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學設計(通用8篇)
《離騷》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離騷》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離騷》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3、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
[教學重點]
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民間有關習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你知道,這是為了紀念誰嗎?
(二)自讀感知
1、關於作者
屈原,名(),字(),()時期()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的創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國()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上個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英國的(),義大利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做成的紀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3、關於楚辭
(1)《楚辭》是我國第一部()(風格)詩歌總集,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楚辭》與《詩經》在文學史上並稱“”,成為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4、整體感知
(1)文題理解
“離”通(),意為()。“騷”意為(),“離騷”即()。
(2)誦讀課文
結合註釋及相關工具書,疏通字、詞,並把重要詞語的含義註解到文中。
①給下列加點幾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錫餘以嘉名
來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
③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字(“名”“字”),並指明其用法。
名餘曰正則兮
字餘曰靈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歲之不吾與
(3)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用原詩句作答)
2、在《離騷》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四)品讀鑑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2、閱讀全文,找出文中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語句,並摘抄賞析。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五)探究閱讀
1、你贊成屈原沉江的舉動嗎?寫一篇短文,闡述自己的觀點,在班內交流。
2、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後所傳頌。課後蒐集有關屈原的對聯、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
《離騷》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的生平和《離騷》,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古詩的能力。
3、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及《離騷》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離騷》的藝術特色。
2、鑑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永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每年端午節,當我們在品嚐香噴噴的粽子的時候,競渡龍舟,其實是在紀念這位偉人,讓我們一起深情的呼喚這個名字——,他是誰呢?
二、補充背景資料
1、作者其人。
2、“離騷”的含義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以指稱楚辭“騷”,《詩經》被稱為“風”,二者合稱“風騷”。(補充)
《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在詩壇當中光芒四射,可與日月爭輝。不僅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像,還有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歷來備受推崇。司馬遷對《離騷》的題解,是“離騷者,猶離優也”。“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也有其他的見解認為“離別的憂愁”。
三、誦讀課文
1、注意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每句三至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讀時應拉長語氣。“兮”用在上下句中間,使全詩具有迴環往復的旋律,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3、此詩中連詞是劃分節拍的標誌之一,連詞前劃為一拍。
四、解析第一節
1、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或生範讀
2、疏通難字詞
兮:語氣助詞,無意義。
以:連詞並列,“又”例:長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為,把…當作或覺得…是,例:競周容以為度
承接,例:寧溘死以流亡兮
因為,例既替餘以蕙纕兮
之:代詞,例:
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的”
所:助詞,放在動詞前,組成“所”字結構,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動詞為固定用法,是名詞性的用法
古今異義:浩蕩:古義,荒唐;今義,形容水勢廣闊、壯大
工巧:古義,善於取巧;今義,技藝巧妙。
窮困:古義處境窘困;今義,經濟苦難
流亡:古義,隨流水而消逝;今義,因為災害或別原因,被迫離開家鄉。
詞類活用:步,使……步行,使動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為動
厚,推重,形活用為動
群,名活用為動,合群
屈、抑,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點語句
解析“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定下了基調,這兩句承上啟下,“民生”也可理解為“人生”,即自嘆人生多艱。
(1)“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寫詩人被君王疏遠。為什麼“朝誶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幾個: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餘之娥眉,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背繩墨以追曲”。
(2)面對這麼複雜,黑暗的環境,對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詩人是報著什麼樣的態度?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會後悔)
明確: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顯示自己的堅定的決心,“雖九死其猶未悔”,非常直接與正面表示自己的決心,可見詩人對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寧願突然死去,隨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種世俗小人的醜態。)
明確: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堅決不與小人同流合汙,可見詩人的品質的潔明。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於忠直啊,本來是古代聖賢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堅定意志,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棄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現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
板書:
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第二課時
一、生集體讀第二段
二、疏通難字詞
請學生翻譯,老師做補充
三、探究
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義。
2、前文說“雖九死其猶未悔”,後文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兩者之間是否構成矛盾?
