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學設計15篇

《出師表》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出師表》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出師表》教學設計1

  適用年級:九年紀(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瞭解作者、創作背景以及表這種文體。

  B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能力目標:

  A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

  A瞭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B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理解字句,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2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A講解法使用這一方法,引導學生解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B提問法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伴隨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完成對文字的學習。

  C創設情景法透過對文字寫作背景的梳理,為學生儘可能的還原作者當時的心境,讓學生從對作者和創作背景的理解出發,來對課文進行解讀,體悟文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

  2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同學們,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抱負與志趣”,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們先後學習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瞭解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張為道義捨棄他寶貴的生命。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他的文中這樣寫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著也。”

  而墨子,提倡為和平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今天,我們將要去了解一個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

  他就是——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介紹作者,解題,文章創作背景

  1提問:關於諸葛亮,大家對他有哪些瞭解,有意的同學起來說一下?

  (學生答完之後,適當進行補充)

  2指出“表”這種文體

  表: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3解題,介紹文章的創作背景

  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我們將要學的也是《前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三朗讀課文,梳理字詞讀音

  1教師範讀課文,讀得要感情,使學生產生共鳴。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

  A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

  B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

  C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學生答問,師生共評(需板書)

  請學生說出他的個人劃分觀點,如有不足,請學生進行補充,在一起歸納段意。

  板書: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師學生結合註釋共同翻譯課文,並重點注意一下詞語的意思: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異同:偏義複詞,偏向異

  及:以及

  為:做

  2在譯讀課文的同時,思考討論完成以下問題。(可以抽學生回答,不足之處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A為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B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3指導分析“以”的連線用法

  A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B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

  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4指導背誦:

  A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B學生試著自己背

  C抽優生背

  5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質:知恩圖報、忠誠堅貞、盡心盡職

  六佈置作業

  1背誦1—2自然段

  2預習3—7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全班分三組,每組個讀一段

  2教師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是以:因此

  志慮:志,志向;慮,理想,心思。

  愚:諸葛亮的謙稱

  良實:善良,誠實

  所以:“之所以”的簡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遺憾

  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間不遠了。

  3思考:

  A第3、4兩段寫什麼?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又是如何提出的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結合課後練習第2題,小結第一部分:

  第2題問題:

  A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後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他反覆陳說的是哪一條?為何反覆陳說這一條?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

  B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

  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之前5段,講的都是諸葛亮對朝廷的忠貞,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可學生回答,也可教師講述,視情況而定)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學生齊讀課文6—7自然段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之後提出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講解。

  躬耕:親自耕種.

  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思考問題:

  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物件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這兩段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4結合這兩段,講解“寓情於敘”的特點

  5討論:“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6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佈置作業

  1課後背誦課文3-7段

  2預習翻譯8、9段

  第三課時

  一檢查複習:

  抽兩名學生分別背誦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以老師講解為主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受恩感激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表達效果會怎樣?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更換之後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三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課文中以講解過的可跳過),並進行批判的接收

  四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採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五佈置作業

  1熟練背誦全文

  2儘可能的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出師表》教學設計2

  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出師表》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章第五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本文是學生在初中所接觸的最後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後主劉禪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內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後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後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後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

  全文著眼於“出師”二字。第一部分談治國的大計,是為了消除出師的後顧之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才20歲,又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壞人蠱惑,必將導致國內政局不穩,對前方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這個部分裡不僅向劉禪反覆闡明開張聖聽、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的道理,而且薦舉人才來管理“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消除了這個後顧之憂,諸葛亮才能專力伐魏。第二部分是關於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這種說明不同於奏議,不是反覆陳說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陳情式的,就是陳述作者的心願。為此,諸葛亮歷敘身世,從“躬耕”說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臨崩寄大事說到自己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感激”和“憂嘆”的心情;最後集中到一點,將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樣來說明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第三部分歸結全篇主旨。由此可見,本文結構具有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的特點。

  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闢,針對性強,寓情於議,值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於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從而領會作者對蜀漢的忠誠和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讀,就是要反覆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劃分停頓,然後根據練習第一題的要求,讀得層次分明。朗讀應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講一段,背一段,最後連貫背誦全文。講,就是疏通文義,不是由教師包辦,也要讓學生參加,即使只能說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藉此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議,就是討論文章的理路和主旨。教師加強朗讀指導,適當點撥,激發探究,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彙。積累名句,背誦全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能力目標: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運用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合的方法。3、理解學習本文語言得體,情詞懇切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A指導閱讀、分段,理解運用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合的方法。B瞭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力求當堂成誦

  2瞭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忱,瞭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後主劉禪的勸勉。諸葛亮在表中提出東漢後期上層統治集團任人唯親而致傾頹的歷史教訓,規勸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嚴明賞罰,虛心納諫。其目的在於使蜀漢政治清明,根基鞏固,免除北伐中原的後顧之憂,爭取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

  3學習並掌握文言詞語和語句

  4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5掌握本文寓情於理、寓情於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1,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語文課本﹑鋼筆﹑筆記本﹑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指導閱讀、分段,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4.瞭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點閱讀、分段。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熟悉大意

  2,閱讀課本上有關資料,瞭解“表”的有關常識及寫作背景

  3,蒐集一些有關諸葛亮的簡介及故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執教者

  個性化調整

  一,匯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

  四、指導劃分層次

  結構(合作探究最亮點)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體現合作探究意識)

  六、佈置

  作業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1.教師範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富有感情

  3,學生自由閱讀,互質疑難,合作解答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知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翻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蓋:原來。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

  3.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4.指導分析“以”的連線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5.指導背誦:

  6.總結: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1).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2).預習翻譯3-7段

  由人所共知智慧化身自然過渡到對他文章瞭解的渴望

  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明確:“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

  公元227年,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條件已經具備,但在內政方面,還覺得放心不下,因此臨行前上《出師表》給劉禪,希望他親賢遠佞,修明政治,保證北伐成功,徹底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帝王之業。充分流露出憂心國事以及臨行依戀的心情。事的意見、建議

  如:三顧茅廬、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等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公評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學生交流

  學生結合註釋自譯

  學生進行評價更正

  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其他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現,自談感受,合作探討。

  學生進行評價更正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明確:(1)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用作連詞,連線的大多是句子,句與句之間有一種邏輯上的關係,在朗讀時要注意“讀斷”。

  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1)學生試著自己背

  (2)抽優生背

  (3)全班齊背

  明確: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後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充分調動學生情緒,

