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教學設計(通用5篇)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與人為善》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善良是多種美德的基礎和體現,是博大無私的愛心;善良是無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見諸行動。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榜樣分析法、活動探究法等,懂得什麼是與人為善的品德,懂得與人為善必須體現在行動上,透過討論交流,培養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對善良、仁愛、理解、寬容等高尚品質的共鳴和認同;懂得與人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則,做一個誠摯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為樂的精神境界。
二、教學重點:
善良是多種美德的基礎和體現,是無私和博大的,要是非分明並見諸行動。
三、教學難點:
善良特徵中無私、博大如何理解?二者聯絡與區別,與人為善何來幸福感。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影片欣賞:《學道德模範,誦中華經典》
結論:1、與人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善良包含著克己、為人、真誠、尊重、理解、寬容、奉獻、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美德。歸結起來:善良就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
過渡:一顆善良的心有哪些特徵和要求呢?
(二)活動探究:
探究一:
材料:小欣、小軍和小云是同學。一天,他們看見一個老奶奶想過馬路,但車很多,老奶奶猶猶豫豫,很害怕。於是他們三人主動上前,小心翼翼地攙扶老奶奶過了馬路。老師知道後表揚了他們,號召同學們向他們學習,並讓他們談談當時的想法。
小欣說:“老師號召我們學雷鋒做好事,並要統計誰做的多,我不想落後。”
小軍說:“這老奶奶是我們家鄰居,她家裡有許多好看的圖書。我想和她搞好關係,以後能經常去她家看書。”
小云說:“我什麼也沒想,只是看著老奶奶一個人過馬路很危險,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設問:誰是真正的助人為樂?你如何看待助人為樂?
結論1:善良之心應該是無私的。
探究二:材料:閱讀課本P50頁社會風景
一隻手套
小組討論:
①你怎樣理解女老闆態度的轉變?
②閱讀以上故事,你感悟到怎樣的人生道理?
結論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
探究三:材料:影片《東郭先生》
設問:為何說東郭先生是視力正常卻是色盲,並授予他有眼無珠獎項?你如何看待東郭先生的行為?
結論3:與人為善也需要區分是非對錯。
探究四:設問: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嗎?你有過助人為樂的經歷嗎,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結論4:善良要見諸行動。
總結:
一、善良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
1、什麼叫與人為善
2、什麼叫善良?
2、善良的要求是什麼?
①、善良是無私的。②、善良之心是博大的。③、與人為善也需區分是非對錯。④、善良要見諸行動。
探究五:材料:觀看影片《學道德模範,誦中華經典》
集體討論:幫助他人有什麼意義?
歸納總結:
幫助他人有什麼意義?
(1)幫助他人,不僅是為了別人的需要,也是我們內心情感的需要。
(2)“給予”讓我們體驗的自身價值的實現和能力的發揮。
(3)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穫
五、課堂小結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2
知識目標:
領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瞭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懂得對人要善良,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應施加於人;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能力目標:
學會換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態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教學難點:
在實際交往中落實“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情景活動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號
(活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透過活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深刻道理。)
※給同學起外號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班級裡有這種現象嗎?
※自己不喜歡的事能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能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二)授新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要善解人意,對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態度。採取什麼方式對待他人,先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對方,是否願意受到這種對待。如果我們不願意,那麼我們就不能以此對待別人。
情景活動二:出示事例,讓學生討論:
下面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樣想?怎樣做?(三個事例)討論後教師分別出示三個“溫馨提醒”。
結論: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質所在。如果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我們就能融洽、友善地與人相處。
(2)將心比心,寬以待人(換位思考的方法之二)
情景活動三:講故事(馬和驢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在謀求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與發展。
結論: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別人的好與壞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別人的不幸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相反,在幫助別人、善待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3)設身處地,善解人意(換位思考的方法之三)
情景活動四:就“車上的和車下的”、“管鮑之交”談談自己的看法
(活動設計意圖:透過活動,讓學生體會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就是社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管仲與鮑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寬容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人難免犯錯,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以寬容的心去面對,去諒解對方,或許會意外地收穫一份真摯的友誼。因為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與諒解,而諒解更是一種愛護,一種寬容。
師生進一步討論: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諒解的?如果不是,那麼什麼事情是不可諒解的?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和大到辱沒人格的錯誤,都是可以諒解的。
情景活動五:在辨別中學會選擇(設定三個情景,學生分析交流)
(4)換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絡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
(5)換位思考的實質:對交往物件的切身關注,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6)換位思考拓展運用——態度換位
變“挑剔”為“欣賞”;變“計較”為“寬容”;即: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換位思考的方法之四)
(三)小結新課:總結本課知識結構並分析換位思考與與人為善的關係。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領會“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道理;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人生態度。瞭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教學重點: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難點:
在實踐中如何做到換位思考;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匯入新課:我們都注意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裡.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不能理解。為什麼商場裡琳琅滿目的商品和豐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釋。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卻輕而易舉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你蹲下來,處在和小孩子同樣的高度環視四周的景象,結果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以上這個看似簡單的事例實際上蘊藏著並不簡單的道理:換位思考。
二、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板書)
活動:外號
目的:使學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要求:閱讀材料,結合學校和班級情況,說說“起外號”的現象。討論
○1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2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質是什麼?