四、寫作特色
1、語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艱”“終不察夫民心”(六)“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迴環反覆,更具有節奏感。
2、修辭手法
(1)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
如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攬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靈脩比喻君王,眾女比喻群奸。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例如蕙、芰荷、茝等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們引向一種更深遠美好的境界。
(2)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4)多用雙聲疊韻聯綿詞及疊音詞。如“羈”“鬱邑”“侘傺”“陸離”等是雙聲詞,“岌岌”“菲菲”等是疊音詞。
五、總結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偉大,在於他的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小人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同時,在於他所寫成的詩歌,使詩歌中的精品,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透過這兩節課,希望同學們在賞析《離騷》的藝術特色,也能去體會詩人的高尚的品質,為人生樹立一面鏡子。
六、作業
背誦《離騷》並整理出課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用法。
板書: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靈脩不察、眾女嫉餘、時俗工巧
操節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退隱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離騷》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①瞭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覆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③透過鑑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並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鑑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①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②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瞭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匯入: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嫋嫋秋風,不知從何悄悄襲來,讓洞庭生波,讓木葉飄零,讓山河變色,讓我們心底生涼。每每讀到屈子的這兩句詩,我的眼前會倏然立著一位滿身憂傷的詩人,面對浩浩湯湯地洞庭波湧,他形單影隻,兀立於蕭瑟的秋風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一個不斷求索的詩人,一個不斷追尋的詩人,一個時時掩面痛哭的詩人,一個對人間邪惡不斷詛咒的詩人,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為什麼他的詩能夠穿時間的長空走進我們的心靈,一次次地打著我們?為什麼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頌揚?為什麼他能為成為我們中華文化一個符號,一座不論隔著多麼遠的時代依然能讓我們看到的熠熠生輝的精神豐碑?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離騷》,走進這個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與人格魅力。
二、簡介詩人: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漁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三、朗讀詩歌
1、聽錄音朗讀,讀準字音。
2、聽錄跟讀,把握詩的節奏。
(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個節拍,隨文意切分。B、注意延長。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學生自讀。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註釋,讀懂詩句。
1、《離騷》的題旨,司馬遷解釋為“離憂”,意思尚不夠明白;班固進而釋“離”為“罹”,遭遇),以“離騷”為"遭憂作辭";王逸則說:"離",別也;騷,愁也。把“離騷”釋為離別的憂愁。二說均可通。
2、區別下列各組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艱
高餘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聖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餘以蕙纕兮
競周容以為度
雖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雖九死其尤未悔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長餘佩之陸離
4、重點詞:
①兮: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楚辭”中大量用“兮”,有時在句中,有時在句末。
②替:廢棄、貶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攬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蕩: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詩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謠諑:造謠,誹謗。
④固:本來。錯:通“措”,措施。以為:以之為,把……當作。度:法度,準則。
⑤忳(tún):憂悶。鬱邑:通“鬱邑”,憂愁苦悶。侘傺(chàchì):失意的樣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圓”。周:合。孰:何。
⑦尤:罪過。攘:忍受。詬(gòu):恥辱。伏:守、保持。
五、品讀詩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命運?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與黑暗現實矛盾,獨特個性(純潔無暇的貴族血統與心性,正直,忠正)與社會、歷史衝突(站在整個社會的對立面),在失敗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隱忍,不能迂迴,不能無悶。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責,他抗爭,於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擊與蔑視,是別人對他的徹底的失望。他一點出不含蓄,一點出不躲閃,一點也不講策略,他怒形於色,他由此遭到邪惡的`全面攻擊,他與邪惡沒有絲毫的相容餘地。他是代表獨特個體而與社會宣戰的最偉大最慘絕人寰的戰士,他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2、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品格?
明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汙)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這一舉動,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題性研究課題:文學即人學。學完本文後,你認為在商品經濟的今天,學習屈原的為人處世是智還是愚?
