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模板(精選13篇)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模板(精選1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模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能夠總結出課文中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能當堂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

  根據註釋準確翻譯並理解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並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選用誦讀課型

  教學過程

  分為三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1.結合註釋,走進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被尊為“聖人”。他首開私人講學的先河,主張“有教無類”,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他嚮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導施行“仁政”。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譯註《周易》,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2.初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好語氣

  字音:

  曰(yuē)說(yuè)慍(yùn)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

  停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讀好語氣:教師範讀,讓學生試讀,要求讀出語氣舒緩,讀出韻味。

  3.定標——當堂背誦全文。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方法一:譯文背誦法

  1.譯讀課文——同桌討論,翻譯。

  要求:利用工具書,結合註釋,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譯讀全文。

  2.根據學生翻譯情況,對照譯文,指導學生背誦。

  方法二:理解背誦法

  1.讓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本文是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終身學習的效果三個方面來談學習的。

  2.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方法的語句下畫上橫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態度的語句下畫上波浪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終身學習的效果的語句下畫雙橫線。

  3.指名發言,學生相互補充,教師歸納板書。

  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終身學習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

  ⑤七十而從心所欲

  (點撥:“有朋處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與人交往的態度。)

  方法三:交錯背誦法

  1.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或學生背上句,教師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誦。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學生選用一種自己的喜歡的方法背誦——單獨抽背——教師評價——全班齊背。

  小結: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定會靈活掌握各種背誦方法,提高背誦效率。同時,老師也希望大家在將孔子教育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終身學習的效果深入結合到自己平時的學習中,開創美好的人生。下面,讓我們在齊聲背誦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吧!

  附:板書設計

  《論語》六則

  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終身學習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

  ⑤七十而從心所欲

  教學反思:

  一節語文教學課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明確學習目標,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節誦讀課型主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誦讀,透過譯文背誦法、理解背誦法、交錯背誦法,讓學生在反覆讀課文中理解課文內容,並進一步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就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成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把課堂時間充分的還給學生,學生也會感到從學習中獲得了成就感,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彙,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透過教師提供閱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透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問題,體驗並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後的個性化表達。

  教學難點

  參照權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佈置預習,瞭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透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儘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藉助資料和註釋,並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四則的解讀。

  (電子幻燈展現課文內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週,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幫助。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容。

  3、小組內交流對這則課文內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後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並穿插發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髮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溫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並列出來。查閱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後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溫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2)書下注釋標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對孔子的瞭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於“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現在的“您”。“子”單獨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後,也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絡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溫故知新”一則互為表裡。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於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後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於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於虛無縹緲中。“學”是求乎外,在於知物;“思”是求乎內,在於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螢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麼。

  (螢幕打出如下內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荀子》中記載,當時子路穿著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說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好之”是中級境界,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樂之”是高階境界,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7)我們今天研讀探討的這四則都與為學有關,哪一點讓你反觀了自己的為學狀況?你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後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於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穫,也可側重於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穫。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並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複習了?”

  自知者明。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覆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知人者智。及時瞭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到那些缺點而(反思自己)改正。”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恆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裡學到很多。傑出者是學習的物件,普通人也是學習的物件,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一的。看到不賢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藉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4)舊時鄉間有這樣的俗語:“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這與孔子人生觀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聖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後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後四則。

  3、全體背誦後四則。

  五、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後四則。

  2、在課後“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六、板書設計

  律己省身——謀事而忠愛人學人——不知不慍

  ——交友而信——見賢思齊

  ——患不知人——擇善而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並能聯絡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2、積累文中的成語、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

  3、認真研讀課文,瞭解傳統文化,深入思考有關個人修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論述,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並能聯絡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難點

  瞭解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課前3分鐘

  背誦校本教材《經典誦讀》第三組古詩。

  二、新課匯入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個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還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那麼,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近孔子。

  1、學生介紹自己所瞭解的孔子的知識。

  2、教師補充。

  四、簡介《論語》

  孔子是流傳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體現孔子的為人和思想的就是《論語》。北大教授郭家齊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假如只讀一本書,就讀《論語》;假如要讀兩本書,那就加上《道德經》。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頭,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個源頭中吸取養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聲名遠揚的《論語》。

