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通用20篇)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通用2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魯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密度社會生活》。學生透過學習前三節質量和密度的知識後,對物體的質量這一屬性和物質密度這一特性有所瞭解,並且已經學會了使用天平和量筒來測定物理的質量和體積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方法積累。而這一節課恰是講解密度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理論聯絡實際且應用於生活的實踐性課。為此,我採用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驗性課型。實驗過程中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課題,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識。此外,這節課也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養功能。

  二、學情分析:

  從初三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密度的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透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透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透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從學生掌握知識水平上來看,雖然學習了質量和密度的知識,瞭解了一些常見的測量工具名稱,但在對知識原理的理解程度還不夠深刻,有些測量工具僅是透過多媒體見過其形,沒有真正的去實踐過,有些沒有見過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這一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適應的加以引導教給學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測量資料分析問題的思路,並對實驗操作及結果進行適時分析。

  三、設計理念

  做到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教師在這節課打破教材結構,合理重組內容,使整個課堂既充實、嚴謹,又增強了科學性。教師善於運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用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呈現出情理相濟、動靜相成和諧美。在教師的組織下,全體學生和教師一道積極的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時地對學生進行點評。給獲取成功的同學以祝賀,給遇到困難的同學以指引,給失去信心的同學以支援。

  教師深挖本節課所能體現的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這節實驗活動課的內容就是依靠實驗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常規方法所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利用這些“難題”來啟迪學生思維,幫助其自發學習、自主探究、自行獲解,實驗中發揮一個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養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信心,與此同時,學會與同學共同交流獲取知識。

  四、設計思路:

  1、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密度知識的應用;能運用密度知識鑑別物質,計算物體的質量與體積。

  過程與方法:學會系統地整理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透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量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探究活動中,受到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的薰陶,培養他們創新的精神、實踐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2、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都是利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突出與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組間合作與彙報交流來實現。

  3、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評價、評估,完成本節內容從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得出每一個問題的初步結論,並總結出每個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學習:學生組內合作與集體合作是這一節課呈現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級裡的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與智慧,積思廣儀、眾志成城。合作學習貫穿了教學的始終,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進行影響與滲透。

  4、學法指導

  在進行課程探究前,針對學習未知的方法、沒有接觸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給予適量的方法提示;在進行課題研究時,鼓勵實驗方法的多樣化,對於明顯的思路和操作錯誤及時指導;在課題探究結束後,和學生一起對實驗中的知識與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五、實驗前的準備

  教師根據實驗可能用的器材進行相應的實驗器材準備,並與實驗管理員協調好,上課時一同協助提供學生所需器材。對實驗室中沒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準備,如大塑膠可樂瓶、鉛球、保鮮膜、油漆、木鋸、廢舊的課桌、檯秤等。由於本節內容較多,所以可以進行適當的調課連著下午第四節的活動課進行兩節課較好。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同學們,我們這段時間學習了三個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質量、體積,請問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三者的關係呢?

  生:三者的關係可用一表達式來說明:ρ=m/v

  對於同種物質,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表述給予表揚,同時指出他們所述之處的不足,物質的密度受到狀態的影響。)

  師:我們還學習了測量質量和體積的儀器:天平和量筒。請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時的步驟和注意事項?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幾位同學補充,使表達更完整。)

  師:課下我有幾個問題,請大家幫助我來解決,每個實驗小組都選擇了一個探究課題,採用各種方法進行了探究,然後向同學們進行陳述報告。

  (二)課題選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師依據學情對全班同學進行小組劃分,每組大約十二三個人,全班共劃分為四個小組,然後採用抽籤的形式進行探究課題的選擇。然後小組內進行課題的研討並制定實驗方案,老師巡迴觀察,並適當的進行指導。

  探究課題:

  1、鉛球是鉛做的嗎?

  2、測磚的密度

  3、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4、測量方糖的密度

  (三)實驗探究和彙報

  各組制定完畢探究方案之後,根據方案進行相應的器材選擇,完畢之後,按順序各小組進行實驗方案的彙報並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

  第一組:鉛球是鉛做的嗎?

  學生甲:我們從器材桌上選擇了一個鉛球,上面標的是6斤的鉛球,為了得到精確的資料,我們在課下用檯秤測量了一下,其質量為2.9kg。

  學生乙:(板書)m=2.9kg。

  學生甲:在測量鉛球的體積時,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沒有合適的量筒,於是我們使用了水槽,把鉛球放入水槽中,用燒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沒過鉛球,用貼上紙在此處作一標記。

  學生乙:在學生甲的描述下進行操作。

  學生甲:將鉛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後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達到標記,記下注入的水的體積,即鉛球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V水=V鉛球=0.38L

  學生甲:根據可計算出鉛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鉛=11.3g/cm3。

  學生乙:(板書)ρ球<ρ鉛

  學生甲:透過測量和計算,我們澄清了一個事實,鉛球的基本成分是鐵,而不是鉛做的!請同學們對我們的實驗提出改進意見。

  學生丙:有一種更直接的方法:測量鉛球的體積,利用牆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測出鉛球的直徑d,根據球體的積公式進行計算。

  學生丁:為測量球的體積,我對實驗器材進行了改進。自制量筒,利用直徑足夠大的透明塑膠瓶,去掉頂端較細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貼一張紙條,用標準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內,在紙條上畫出液麵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標記500cm3,將二者之間進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測出鉛球的體積。

  師:大家太棒了!每個同學的想法都非常有創意,讓老師受益匪淺,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組同學再為大家作一次彙報?

  第二組:測磚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探究的課題是:測磚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測量磚的質量m。

  學生乙:(板書)m=60.5g。

  學生甲:用量筒測量磚的體積時,我們發現磚放入水中時,磚具有吸水性,這樣測出來的磚的體積偏大。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水,讓磚頭吸飽水之後,再放入量筒中,測出體積V,由此計算磚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磚=V-V水=60cm3-20cm3=40cm3

  學生甲:也許我們的辦法不是最好的,讓大家提出更巧妙的辦法。

  (學生進行一番激烈的討論,由學生代表發言,對改進的方法進行表述)

  學生丙:磚吸水後會膨脹,同樣體積會變大,為了克服磚的吸水性,我們採取在磚的表面塗層油漆或包一層保鮮膜的方法。

  學生丁:我在想,我們為什麼不測量整塊磚的密度呢?這樣,我們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磚的長、寬、高。計算出整塊磚的體積。

  第三組:測量方糖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測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測出幾塊方糖的質量m,然後除以方糖的個數n,求出一塊方糖的質量。

  (板書)

  學生甲:在測量體積時,我們想到一些方法來克服糖溶於水的問題,如包上保鮮膜等。後來我想起媽媽在沏糖水時,糖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於是我們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來測方糖的體積,實驗中由於一塊方糖體積較小,測量時誤差較大,所以我們測量出幾塊方糖體積,再除以方糖的個數,求出一塊方糖的體積。