  體現合作探究精神

  瞭解文體知識,。明白題目的含義了。為理解教讀課文打下基礎。

  瞭解寫作背景

  學生對諸葛亮是感興趣的,透過說也激發他們學習本課的積極性。也便於把握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個建議等方面。要適可而止。

  自主閱讀,在討論交流中完成文意疏通,透過師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

  溫故知新

  瞭解作者說話的背景、原因和意圖,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那些話的內涵,這樣才有助於記誦。

  學習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

  板書設計

  出師表

  諸葛亮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教學重、難點: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執教者

  個性化調整

  一,

  檢查預習

  二、分析課文3-5段(合作探究亮點之一)

  三、分析第二部分(自主合作探究亮點之二)

  四,

  小結第二部分

  五、

  佈置作業

  檢查默寫1-2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教師在學生譯課文時,抽查語句裡的重點詞語。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問題2、3)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4.獨立思考問題:敘述的物件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

  5.引導學生掌握“寓情於敘”的寫法特點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認真的多讀才能體會出來的。學生帶著此問題再次自讀、細心體會,並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充分闡述自己的意見。

  明確: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學生思考

  學生自譯課文

  ⑴對照註釋力求會翻譯。

  ⑵思考哪些是議論文字,哪些是敘述文字。

  ⑶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歸納: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

  當今:出師理由

  報先帝忠陛下

  記敘,抒情

  學生思考,交流。補充

  歸納:如上所述,這兩段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從文章內容中去了解: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生歸納(略)

  重視文言文的積累

  閱讀和理解緊密結合,透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使文言解讀輕鬆自然。

  自己從文中的句子裡去發現,感悟

  瞭解三條建議的進步意義

  瞭解寓情於議的特點,作者的用意

  引起學生興趣,轉入對文章第二部分的學習

  為理解“寓情於議”的寫法打下基礎

  瞭解作者自敘身世的原因:為了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願。

  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板書設計

  出師表

  諸葛亮

  記敘抒情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伐魏決心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重、難點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執教者

  個性化調整

  一,

  檢查複習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體現合作探究意識)

  四,綜合全文(體現合作探究意識)

  五、背誦課文,積累文化

  六,

  小結(合作探究最亮點)

  五、佈置作業

  檢查背誦

  1,要求學生讀出8、9段中作者的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3,分析第8段層次

  師生共析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5,假如你是劉禪,看了諸葛叔叔的《出師表》以後,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

  概括主題及寫作特點

  要求注意層次性,本文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感人至深,跟它的濃郁的抒情色彩是分不開的。

  指導學生回顧所學的知識、提高的能力、受到的教育等。

  2,對文中諸葛亮的認識

  3.教師小結:讀《出師表》

  猶如聆聽一位憂國老臣的聲聲叮呤。全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反覆勸規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是不朽的名篇。不管從哪個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汲取營養。

  文中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說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辭懇切,肝膽照人。

  A,摘抄文中許多仍有生命力的詞彙,領會詞義,學會運用。

  B,整理文中“以”“之”“於”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C、熟練背誦全文,默寫第八、九段

  D,寫一篇《我眼中的諸葛亮》學習本文結束,教師點撥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學生齊讀8、9段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明確: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學生暢所欲言

  中上等學生回答,其他補充

  多種形式結合背誦,師生共評

  在反覆誦讀背誦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感想體會。

  如:本文詞彙豐富,有不少詞語,如疲弊、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裨補缺漏、曉暢、和睦、計日而待等等,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A,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B,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後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C.文中每句話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既不用訓斥的話語,又不用卑下的語氣,非常得體。應該很好學習和借鑑的。

  向別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條理清晰,思路清晰;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審慎交友。

  學生交流探討

  明確: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複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於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於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後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多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重視文言文的背誦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基礎

  理解作者的意圖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讓學生以自己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古典文化積累,幫助學生汲取優秀文化的營養。

  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生思想的碰撞,迸發智慧的火花。

  圍繞作品開放課堂,為學生的自由思索和學習創設空間與平臺。

  準確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具體所處的時代,而用現代的觀點來思考又能使我們得到很好的經驗和教訓。

  注重積累,學會運用,

  從多個角度引導思考方向,並激發學生將學習由課堂發展到課外,推動學習成為“不終止於課堂”的自主歷程。

  板書設計

  出師表

  諸葛亮

  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出師表》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並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瞭解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反覆朗讀並背誦這篇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並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瞭解議論、記敘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背誦課文。

  【學習方式】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時數】

  三課時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課前讀課文,根據註釋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

  2、透過因特網或圖書館蒐集有關資料(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皆可),如:諸葛亮生平、三顧茅廬、長坂之敗、赤壁之戰、三國鼎立、敗走麥城、劉備託孤、阿斗劉禪、五月渡瀘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佔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睏乏。於是諸葛亮派人與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後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後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寫有讚美諸葛亮及《出師表》的詩句,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管仲)樂(樂毅)蓋有餘。”(《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板書:出師表)

  二、整體感悟

  1、要求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課文,達到熟練的程度。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2、整體感悟。

  提問:文章主要寫了那些內容?

  明確:開頭談論形勢和治國方針,6次提到“先帝”,勉勵後主繼承遺志,這是寓情於議。中間敘述21年來的經歷,抒發自己對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劉氏父子的心願,這是寓情於敘。結尾以“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集中的表達了作者感恩圖報、擔當大任的心情。

  提問:作者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目的是使後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三、探究閱讀,質疑問難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採用誦讀、問答、討論、評點相結合的方法對文章進行多角度研讀。鼓勵學生敢於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出師表》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瞭解奏表的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2、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3、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並正音

  三、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然後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講解文章第1~5段

  1、齊讀第1段。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⑴ 疏通字句。

  ⑵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2、指名朗讀第2段:

  ⑴ 疏通詞句。

  ⑵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別朗讀第3、4段:

  ⑴ 疏通詞句。

  ⑵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4、齊讀第5段:

  ⑴ 疏通詞句。

  ⑵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於、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二教時

  一、齊讀第6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指名朗讀第7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齊讀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問:第8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3、齊讀第9段:

  串講。“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涕”:淚。“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1、道:

  ⑴ 道路。“中道崩殂”。

  ⑵ 辦法。“諮諏善道”。

  2、遺:

  ⑴ 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⑵ (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為:

  ⑴ 是。“俱為一體”。

  ⑵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⑶ 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4、論:

  ⑴ 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⑵ 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5、無:

  ⑴ 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⑵ 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6、行:

  ⑴ 實行。“然後施行”。

  ⑵ 行為。“性行淑均”。

  ⑶ (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7、益:

  ⑴ 益處。“有所廣益”。

  ⑵ 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1、而:

  ⑴ 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 連線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2、於:

  ⑴ 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⑵ 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

  ⑶ 對。“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⑷ 到。“還於舊都”。

  3、以:

  ⑴ 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

  ⑵ 而。“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⑶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⑷ 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⑸ 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後練習。

《出師表》教學設計5

  【教學要點】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2、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瞭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4、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5、瞭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託認國事,並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後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託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願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於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並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⑴與吳國通好;⑵加強內政建設;⑶平定南方叛亂。

  三、生字、重點詞

  1、給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闕(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駑(nǔ)攘(rǎng)咎(jiù)諏(zōu)禕(yī)諮(zī)頹(tuí)先帝遺德(yí)以遺陛下(wèi)長史(zhǒng)行陣和睦(hóng)性行淑均勻(xíng)以塞忠諫之路(sè)2、解釋重點詞:

  危急存亡之秋:緊要時刻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恢弘志士之氣:發揚擴大不宜異同:不同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選拔;給予。

  嘆息痛恨:痛心遺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動、激動。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深入不毛:苗。庶竭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兇:排除、剷除。以彰其咎:表明、顯揚;過失。以諮諏善道:詢問。

  四、教師範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五、學生自讀課文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內容,並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1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麼?“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主觀)

  ⑶本段提出什麼建議?“開張聖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⑸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麼?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⑵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⑶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⑷“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麼?宮中、府中。

  5、小結:

  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三、第3、4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為什麼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⑵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⑶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⑷概括第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於思想品質。

  ⑸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⑹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⑺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5、小結: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四、第5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

  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三課時(閱讀理解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後4段的內容,並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布衣”

  ⑵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麼?“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麼意思?具體指什麼?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⑷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

  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願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二、第7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採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託付之情的決心。

  三、第8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第二句後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聖聽”

  5、小結: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四課時(總結複習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2、複習重點詞。

  3、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重點〗

  1、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2、複習重點詞。

  3、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難點〗

  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出師表》教學設計6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227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衷心,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

  【課前準備】

  瞭解有關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情況;瞭解有關劉禪的故事;瞭解吳、蜀彝陵一戰,西蜀元氣大傷導致益州疲弊的背景。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理解句意,正確處理語言停頓。

  2、透過朗讀感受課文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委婉的表達方式。

  3、批判地繼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強烈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4、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創意說明】

  透過反覆誦讀體悟課文情摯辭切的特點;虛擬情境,再現古人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對聯匯入,緬懷忠魂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讀課文。(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

  2、找出不懂的字詞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還解決不了,稍後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詞句。(形式:學生提出,學生解答,最後老師點評。)

  4、老師提出重點字詞,要求學生作答。(可以當堂提問,也可以出示幻燈片)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諸葛亮在文中提出哪三條建議?有人說親賢遠佞全文主旨所在,你認為呢?

  明確:

  ⑴ 能不能做到廣開言路和嚴明賞罰,關鍵就在劉禪是否能親賢遠小這一點上;

  ⑵ 表文中用了較多的篇幅談選賢與能,又特別強調他們是先帝簡拔出來的,值得信任。尤其發人深思的是,文中還插入一段東漢往事的追憶,說明親賢遠佞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

  ⑶ 親賢遠佞的思想是貫穿全篇的。文末又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勸勉劉禪,就是希望劉禪親近賢臣,聽取他們的興德之言;能如此,則賞罰自然分明,國內政局也就可以繼續保持穩定了。

  2、進諫與出師有關嗎?課文哪一段把進諫與出師兩部分內容合攏在一起?

  明確:

  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生死攸關。

  四、品讀語言,感受至情

  1、煽情匯入:

  ⑴ 東坡有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⑵ 有人說讀《出師表》,腦海裡總會浮現出一位溫柔敦厚、忠義凜然的良臣面對君主慷慨陳詞,眼淚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聽,不時頷首讚許的動人場面。

  ⑶ 文中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你能讀出來嗎?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可謂忠言不逆耳,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你能讀出來嗎?

  2、朗讀指導:

  教師範讀課文(或名家誦讀),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必要時給予朗讀指導,如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時要蘊涵著極其痛惜的感情;讀先帝對賢臣的殊遇、注意簡拔賢臣時要飽含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讀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時要飽含對後主的激勵之情;讀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聲音要低緩,表情要沉重。總之,要透過讀,讓學生沉浸其中,為諸葛亮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

  學生通篇朗讀,然後選擇自已最喜歡的語段讀,透過讀去感悟忠;透過讀領悟理(諸葛亮規勸劉禪的藝術)

  3、讀後評說:

  可用讀,我讀出了諸葛亮的情懷(或期望)這種句式。

  學情預估:

  ⑴ 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讀出了亮暗示劉禪發憤圖強的良苦用心。

  ⑵ 讀受命以來深入不毛,我讀出了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⑶ 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我讀出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策略應對: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去讀諸葛亮自述身世這一片段,透過讀領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與出師關係不大,實則是貌離神合,寄託作者良苦用心。

  ⑴ 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

  ⑵ 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

  ⑶ 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

  ⑷ 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諮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⑸ 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託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

  諸葛亮的這段敘述,進一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從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為理政的規範,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五、模擬情境,思接千載

  今當遠離,諸葛亮寫了感人肺腑的《出師表》,假如你是劉禪,看了此表後,思潮翻滾,情不自禁,於是奮筆疾書,請同學們以劉禪的身份來寫《與諸葛相父書》吧!