《離騷》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透過誦讀,瞭解騷體詩誦讀特徵;透過自主、合作,瞭解屈原的身世和《離騷》的文學地位,掌握“名”“字”的詞類活用和“不吾與”的賓語前置現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歸納詩人的藝術形象,感受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品質,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並運用所學鑑賞託物言志類詩歌。
【教學重點】熟練朗讀詩歌1-6節分析詩句,歸納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虛指義
【教學難點】
本課的文字時代久遠,生僻字較多,學生在朗讀和內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難度;詩中作者對自己的美化,也是學生的認知誤區;“香草”、“美人”的虛指義需要點撥。
【教學策略】
教師範讀和學生自主朗讀,把握騷體詩的誦讀特點
學生自主、合作,理解詩歌大意
問題導讀,讓學生探究歸納人物形象,澄清認知誤區。
問題引導與教師講授相結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輔助教學】CAI
【課型】新授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語
幻燈片展示民俗活動,匯入新課。
設計語:這條靜靜流淌著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羅江,與它相關的民俗有很多。賽龍舟、吃粽子、掛荷包、喝雄黃酒、插艾草。這些風俗是關於什麼節日的?這個節日是在哪一天?與哪一位歷史人物有關係?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屈原的《離騷》。
二、作者作品
幻燈片展示文學常識。教師要求學生對重點內容做筆記。
設計內容: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戰國末期楚國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離騷》為代表。因為《詩經》中的精華部分為“國風”,所以後人將《詩經》和《離騷》並稱“風騷”。它們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的源頭。
三、初讀詩歌
1.教師範讀。(提示學生注意節奏和語氣)
2.提問、總結騷體詩誦讀特徵。
設計:騷體詩與《詩經》相比有所不同。《詩經》以四字句為典型句式,騷體詩的句式則長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詩三至四個節拍,節奏感強;多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讀時應拉長語氣。
3.給5分鐘時間,依照提示朗讀1-6節,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詞的音義寫在書上。
4.正音
設計內容:裔、陬、揆、肇、錫、重、扈、芷、紉、汩、搴、阰、撫、穢
四、品讀詩歌、分析內容
1.齊讀第一段,問題丟擲:你從第一段中獲得了關於屈原的哪些資訊?
明確:出身高貴,生日吉利(板書)
2.齊讀第二段,問題丟擲:你從第二段中獲得了關於屈原的哪些資訊?
明確:氣度非凡,名字美好(板書)
“名”和“字”的名詞動用現象。
3.誤區澄清。問題丟擲:屈原是否有點太過美化自己了?結合課下注釋,說說屈原所要表達的情感。
明確:屈原對自己出身的謳歌,實際上飽含作為炎黃後嗣、五帝正統的驕傲和自豪,並因此把振興楚國、拯民濟物看作自己理應擔當的責任。同時,對自己的美化,也是對奸佞小人的滿腔憤怒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品質。
4.齊讀第三節,問題丟擲:根據第三節的資訊,請說出屈原的衣著服飾。(明確:披著香草,戴著蘭花。)這在現實中可能嗎?(明確:香草、蘭花不是實指,而是虛指,採用的是象徵的手法,象徵著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蘭花即對美好品德的追求。本節是說屈原德才兼備,追求高潔)
5.問題丟擲:這種“香草蘭花”的用法在第四節中哪裡出現了?(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勤奮自勉)他為什麼朝夕不輟地勤奮地追求著美德?(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時不我待)
“不吾與”屬於賓語前置現象
齊讀第四節。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奮自勉,我們作為中學生,應該怎麼做呢?
設計內容:聽了同學們的話,老師很高興,老師為你們知道學習而驕傲,為家鄉有你們這樣的有志學子而由衷地感到高興。面對此情此景,老師想吟詩一首。
7.教師範讀第5、6節。教師引導。
設計內容:時光飛逝,美人遲暮。撫壯棄穢,願為先導
8.問題丟擲:老師把同學們比作美人,那麼屈原把誰比作美人?