  學生乙:(進行操作,板書)V糖水=20mlV=25ml

  學生丙:我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測方糖的體積,糖溶於水,但是糖不溶於油啊,如果我們用油來測體積,就避免了糖溶於水這一問題。

  師: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測方糖的體積,更讓我們有新的思路。

  第四組: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課桌的體積有多大。我們利用密度是物質的特性這一點,採用測樣本的方法,取和課桌一樣的木料來測密度。我們先用檯秤測一張課桌的質量m1,用天平測小木塊的質量m2

  學生乙:(板書)m1=15kgm2=28g

  學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將木塊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讀出體積V2,計算木料的體積V樣本。

  學生乙:(操作並計算)V1=40cm3V2=80cm3

  V樣本=V2-V1=40cm3

  學生丙:在測木塊體積時,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個更便於操作的方法:

  1.用細線將一石塊系在木塊下。

  2.將量筒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

  3.將石塊先浸沒在水中,讀量筒中的示數V2。

  4.將石塊和木塊一起浸沒在水中,讀出量筒中的示數V3。

  5.木塊的體積V=V3-V2。

  (四)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價

  今天我很受感動,從同學們的身上我深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不斷探索勇於克服困難的態度,同時,大家也教會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所收穫。當然大家在實驗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夠規範,例如:膠頭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會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實驗探究使學生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透過它的電流。

  2、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的電壓。

  3、透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理解歐姆定理,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透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用“變數控制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3、嘗試用圖象法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處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注意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教學重點】

  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其表示式、變換式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中,用影象法分析實驗資料和對實驗結果的評估。

  【教學準備】

  電源(乾電池)、開關、導線、定值電阻(5Ω、10Ω、15Ω)、滑動變阻器(20Ω、1Α)、電壓表、電流表、學生實驗報告單(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教學法、分層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類比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及創設情景

  1、播放多媒體課件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教師調節聲音的強弱。

  2、[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是透過什麼方法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學生]:老師是透過旋動音量開關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教師]:你知道為什麼透過旋動音量開關可以改變聲音的強弱嗎?

  [學生]:可能是旋動音量開關改變電流的大小改變了聲音的強弱。

  [教師]:今天我們透過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進行新課

  (一)、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先回憶電流是怎樣產生的?電源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源是提供持續電流的裝置,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教師]:請同學們再回憶電阻的概念。

  [學生]:電阻就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對比水流的大小與落差和阻力的關係猜想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板書]猜想1:“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有關,可能是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猜想2:“電流大小也可能與電阻有關,可能是電阻越小,電流越大。”

  猜想3:“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和電阻都有關,可能是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教師]: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科學探究的下一個環節是什麼?

  [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初步瞭解電路和電路的連線的基礎上來認識電流的概念,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探究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對電流表的使用教材以電流表說明書的形式出現,學生可對照電流表的實物結合說明書來了解電流表的使用,有利於學生的自學,使學生養成在測量儀器使用前閱讀說明書的好習慣。

  透過教材中的“動手做”,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電流表的使用,為後面的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做準備。教材突出了過程與方法、更加註重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持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特點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電路的基礎上來學習電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們可能就聽說過電流,但那種認識是膚淺的,是模糊的,在頭腦中沒有構成知識體系,現在來真正的學習這些內容,他們會懷有極大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滿足他們好動手操作的願望。在學習中使用電學中的重要的測量儀器——電流表學習也會有新鮮感,可讓學生透過閱讀說明書來進行自學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的單位,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透過探究,知道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3、透過關於“電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

  難點

  電流表的使用。

  重、難點突破

  讓學生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過程,透過探究進行理解來突破重點,透過閱讀說明書,討論交流和實際操作等形式來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流表模擬課件、電流表、乾電池若干、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準備

  電流表、小燈泡、乾電池若干、導線若干。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實驗,引入新課

  1、播放一組圖片:手電筒的光亮和汽車前燈的光亮對比

  2、演示實驗:用一節和三節乾電池分別供電的一個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看到了什麼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學生:燈發光的亮暗不同,電路中有了電流,流過它們的電流變化了。

  說明:圖片及演示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樣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的教學理念。

  二、進行新課

  (一)認識電流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電流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關於電流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怎樣來描述電流?電流的單位是什麼?怎樣能測量電流的大小?……

  教師介紹:物理學中用每秒透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荷多少來表示電流的大小。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指出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燈片:常見的電流,使學生對電流的大小有個初步的印象。

  (二)電流的測量

  1、觀察認識電流表

  教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大家桌上擺的儀表就是電流表,請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手中的電流表,看看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交流:①表上有一個標記符號A;②標有“—”、“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標有“+”號、“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因為電流有方向,“+”和“—”接線柱告訴我們:電流應該從哪個接線柱流進電流表或流出電流表。③電流表錶盤上有兩種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兩個量程,分度值分別為0、02A和0、1A。

  教師補充電流表的符號。

  說明:認識電流表是正確使用電流表的前提。從觀察開始來讓學生接觸一個新的儀表,比直接講解怎樣把電流表連入電路要來得緩和,學生在心理上不會感到突然,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認識上有充分的準備,又可以為後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2、電流表的使用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電流表的說明書,來了解一下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流。

  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電流表說明書,結合實物來了解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學生敘述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實驗前要檢查指標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有偏差,需調零。

  ②電流表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

  ③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來。

  ④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試觸法確定量程的選擇。注意:絕不允許將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上!

  教師演示試觸現象,學生觀察電流表指標擺動情況。

  說明:使學生理解為什麼要試觸,清楚違反以上規則造成的危害,對此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進行讀數練習(用電流表模擬課件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讀數並說明是如何讀數的。

  (三)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動手做”活動:測量透過燈泡的電流值。

  教師強調:

  (1)要遵守科學規則,即電流表連線電路時要遵循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2)連線電路時,開關是斷開的,檢查無誤後再閉合開關。

  學生先畫出電路圖,再根據電路圖把電流表連入電路,測量電流。

  交流、評價

  1、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談談收穫和體會。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探究磁鐵的有關性質。

  2.認識不同形狀的磁鐵。

  3.知道磁鐵的一些基本性質。

  4.知道磁鐵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重點:

  磁鐵的一些特徵

  三、教學重難點

  學生獨立探究,發現磁鐵的性質。

  四、教學準備:

  各種形狀的磁鐵、回形針、針、線、水彩筆、卡紙。

  研究磁鐵

  一、各種形狀的磁鐵

  二、磁鐵的性質: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教學反思

  一開始,我就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科學學習活動。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指導者、參與者。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我直接教給學生實驗步驟,讓他們主動去實驗,引導他們自主開展探究活動。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作用,調動他們的思維,保持他們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課堂呈現出這樣幾點問題:

  1、學生探究的意識不濃烈,在“玩”磁鐵的時候很不關注現象,沒有從現象有意識的去思考磁鐵有可能存在的性質。

  2、學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學素養較高的學生會想著用多種方法去探究性質,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應用了一種方法後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法。有的學生方法應用也不妥當,拿著磁鐵在做拼圖遊戲,一點也沒考慮到這種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鐵的性質。