  教師介紹《論語》

  五、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流利有感情誦讀,瞭解大意。

  六細品課文,賞析感悟

  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則或幾則在小組內讀給大家聽聽,並談談為什麼喜歡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麼(可以是名言、古詩、故事或生活中的經歷)。

  1、學生小組交流。

  2、學生展示。教師相機指導。

  七、拓展延伸

  《論語》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經典,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重讀經典,哪些閃耀著智慧的話語依然鮮活如初,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論語》,你還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讀過哪些經典名著,給大家介紹一下,不要忘了帶上你的感悟哦。

  學生展示交流。

  八、總結

  中國,是一個有著三千餘年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度,《論語》《詩經》《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遺產。願我們每位同學都能夠多閱讀這些經典文化,感受先賢們的智慧與豪情,感受古代文人們的傲骨與詩情。總之,這些古典文學將是你養心益智的好幫手,更是你運筆揮灑自如,日後步入文學殿堂的好階梯。

  九佈置作業

  背誦《論語》六則。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的寫作背景、內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學習孔子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用知識強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3、背誦《論語》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學會積累,並初步養成閱讀文學名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感受《論語》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經典中領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帶給自己的心靈啟迪。

  教學難點:

  梳理《論語》中的格言警句,翻譯、理解並進行分類整理,瞭解孔子的重要思想,並結合實際談談對自己學習、生活、為人處世的啟發及影響。

  教學方法:誦讀領悟法梳理分類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想:

  《論語》是必修一名著導讀的重要內容,對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個全面的介紹,對學生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本節課重在把名著導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取其精華,感悟文化的魅力,開拓知識的寬度。因此這節課,從有關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這和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便於學生去探究、思考,並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多樣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採用“誦讀領悟,梳理分類,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個性思維,徜徉在經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教學過程:

  一、熱點話題匯入

  憑藉在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于丹教授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學術快女”,她說《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比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這讓我們又一次喚起了對《論語》的思考。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和孔子親密接觸,沐浴春風、洗滌心靈吧。

  二、聆聽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學、初中時已接觸到《論語》中相關篇章,對孔子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孔子在中國是個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聖人,讀書人稱他為孔夫子,那麼你還知道有關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個學生講故事)

  (一)孔子帶弟子去齊國,路上聽見有哭聲。孔子說這人的哭聲不像是家裡死人。上前問哭者,哭者說,我從小就好學,遊遍列國後返回家鄉,可雙親已經過世。往而不來著,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說罷哭者就跳河自殺了。孔子對弟子們說,要記住此事,引以為戒。從那以後,孔子的弟子告辭歸家的人數達到30%。可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情在當時孔子就深有體會了。

  (二)孔子帶弟子去鄭國推銷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與弟子失散了。孔子獨自一人站在東門外。有人對子貢說,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陶,其肩似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喪家犬一樣失意不得志。子貢將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顯出高興的樣子,又嘆了口氣說,他表述的形狀未必準確,可我的神色確實是象喪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現出孔子的大度、寬容的胸懷。

  三、梳理分類思想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請大家迅速閱讀名著導讀部分,對孔子的思想進行梳理分類,進一步走進孔子。(學生自由閱讀,圈點式畫出來並進行總結,自由發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師:《論語》中“仁”字出現過104次,可見“仁”的思想統率全書。其中“仁者愛人”指重視人的生命與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愛”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僅強調要愛自己、愛親人,也強調“泛愛眾,而親仁”。而愛己、愛人、愛眾、親仁……不僅要將人的生命置於首位,且要安頓好人的現實社會生活。那麼你對“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預設:

  學生1::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仁與禮二者互為因果關係。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個體自覺的道德修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學生2:“孝、悌、忠、信”以仁為根本與核心,以愛為聯絡的紐帶,以禮為規範形式,連結成一個個環環相扣的十字形人際關係結構。父慈子孝、君禮臣忠——這是縱向上下關係;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是橫向左右關係。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關係縱橫交織構成的一個個十字形互立雙贏的價值結構,彼此相互支撐、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預設或傾斜,都會使之失去平衡,使“仁愛”之實施陷於困境。