明確:楚懷王。這裡也使用了美人的虛指義,象徵賢德的君主。
五、練習鞏固
幻燈片展示詩歌鑑賞題。要求:動筆寫出來。
練習設計: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緌(ruí),帽子上的纓帶,這裡是指蟬頭部伸出的觸鬚。
詩歌寫了蟬的哪些生活特點?作者在讚美什麼?
竹石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分析詩句,竹子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具有什麼樣的品質?作者用竹子來寫什麼?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屈原的《離騷》,學習了他高潔的愛國主義情操,學習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徵美德君王的手法。走近屈原,我們才發現,原來他就是一朵晶瑩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潔向這個世界宣告著與黑暗混濁的對立,並把生命融入楚國這片熱土。讓我們懷著無比的敬意,深情朗讀他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情懷。
七、朗讀詩歌。
八、板書設計
《離騷》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楚辭”,欣賞《離騷》浪漫絢麗的色彩。
2、積累文言文常用實詞、虛詞、句法等知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一些欣賞古詩詞的興趣。
3、體會《離騷》的比興手法,提升文學作品的鑑賞、評價能力。
二、過程與能力
1、完成預習作業,獨立閱讀,理解文意,在此基礎上帶問題進入課堂討論、交流。
2、從人物形象、移情手法兩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誦讀、理解中欣賞屈原鮮明的個性特徵,把握人物的愛國憂民的精神實質,品味屈原的倜儻浪漫的風貌。
四、課程學習目標達成設想
“聽、說、讀、寫”的能力,一樣都不能少。
“說”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討的成果,思考的結論,質疑的表達等,都需要鍛鑄好的口頭表達能力。
“讀”是基礎,反覆吟誦古詩詞,特別是《離騷》這樣佶牙拗口的楚辭,是需要訓練讀的技巧的。
“寫”是語文的終結目標,體現學習語文的一個個個體的綜合涵養和全面的能力。
課時計劃: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預讀(3、4分鐘)
(晨讀: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汙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二、匯入(1分鐘)
畫面,背景音樂—《楚辭協奏曲》。
導語:現代有人美妙地《溫一壺春光下酒》,遠古時楚國的屈原卻是用香草、荷花、桂樹、木蘭來裝扮自己,薰香品格,昇華身價!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特之人,怎樣的一襲絢美身姿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進入到《離騷》的探討和品味中去------
三、課堂探討、分析(20分鐘)
1、要求在預習中找找寫詩人衣服裝扮的語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來朗讀指出:“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
(齊讀“制芰荷------長餘佩之陸離。”
問:這是怎樣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眾說紛紜)
師:俗諺說,人不可貌相,我們今天偏偏來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歸納:衣裝特點—菱衣荷裳……奇特怪異、高潔、繽紛、傲岸—與眾不同啊!]
為何這番打扮呢?
2、從形象到人物心靈
引導:屈原不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還胸懷一腔奇特美麗的理想吧,是不。讓我們一起來探討探討。
齊讀首句:“長太息……
問:詩人為誰在長長太息,止不住流淚兒?
議:(四人小組……
[提示歸納:哀嘆、哀痛人民生活的艱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縱、荒唐,變化無思慮;痛斥小人們的嫉妒、中傷。]
思考:詩人“九死未悔”的是什麼?
(心中思索一下,暫不作答!)
小組探究:屈原為什麼要“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他的憂愁是些什麼?他的理想表現在哪幾方面?
(請參閱課本19頁“資料框”裡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歸納:楚王昏庸,小人投機取巧的讒言,苟合阿諛,汙濁、腐臭……屈原的憂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賢能,強大楚國,聯合其他諸侯國抗秦。
民生各有所樂,愛國,忠君---]
引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啊!
問:屈原提倡“美政”,不願同流合汙,結局如何?
找一人讀:“餘雖好修姱------餘不忍為此態也!”