  3、以小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組成員間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為科學課程的教師,應該悉心地鑽研教材,靈活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掌握好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動態。爭取讓每節課成為成功課,不留有遺憾。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槓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裡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並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二、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於“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透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裡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例項,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例項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接下來看老師這裡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槓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槓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麼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

  透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麼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裡規定,功等於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透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資料,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並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佈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後小結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6

  知識目標:瞭解物理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品德目標: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難點: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物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浮力的應用:古希臘的教學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並發現了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規律,並寫了<<浮體論>>正因如此,才發明了潛水艇和母艦。此外,阿基米德發現槓桿、滑輪等機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他說一句名言世”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能移動地球。

  2、電磁波:科學家發現了“電”和“磁”的性質和變化規律。於是各種各樣的電器才應運而生。電磁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跑得跟光一樣快的物質。

  3、牛頓從蘋果落地現象,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了這一發現,人類才開始認識到了宇宙、天體的運動和變化,並製造出各種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現象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實驗

  現象:沙子被提起

  2、紙託水

  現象:水不流

  3、瓶吞雞蛋實驗

  現象:雞蛋會掉入瓶中

  4、試管上升實驗

  現象:水流出小試管上升

  三、小結本課

  四、作業:課後完成學習活動卡第三頁A、B、C、D、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是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緊密。壓強是力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與壓強相關的物理現象較為熟悉,但壓強的概念學生還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和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2.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壓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②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

  ③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透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資料,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探究性物理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樂於探索、勇於探究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

  壓強的概念統領全章、貫穿全章,因此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建立。

  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如何透過概括實驗結論得出壓強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關鍵:實驗的成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壓力效果的實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4.教學媒體:圖片及多媒體課件。

  二、學情分析:

  由於八年級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意識,學生完全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絕大多數學生能從教師設定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會對獲得的資訊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

  三、教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啟發引導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方法,並且能按照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出結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法

  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的學法主要有觀察法、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自學法等。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透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獲得對壓強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設計理念

  本節設計總體思路是從有關壓強的生活情景引入壓強課題,透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感受壓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壓強概念,並用所學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壓強應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六、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硬體和相關課件準備

  採用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使教學聲圖並茂視聽並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實驗器材準備:海棉、橡皮泥、肥皂、氣球、磚兩塊、一隻削好的鉛筆、廢舊玻璃輸液瓶、水等。(盆盆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讓土器材成為實驗教學的生力軍)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拿出一海綿,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壓,提問: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投影展示圖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對地面的壓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卻陷入不多,兩者產生的效果不同,壓力作用效果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回顧:瓶子放在海綿上使物體發生形變,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觀察圖片,並引發對此現象的思考。

  二、認識壓力

  演示小實驗:

  向下按海綿;將鋼尺一端搭在講桌上,另一端懸空,向下壓懸空部分,讓學生觀察形變,描述力的方向。

  學生觀察現象,初步理解壓力的概念。

  總結:例子中的物體都受到了壓力。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三、認識壓強

  1.探究主題的引入

  教師提出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針對教師的設問積極猜想:可能與施加的壓力有關;與接觸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等等。

  抓住學生猜想中含有科學成分的部分,給予引導,逐步逼近主題。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的

  1、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滑輪,知道滑輪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二個、鐵架臺、細繩、鉤碼、測力計。

  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一套。大滑輪一個、粗麻繩二根(組裝動滑輪、拔河用)。掛圖或幻燈片三張(旗杆上定滑輪圖;吊車上定滑輪、動滑輪圖;滑輪組示意圖)。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談話:你知道旗杆上有個什麼裝置,能幫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及種類

  (1)講解:

  安裝在旗杆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

  (出示滑輪、講解)

  滑輪也是一種簡單機械。(板書課題)

  滑輪有二種,(出示滑輪組示意圖)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輪叫定滑輪。

  不固定被套在槽裡的繩子拉著,與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提問,你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滑輪?

  2、指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作用

  (1)討論:你認為旗杆頂上的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2)實驗1(定滑輪不省力)。

  ①演示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②學生分組實驗(繩子兩端各掛鉤碼)

  ③學生裝彙報實驗結果。(繩子兩端各掛1個鉤碼,保持平衡)

  ④討論:說明什麼?(說明不省力,也不費力)

  (3)討論

  談話:既然定滑輪沒有省力的作用,那麼高高的旗杆頂上安裝它必然會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麼?(分組討論後彙報)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師小結:

  透過以上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知道定滑輪雖然沒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變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動滑輪的作用

  (1)討論:動滑輪有什麼作用?(教師希望學生能提出動滑輪工作不方便,動滑輪能省力。)

  (2)演示實驗(遊戲:拔河)。

  (在牆上固定繩子的一端,組裝動滑輪讓一名弱小同學,利用動滑輪作用與一名有力同學拔河,弱小同學勝。)

  (去掉動滑輪裝置拔河弱小同學敗)

  遊戲後教師質疑:這是為什麼呢?

  (3)實驗2(動滑輪省力)。

  ①分組測量提起一個鉤碼和一個滑輪時所用的力。

  測量後學生彙報,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②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組裝獨立操作。)

  ③彙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④討論:透過以上研究你認為動滑輪有哪些作用?(動滑輪有省力的作用)

  4、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1)透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填出課本P48結論)。

  (2)討論:定滑輪、動滑輪各有什麼優點?各有什麼缺點?

  怎樣使用才能把兩種滑輪的優點結合起來既省力又方便?

  (3)分組實驗:學生獨立組裝滑輪組實驗。

  (用鉤碼實驗時教師要注意動滑

  (4)教師小結:把定滑輪及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叫滑輪組。滑輪組就可以發揮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優點。

  (學生填寫P49結論)

  (三)鞏固

  提問:吊車上都用了哪種滑輪?它有什麼作用?(出示吊車圖)

  (四)佈置作業

  觀察你的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9

  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則和公式等)是物理現象、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必然趨勢及其本質聯絡的反映,它是中學物理基礎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物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樞紐。物理規律的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新課標強調的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搞好規律教學呢?本人自參加工作十幾年以來一直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對物理規律的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現總結如下:

  一、瞭解物理規律的型別

  物理規律可分為三種類型:

  1.實驗規律

  物理學中的絕大多數規律,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透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實驗規律。如歐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等都屬於這一類。

  2.理想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是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如果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理想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是以已知的事實為根據,透過推理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規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經過科學推理而發現的。

  二、物理規律教學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規律的教學工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規律本身,還要對規律的建立過程、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進行深入瞭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應用規律來解決具體問題。為此,對不同的物理規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面分別對以上三類規律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1.實驗規律的教學方法

  在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物理實驗既是歸納物理規律、產生物理假說的實驗基礎,也是驗證物理預言和物理假設的主要依據。觀察和實驗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認識物理規律的基礎,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具體方法大致的以下幾種:

  (1)由日常經驗或實驗結果進行直接歸納得出結論。如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曬衣服的體會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透過演示實驗得到的等。

  (2)先從實驗結果或從對例項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透過實驗尋求嚴格的定量關係,得出定量化的結論。如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我先透過演示實驗:底部和側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裝滿水,觀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顯,讓學生知道液體壓強跟深度有關,再進一步實驗研究得到它們成正比的定量關係。

  (3)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或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猜想,然後透過實驗來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並思考兩個實驗事實:

  1.燈泡熱的發光,而與之相連的導線確察覺不到發熱,這說明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麼有關?