  學生3:“仁民愛物”——長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還將仁愛擴及魚鳥生靈,“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且寄希望於仁人君子“仁民愛物”而長治久安。”在對“仁愛”有著極高要求的孔子看來,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於民眾現實生活與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廣泛給人民以好處,幫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於仁德的聖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師: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獨特的思想。下面就請大家再找找並進行總結。

  預設:

  學生1:孔子首創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物件之外。他一生努力實踐著自己的教育理念,據說他的門下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別、年齡差別、貧富差別,正因為孔子“有教無類”的人文教育理念,他們才得以接受教育,這應該是孔子能受萬世敬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學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認為受教育者存在潛質和興趣的差異,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不同型別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為三類:一是針對學生的性格進行教育。二是根據學生的特質進行教育。三是根據學生的年齡進行教育。

  學生3:孔子注重引導的教育方法。

  1、強調啟發。孔子對啟發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思並重。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不學習,那就有危險。

  3、重視實踐。《論語》開篇表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說:學過後經常去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指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4、方式靈活。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或集體講授或個別教導,或對話座談或現場討論,他十分重視與弟子的互動,從而激發弟子努力學習和思考。

  學生4:以塑造人格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理想人格:從“成人”到“君子”,再到“聖人”。按照《論語》的記載,孔子認為“聖人”要具備完美的個人品格,是最高階的理想人格,一般難以進入這個層次,即便是古代的堯、舜也沒能做到。

  四、誦讀領悟名言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一些經典的對話在當時,對後代都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學過的篇章誦讀領悟這些名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仁政、治國,學習、教育,為人處世”三個方面收集、誦讀、翻譯、感悟。)

  師生總結並歸類:

  (一)仁政、治國之道:

  1、克己復禮為仁。

  克:剋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西周之禮)才是做仁義之事。"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東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轉嫁到別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這句話指為政者首先必須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當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現實意義。

  教師明確:1—3表達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論語》中的闡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個人修養,又關注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更體現了治國之道。

  (二)學習、教育: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強調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用他們的缺點對照自己,加以改正。見人之善就學,這是虛心好學的精神。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厭:滿足,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個"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後一個"知"同"智",智慧。

  教師明確:孔子的這些學習方法對我們有積極的意義,不因時代的變遷而過時,希望大家能活學活用。

  (三)為人處世:

  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這句話,兩千五多百年來不知道激勵了多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間,也成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謂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教師明確:這幾句均談論為人處世的方法。對我們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幫助。

  五、合作探究借鑑

  從《論語》中得到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你有什麼啟示、影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生生互動,倡導個性思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小組、個人積分,選出優秀個人和小組。)

  預設1:從《論語》中學到了要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

  《論語》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謹慎。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親近仁者,這一切都做好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藝了。可見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愛他人。在當今社會“關愛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正如我們說“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預設2:我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能見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難處就推給別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別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喜歡。一個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應該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個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預設3:活到老,學到老,要活學活用、終生學習。

  《論語》中關於教育、學習的名言很多。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強調學習對一個人來說是頭等大事,學習是要講求方法技巧的,學了就要及時實踐,學習與思考應時刻緊密結合才能有效果,同時又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對照自己的短處,進行查漏補缺,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只有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學習,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教師分享:大家說的很好,對《論語》的內容把握的不錯,那老師也得到了一些啟示想要和大家來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在這一段中,孔子在面對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時,沒有給出簡單籠統的回答,而是給不同的答案,那是因為他們的的性格特點不同。如今我國正在飛速發展,這就需要各行各業多方面的人才,可見因材施教正是我們的教育所需。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可見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孔子的儒學經典仍傳播著中國倫理道德的精華和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細細品讀。

  六、閱讀方法指導

  學生討論讀《論語》應該讀些什麼?怎樣去讀?

