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瞭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

  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二、能力培養目標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2.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明確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

  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難點:

  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一定瀏覽過不少名勝古蹟,見過不少樓臺閣宇。可你們知道這些建築中包含著多少歷史文化價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走進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共同領略中國建築的永恆魅力吧。(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廣東省新會縣人。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之子。

  19xx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瀋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於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他的學術著述,《清代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築史》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

  三、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築的九點基本特徵。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 講立體構成。

  (二)講平面佈局。

  第二層次:(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第三層次:(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概括中國建築的特徵是按什麼順序展開的?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全文按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結構方法、外觀裝飾的順序來展開。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

  (一)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四)屋頂,斜坡飛簷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紹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時,說到建築和語言文字一樣,把建築的“風格和和手法”稱為中國建築的“文法”,它們有何共同點?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作者所謂“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既寓於九大特徵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義,是一種“沿用的慣例”,是一種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則能體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創新則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獨特建築。這非常類似於語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五、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2

  【知識目標】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建築的特色,培養對民族建築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學會對古建築的審美,樹立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意識。

  【重點、難點】

  一、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

  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概括表述

  1、【匯入】

  中華民族世代生息於亞洲大一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築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請結合閩南古建築的特色,說說你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讀】快速瀏覽全文,說說像這樣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安排結構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從地域和歷史(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地域分佈是廣闊的,其影響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一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了”,並 “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板書】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影響深遠——民族文化瑰寶

  3、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九點,試劃分層次並概括內容。

  【第一層次】(1-2段)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建築自下而上——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建築群落組成

  左右呈軸對稱

  主要房屋朝南

  整個建築群有主有從

  有“戶外的空間”

  【第二層次】 (第3-5段)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中國建築的整體結構方法

  “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

  力學原理——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一樣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下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

  作解釋——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裝飾作用(最顯著特徵之一)。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第三層次】 (第6至9段)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屋頂四面坡——屋角翹一起——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作比較:與其他建築體系比較——翹一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中國建築的著色特徵

  使用顏色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

  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

  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 中國建築裝飾部件

  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 中國建築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4、作者在具體準確地介紹了中國建築的各方面特徵之後,還有打大段的文字,試概括這些文字的內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

  這種風格——“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有多樣性的創作”——“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型別”——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

  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為喻,說明建築的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築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為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二、探究品味

  【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

  1.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於一家的關係。

  【啟發】以弟兄關係來比喻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築與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的關係,形象地說明了它們屬於一個系統(大家庭),從而可見中國建築的影響力之大已超出了國家的界限。

  2.兩柱之間也常用牆壁,但牆壁並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

  【啟發】以“帷幕”.比喻牆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築中牆壁的作用: “隔斷內外”’“劃分內部空間”,而不擔負承重的任務。

  3,建築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啟發】以“文章”比喻建築,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壯觀的建築,用“小品”比喻小巧別緻的建築,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覺經驗,來體會建築規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瞭。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可譯性——即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理解性。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

  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三、拓展遷移、培養能力

  你一定很熟悉家鄉的房屋建築吧,說說這些建築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國建築的傳統風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現出現代風格。寫一篇短文,介紹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築。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1、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二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於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關於必修5冊實用類文字的有關敘述是: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而實用類文字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字資訊的篩選和處理能力。

  知識教育目標:

  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確中國國建築的特徵。

  ②根據分層,歸納概括“文法”“可譯性”等重點詞句的含義。

  能力培養目標:

  ①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② 透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 : 透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3、 重點難點:

  根據自然科學小論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將本文的重難點制定如下: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理清思路,掌握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中國建築的“文法”。

  教學難點:一,對建築術語如“所”“斗拱”“舉架”的理解。二、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㈠ 教學方式:

  學習說明文,主要讓學生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學習說明文簡潔明瞭的語言,並把學到的技巧運用於平時的寫作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了使本文的教與學達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三讀:透過在預習的基礎上瀏覽、精讀、研讀三步讓學生逐漸深入地掌握課文知識。

  2、設定情境:在課堂上,利用課件和影片增強直觀性,讓學生更真切地瞭解說明物件。

  3、問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課外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和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建築,比較他們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㈡ 學習方法:

  精讀研究法:學生透過仔細閱讀揣摩課文,深化對中國建築的特徵的認識。

  對比學習法:把中國的傳統建築與西方的建築進行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瞭解中國建築的特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影片。一段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特徵的影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過程】

  ㈠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作者。

  ㈡ 課堂教學

  1、 匯入:

  利用影片《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唐代木亭模型》來引入全文,並且讓學生更加鮮明地感知“斗拱”這一概念,以及明確中國建築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的傳承。

  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種建築匯入本文,揭示課題,並交代文體,指出其與記敘文的不同。而且簡要地介紹作者。這樣做有利於增強學生和直觀感受,對學習說明文有極大的好處。

  這一個步驟所需時間不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一開始就認識到學習本文與過去學習記敘性文字有了區別,明確學習目標,初步瞭解本文的說明物件。

  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歸納全文思路。速讀之前,老師予以指導:這其實就是給文章分段,然後總結段意。明確本文先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接著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快速、獨立解決。

  3、精讀課文,思考探究

  我們瞭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國建築的具體特徵”卻還撲朔迷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分析每一段的具體內容。鑑於此,我給大家出了兩道思考題,透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第一組研究第一題,第二組研究第二題,給大家3分鐘時間,同桌互助合作完成這項任務。

  這兩道題是:

  1)請把梁思成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建築的9大特徵,再從3個角度高度概括一下。並據此,複述中國建築的特徵。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設計過程及目的】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老師巡視教室,透過詢問了解情況,給予點撥。在學生回答的時候,遇到分類歸納不準確的情況時,可以人物為例來類比指導;在學生複述的時候,大螢幕出現故宮圖片,創設情境,啟發誘導,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多表現為表述囉嗦、拖沓,這就需要老師提前明確方法;關於文法問題,老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方法指導:這裡運用了比喻手法,那麼只需找出對應的本體,就解決問題了。學生的問題更多表現在不夠全面,表述比較混亂,邏輯性不強,我就事先強調學生用筆寫出來。從而,在與同桌的討論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書面的調整中加強語言的嚴謹性。透過這兩道題的設定,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對文字資訊篩選和加工能力,不僅讓學生明確了中國建築的特徵,加強了文化厚度;而且鍛鍊了學生對使用類文字的歸納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題技巧。至此,學習目標基本達成。

  4、再讀課文,揣摩語言

  這篇文章出自科學大師之手,除觀點確實、敘說嚴謹之外,文筆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句,請大家找出來,並結合上下文,說說運用比喻說明的表達效果。

  【設計過程及目的】:

  這個問題是學生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就掌握的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準確性,這裡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注意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流暢性。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答題模式。(老師首先板書答題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這個過程旨在引導學生透過對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賞析,讓學生體會本文敘述說明語言形象生動的特點。

  5、對比探究:

  利用幻燈片展示西方建築和中國傳統建築,讓學生分析它們不同的建築特點。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的認識,以及中國建築發展中的兼收幷蓄問題。

  6、檢測目標

  本著考察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字資訊的篩選和處理能力的'學習目標,制定以下檢測題目。

  1)閱讀第8自然段,思考:中國建築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閱讀文章倒數第2自然段,思考: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7、課外拓展:

  關注家鄉的建築,可以選擇家鄉儲存完好的傳統建築,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介紹這些建築的特點。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屬於實用類文字。單元說明裡指出:閱讀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在學習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品味這類文章的語言特點。

  本課與其他說明文的不同之處在於文體劃分,本單元又提出“自然科學小論文”這一新概念,所以應當指導學生認識此類文章與一般的說明文的區別。本文講的是建築方面的知識,對學生來講是個新領域,所以,本課的教學就要讓學生對作品介紹的科學知識有所瞭解,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對這種應用文體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對文章的寫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討,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看法,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學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學生已經學習過很多說明文了,對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這些術語已經瞭然於心,以他們的思維水平,對理清思路,歸納觀點,品味語言等常規閱讀要求也能透過自讀解決。

  事實上,學生對科普文章是不感興趣的,何況是講他們接觸不多的傳統建築,所以教師勢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縮短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文章太長,術語較多也是學生不喜歡文字,難以讀懂文字的重要原因。所以課前應該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預習,而以文體特徵為綱要,以標題為切入點,探討文章各部分與中國建築的特徵的關係,能夠輕鬆地理清文章脈絡。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才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載道”, “工具性”告訴我們“是什麼”,“人文性”則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而本文是體現二者結合的再好不過的範例。所以本設計重在讓學生明確本文寫了什麼,怎麼寫的以及寫作的目的何在。透過探討“寫了什麼”和“怎麼寫的”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學習寫作自然科學小論文的基本方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透過探討“寫作目的”領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愛國心與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掌握文體特點,嘗試小論文的創作。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結構層次;透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樹立科學意識;領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愛國心與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

  【教學重點】

  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難點】

  對文中部分術語和主要觀點的理解。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熟悉課文內容;透過查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師課前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圖片匯入,激發興趣

  (幻燈片顯示垂花門圖片)這僅僅是一扇門,可它上上下下里裡外外都透著一股濃郁的中國味。今天就讓我們推開這扇門,去看看中國建築的特徵。

  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

  (1)本文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

  (2)我們要從這篇文章中學習什麼呢?(這堂課要達成的目標)

  三、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中國建築”這個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沒有從時間上限制它的範圍?

  (2)本文用分條陳述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中國建築的九點基本特徵,這裡有四幅圖片,想用它們作本文的插圖,你覺得它們分別用來說明中國建築的什麼特徵好呢?

  (3)這九點特徵應該是並列關係,我們能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打亂它們的順序?

  (4)在第14段裡,作者有一個很新鮮的說法:中國建築的“文法”,“文法”就是“語法”,我們知道漢語有語法,英語也有語法,中國建築的“語法”是什麼呢?

  (5)文章寫到這裡,我們看到作者對中國建築的範疇做了界定,特徵作了介紹,成因作了闡釋,結構非常完整了,作為說明文,對於寫作物件已經解說的非常清楚了,可以結束了。但是作者又談了一個“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這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呢?首先弄清楚什麼叫“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呢?

  (6)作者談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這個問題,最終要表達什麼意思?

  (7)作者用了“若想”這個詞,可見他是在呼籲,我們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對這種現象你怎麼看?

  小結:梁實秋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梁啟超先生,說他是“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親一樣,也是“有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愛國愛民,憂國憂民就是我國知識分子最大的優點。

  (8)最後一部分是不是畫蛇添足?

  (9)結合本文談談自然科學小論文有什麼特點?(小結)

  四、佈置練習,學以致用

  練習題(任選一題):

  1、家鄉的老房子。

  2、探尋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文化氣息。

  要求:課外查閱資料,長短不限,重要的是記下自己的學習成果。

  向同學們介紹一位同學:北京清華大學附中高三年級的朱若辰,一位寫出碩士論文的高中生。(幻燈片顯示相關材料)只要同學們能做有心人,刻苦學習專業知識,認真鑽研,也能學有所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