教師小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質所在。
閱讀P105頁“相關連線”中的故事: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學生髮言,教師小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發展。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忽視別人的存在,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三、理解之上,善待他人(板書)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鮑之交”故事:
閱讀後思考一個問題:你希望擁有像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麼?(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
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
情境體驗:懂得體諒!
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麼?
教師小結: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絡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是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的實質是對交往物件的切身關懷,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8頁的填空。
課堂小結: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如果我們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請同學們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多一點友善。多一份愛心。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4
一、活動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多樣、價值多元,因此黨的十八大提倡大力宏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凝聚全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作為學校更需要在價值觀教育上有所作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當代中國正處於熟人社會(傳統社會)向生人社會(公民社會)轉變的過程中。社會上很多人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法,前幾年的彭宇案開始,“扶與不扶”這個話題就成了風口浪尖上的敏感道德話題。
二、活動目標:
1.使學生認識,與人為善是做人基本的素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2.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感恩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樂於助人。
3.使學生理解祖輩的辛苦付出,傳承尊老愛老傳統美德。
4.能夠用感恩的心態積極生活,珍惜寶貴光陰努力學習。
三、活動形式:
1、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姚莊鎮掃盲班輔導活動;
2、觀看小品《扶不扶》;
3、課堂討論:扶不扶的問題;
4、講故事:身邊與人為善的故事;
5、課外延伸活動:組織學生到姚莊鎮敬老院開展敬老助老活動。
四、活動準備:
1.課前組織部分學生參加姚莊鎮掃盲班輔導活動,並寫下心情體會。
2.教師收集有關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的相關資料。
3.學生收集身邊的善人善事,確定講故事的學生人選。
4.PPT製作。
五、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PPT展示學生參加掃盲班活動的照片)上週六,我們班馬程輝、馬浩南、金嘉宣、薛雨晴等同學放棄週末休息時間,參加了我們姚莊鎮的掃盲班活動,和老師一起為我們鎮裡一些不識字的老年人提供輔導幫助,教會他們認識自己的姓名、電話等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字。??下面請他們談談體會吧。
學生讀體會:《一件善事》薛雨晴;《善待老人》金嘉宣。
教師:參加掃盲班的老爺爺老奶奶讓我在這裡代表他們向為他們提供幫助的同學們表示感謝:“是你們的耐心幫助,讓我們這麼大年紀了還能學會認一些字,謝謝你們的善舉,祝你們學習上能取得好成績。”
與人為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我們這節班會課就來聊聊我們學生應該怎麼做?
(二)揭示社會矛盾
1、播放小品《扶不扶》
沈騰、馬麗的小品《扶不扶》是20xx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一檔小品節目。《扶不扶》將一直被大眾熱議的“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社會話題搬上春晚舞臺。
2、討論:你如果遇到了老人摔倒了,你扶不扶?並說說理由。
3、(PPT展示)看看網上的調查:
網民對此做過網上調查,扶,還是不該扶?得到的結果讓人觸目驚心!近13萬名網友進行了參與。其中,有62.54%的網友選擇了“絕對不會,怕惹麻煩”;有33.45%的網友認為,應該先理性判斷,再作決定;僅有4.01%的網友覺得,肯定應該扶老人,認為“這是起碼的公德”。
豆瓣網友的意見:
陳子兔:想扶不敢扶。
毛毛的小白:我不能操縱別人的想法和作為,但我至少做到不被環境影響,做自己覺得對的事。
冰淩水瓶:其實很多人想扶的,但是對法官以及老人的子女太沒信心了。不過,我想我會先拍照,再撥110說明情況,然後過去扶吧。唉,好複雜。
4、(PPT突出):我們老了誰來扶?