吾讀:“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歸納:遭貶、流放,懷石沉沙隨汨羅江水而去……
問:大家怎樣評價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見,來寫幾句話語吧:
四、寫作實踐(8分鐘)
下面兩個即興寫作題,請快速提筆完成其中一題:
1、延展擴寫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異裝。
絢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夢想。
壯哉,偉哉!------的愛國精魂。
2、寫一段話,闡述、評價“我眼中心裡的‘屈原’”
[歸納: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嶽,壯如黃河奔湧……]
五、讀
誦讀聲------
背景音樂—《橘頌》。
前半部分學生齊誦,後半部分教師誦讀,充分讀出“兮”字的延音變讀!
[個人觀點、見解:
1、“芳與澤其雜糅兮”:這一句裡的“澤”通假“殬dù”,腐臭的東西。
2、“兮”字的延音變讀。
3、“餘雖好修姱------”中的“雖”,應該解釋為:副詞,表示範圍的單一,相當於“唯”、“只”的意思。]
尾聲:探索屈原的路,也還“曼曼修遠”,楚辭的韻律,《離騷》的比興都有待於我們下節課時來探討。
謝謝同學們,下課!
《離騷》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楚辭”、屈原的相關文學常識
2、引導學生學會朗讀並體會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導理解詩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賞讀課文,體會屈原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朗讀中“兮”語氣的把握
教學設計:詩歌教學讀是重點,所以由讀匯入,透過讀來理解詩人形象。但由於課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識不能透過課文字身的解讀來得到,所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隨機增加一些相關資料,以增強學生的認知範圍,拓展知識面,深化對詩人形象的理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老師有感情地誦讀,帶動學生齊讀。
2、屈原留給學生的印象及相關詩句。
3、學生所掌握的有關屈原的資料。(相關材料彙集)
二、學生朗讀全詩,並初步體會詩歌:
1、一讀詩歌。這首詩歌與我們之前學過的詩歌相比在形式上什麼特點?
(引出“楚辭”的定義和特點。《離騷》是其中的代表作;對《離騷》創作緣起的解說,並借用《史記》和《四庫提要》中的相關資料。
2、再讀詩歌。注意“兮”的語氣。
三、賞讀詩歌,體會人物形象
3、三讀詩歌。詩歌當中的哪些描述與你意想當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詩歌當中有兩個“恐”字,他們怎麼解釋?從詩的前面兩節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還在“擔心”什麼?(時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積極預政)
5、屈原是內修外美,有著崇高理想的詩人,也是忠君愛國,力圖致君堯舜的政治家。為了豐富這一人物形象,請同學欣賞本文之後的一個語段。(“昔三後……夫惟靈脩之故也”)
四、讀完這首詩之後,感覺它的最大藝術特點是什麼?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義風格)
五、齊讀結束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而這些謀臣策士中如蘇秦、張儀等人都是在本國不得志的情況下離開故土,而在異國有所作為。據此有人認為屈原的行為是一種愚忠,他大可不必為楚國而死。你怎麼看,試著寫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論文。
《離騷》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實詞;能結合詩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掌握詩歌朗讀的基本方法,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客觀地分析問題,評價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屈原屈原愛國憂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養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能結合詩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學難點 :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教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闡釋毛爺爺《沁園春》詩中“風騷”兩字匯入
“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即《離騷》,概括《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泛指文學。
二、簡介《楚辭》和屈原。
《楚辭》是戰國時代在我國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種叫做“辭“的新詩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者,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 “兮”就是一個標誌。
有關屈原的瞭解結合註釋1,由學生補充。
三、結合背景知識釋題
結合當時楚國的政治現實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兩次被罷官流放的不平遭遇。“離騷”有三種合理的解釋:
1、“離”通“罹”, 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
2、“離”,離別。作者抒寫離別之愁。
3、《離騷》是楚地歌曲名稱,意義與“牢騷”一詞相同,含有牢騷不平之意。
四、誦讀課文
1、錄音範讀,學生輕聲跟讀,正音。
2、老師範讀第一段後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3、學生大聲朗讀,讀準讀清。
五、整體感知課文
(一)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小組合作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難點由教師點撥。
重點字詞小結(投影)
1、通假字
闢:通“僻”,幽僻 道:通“導”,嚮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 / 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與本書相關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 關於軍事的
3、詞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 難,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難
4、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餘以嘉名 介詞結構後置
(二)學生討論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詩,背誦第二段。
第二課時
一、 匯入
《離騷》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節課我們一起走近屈原,觸控他的靈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
二、 人物形象研討
課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屈原的與眾不同?
