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有多重》教學設計
數學《有多重》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有多重》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有多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瞭解用盤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3、透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絡的,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學生估測意識。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實物
學具準備: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課件)
1、故事匯入。
2、建立物體質量的概念。
二、實踐操作,建立概念
(一)認識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見物品的質量。
課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泡麵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潔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師:看了這幾樣物體的重量,有什麼發現嗎?
小結:千克和克是世界各個國家統一使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還有一個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號!
(三)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介紹檯秤的使用方法,認識檯秤稱物體所用的質量單位是千克。
1、稱一稱。小組合作稱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質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這袋1千克米的質量並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質量。
3、估一估。小組合作找出身邊的物體進行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活動,找出一千克重大約有多少個物體?
4、猜一猜。
(1)猜小猴為烏龜和兔子準備的物品中有兩袋棉花和石頭,它們誰重誰輕?
(2)稱出石頭和棉花的重量是兩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從它的大小、多少來判斷它的輕重,而應該實際的去稱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剛才稱的兩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兩千克的質量怎樣?
6、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物品是以千克為單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認識克。
師:老師這有5個2分的硬幣,它有多重誰來猜一猜?生猜。
師:看來大家意見不統一,我們來稱一稱吧?
2、稱一稱。稱出5個2分的硬幣。從而引出一個2分的硬幣是1克。
3、掂一掂,說一說一克2分硬幣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學具盒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東西跟剛才1千克的米比起來,感覺怎樣?
(五)感受千克與克的關係
1、掂一掂。掂抽屜裡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說說比1克怎樣,比1千克怎樣?
2、稱一稱。把學生的糖跟老師的糖合在一起,進行累加計算一下一共有幾克?再拿到檯秤上去稱稱看。
仔細觀察秤盤上,指標指在什麼位置上?不是1000克嗎?指標怎麼指著1啊?
生:因為檯秤上的.質量單位是千克,指標指著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關係。
剛才我們知道這一大袋糖的質量是1000克,而用檯秤稱的結果是1千克,那麼1000克和1千克中間可以用一個什麼符號連線?板書“=”。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讀法。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給商品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包餅乾重150()一條魚重2()一顆糖10()
一個西瓜重4()一頭豬重150()
2、單位換算。
4千克=()克2千克=()克()kg=3000g6000克=()千克
3、把標籤貼到合適的物體上。
笑笑的體重一隻公雞一個梨一個一元硬幣一輛卡車
7克160克30千克2千克
四、課後實踐,不斷延伸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2、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數學《有多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
教材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克、千克的明確觀念,要充分利用直觀,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活動,使較抽象的質量單位能被學生具體地感知。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知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重、難點: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
1、瞭解生活中的各種秤及用途。
2、每組準備一個檯秤(或一個彈簧秤)兩個熟雞蛋、兩袋鹽、1小袋水果、幾枚硬幣
教師準備1袋棉花和1袋鐵釘(大約都是1千克左右)併為每組學生準備一個天平。
教學手段: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感知體驗多媒體課件
學校及學生的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現代化規模的省級師範校,學校的各個班級都配有電腦、投影儀等先進的教學裝置,學生很容易從網上了解一些必要的資訊,而且學校地處市場、超市和藥店等公共場所較近。學生經常跟家長一起買東西能看見不同型別的秤(如:檯秤、電子秤),所以容易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也容易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但平時人們經常交流的語言還是幾斤、幾兩,因此學生對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很陌生,另外,班級學額(60人左右)較大,分組時各組人數要達到8—10人,這可能對教學造成一些障礙。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學生多進行實際操作,使較抽象的質量單位能被學生具體地感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情境匯入。
師:同學們學校準備在下週三進行一次拔河比賽,咱們班應該選那些同學參加呢?
(生紛紛指出學生的名字。)
師:(指著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學生)為什麼不選他?
2、實踐體驗。
同時讓高大的一名學生和這名瘦小的學生互相背一背,並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
再請學生掂一掂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並互相說一說。
3、學生彙報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出課題。板書:有多重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使學生以強烈的渴望進入下面的學習了。)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一)認識生活中的秤
1、師:要想知道某個人或物體到底有多重,可以怎麼辦呢?
