莊子對自由的理解是什麼,莊子的追求給我們什麼啟示?
第一、整體把握,初步認識:回顧第一第二段的內容,思考:題目是逍遙遊,逍遙逍遙任逍遙,悠然自得適心任性無限自由,由魚而變成的這隻大鵬是否達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絕對逍遙絕對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關句子。難句理解: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再神奇的再強大的東西也不可能無所不能,也會有它的難處,也會有所限制受到各種條件的束縛)需要六月風,龐大身軀升空需要動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態氫一樣。
作者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雄偉的形象,追求自由的熱情躍然紙上,那奮力追求逍遙而最終不能徹底逍遙的大鵬形象裡,也許就隱藏著作者痛苦認識,那麼真正的逍遙遊是什麼呢?
第二、重點難點解讀:讀第三自然段,讀並思考莊子內心想追求的真正的逍遙遊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逍遙遊”真諦何在?
全文有三笑,宋榮子猶然笑之。笑誰?前面四種人,那麼他“舉世……”心理素質相當穩定,至少參加高考沒問題。莊子認為他達到逍遙了嗎?從後面句子“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莊子對他也有輕視之心,莊子有個觀點叫齊物論,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好就是壞,是就是非,死就是生。所以宋榮子算不得逍遙,因為他還能分辨還懂得區分,心中還有名利觀念,還沒達到真正的物我合一,不是真正的逍遙者。那麼誰是真正的逍遙者,他自己嗎?
列子呢?雖能駕風而行,但還要依靠風。不算。
一起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反覆讀這幾句,結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遙遊”真諦何在?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來說。無功——去除了功名利祿之心,無名——忘懷榮辱譭譽的得失,無己——超越自我。這些至人神人已經超越了世間有形無形的道德、價值規範,金錢、物慾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遊離於世俗不為外物所役,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遙。
第三、討論:那麼回過頭來想想,你自由嗎,莊子所追求的這種精神上的自由,我們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嗎?莊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嗎?想想莊子自己,莊子家境貧寒,做過小官後來不再出仕,終身布衣,為了生存,釣過魚,編過草鞋,青黃不接時,靠借貸過日。他也並非入仕無門,相反不乏機會,楚王以重金高位請他,而他自願放棄了。他和我們所有人一樣,經歷生活的壓力,有過缺錢的折磨,有過富貴的誘惑,有內心的追求,各種壓力,矛盾痛苦,身嘗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難理解他,人們普遍追求看得見,摸得找的東西如金錢、權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靈魂,精神,情感對於生命多麼重要,又是多麼美好,他們在追求中其樂無窮,便不再把財富,地位,權勢放在眼裡,因為他們獲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樂,幸福與滿足。莊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們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境界,還沒擁有一個無限寬廣的精神家園。
看看蘇軾:課本164頁。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從詩中看到的詩人是多麼瀟灑,豪邁,其實詩人的一生是何其艱辛,坎坷,一貶再貶仕途上遭受一連串重大打擊,但現實可以奪去他的官職,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遠離親人,遠離榮華富貴,卻不能奪去他的詩心奪走他的靈魂。因為他有如此豐富,強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來的災難都壓不倒他,這才是真正的瀟灑曠達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第四、拓展:莊子超凡絕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遊列國,致力於實現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業,他們誰更可貴?誰更可取?
學莊子不等於不去做官,不等於拋棄一切物質享受或去隱居,而是學他獨立的人格,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時代,國家正需要許多有才學,才幹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國家幹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為那是極其可敬,可貴的人。
所以蘇軾莊子等先人們至少可以作為我們的一種人生警示,一種參照——時時警示我們——你喪失了自我了嗎?你丟失了你的靈魂了嗎?你的心靈世界有多大?現實是不自由的,但是我們卻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讓自己的心靈、精神力量長成參天大樹,內心足夠強大就能俯視一切,達到精神的自由。
板書設計
逍遙遊(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鯤鵬、野馬、塵埃、大舟、草芥、蜩與學鳩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