  六、背讀課文,積累語言

  相關連結《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志,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思考:從文中積累一條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

《出師表》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2、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1.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瞭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學設想:

  一、講解背景[劉小禾1] 和疏通文意結合,透過反覆誦讀使學生領會內容大意,不搞逐字逐句翻譯。

  二、本文結構層次有多種劃分方法,教學時不過於糾纏其中,應以理清文章思路為最終目的。理清思路後,更易於背誦。

  三、“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很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著重體會。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整體感知

  1、背景簡介

  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 “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

  這篇表寫於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時蜀漢已從亭(今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後方,伐魏時機臻於成熟。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2、錄音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3、對照課下注釋,理解課文,齊讀,理清文章結構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 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 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

  [劉小禾1]閱讀本文應著眼於“出師”二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理由。

《出師表》教學設計8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感情。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除文中少數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讓學生對照註解,相互啟發,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對於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釋題,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於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2、“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3、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寫於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4、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兩遍。

  要求:讀準字音,儘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正音:

  崩殂(cú)侍衛(shì)陟罰臧否(zhì zāng pǐ)費棉(yī)郭攸(yōu)之性行淑均(xìng xíng shū jūn)行陣(háng)以遺陛下(wèi) 裨(bì)補闕(quē)漏夙(sù)苟全(gǒu) 庶竭駑鈍(shù jié nǔ dùn)猥(wěi)斟酌(zhēn 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諮諏(zōu)遺詔(yí zhào)傾頹(qīng tuí)

  4、朗讀課後練習一中列出的長句子。

  方法:讀讀,議議,請學生說說每句話的大意。

  5、齊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句中停頓,儘量讀得流利。

  四、請在課文中摘引原句,說說諸葛亮對國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見和建議

  明確:

  1、宜開張聖聽。

  2、昭平明之理。

  3、宮中之事,悉以諮之。

  4、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5、親賢臣,遠小人。

  6、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五、請把這六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

  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麼?

  明確:

  四個方面的建議:

  1、廣開言路;

  2、賞罰公平;

  3、親賢遠佞;

  4、勵精圖治。

  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聖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對照書上註釋,試著口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提問

  本文是諸葛亮為北上伐曹而給劉禪上的奏疏。論理應當首先提出興兵北伐的請求,接著說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戰略計劃等內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餘內容都與北伐無直接關係,而只是對劉禪提出勸告和建議,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為什麼?

  明確: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於勸諫劉禪“內修政理”,並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鉅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並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二、提問

  以上我們分析出的這些建議都是在文中第1、2、3、4、5、8這幾段中陳述的,那麼,6、7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呢?

  1、朗讀第6、7段。

  2、學生口頭翻譯第6、7段。

  3、討論第6、7段的大意。

  ⑴第6段是追懷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寫自己不顧危難,二十多年來以效忠先帝為己任。

  ⑵第7段側重寫先帝託孤後,五年來自己竭忠盡慮地具體謀劃。

  4、明確作用:這兩段的作用在於說明此次出師伐魏乃秉承先帝遺志、事在必行之舉,同時也是“我”竭盡忠誠,責無旁貸的職分。

  三、再次朗讀第6、7段

  思考:這兩段和全文關係是怎樣的?即出師伐魏與修明政治的關係是怎樣的?

  明確:

  1、從本文寫作的背景來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在於為出師伐魏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後顧之憂,所以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2、作為議論文來看,出師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囑後主修明政治的論據。正因為諸葛亮必須出師進駐漢中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所以不能不切囑後主好自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損益、進盡忠言的重任委之於攸之、棉、允。

  3、從表達方式上看,六、七兩段可以說突出地體現了“表以陳情”的特點。《三國志,諸葛亮傳》把這份上書原稱為“疏”,《昭明文選》始定名為“出師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達上的特色。以陳情的方式敘自己報效先帝的衷曲,不僅增強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議的分量:修明政治這件大事可是關係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後主“自謀”啦!千萬不可有負先帝啊!不盡之意盡在其中。

  四、思考

  第6、7段沒有直接談修明政治的問題,但卻有力地服務於這一中心,那麼請找一找,還有哪些話也起到類似的作用?

  明確:第1段開頭兩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業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接下來講形勢嚴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講幸賴先帝善於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說明修明政治尚具備有利條件。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五、思考

  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麼?

  明確:

  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臣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劉禪聽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託,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文中雖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處(即“誠宜開張聖聽”之前,“宣付有司’’之前、兩次“悉以諮之’’之前、“則責攸之”之前),實際共十一處,或表忠誠,或表心願,或提具體建議,表明諸葛亮處處為劉禪著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總之,“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六、綜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1、中心思想: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教師進行抽查。

  2、寫作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值得借鑑。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小作文:從《隆中對》和《出師表》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

《出師表》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關於親賢遠佞等建議。

  2、體會諸葛亮在“表”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4、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以中國古代智謀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智慧的化身不計其數……(由學生舉例匯入)

  以學生了解到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傳說中的諸葛亮的事蹟、形象匯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陸游的《書憤》匯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書憤》)

  二、解題

  1、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劉備三顧茅廬,他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蜀漢政權建立後,任丞相。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主持國家軍政大事。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多次出師伐魏,爭取統一中國。著有《諸葛亮集》。

  2、文體: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背景: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時,寫這個表給劉禪。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

  四、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瞭解大意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第一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為什麼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主觀)

  ⑶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什麼建議?(“開張聖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4、小結:論述當時的嚴峻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提問: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麼建議?如何具體執行?

  4、小結: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諸葛亮向劉禪舉薦了哪些人?這些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⑵舉薦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親賢有什麼好處?

  4、小結:

  諸葛亮向後主薦賢,考慮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代什麼?

  第1句。

  ⑶“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

  “親賢臣,遠小人”。

  4、小結:從總結歷史教訓中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反覆叮嚀,表明自己推舉賢能,旨在興復漢室。

  五、佈置作業

  1、背誦1~5段,熟讀第6段。

  2、歸納虛詞“而”、“以”的用法和意義。

  第三課時

  一、第六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遂許先帝以驅馳:用。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讀,討論。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詞語(句子)?

  (“布衣”)

  ⑵當時自己的志趣是什麼?

  ⑶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麼?

  ⑷哪句話高度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4、小結:自敘本志及先帝“三顧茅廬”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是什麼?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

  ⑶“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小結:本段再敘接受先帝“託付”,“夙夜憂嘆”,慘淡經營的苦心。首先追敘白帝城託孤一事,用“臨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著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然後著一“今”字,從追敘往事轉入出師的正題。末了用“報先帝,忠陛下”收結這一層意思,表達了鞠躬盡瘁之情。末句為補筆,再說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強調了郭攸之等人的職責,又一次啟發後主重視親賢納諫。

  三、第八、九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還於舊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第二句後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

  “開張聖聽”。

  ⑷第九段表達了諸葛亮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明臨行之前百感交集,無限依戀之情。

  4、小結:第八段明確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職責,並突出了對後主本人的勸諫。篇末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體現了諸葛亮最劉氏父子的無限忠誠,但這“涕零”中也隱含著他對國內政局的擔憂,對劉禪能否採納建議,修明內政的擔憂,透露出他複雜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總結歸納

  1、理清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5)分析當前形勢,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並提出三項建議。

  第二部分(6~7)關於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

  第三部分(8~9)歸納全篇主旨。

  2、提問:諸葛亮向劉禪所提建議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明確: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而親賢遠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4、寫作特點:

  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和抒情。

  5、介紹後世有關《出師表》的著名詩句。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陸游《感狀》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⑴誠宜開張聖聽。

  ⑵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3、查閱有關諸葛亮的資料,結合自己學習《空城計》《出師表》的體會,圍繞“諸葛亮”這個話題,寫一篇小論文或小隨筆。

《出師表》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讀準字音、瞭解內容大意。

  2.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提取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懇切的言辭所表達的真摯厚重的感情,體會“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

  過程與方法:

  1.講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結合。

  2.反覆誦讀。

  3.設定關鍵問題,小組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分析文章詞句及背景知識,理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艱難之感,從而理解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積累文言字詞,瞭解文章內容。

  2.體會作者懇切的言辭所表達的真摯厚重的感情。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詞句,理解諸葛亮的“難”,從而理解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三、教學策略

  《出師表》作為一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實字詞釋義,還應該從對原文語句的反覆品讀中體會諸葛亮的思想情感。學生有《三國演義》的閱讀經驗或者電視劇的觀看體驗,對諸葛亮的智慧應該有所瞭解,但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與“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並不一定能理解。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等教學方法,對《出師表》字句進行賞析,此外補充相關背景知識,詳細梳理內容。透過朗讀體會諸葛亮言辭的懇切,勸諫和出師的艱難,從而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體的文學感受。本課應著重於拓寬學生文言素材閱讀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透過反覆誦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重點文言詞句質疑問難,透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進行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教師補充相關背景知識,激發學生對文言素材的理解,培養他們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預習作業:一字一句抄寫《出師表》,翻閱資料結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譯文,對字詞釋義提出疑問;品評文章最後一句話:“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麼?為什麼寫到最後他會臨表涕零,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2.課上提醒學生讀準重點文言詞語的讀音,並在書中標註:

  裨(bì)補闕(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陣和睦

  庶竭駑鈍(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罰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衛 諮諏(zōu) 郭攸(yōu)之 費禕(yī) 夙(sù)夜

  (一)情境匯入

  導語:今天我們來學習《出師表》,在預習這篇課文時,同學們提出疑問:為什麼諸葛亮在表文結尾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個句子來展開理解。

  展示課件“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設計意圖】在預習翻譯的基礎上,引出對關鍵句的解讀,激發學生的思考。

  (二)感知學習

  1. 默讀課文(1~5自然段)諸葛亮“言”了些什麼?

  同學回答問題,大致梳理文意。教師適時落實字詞並板書要點。

  教師引導學生:課文中摘引原句,說清楚諸葛亮所言的主要內容,語言要簡潔明瞭。

  要點:宜開張聖聽;昭平明之理;宮中之事,悉以諮之;營中之事,悉以諮之;親賢臣,遠小人。

  2.請把這幾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麼?

  明確:三個方面的建議:1.廣開言路;2.賞罰公平;3.親賢遠佞。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比較昏庸、容易受身邊佞臣蠱惑的君主,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其中“親賢”更重要,“開張聖聽”是不能只聽身邊小人的讒言,對賢臣更是要“親之信之”,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這些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3.給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針對以上總結的內容,諸葛亮為什麼會涕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諸葛亮的情感。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小組內、班級內討論。

  再讀課文,聯絡補充背景素材,思考、討論、交流。

  1.分析原文語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後的含義)

  2.分析原文語句: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補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劉備建漢;公元222年,孫權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與吳國在猇亭一戰(即《三國演義》“火燒連營三百里”),兵力大損,敗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吳國奪取了荊州大部分地區。

  當時三國的局勢:

  益州豪強及南方夷族發動叛亂。

  魏國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黃河流域,政治、軍事、經濟上佔有明顯優勢。

  吳國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力量比較雄厚。

  3.追問:在此種危急情況下可不可以不出師北伐?

  給出背景材料:白帝託孤。

  劉備:“朕自得丞相,成其帝業,何期智術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羞回成都與丞相相見。今日病已危篤,不得不請丞相托以大事也。”

  劉備:“‘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與卿等中道而別也。”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聯絡原文語句分析: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小結:以上內容和背景可以總結出“出師難”。

  4.諸葛亮的勸諫之難。

  前文我們分析過,蜀漢當時處於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託孤之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師,先不說伐魏能否勝利,大本營的安定就夠讓諸葛亮擔心的,因此在出師之前反覆叮嚀。此時此刻的諸葛亮內心多麼焦慮艱難啊!

  小結:以上內容可以總結出“勸諫難”,再和前面的“出師難”結合起來看,不難體會到諸葛亮在表文結束之時為何會“臨表涕零”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們在《出師表》中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處境艱難,在矛盾中掙扎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對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揮檣櫓就灰飛煙滅的神。

  5.帶著對作者諸葛亮情感的體會,再讀課文。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更好地分析諸葛亮的情感,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引導學生觸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與“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

  (四)總結

  總結寫作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值得借鑑。

  結束語:一個個後來者,讀《出師表》時扼腕嘆息、仰天長嘆或沉默思考。他們中有岳飛,有杜甫,有陸游,有文天祥,他們讀《出師表》就像受到一種莊嚴的召喚。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淨化,帶著這些人以及你對諸葛亮《出師表》的理解,讀熟並齊誦《出師表》。(課件出示:岳飛手書《出師表》和杜甫、陸游、文天祥的詩句)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寫作特點,感受《出師表》和諸葛亮的精神對後世的影響。

  (五)佈置作業

  閱讀批註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自讀課本》七年級下冊)

  【設計意圖】透過閱讀、思考、批註的過程,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形象,培養獨立閱讀,歸納要點、闡述觀點的能力。

《出師表》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瞭解奏表的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設想】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此表用散體寫成(唐宋以後寫表多用駢體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給君王的上書。臣下上書奏事,陳述己見,提出建議,有所諫諍。諸葛亮在出徵時,以深懷託孤之情、肩負丞相重任憂慮國事的心意給後主劉禪進此表,其情其辭自有其特點。“表以陳情”(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疏通文字,懂得詞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礎。教學中要把這個基礎打紮實。

  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用三個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文章的背景。

  2、正音、誦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殂(cú)陛(bì)以塞忠諫(sè)臧否(zāngpǐ)陟(zhì)攸(yōu)禕(yī)以遺陛下(wèi)諮(zī)裨(bì)闕漏(quē)聞達(wèn)頹(tuí)桓(huán)猥(wěi)危難(nàn)夙(sù)駑(nú)攘(rǎng)二十有一年(yòu)彰(zhāng)咎(jiù)諏(zōu)涕(tì)