2、生分別說出自己見過的一些秤,同時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出示一些秤的圖片(多媒體出示)和實物。
3、讓學生觀察帶來的檯秤、彈簧秤、天平,觀察一下,上面有什麼?怎麼稱物體的質量呢?想好了和小組裡的同學交流一下。
指名彙報,隨機介紹kg是千克的表示符號。
4、本節課我們就用檯秤、彈簧秤和天平來稱一稱。
(二)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1、稱一稱。把自己小組帶來的兩袋鹽放在臺秤或彈簧秤上稱一稱。
生觀察秤的指標指向幾,老師指出1千克就是兩袋鹽的質量。
2、掂一掂。再把剛才稱的鹽放在手中掂一掂,邊掂邊用眼睛體會1千克有多重,並說說掂1千克的感覺。
3、估一估。
師:你們再掂一掂身邊的其它物體,能找出哪些東西重1千克嗎?估計後再把這些物體放在秤上稱一稱,並互相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
生1:我們組5個蘋果
生2:我們組的8個文具盒
生3:我們組6本書
………
4、猜一猜。
師拿出1袋棉花和1袋鐵釘,讓學生猜一猜哪個重?說明理由,大家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
以實踐來證實,請2名學生分別稱一稱。
師質疑:這2袋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說明了什麼?
讓學生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並不一定重。
5、說一說。以千克為單位說一說身邊或教室中物品和質量。
生:窗臺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著一摞作業本大約有1千克重。
6、小結:剛才我們大家透過各種學習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體的質量有多重,可我們看像這些(舉起一枚硬幣,指著衣服上的鈕釦和學生帶來的雞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筆、橡皮等),比較輕的物品怎麼知道它們的質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稱。
生2:我看書知道可以用天平來稱。
(三)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師:我們就用天平稱一稱帶來的硬幣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師稱幾根粉筆的做法。教師邊稱邊介紹克的表示符號“g”。
學生小組進行操作,稱硬幣、雞蛋和鉛筆、橡皮等物品。
彙報:生:10個1角是10克,我知道1個1角的硬幣就是1克。
生:一枝筆是10克。
生:一個雞蛋是50克。
再透過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議一議等實踐活動,感受並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四)單位換算
1、師:同學們認識了千克和克,拿出你們組帶來的鹽觀察一下鹽袋的正面是怎麼規定質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練一練書中20頁的2題。
3、指“kg”、“g”,讓學生說說在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自感知,。學生學的輕鬆、愉快,多次實踐又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同時也讓學生再次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三、鞏固練習了,加深理解
1、師:老師這有一段錄影同學們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師:錄影中有數學問題,要注意喲!答上的獎勵一顆★
開始放錄影。
鏡頭一:幾名學生在校醫室量體重,當一名學生站在秤上時,畫面拉近稱上的刻度。50千克。
鏡頭二:一名學生與父母在超市購物,學生拿起一個果凍,畫面拉近封皮上的淨含量:30克。
鏡頭三:爸爸拿了一個西瓜放在臺秤上,畫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標指向刻度“5”。
…………
2、師:誰找到了鏡頭中數學問題,請回答。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活中情境,使學生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自覺地掌握了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課後實踐,不斷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體或買1千克的東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設計意圖:讓學生廣泛接觸生活中物品,發展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透過學生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來完成的,在活動中學生親自感知、親自體驗。並在感知和體驗中透過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質量概念,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讓學生嘗試了實踐操作和小組合作交流獲得新知的喜悅,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實際操作獲得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生活中的情境,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由於班級的學額(60人)較大,每組人數較多,每組中在操作過程中配合的不好,學生都爭著操作、爭著發言,因此課堂顯得較混亂。這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調控。
點評:本節課是透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活動作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透過稱一稱、掂一掂、猜一猜等實踐活動,感知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經驗,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雖與父母購過物,但是注意的只是買什麼,並沒有注意有多重。因此,教師放手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自觀察,大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並在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較好的體現了《課標》中提出的“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的過程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