  2.同樣的導線,在併入用電器很多時,就會察覺到導線發熱,這又說明了什麼?然後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進行實驗驗證。

  2.理想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想規律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透過合理推理至理想情況而總結出的物理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實驗,發現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車滑得越遠。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沒有摩擦阻力的情況下,小車則將永遠運動下去,且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從而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論規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規律經過推導,得出的新的物理規律。因此,在理論規律教學中應採用“理論推導法”。如物體的浮沉條件由F浮與G的關係可推出ρ物與ρ液的關係。

  無論是採用哪種方法,最後都要在探索的基礎上,得到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

  三、物理規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排除學習規律的思維障礙

  《新課標》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習,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已經在原有感情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消極的思維定勢,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活常識的干擾。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這些觀念,有的看似正確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錯誤的,那些錯誤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學生正確理解物理規律起著嚴重的干擾作用。例如,在運動和力的關係上,看到有馬拉車車才向前運動,有人推桌子桌子才會移動的生活現象,學生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能運動的;對於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的問題,看到鐵塊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認為只有浮在液麵上的物體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對於物理規律的教學,首先要消除學習過程中有些錯的生活。觀念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設計可直觀的實驗對錯誤觀念進行排除。

  第二,數學知識的干擾。例如,初中物理電學中歐姆定律的數學表示式I=U/R,變形為R=U/I,從純數學的角度考慮,得出導體的電阻與加在它兩端電壓成正比,與透過它的電流成反比等一類錯誤的理解,再如力學中密度的數學表示式ρ=m/v,學生也誤認為物質的密度與它的質量成正比,與它的體積成反比。類似的錯誤在於學生用純數學的觀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規律和思考處理物理問題,而忽視了它們的本質,造成對物理知識的錯誤理解。

  2、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規律的物理意義,防止死記硬背

  (1)準確呈現物理規律的內容

  物理規律的語言陳述十分精煉和準確,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學中,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要準確,而且對一些關鍵字詞應加以突出,給予適當的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的注意和正確理解,並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聯絡.如如牛頓第一定律中“一切物體”是泛指任何物體,“不受力”是條件,“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中的“或”字理解是關鍵,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可這樣理解:一切物體在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仍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要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物理規律的數學表示式,如上面提到的對密度的數學表示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認識物理規律中各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如對液體壓強公式P=ρgh,要特別強調“h”的意義:h是到液麵的豎直距離。

  (4)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如歐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時性;

  (5)要引導學生總結物理規律間的相互聯絡,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規律。如焦耳定律公式與電功公式間的聯絡與區別;計算液體壓強和壓力時,要先由公式P=ρgh計算壓強,再由F=PS計算壓力,注意液體的壓力不一定等於液體的重力。

  四、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1.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題的作用就是示範性,透過對例題的分析,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與步驟,引導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生學完密度這一節後,可以出這樣一題“用密度知識鑑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製的”,透過測量鉛球的質量和體積,求出鉛球的密度,再與純鉛的密度比較後進行判斷,得出結論。可以各設計一個典型例題,指導學生運用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強化訓練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對於重點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會靈活運用,因為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於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初中階段,雖然不要求學生解某些複雜問題,但是,也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地說理和表達能力以及手腦並用獨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為此可精心挑選習題,讓學生透過適量訓練,在實踐中總結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從而達到提高運用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注意習題要少而精,不搞題海戰術.

  五、適時組織測驗,檢查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時、定期組織物理測驗,是檢查物理規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物理規律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不斷總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能做到舉一反三。

  綜上,是我對物理規律教學探索的一些體會。教學是一門創造性藝術,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敢於嘗試,大膽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規律的教學水平。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0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物理學這一門自然科學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物理學知識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透過“動手動腦學物理”,學生們已對進一步學習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我本著“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這一思想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想學物理到熱愛物理。現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更深入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具體教學內容有

  第六章 電壓電阻

  本章是學習電學知識、掌握歐姆定律的基礎。學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電學知識後才能再進行以後的學習。

  1、能連線簡單的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採用簡單串聯或並聯電路的例項;

  2、會使用電壓表;

  第七章 歐姆定律

  本章是電學中的一個重要定律,在初中電學中處於核心地位,既是後面學習“電功率”的基礎,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電學知識的基礎。

  1.透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

  2.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3.瞭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八章 電功率

  本章在學習了歐姆定律的基礎上,把對電學的研究拓展到電能和電功率。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計算。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3.知道在電流一定時,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4.瞭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九章 電與磁

  本章主要講述磁現象、電流的磁場、電磁鐵及其應用、電動機、電磁感應及其應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能用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

  2.透過實驗,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

  3.透過實驗,瞭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及磁場的方向都有關係

  4.透過實驗,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第十章 資訊的傳遞

  本章主要講述了電磁波及資訊的傳遞。

  1.知道光是電磁波。知道電磁波的傳播速度;

  2.瞭解電磁波的應用及其對人類社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3.能舉例說明電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學生基本情況。

  八年級學生參差不齊,尖子生少,學困生多,兩極分化突出,上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夠靈活,這需要教師在教法和學生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的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做好隨堂探究實驗,儘量進行直觀教學。

  2、加強概念規律教學,訓練學生對知識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輔優轉差”工作。

  4、滲透目的教育,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興趣。

  5、結合教學實際狠抓“雙基”,全面提高,重點輔優,全面發展。

  五、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週數日期內容

  第1周2.28----3.3電壓(1)探究串、並聯電路電壓的規律(1)

  第2周3.4----3.10電阻(1)變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電阻上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1)歐姆定律及應用(1)

  第4周3.18----3.24測量小燈炮的電阻(1)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1)

  第5周3.25----3.31電能(1)電功率(1)

  第6周4.1----4.7電功率(1)測量小燈炮的電功率(1)

  第7周4.8----4.11電與熱(1)電功率與安全用電(1)

  第8周4.15----4.21生活用電常識(2)

  第9周4.22----4.28磁現象(1)磁場(1)

  第10周4.29----5.4電生磁(1)電磁鐵(1)

  第11周5.6----5.12電磁繼電器揚聲器(1)電動機(1)

  第12周5.13----5.19磁生電(2)

  第13周5.20----5.26現代順風耳—電話(1)電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廣播電視和行動通訊(1)

  第15周6.3----6.9越來越寬的資訊之路(1)