齊讀全文,引導學生結合有關詩句分析,並摘抄。
(一)出身不凡,血統高貴。
(二)打扮與眾不同,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徵,表明其品質高潔,志向堅貞。
扈江離辟芷,紉秋蘭
朝搴木蘭,夕攬宿莽
乘騏驥以馳騁
《離騷》原文補充: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三)鮮明的思想性格特徵:忠君報國,雖死不悔,正直敢言,執著追求。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
《離騷》原文補充: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 研討詩歌塑造屈原形象的的藝術手法。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等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盡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著追求的精神,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四、拓展閱讀與探究,進一步理解屈原形象。
(一)閱讀《魚父》,屈原與漁父的觀點代表了2種不同的價值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與評價
(二)屈原之死的意義探討。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觀的看待問題。
五、總結
屈原是個愛美的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現實卻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唯美主義和理想主義者,而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和他的《離騷》,那飛揚的想象力,不羈的灑脫,還有九死而不悔的執著,(朗誦全詩)
六、佈置作業
讀《離騷》,讀屈原,寫一首題為《讀你》的現代詩。教師範文(略)
《離騷》教學設計 篇8
1.<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透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學重點:
1.透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一)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區別:
大家知道,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向來是風騷並稱,風指的是我們剛剛學過的以國風為精華內容的《詩經》,騷則指屈原的離騷。他們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要學習《離騷》,首先要搞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區別。如同李白之於杜甫,《西遊記》之於《紅樓夢》,現實主義是直接反映現實,浪漫主義不是不反映現實,而是藉助很多大膽豐富的想象幻想誇張等藝術手法曲折的表現現實,比如孫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倆跟頭就可以把經取回來,但作品中卻讓他們歷盡磨難,這些情節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訴我們的是克服困難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現實,還有那些妖怪,的反映。所以他們是兩種不同的創作風格、方法,殊途同歸。
(二)關於屈原: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他名平,字原,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末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我們對他評價很高: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國有記載的第一位文人詩人,第一位知識分子(必須依託於一位君主,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於劉備,從來未產生過取而代之的念頭,劉邦、項羽則不同,後來中國文人的特點源自於屈原。)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有九年之久。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用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內容就是“美政”包括兩個內涵:聖君賢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具體見參52頁)
他的代表作品:《離騷》,《天問》,《九歌》,《九章》。其中〉《離騷》是代表作。
(三)《離騷》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可以看作是詩人生活歷程的形象紀錄,是詩人的自敘詩。作於被放逐以後。
含義:遭受 憂憤
寫作原因:1.社會一片黑暗,遭受憂憤不滿 2.對奸邪小人的怨恨
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賢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現美好的內在品德;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四)楚辭: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而且由他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我國古代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代有時簡稱為“辭”或“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稱之為“騷體”的。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騷體詩,它的特點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著我國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二. 誦讀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2.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第二課時
三.翻譯串講、.理解分析:
(一)《離騷》有372句,分為93節。這裡節選的是原詩的1—12節,開頭部分。我們透過這部分的講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詩的藝術魅力。
前面同學們做過預習了,今天我們先來做個練習。給大家一個結構框架,“他 , ;他 , ;”等等,寫寫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樣的外貌、風度和品德情操,或說詩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給五分鐘時間,一會兒來看看誰評價的精準、深刻。
(如:血統高貴,氣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強不息;赤膽忠心,胸懷熾熱;嫉惡如仇,鄙視群小。/又如:高貴 高潔 憂國 憂民 孤獨 唯美 理想 執著 具體可見參8頁)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文章那些地方體現出同學們的這些評價了。
(二) 第1-2節:
串講後提問:作者在《離騷》的開篇都突出了什麼內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①高貴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與楚王是同根,楚國是我的祖國,愛國是我的本分,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②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標明降生在這一時刻,“生的偉大”,像是負有上蒼的使命來到人世,天降大任於斯人。③被賜以美好的名字——無論從哪方面講,他都應該成就一番大業,都應該是楚國政治舞臺上極其重要的人物。
3-6節:
提問: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可抒難抒之情。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
請同學在這幾節中找出有內在含義的物象,說說詩人用他們分別比喻什麼。(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用各種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詩化的物象去表現內在的美,這是今後鑑賞的重要思路。
2.找個同學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內容,力求簡要全面。
詩人高唱“來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現他不是君主的奴僕,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堅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著獨立的人格)
7-12 節:
提問:1.屈原一生“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卻為什麼“謇謇之為患”?有哪幾個原因?