  四、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六、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熟悉內容。

  2、初步理解並概括各段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了哪些諫言。

  2、練習誦讀。

  〖教學過程〗

  講解文章第1~5段:

  一、第1段

  1、全班齊讀。

  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x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這裡指劉備;“先“,稱已死的人為先,多用於尊長。

  “創業”:指創立統一天下的大業。

  “而”:卻。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吳三國。

  “益州”:漢代州名,現在四川省一帶,當時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漢的益州,因稱蜀為益州。

  “疲弊”:困苦窮乏。

  “誠”:確實,的確。

  “之”:的。

  “秋”:時機,時刻。

  “然”:但是。

  “侍衛”:侍從護衛。

  “於”:在。

  “內”: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誠有志的將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語中停頓。

  “蓋”:連詞,承上文申說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

  “報”:報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於”:及於,給。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臺階。

  “宜”:應當。

  “開張”:開擴。

  “聖聽”:皇帝的聽聞;“聖”,對皇帝的尊稱。

  “以”:而。“光”:光大。

  “遺德”:遺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揚,擴張;“恢”,擴大;“弘”,又作“宏”。

  “氣”:這裡指昂揚的精神狀態。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

  “引喻失義”:說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諫”:忠誠的勸諫。

  3、內容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二、第2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中”:皇宮中,指皇宮中的官員。“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員。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

  “俱為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廷處廷要協同一致;“為”,是。

  “陟”:升進。

  “臧”:善。

  “否”(pǐ):惡。

  “異同”:複詞偏義,意思在“異”上。

  “奸”:邪惡不正。

  “科”:法令。

  “為”:做,行。

  “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

  “論””評判。

  “刑”:處罰。

  “以”:用來。

  “昭”:顯示,表明。

  “平明”:公正明察。

  “理”:治理。

  “偏私”:出於私情,偏袒一方。

  “內外”:內廷外府。

  3、內容: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三、第3、4段

  1、叫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待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

  “侍郎”:或稱黃門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車駕,並充侍衛。

  “良”:賢能。

  “實”:誠實,老實。

  “志慮”:志向心思。

  “是以”:因此。

  “簡拔”:選拔;“簡”,選擇。

  “以”:用,把。

  “遺”:交付,給予。

  “愚”:自稱的謙詞。

  “以”:認為。

  “為”:是。

  “無”:不論。

  “悉”:全,都。

  “以”:拿,把。

  “諮”:徵詢,商量。

  “必”:一定。

  “裨補”:增益補闕。

  “闕”:同“缺”,欠缺,不足。

  “廣益”:使獲得更多的好處;“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為。

  “淑”:善良。

  “均”:公平,公正。

  “曉暢”:明瞭通達,精通。

  “試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試用。

  “於”:在。

  “稱”:稱讚。

  “舉”:推薦。

  “為”:作,擔任。

  “督”:謂大將。

  “營”:軍營。

  “行(háng)陣”:軍隊行列,這裡指軍中將士。

  “所”:處所。

  3、內容: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三、第5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接近。

  “遠”:疏遠,離去。

  “小人”:奸邪無德之人。

  “所以”:……的原因。

  “興隆”:昌盛。

  “傾頹”:衰敗。

  “論”:議論。

  “未嘗”:未曾。

  “痛恨”:極不滿意;“痛”:極,非常;“恨”,遺憾,不滿意。

  “於”:對。

  “桓、靈”:東漢末桓帝、靈帝。他們在位時寵幸宦官外戚,捕殺賢能,朝政x敗。

  “侍中”:指郭攸之、費禕、“尚書”:主管朝廷政事,指陳震。“長(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書、簿籍的官,指張裔。諸葛亮出征,張裔統管丞相府事。

  “參(cān)軍”:官名,參謀軍務,指蔣琬。諸葛亮出征,他和張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

  “悉”:全。

  “貞”:正直。

  “良”:賢能。“死節”:守節義而死。

  “願”:希望。

  “信”:信任。

  “隆”:勢盛。

  “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3、內容: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於、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的諫誡。

  2、練習誦讀。

  3、總結詞語。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稱。

  “躬”:親自。

  “於”:在。

  “苟全”:姑且儲存。

  “亂世”:動盪不安的時代。

  “聞(wèn)達”:顯達或受稱譽;“聞”:名聲;“達”,顯貴。

  “以”:因為。

  “卑鄙”:身份低微,學識鄙陋。

  “猥”: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

  “枉”:屈就,用於別人,含有敬意。

  “屈”:委屈。

  “顧”:拜訪。

  “於”:到。

  “諮”:徵詢。

  “以”:拿。

  “感激”:感動。

  “遂”:於是。

  “許”:應允,答應。

  “以”:用,拿。

  “驅馳”:驅逐賓士,引申為盡力效命之意。

  “值”:遭逢。

  “傾覆”:傾倒覆沒,意為大敗。指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曹操戰敗。

  “際”:時期。

  “危難(nàn)”:危險困難;“難”,禍難。

  “爾來”:自那時以來;“爾”,這,那。

  “有”:用來整數與零數之間。

  “矣”:表示已然。

  3、內容:

  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第7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

  “寄”:委託。

  “以”:把。

  “大事”:重大的事情,這裡指國家政務。

  “以”:這裡表時間界限。

  “夙”:早。

  “恐”:擔心。

  “不”:無,沒有。

  “效”:效果。

  “以”:而,因而。

  “明”:明見。

  “瀘”:水名,今金沙江。

  “不毛”:不生長五穀,意指荒涼之地;“毛”,五穀。

  “兵甲”:武器軍備。

  “獎”:勉勵。

  “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指曹魏統治區。

  “庶”;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

  “竭”:盡。

  “駑鈍”:低能,愚鈍;“駑”,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

  “攘除”:剷除;“攘”,排斥。

  “還於舊都”:回到從前的都城;“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所以”:表所用之物,意為用來……的。

  “報”:報答。

  “而”:表並列。

  “職分”:身任之職所應盡的本分。

  “斟酌”:考慮。

  “損益”:減少增加,指興利除弊。

  “進:”:奉上。

  “盡”:完全。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第8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願”:希望。