  第16周6.10----6.16複習和總結(2)

  第17周6.17----6.23複習和總結(2)

  第18周6.24----6.26複習和總結(2)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中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並注重多種方式進行科學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結合教學內容,將公式P=I2R的呈現做了處理,用閱讀探究的方式出臺,並以“探究卷”為橋,完成本次課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與處理】

  “電和熱”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的主體內容是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與電阻成正比。編者的實施建議是根據生活現象發現問題,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結論,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中,體現從生活走得物理──再從物理走進社會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尊重編者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環節:開啟探究之門。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電爐子、電餅鐺通電時發生的現象,並說出啟示,提出問題。

  第二環節:探究與發現。

  透過實驗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電阻的定性關係;再透過閱讀探究;電熱功率P與導體的R及透過的電流I之間的關係式。

  第三環節:應用與創新。

  用結論解答課前實驗現象,繼而再觀察多媒體的兩個演示實驗,根據結論判斷實驗現象,並加以解釋,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第四環節:拓展與延伸。

  讓學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意見。並對課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個變數電流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即對於同一個用電器熱功率P與電流I的關係探究,使課堂得以延伸……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具有熱效應,知道在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2.透過實驗,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係。

  3.領悟從生活走進物理,將物理應用於生活這一課改基本理念。

  【教學準備】

  電池組、帶蠟油的鉛筆芯、帶蠟油的銅絲、導線、“探究卷”、。

  重點: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難點:P=I2R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做好探究實驗,認識現象。

  【教學過程】

  一、匯入(5分鐘)

  師語:請同學觀察通電的電爐子和電餅鐺,回答它們工作時能的轉化。

  學生:電能轉化成熱能。

  師語:請仔細觀察,談談你的“發現”,並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1.電阻絲很快地發紅,電餅鐺也很快地熱起來,而與之相連的導線卻不太熱。

  2.為什麼電阻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幾乎不熱。

  (若學生沒有“發現”,則提示用手觸控電餅擋、導線,“發現”問題。)

  師語:結合2引思:探究課題──在電流相同時,電流透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與電阻有什麼關係?

  (“匯入”中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與發現(15分鐘)

  1.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的關係。

  過程:學生根據所給器材操作(參考裝置圖如下)。

  學生:根據銅絲和鉛筆芯上的蠟油熔化的快慢,推斷出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熱功率P與電阻R的定性關係。

  發現小結:在電流相同時,電阻越大,產生的熱功率越大。

  2.閱讀與探究。

  目的:瞭解電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

  過程: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並分析資料,得出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式。(附閱讀卷)

  小結關係式:P=I2R

  師再引導:由P=UI、U=IR推導P=I2R,根據關係式,用語言描述熱功率P與電阻R的關係。

  探究結論: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為熱的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此教學目的,一是放手讓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突破P=I2R這一教學難點;二是學會閱讀探究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2分鐘)

  目的:用剛剛得到的結論去解釋開課的實驗現象。

  (教師給出提示語,學生填相關知識)

  1.過程:以探究卷形式學生解答實驗現象。

  師:多媒體大螢幕演示實驗。

  師:應用結論指出實驗出現的現象,並加以解釋。

  2.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師語:請你回憶一下,生活中和許多產業中,哪些場合用到了電熱器,請說出兩個場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聯想。

  師語:利用電熱器加熱時,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哪些場合用電器通電時發熱,但我們並不希望它們發熱?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問題,關於這兩方面,你有那麼改進意見。

  生:交流、評估,教師做總結性發言。

  (教師贈語:科學靠我們發現、探究、改進──科學永無止境。)

  (此環節教學目的有三,一是培養學生聯想、解決問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評估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另一種探究思維程式:透過閱讀得出結論→根據結論解釋某些現象→再將這結論應用於生活中→將問題做創造性改進、發展。)

  四、小結與延伸(5分鐘)

  1.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結構。

  2.透過多媒體給出生活中電熱危害的例項,學生課後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辦法;課後設計實驗探究電熱功率P與電流I之間的關係,要求說出所需要的物品,並畫出電路圖。

  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2

  一、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特點

  (一)重視基礎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學設計當中,教師需要從實際生活出發,然後逐漸融入物理教學當中去,然後再從課堂走向實際問問題。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也要看重學生對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識核心體系的建立。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和創新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他們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慾望,在強調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能得到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體現時代性

  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學應當更加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觀念的融入,強調知識的前沿性。同時要適當融入一些國家的科技發展內容,重視物理知識教學與現代物理之間的發展結合,從而為學生的日後發展和能力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三)反映選擇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認知特點和生活環境等影響因素,要精心為他們設計教學方案,促使方案更加豐富,能凸顯出教學特點,儘量讓學生接觸到更多他們沒有接觸過的內容,從而促使學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發展空間。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當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首先,教師在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應當明確教學的任務和知識體系,不能完全按照課本要求來進行教學設計,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學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目標。全面採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從而促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其產生的社會價值。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教師對此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層次和認知水平來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具有創新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從而為學生價值觀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應當體現出因地制宜的原則。要分析學生主體的區域特點,積極利用好當地的資源來進行知識補充和教學開展,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二)激發學生興趣

  對於初中階段的教學來說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了足夠的興趣,他們才能在學習中更加主動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達到知識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為學生創造一個公平、民主的學習環境,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設定出適當的探究性題目內容,並在課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時間,讓學生能進行知識交流和學習,同時也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建議和想法,並給予適當評價。要將當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全面記錄下來,以便於為學生制定接下來的教學計劃。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尊重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看法和思想,儘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促使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師要利用物理實驗現象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物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學設定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是多方面的,當中既要體現出教師對教學主體活動的指導,同時也要體現出教學活動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其中。教師針對教學主體的活動開展,當前應當強調當中的針對性,並且要保證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其中。在教學設計中則應當以學生的基礎能力和生活經驗作為基礎,以實踐案例的方法來代替傳統的說教手段,要求教師掌握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課堂的多樣化發展。同時,作為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情況來設計出可見性比較強的教學計劃,要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改進,彌補教學當中的錯誤問題,促使教學設計能夠得到適當的延展。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學生的態度調動,只有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學實施。對此,教師可以使用現代多媒體進行教學,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總之要保證教學設計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更多的學生願意投入中。

  (四)引導學生探究和感受

  現代社會中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不同之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當然學習當中的基礎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只有透過探究和實驗的方式才能讓學生更加直接地瞭解到知識本質所在,從而提升自身經驗。創新不是實驗結果相同的不同實驗方法應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給創新一個更高的期望。只有學生有了對知識學習的新認識,他們才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學設計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發他們物理學習動力的關鍵所在,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學習的意義,從而找到學習的樂趣。

  (五)積極展開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成績的評價,而且是對學生的潛能進行開發的一個過程。學習評價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查學習成績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為了改變當前的評價現狀,作為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要在評價中重視人性化,從而促使學生的價值觀念能得到進一步的培養。此外,教師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養,採取自評、互評等方式來讓學生對自我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全人格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同時也要從環境、氛圍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透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組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4