①佞臣讒害——反信讒而齏怒
②君王不察——荃不察
③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餘固知—忍而不能捨也
.2. 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義的物象,找出來。
[明確] “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
3. 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 以屈原的顯赫出身和他的才幹,他在那樣的壓迫和圍攻下可以另有所圖,就如現代社會常說的“人才流動”,況且在他的時代,蘇秦、張儀、吳起、韓非等等,都是在離開故土之後有所作為的,成為“名人”的,屈原用得著那樣的執著?請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他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高潔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嚴,在漫長的專制的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
觀點一:屈原的愛國思想其實是一種“愛君”思想。戰國後期的“合縱”“連橫”之爭,是中國內部的矛盾鬥爭,因為它們都是周王朝的
諸侯國,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強大,他們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聯齊抗秦的“合縱”策略,一是為保衛楚的獨立,二是進而實現楚“王”天下的企圖,這隻能說是為爭奪全中國領導權而進行的內部鬥爭,並非是抵禦外國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兮”就帶有明顯的血統誇耀。“來吾道夫先路”“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則是一種出於“家天下”感情和宗國觀念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屈原的種種努力,客觀地說,為的是楚王的統治,我們不必人為地拔高理解他。
觀點二:不同意否認屈原的愛國意識。上種觀點是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們現在之於屈原的時代,相距上千年,我們不能苛求那個時代的屈原像我們今天這樣考慮問題。施行政策,具有和我們一樣的思維、觀點以及胸懷世界的氣度,那個時代的屈原,為了國家的前途,為了人民的生活,憂心哪焚,奔走呼號,這不就是愛國的表現還能是什麼?在他的心中,楚國就是他的祖國,楚國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們能非議他的愛國精神嗎?
(三) 總結:
1.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2. 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並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係,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並支援下才能實現,他的高潔的節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援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麼,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並不是他真心所願。
3. 學習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鬥,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汙濁的環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4. 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並摘抄。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脩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補充屈原的名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中國的知識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開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魯迅《自題小像》
自題小像
靈臺①無計逃神矢②,風雨如磐暗故園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薦軒轅⑤。
注:①[靈臺]心靈。②[神矢]古羅馬神話中愛神丘位元的神箭。傳說丘位元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會發生愛情。這裡藉以表示對祖國的眷念之情。③[故園]泛指當時正在風雨飄搖中的祖國。④[荃不察]屈原《離騷》:"荃不察餘之中情兮。"漢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這裡借指祖國和人民。⑤[軒轅]即黃帝。我國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
譯文:愛國思想猶如愛神丘位元的神箭,我無可逃脫被刺入心窩,愛國之情火日夜燃燒!
祖國啊,隔著重洋眺望你——帝國主義的蹂躪,清帝國的,對人民的壓榨,你就像壓在風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盤下,抬不起頭,喘不過氣!
仰望遙天寒星,託他轉達我一片愛國赤誠,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卻在深重苦難中沉沉不醒,一點也不理我的召喚。
我——軒轅帝的後裔,捧出滿腔熱血祭獻在我們民族始祖靈前,我發誓: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繁榮奮鬥終身!
四、作業: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