若干年後,所有人都依仗著不做“彭宇第二”而不去扶老人、不做好事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我們老了以後會怎樣?誰還會來扶我們呢?
要知道,你今天扶起的也許就是未來的自己。
(三)傳播正能量
1、學生講身邊的善人善事。
2、(PPT展示)成都商報(微博)官方微博轉發了網友@菜鳥馬丁的一條微博:“中午12時43分,經過紅星路二段,一位老先生跌倒在地,站不起來。一位過路的年輕人停下腳踏車,將老人扶起,在確認老人沒什麼問題後,他默默騎車離開了”。
微博的4張配圖中,可以看到一位身穿橙黃色T恤的小夥子扶起一位老人的全部過程:走到側臥在地的老人身邊,攙扶著老人的手臂扶起來,將老人扶至路邊,似乎還在他耳邊叮嚀了幾句,之後轉身離開。
對於小夥子的行為,網友們紛紛讚賞:“好樣的成都小夥子”“溫暖越來越多了”。
(四)班主任寄語
拯救“扶不起”世風,是你,我,他的責任。
扶老攜幼、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人基本的素養。我們嘉善以善為文化,我們生活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互幫互助、人人相互關愛的友善社會。我對他人負責,他人也對我負責,每個人都應該具有責任感。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不計代價與回報,我們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溫暖,更加充滿希望。
(五)課外延伸
組織學生到姚莊鎮敬老院開展敬老助老活動。
六、活動反思:
1、由於考慮安全因素,只組織了班級1/3的學生參加掃盲班活動,沒有參加活動的學生感觸較少,效果相差較大。
2、活動設計時沒有將學生與爺爺奶奶的相處,爺爺奶奶對自己的關心、學生對爺爺奶奶的關愛等組織進行一些交流討論,學生的情感投入就顯得較慢。
3、掃盲班活動時很多老人都會不自覺地說自己當初沒有讀書機會,這其實是一個對學生厭學等問題進行教育的切入點,但本活動設計時及在活動過程中沒有將其進行一些拓展。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5
目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無私的愛心;認識助人為快樂之本,培養與人為善的品質需要付諸於助人和奉獻的實際行動。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對善良、仁愛、理解、寬容等高尚品質的共鳴和認同,對自私狹隘、冷酷無情、損人利己行為的否定和拒絕;使學生懂得與人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則,做一個誠摯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為樂的精神境界。
教學方法:
分析引導、討論法、情景體驗法等。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收集小故事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播放公益廣告《心在一起》,提問:看完廣告有何感受?
由此引出課題:與人為善
【講授新課】
一、善良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板書)
1、善良是多種美德的基礎和體現(板書)
由學生例舉什麼樣的人才是善良的人,歸納總結出“善良是多種美德的基礎和體現”。
2、善良是無私的(板書)
透過情景體驗,說說誰才是真正的助人為樂,理由是什麼?由此引出“真正的善良是無私的”,並透過陳觀玉的故事進一步論證。
3、與人為善要是非分明(板書)
透過《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兩道情景分析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與人為善應當要是非分明。
4、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書)
例舉“350個孩子一個媽”的故事引導學生明白不僅要善待自己的親人,也能善待幫助他人。
5、善良要見諸行動(板書)
透過5.12地震同學們捐款事例,讓學生明白善良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行動起來。
二、幫助他人,體驗生命的快樂
探究園“社會風景”——一隻手套的故事。(請一位同學朗讀,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p48中四個小問題,並派代表回答。)
1、作為生意人,女老闆不肯賣一隻手套,可以理解嗎?
2、你怎樣理解女老闆轉變的原因?
3、你怎樣評價女老闆這個人?
4、從這個故事,你感悟到怎樣的人生道理?引出
1、給予比接受更快樂(板書)
由探究園中女老闆因為幫助了別人而感到心滿意足理解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2、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穫(板書)
透過一個小故事,由學生思考得出“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穫”的道理。
【課堂小結】
提出要用善良的心對待別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到與人為善要無私、博大,還要是非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