  【設計思想】

  本設計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民主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中透過引導學生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透過實驗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觀察法、探討法、演示實驗法、訓練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物理》(滬科版)八年級第八章第一節壓強第136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論證、概括出規律性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體會到客觀規律的可認識性和有效的利用規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研究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學情與教材分析】

  1.學情分析

  對於初中二年級的農村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這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好勝心理特點,且大多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學習積極性高,平時由於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需要,使學生對物理有興趣,學習有信心,且課堂氣氛好,師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壓強的概念是貫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後三節的基礎,教材的編寫採用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路.壓力和壓強的概念及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用壓強知識解釋和解決問題和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最後概括出規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圖釘、方磚、泡沫塑膠、水果刀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教師提問:

  1.大家見過怎樣用斧子砍樹嗎?是用斧刃砍,還是斧背?為什麼? 2.同學們觀察過自己的書包帶子嗎?覺得寬頻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麼?請大家拿出你們的三角板,按書中圖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麼不同,知道是為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前面我們學過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力——壓力

  對於壓力我們分析一下,我們知道壓是個動詞那麼那我同學來給我們演示一下壓這個動作。請同學演示自己據一些例子

  請畫出在下面四種情況下支援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重力與壓力的區別?以放在物理課桌上的課本為例。

  分析歸納:

  課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桌面受到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課本。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壓力的方向是垂直於接觸面的。

  1.感受壓力的效果。

  2.實驗探究

  發給每桌一個圖釘,請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地夾著圖釘,感受一下,為什麼兩個手指的感覺不相同呢?

  舉例:為什麼人在雪地上行走時腳容易陷進積雪中,而穿上寬寬大大的滑雪板時不僅不會陷進雪裡,還能在雪地上滑行?

  1.壓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情預設:學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做好引導工作,為引入演示實驗做好鋪墊。)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或猜想還與其他什麼因素有關。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兩個因素有關。所以,用控制變數法,控制受力面積相同,研究壓力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再控制壓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積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

  選用器材:兩塊磚和一泡塑膠。

  設計意圖:把兩塊磚和一塊磚分別放在泡沫塑膠上所產生的壓力大小不同,但把兩塊磚疊起來平放與一塊磚平放的受力面積相同,因此,可以比較出壓力的大小對壓力效果的影響;把同一塊磚平放與立放能保證壓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

  參照課本實驗。

  (1)把一塊磚平放在泡沫塑膠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2)把兩塊磚疊放在泡沫塑膠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塊磚豎放在泡沫塑膠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證據: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b)受到的壓力大,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圖(c)的受力面積小,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分析論證: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計算

  3.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壓強的計算公式為:P=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壓強的單位是由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單位組成的複合單位,寫作“N/m”,物理學中稱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單位;我們把三粒芝麻壓成粉,均勻地分佈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約為1Pa。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資訊窗”,讓學生對帕斯卡有所瞭解。

  【知識連結】

  帕斯卡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1623年6月19日生於法國克萊蒙費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於巴黎,享年39歲。

  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流體力學、靜力學和大氣壓強的研究。

  托里拆利實驗的訊息傳到法國後,引起了帕斯卡的極大興趣,在1646年10月,他幾次重複了托里拆利的實驗,均獲成功。1646-1647年,他準備了幾根長度約12m的各種形狀的玻璃管,把它們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別用水和葡萄酒做實驗,帕斯卡根據這次實驗的結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關於真空的新實驗》一書中指出,管內出現的空隙確實是真空。

  帕斯卡還做過大氣壓隨高度變化和虹吸現象的實驗。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讓他的內弟佩裡埃把氣壓計帶到克萊蒙附近高約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進行實驗,看出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山頂比山腳的水銀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聖傑克塔頂做過同樣的實驗。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論證和大氣壓強聯絡起來,進而把兩者放在更為一般的“流體平衡”理論中來加以闡述,說山頂實驗使他“親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輕的流體——空氣和最得的流體——水銀之間的平衡。”

  實際應用:比較坦克與圖釘所產生的壓強。

  例題:一輛質量為12t的坦克,每條履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m2;一顆圖釘尖的面積是0.05mm,手指對圖釘帽的壓力是20N。試比較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與圖釘尖對牆的壓強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質量m=12×103kg,履帶面積S1=1.5m2,圖釘所受壓力F2=20N,面積S2=0.05mm2。

  求: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和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並比較其大小。

  解:坦克對地面的壓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積:S1=1.5m2×2=3m2.

  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3.93×10Pa。

  圖釘尖對牆的壓力:F2=20N。

  牆的受力面積:S2=0.05mm2=5×10-8m2。

  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4×108 Pa。

  比較可知,圖釘雖小,但是它對牆面的壓強卻遠大於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設計意圖:透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壓強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交流與討論:

  估算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行走時和站立時的壓強一樣嗎?如何估算每隻腳的面積?

  採用的方法:割補法測面積。

  根據質量計算重力,得到人對地面的壓力,代入公式P=FS進行計算。

  4.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增大壓強?怎樣才能減小壓強?

  分析歸納: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

  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應用:

  (1)把兩個核桃同時放在一隻手上捏,由於兩個核桃互相擠壓,其接觸面積非常小,產生的壓強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壓開。

  (2)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它的科學道理是什麼?

  答: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的應用:釘子、箭頭、刺刀、長矛等。

  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的應用:建築物的地基、載重汽車的輪子比普通汽車的輪子多、學生的書包做成雙肩背且揹帶做得比較寬。

  三、課堂小結。

  1、基礎知識。

  (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相互接觸,並相互擠壓的那部分面積叫受力面積。

  (3)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公式:P=FS,單位:Pa。

  2、研究方法。

  透過猜想、分析、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分析論證得出壓強的規律。

  四、課堂反饋。

  1、推土機對地面的壓力也很大,為什麼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透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往地裡打樁,為什麼要把樁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3.書包的揹帶為什麼要做得很寬?(答案: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

  4.將邊長為3dm的立方體銅塊放在上表面面積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鐵塊上。求鐵塊上表面受到銅塊的壓強是多少?(銅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積是解決本題的關鍵,銅塊的底面積900cm2,大於支援面的面積100cm,所以受力面積是100cm。(答案略)

  【設計思路】

  1.本節從學生常見的但沒有思考過的現象引入新課,意圖引起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再介紹壓強的鋪墊重點知識壓力,透過對四個圖例的分析來理解壓力的的概念;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用演示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為了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壓強的概念;之後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並口頭解釋壓強現象,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突出物理學是描述自然現象,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學科。

  2.在教學過程中總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透過演示實驗的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的樂趣,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

  3.本節課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培養了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透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5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物理學這一門自然科學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物理學知識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透過“動手動腦學物理”,學生們已對進一步學習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我本著“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這一思想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想學物理到熱愛物理。現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更深入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具體教學內容有