  “以”:把。

  “效”:成效。

  “治”:懲處。

  “以”:用,拿。

  “告”:上報。

  “靈”:英靈。

  “興德”:發揚盛德;“興”,興起,興盛。

  “責”:譴責,處罰。

  “慢”;輕忽。

  “彰”:顯明,表明。

  “咎”:罪過,過失。

  “謀”:謀劃。

  “以”:連詞。

  “諏”:詢問。

  “善道”:好辦法。

  “察”:明察。

  “納”:採納。

  “雅言”:正確之言;“雅”,正確。

  “深”:深切。

  “追”:追念。

  “遺詔”:君王臨死前釋出的命令;“遺”,遺留。

  “不勝”;不盡。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四、第9段

  串講: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臨表”:面對奏表。

  “涕”:淚。

  “零”:落。

  “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道:

  1、道路。“中道崩殂”。

  2、辦法。“諮諏善道”。

  遺:

  1、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2、(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為:

  1、是。“俱為一體”。

  2、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3、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論:

  1、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

  1、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2、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行:

  1、實行。“然後施行”。

  2、行為。“性行淑均”。

  3(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益:

  1、益處。“有所廣益”。

  2、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而:

  1、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2、連線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於:

  1、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2、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

  3、對。“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4、到。“還於舊都”。

  以:

  1、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

  2、而。“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3、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4、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5、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後練習。

  〖譯文〗

  先帝建立大業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困苦窮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衛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勸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於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裡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群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嘆,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裡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徵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逢戰敗,在戰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託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託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並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駑鈍之才,剷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於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禕、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徵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

《出師表》教學設計12

  一、對聯匯入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簡要複述《隆中對》一文的內容,注意以下要點

  1、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

  三、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1、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

  2、《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佔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睏乏。於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後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後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本文是上表陳說意見,提出政治主張,所以全文以議論為主。又因諸葛亮對劉備有知遇之恩,要報恩於劉禪,他真誠地輔佐劉禪,希望劉禪能夠支援自己,共同完成劉備生前沒有完成的事業。所以文中又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在議論和敘述中,流露著忠於蜀國、忠於劉備父子的真情實感。

  四、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1、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駑鈍(núdùn)

  裨補闕(bìquē)行陣和睦(háng)夙夜憂嘆(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罰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2、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雅等。應當注意加以分辨。

  五、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惟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六、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透過對當時形勢的分析,提出具體建議。

  (1)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文章起始並不先說出師的事,也不急於提出建議,而是先從分析天下大勢人筆,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指出其有利條件。

  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而“不懈於內”“忘身於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

  (3)提出具體建議。

  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4)這一段中先後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明確:意在激發劉禪竟父之志和啟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從法度方面建議,執法必須嚴明公允,“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1)指出要賞罰公正,內外一體。

  (2)指出要法紀嚴明。

  3、第3、4段從任人方面建議,主要為推薦賢人。

  (1)第3段,宮中(內):

  人物:郭攸之、費諱、董允等。

  特點: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作用: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預計效果:必然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將軍向寵。

  特點: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作用: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預計效果: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4、第5段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勸諫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所在。

  (1)先漢興隆的原因(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2)後漢傾頹的原因(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3)劉備對此有所警惕: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4)推薦賢臣,並希望信任他們,以興復漢室。

  5)小結: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後的歸納。並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於出師後無後顧之憂。

  七、佈置作業熟讀全文。

《出師表》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瞭解作者對後主提的三點建議。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於一體的寫作方法。

  4、瞭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匯入新課。

  《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給劉備之子後主劉禪的一篇奏章。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蜀漢建興(後主劉禪的年號)五年,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統一全國的大業,準備出師北伐。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平時國事事無大小,都取決於諸葛亮。諸葛亮為了消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因此上這篇“表”,希望國內政治清明,後方穩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中的傑作,是一篇使人動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歷來為後人所景仰。陸游曾讚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表,是古代一種文體,是臣下向皇上陳情、請願的一種奏章。

  二、指導閱讀課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駑鈍(núdùn)裨補闕(bìquē)行陣和睦(háng)夙夜憂嘆(sù)崩殂(cú)妄自菲薄(fěi)陟罰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二)、研讀第1、2段。

  1、結合文中註釋閱讀課文,並補充如下注釋:

  疲弊:比喻國家衰弱貧窮。

  秋:引申為關鍵時刻。

  蓋:語首助詞,可譯為“原來”。

  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

  忠諫:忠於皇上的諫言。諫,讀,臣下規勸皇上,向皇上提意見。

  昭:讀,詔示,顯示。

  刑:名詞活用為動詞,用刑,受罰。

  光:名詞活用為動詞,發揚光大。

  臧否: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獎勵懲罰,表揚批評。

  恢弘: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大發揚。

  2、指導分析第1段。

  (1)提問: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諸葛亮向劉禪提的第一條建議是什麼?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2)指導辨析詞的引申義和“以”的連線作用。

  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當“用、把、拿、憑”等意思講,分析“以”作連詞的用法。“開張聖聽”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以”連線目的,可譯為“用”、“用來”。

  “妄自菲薄”結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以”連線結果,可譯為“以致”。

  “以”用作連詞,連線的大多是句子,句與句之間有一種邏輯上的關係,在朗讀時要注意“讀斷”。

  3.指導分析第2段。

  提問:作者在此向劉禪提出的另一條建議是什麼?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賞罰分明

  4、研讀3-5段。

  1)、補充如下注釋: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裝。

  痛恨:痛心,遺憾,要注意與現代漢語的區別。

  所以:表原因連詞,要注意與現代漢語的區別。

  計日而待:時間不長,屈指可數。

  良實: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善良誠實之人。

  親賢臣,遠小人:親,親近;遠,遠離。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闕:通“缺”,缺點。

  2)、作者在此向劉禪提出的第三條建議是什麼?

  “親賢臣,遠小人”

  三、小結第一部分。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是治國方針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臣,遠小人”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還是正確的,可供借鑑。

  四、佈置作業

  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研讀第二部分。

  1、指導朗讀6、7段。

  2、補充如下注釋:

  躬耕:親自耕種。躬,身體,此處是名詞作狀語。

  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庶,讀,連詞,表希望。

  驅馳:本義是策馬前進,此處引申為奔走效勞。

  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託付,動詞活用為名詞,指託付的事情。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3、思考: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物件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

  這兩段主要是追敘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後主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作者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效勞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讀第三部分。

  1、朗讀8、9段。

  2、翻譯第8、9段。

  3、課文第8節對後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後主嚴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點希望希望嚴格要求朝廷諸臣

  向後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寫法上的特點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主要是敘述,無論是議是敘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之以理,寓情於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於敘;第三部分是表決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