  第六章 電壓電阻

  本章是學習電學知識、掌握歐姆定律的基礎。學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電學知識後才能再進行以後的學習。

  1、能連線簡單的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採用簡單串聯或並聯電路的例項;

  2、會使用電壓表;

  第七章 歐姆定律

  本章是電學中的一個重要定律,在初中電學中處於核心地位,既是後面學習“電功率”的基礎,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電學知識的基礎。

  1.透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

  2.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3.瞭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八章 電功率

  本章在學習了歐姆定律的基礎上,把對電學的研究拓展到電能和電功率。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計算。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3.知道在電流一定時,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4.瞭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九章 電與磁

  本章主要講述磁現象、電流的磁場、電磁鐵及其應用、電動機、電磁感應及其應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能用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

  2.透過實驗,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

  3.透過實驗,瞭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及磁場的方向都有關係

  4.透過實驗,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第十章 資訊的傳遞

  本章主要講述了電磁波及資訊的傳遞。

  1.知道光是電磁波。知道電磁波的傳播速度;

  2.瞭解電磁波的應用及其對人類社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3.能舉例說明電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學生基本情況。

  八年級學生參差不齊,尖子生少,學困生多,兩極分化突出,上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夠靈活,這需要教師在教法和學生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的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做好隨堂探究實驗,儘量進行直觀教學。

  2、加強概念規律教學,訓練學生對知識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輔優轉差”工作。

  4、滲透目的教育,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興趣。

  5、結合教學實際狠抓“雙基”,全面提高,重點輔優,全面發展。

  五、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週數日期內容

  第1周2.28----3.3電壓(1)探究串、並聯電路電壓的規律(1)

  第2周3.4----3.10電阻(1)變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電阻上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1)歐姆定律及應用(1)

  第4周3.18----3.24測量小燈炮的電阻(1)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1)

  第5周3.25----3.31電能(1)電功率(1)

  第6周4.1----4.7電功率(1)測量小燈炮的電功率(1)

  第7周4.8----4.11電與熱(1)電功率與安全用電(1)

  第8周4.15----4.21生活用電常識(2)

  第9周4.22----4.28磁現象(1)磁場(1)

  第10周4.29----5.4電生磁(1)電磁鐵(1)

  第11周5.6----5.12電磁繼電器揚聲器(1)電動機(1)

  第12周5.13----5.19磁生電(2)

  第13周5.20----5.26現代順風耳—電話(1)電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廣播電視和行動通訊(1)

  第15周6.3----6.9越來越寬的資訊之路(1)

  第16周6.10----6.16複習和總結(2)

  第17周6.17----6.23複習和總結(2)

  第18周6.24----6.26複習和總結(2)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②透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係。

  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透過聯絡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②透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與實驗演示,師生互動理解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XX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麼?

  板書:功

  二、新課教學

  1

  (一)物理學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裡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教材插圖

  師:兩組實驗中,分別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生:觀察並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並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槓鈴不動)生:

  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

  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

  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麼?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揹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二)功的計算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投影:

  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

  2

  相比有什麼關係?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 1J=1N·m關於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投影反饋練習題:

  1、推鉛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麼能省功呢?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槓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麼?怎麼得到?透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透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資料?最簡便的方法是什麼?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後,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3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佈置作業

  P107動手動腦學物理1 2 3 4 5板書設計

  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教學反思

  1、“功”的含義很多,有“貢獻”的意思,還有“成效”的意思。力學裡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功”新概念引入,學生比較難理解。

  2、在力學中功的概念是怎麼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區分日常功的認識和物理學中功的概念。

  3、功的計算,和日常功的計算的差別認識,是難點。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7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體驗,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發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課處於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二章第四節。本章整體學習能量知識,前面學習了《機械能》、《內能》。這一節是將機械能與內能進行結合,學習兩種能量的轉化及生活應用。同時本節也是對改變內能的方式的補充,所以學好前三節知識是前提,學好本節知識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透過探究實驗,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2、透過影片瞭解熱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衝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過程方法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提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瞭解內能的利用在社會發展的意義

  2、透過探索性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重點為: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難點是:透過觀察、分析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例項,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不會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問題臺階,幫助學生逐步透過現象分析到本質。在對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情況分析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時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能減小)透過實驗歸類,進行突破。對熱機的工作原理這個重難點突破方法上,我採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刺激:有影片、有自主學習課本、有問題引導合作討論、有模具針對點觀察(曲軸的轉動情況)。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機能來主動學習。

  5、教法設計:

  實驗探究法、影片輔助法、指導讀書法、問題引導法。運用實驗探究法能更好的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影片輔助法把不容易展現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給學生,彌補了模具小、可視性差的缺陷。指導讀書法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課本時教師透過問題引導,使自主學習更具指向性,目標性更強。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透過針對點專門突破講解。

  6、學法設計: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限度的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自己解決。

  二、教學準備:利用鐵絲、鉛筆、圖釘等隨手可得的器材讓學生動手體驗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演示兩個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電子式火花發生器、酒精、小瓶,學生體會歸納內能與機械能的轉化。利用汽油機模型、觀看汽油機工作影片,物體與影片資源結合,學生透過多種方法學習。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新課引入

  ppt圖片匯入提問: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什麼?

  圖片情境匯入:為什麼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的溫度會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尋找圖片中改變內能的方式,複習回顧舊知

  複習舊知,引出新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與演示:

  (1)把圖釘按在鉛筆的一端,手握鉛筆使圖釘在粗糙的硬紙板上來回摩擦,用手觸控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覺?圖釘的內能變化了嗎?

  (2)小組活動:彎折鐵絲十餘次,用手指觸控一下彎折處,有何感覺?鐵絲的內能變化了嗎?

  (3)學生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提問:在剛才的活動中,物體增加的內能從何而來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減少,內能增加,即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

  提問:(1)採用哪些辦法可以使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些方法中,哪些是採用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的?哪些是透過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的?

  學生舉例,如:放在太陽下曬;在石頭上摩擦;放在熱水中燙;放在火上燒;用錘子敲;用力反覆彎折等。

  (2)僅憑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一現象,能否斷定是透過熱傳遞方式還是做功方式來實現的?(做功與熱傳遞的等效性)

  (3)你能再舉一些透過做過來改變物體內能的例項嗎?(鑽木取火;飛船自由下落時溫度升高;)

  區別:熱傳遞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能的形式沒有變;而做功方式是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能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

  2、熱機

  (1)熱機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演示:演示點火爆炸實驗。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分析能量轉化情況:化學能內能機械能

  結論:酒精燃燒後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成機械能。

  (2)汽油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熱機:是將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觀看影片: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並設問:

  (1)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哪幾部分?名稱各是什麼?各有什麼作用?

  (2)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迴圈要經歷幾個衝程?分別是什麼?

  (3)每個衝程的特點是什麼?(從氣門的開閉和活塞的移動角度分析)

  (4)這四個衝程都有能量轉化嗎?如果有分別是怎麼轉化的?

  (5)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迴圈曲軸旋轉圈,活塞往返次,四衝程內燃機只有________衝程對外做功,其他三個衝程靠_______完成。

  第5個問題教師利用模具進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來考察對汽油機的學習效果,用超連結製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閱讀:瞭解熱機的發展歷程。向學生補充一些蒸汽機、燃氣輪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初步知識。

  4、小結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做一做

  看一看

  學生思考,內能的增加是透過什麼方式?

  歸納這三個活動的共性:做功,並且是外界對物體做功

  學生舉例

  指導學生總結熱傳遞與做功改變內能時的區別。

  分析能量的轉化情況

  思考:與前三個試驗的區別是什麼?

  學生看影片

  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後經過小組討論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後填寫答案

  透過多個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並歸納總結。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個活動分別對應:克服摩擦做功、壓縮做功,讓學生總結共性,學會歸納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新舊知識既有聯絡,又有區別進行歸納,尋找異同

  由點火爆炸試驗引出熱機,同時與前面知識做一對比。讓學生分清機械能與內能轉化包括兩種情況:外界對物體做功與物體對外界做功

  先透過影片讓學生對汽油機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透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尋找答案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熱機的四個衝程,其中屬於做功衝程的是( )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2、汽油機工作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衝程是( )

  A.吸氣衝程B.排氣衝程C.做功衝程D .壓縮衝程

  3、汽油機在壓縮衝程中,工作物質被壓縮,氣缸中氣體的( )

  A.壓強增大,溫度降低B.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C.壓強減少,溫度降低D.壓強減少,溫度升高

  作業佈置

  練習冊21頁1-----10題

  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

  2、透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

  (二)過程和方法

  透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而變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難點:理解質量的含義,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課前複習

  1、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2、固態、液態、氣態物質各有什麼特徵?其微觀結構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我們去商店購買糧食、蔬菜、水果時,我們關注的是物質的量的多少?售貨員要用秤稱量貨物的質量的大小。在物理學裡,質量的含義是什麼?質量有什麼特性?如何利用測量工具去測量物體的質量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新課教學

  1、質量

  ①定義:在物理學裡,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區分“物體”和“物質”的概念。

  ②質量的單位:千克(kg),克(g),毫克(mg),噸(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質量單位千克的由來

  學生閱讀P12“科學世界”。規定4℃時1dm3的純水的質量為1kg。並且用鉑製作了標準千克原器,這個標準千克原器也叫“檔案千克”。

  ④認識一些物體的質量(P9)

  2、質量的測量

  ①測量工具:托盤天平和學生天平(實驗室用)

  磅(秤)、桿秤(生活中用)

  ②認識天平:底座、支架、橫樑、平衡螺母、托盤、指標、分度盤、標尺、遊碼,稱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來調節天平橫樑平衡;

  b、指標和分度盤:判斷天平是否平衡、當指標指向分度盤的中央或左右擺幅相等時,天平橫樑就是平衡的。

  c、標尺、遊碼、砝碼:指示所稱物體質量。

  d、稱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稱量”,也就是它所能稱的最大質量。稱量值就等於這臺天平配套砝碼盒內砝碼的總數加遊碼最大的讀數所表示的質量。

  感量:天平能稱量出的最小質量叫感量。標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質量數就是天平的精確程度(感量)。

  ③測量原理:天平兩臂等長,當兩個盤中物體質量相等時,天平就會平衡。

  ④使用天平應注意的問題(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放、調、稱、記。

  a、放:把平放在水平臺上。

  b、調:調節橫樑平衡:先將遊碼調到零刻度,再移動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調),當指標指向分度盤的中央或左右擺幅相等時,天平橫樑就是平衡的。

  c、稱:把物體放在左盤,向右盤中增減砝碼,並移動遊碼(移動遊碼相當於向右盤中加減小砝碼),直到橫樑第二次平衡。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錶示的質量就等於被稱物體的質量(遊碼讀數時,應以遊碼左側刻度線為準)。

  d、記:記錄測量結果(要記住寫單位)。

  [注意]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的兩次平衡的調節方法不同:

  空載平衡(稱量前):調節平衡螺母。

  載物平衡(稱量時):增減砝碼並移動遊碼。

  ⑥練習測量物體的:橡皮,鉛筆等。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質量的概念、單位及其測量方法。其中質量的測量是重點。我們要學會正確地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第2課時

  一、複習提問

  1、使用天平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怎麼使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

  二、進行新課

  1、想一想

  ①在左盤上放上準備稱量的物體後,向右盤中嘗試著加砝碼時,應該先加大的還是先加小的?為什麼?

  ②在讀測量的質量時,應該先讀大砝碼,還是小砝碼?

  ③如果要稱粉狀物體(例如鹽),應該怎麼做?

  2、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時,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②結論: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而變化。

  三、隨堂練習

  課後練習

  四、小結

  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質量的意義、特性及測量方法。質量的測量是本節的重點,我們應會正確地使用天平測量質量(放、調、稱、記)。

  五、作業

  六、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

  顯微鏡、望遠鏡結構原理。

  教學器材:

  顯微鏡、電腦平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25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15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5cm;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為什麼要利用顯微鏡和望遠鏡?

  進行新課:

  1、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2)、顯微鏡如何放大物體:課本P65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顯微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投影儀,另一個做放大鏡。

  2、望遠鏡:圖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望遠鏡如何看清遠處的物體:課本P66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望遠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照相機,另一個做放大鏡。

  4、介紹新型的顯微鏡、望遠鏡。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1、完成課本練習。

  2、我還想知道……

  教學後記:

  可以讓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最後總結它們的結構和原理,然後複習本章知識。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20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學業物理中佔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題中也經常出現有關密度的計算或實驗設計題。同是它又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後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透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來定義密度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此,新教材在引導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這樣既複習了天的使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教材要求來看,教學大綱與新課程標準有明顯不同。教學大綱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屬於“理解”水平層次,強調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課程標準要求“透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既有“獨立操作”水平層次,又有“理解”水平層次。與教學大綱相比,更加突出實驗和探究。同時對密度知識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利用密度知識進行質量、體積、密度的計算,能解釋簡單的現象,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問題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驗探究,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係;透過師生互動,學習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學生用學過的密度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透過探究實驗歸納總結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透過學生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具有的共性———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並用影象表示等思維方式的培養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

  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體驗物質屬性;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密度的定義;

  (3)師生由密度公式討論匯出密度的單位以及密度知識的實際應用。

  五、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二)新課教學

  1、密度概念的建立

  2、密度概念教學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

  3、密度的單位

  4、密度表

  5、例題(課本)

  (三)總結擴充套件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在一定條件下,密度是一個常數。密度表示的是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鋁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義是1m3的鋁的質量是2.8×103kg/m3。可見物質的密度是用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質量的多少或它體積的大小所決定的。例如一塊鋁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發生了變化呢?沒有,因為當這塊鋁切去一半時,體積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質量也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並沒有發生變化。

  (四)聯絡實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