  五、全文總結

  本文是奏章,內容是陳述意見,提出政治主張,所以以議論為主。而作者為了使後主知道創業的艱難,勉勵他以先帝為榜樣,在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與追隨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許國的經過。同時在議論和敘事中,處處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很有說服力。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5)開張:古義是擴大,今義是店鋪開業

  (6)痛恨:古義是痛心遺憾,今義是極為憎恨

  (7)卑鄙:古義是低微而卑俗,今義是語言行為惡劣

  (8)感激:古義是感動奮發,今義是深刻的感謝

  (9)涕:古義是眼淚,今義是鼻涕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雅等。

《出師表》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瞭解“表”的文體常識,積累文言知識,背誦全文。

  2、反覆朗讀,理解句意,理解文章內容,瞭解作者的治國主張;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特點。

  3、領會文章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4、品味諫言的語言特點:謹言善諫,情辭懇切。

  5、感受作者對蜀漢的忠誠和崇高的人格美,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背誦全文;理解本文寓情於議(理)、寓情於敘(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作者三條建議的核心;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教學時間:三教時。

  教時安排:第一教時——瞭解寫作背景、作者作品常識及“表”的文體常識,朗讀課文,譯讀課文1—5段。

  第二教時——譯讀課文6—9段、背誦全文。

  第三教時——概括課文內容,探究課文內容,連結中考。

  教學設想:編印學案指導學習;製作PPT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步驟:第一教時:略。

  第二教時:略。

  第三教時

  一、檢查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2、翻譯下列句子。

  二、概括內容,理清思路。

  (一)(1—5)分析形勢,提出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二)(6—7)追述往事,表達真摯情感和堅定決心——“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三)(7—8)歸結責任,臨表拜別。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第一段

  1、內容概括:作者提出三條建議的目的各是什麼?

  2、內容思考:(1)開篇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2)第一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建議的核心是哪條?為什麼?

  (4)文章作者深情地回憶先帝“嘆息痛恨”的情形有什麼意圖?

  (二)第二段

  1、內容概括:(1)概括文中6、7段涉及劉備和諸葛亮的事件有哪些?。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句話中的“此”指哪兩件事?

  (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報先帝”一語與文中6、7段哪兩件事相呼應?

  2、內容思考(1)怎樣理解諸葛亮自述本志和志趣這段的內容?

  (2)追憶白帝城託孤(臨崩寄大事)的作用是什麼?

  (三)第三段

  1、內容概括:作者對自己、賢臣和陛下各自歸結的責任是什麼?

  2、內容思考:諸葛亮在結尾寫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涕零”的原因。其中還包含了諸葛亮心中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話?

  (四)全文探究。

  1、你從文中看出諸葛亮是一位怎樣的賢臣?

  2、文中13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3、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忠”是“愚忠”,他明知後主昏庸無能卻還死心塌地地輔佐,最終沒有完成先帝託付的重任;若能及時廢除後主,取而代之,也許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你是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忠”的?

  四、賞讀品味,總結全文。

  1、領會文章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2、品味諫言的語言特點:謹言善諫,情辭懇切。

  3、總結課文。

  五、練習。

  1、連結中考。

  2、課外練習。(1)完成《基礎訓練》上的本課練習。

  (2)課外練筆:以“千秋諸葛我評說”為題寫段短文。

《出師表》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關於親賢遠佞等建議。

  2、體會諸葛亮在“表”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4、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以中國古代智謀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智慧的化身不計其數……(由學生舉例匯入)

  以學生了解到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傳說中的諸葛亮的事蹟、形象匯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陸游的《書憤》匯入。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 遊 《書憤》)

  二、解題

  1、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劉備三顧茅廬,他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蜀漢政權建立後,任丞相。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主持國家軍政大事。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多次出師伐魏,爭取統一中國。著有《諸葛亮集》。

  2、文體: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背景: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時,寫這個表給劉禪。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

  四、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瞭解大意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第一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 為什麼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觀)

  ⑵ 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主觀)

  ⑶ 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什麼建議?(“開張聖聽”)

  ⑷ 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4、小結:論述當時的嚴峻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提問: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麼建議?如何具體執行?

  4、小結: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 諸葛亮向劉禪舉薦了哪些人?這些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⑵ 舉薦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親賢有什麼好處?

  4、小結:

  諸葛亮向後主薦賢,考慮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 “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代什麼?

  第1句。

  ⑶ “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

  “親賢臣,遠小人”。

  4、小結:從總結歷史教訓中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反覆叮嚀,表明自己推舉賢能,旨在興復漢室。

  五、佈置作業

  1、背誦1~5段,熟讀第6段。

  2、歸納虛詞“而”、“以”的用法和意義

  第三課時

  一、第六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遂許先帝以驅馳:用。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讀,討論。

  ⑴ 表明自己身份的詞語(句子)?

  (“布衣”)

  ⑵ 當時自己的志趣是什麼?

  ⑶ 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麼?

  ⑷ 哪句話高度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4、小結:自敘本志及先帝“三顧茅廬”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 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是什麼?

  ⑵ 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

  ⑶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小結:本段再敘接受先帝“託付”,“夙夜憂嘆”,慘淡經營的苦心。首先追敘白帝城託孤一事,用“臨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著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然後著一“今”字,從追敘往事轉入出師的正題。末了用“報先帝,忠陛下”收結這一層意思,表達了鞠躬盡瘁之情。末句為補筆,再說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強調了郭攸之等人的職責,又一次啟發後主重視親賢納諫。

  三、第八、九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 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還於舊都。”

  ⑵ 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 第二句後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

  “開張聖聽”。

  ⑷ 第九段表達了諸葛亮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明臨行之前百感交集,無限依戀之情。

  4、小結:第八段明確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職責,並突出了對後主本人的勸諫。篇末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體現了諸葛亮最劉氏父子的無限忠誠,但這“涕零”中也隱含著他對國內政局的擔憂,對劉禪能否採納建議,修明內政的擔憂,透露出他複雜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總結歸納

  1、理清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5)分析當前形勢,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並提出三項建議。

  第二部分(6~7)關於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

  第三部分(8~9)歸納全篇主旨。

  2、提問:諸葛亮向劉禪所提建議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明確: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而親賢遠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4、寫作特點:

  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和抒情。

  5、介紹後世有關《出師表》的著名詩句。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文天祥 《正氣歌》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陸游 《感狀》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⑴ 誠宜開張聖聽。

  ⑵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⑶ 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3、查閱有關諸葛亮的資料,結合自己學習《空城計》《出師表》的體會,圍繞“諸葛亮”這個話題,寫一篇小論文或小隨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