  第一、積累文言基礎知識,使閱讀更有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數量的工具書,從字音、詞意入,掌握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句式等知識,從量變達到質變。

  第二、廣泛閱讀,熟練掌握《論語》選入課本的篇目,並能有感情的誦讀。

  第三、瞭解對話的人物,掌握故事情節,讀懂寓意。

  第四、聯絡實際,學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閃光點,教育學生領悟儒家思想的精華。

  七、我的課堂收穫(各抒己見)

  八、佈置作業:

  閱讀《論語》,交流讀書心得。(要求:內容真實,結合實際,有感而發,300字左右。)

  九、板書設計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無類

  2、因材施教

  3、引導的教育方法。①強調啟發。②學思並重。③重視實踐。④方式靈活。

  十、教學反思

  這節課內容充實,透過“梳理、誦讀、感悟、提煉”,層層深入,讓《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光輝思想再一次照亮我們的人生。注重學生的互動、小組合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引導、啟發,問答、搶答、積分等激勵措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競爭意識。不足之處,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到位,希望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再深入領悟《論語》的精髓。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閱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嗎?誰願意給大家講講?(初步瞭解孔子及《論語》,匯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1.根據課後注音輕聲讀文,達到讀音準確。

  2.指名讀課文。

  3.學生互相訂正,達到“正確”這一目標。

  4.學生再練習朗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掌握好句子停頓,可以同桌進行討論,在書上做標記,並相互指導。

  5.指名讀課文,全班評價

  6.出示課文範例,再引導學生練習朗讀。

  7.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朗讀。

  三、深入讀文,理解內容。

  1.《論語》四則講的都是為學的內容,談了哪些關於學習的問題呢?同學們先根據課後註釋理順文章大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2.引導學生逐句理解課文,注意讀講結合,主要依前面的關於本文的譯文進行講解。

  3.現在我們來想想,課文中談到了哪些關於學習的問題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請大家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文章。

  5.嘗試著背誦。

  四、延伸

  1.你還了解哪些先哲語錄呢?

  2.回憶一下有關自己學習的事,並聯系這篇課文談談今後自己將如何學習。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語錄。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說出語錄的意義。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能融入學習態度、方法及品德的養成之中。

  3.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4.學習分類整理筆記的方法;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提問:影響幾千年中國思想文化的書是什麼?有可能出現各種回答。老師分析後可揭示答案:是《論語》。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它成了中國正統思想的代表……然後老師還介紹了《論語》的另兩個“最”: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對初一學生來說,這是新鮮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預習提問:(1)大家預習課文後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子曰”呢?(2)《論語》的“論”,習慣上讀lún。誰知道《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3)孔子是怎樣的人?為什麼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聖”?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對孔子和《論語》進一步的認識。體現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初步具體蒐集資料的處理資訊的能力”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這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整體感知、誦讀

  (1)提出要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三條基本方法:

  一是誦讀,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背得爛熟,不要求背誦的也要讀得十分流暢

  二是用心領會課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動手,積累詞語。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首先誦讀課文,然後分“則”理解課文,最後背誦課文。

  (2)自由誦讀。教師提示誦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

  ①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曾子、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個通假字:“說”通“悅”,“女”同“汝”,“知”通“智”)

  ②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此環節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問題,使學生心中有數。

  四、質疑交流:

  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問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必須理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思而不學則殆”(我把“殆”解為“危險”)?“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孔子更反對哪個?為什麼?“三人行”,一定“有我師”嗎?如果同行的都是壞人呢?等等。

  五、小組互動:

  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哪幾條是說學習態度的?哪幾條是說學習方法的?哪幾條還談到了道德修養的問題?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主旨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共同探究的好習慣。

  六、自由背誦課文

  七、探究性學習。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你有疑,特別是“無疑之疑”嗎?

  老師適時候提出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有什麼內在聯絡?有可能沒有聯絡嗎?

  先對學生交代,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解的問題,幾個語文網站的“論壇”中都有人提出和討論這個問題,可惜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你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創見。

  這一環節可以使教學內容向課外、向生活的延伸。由於能擴充套件視野,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又沒有必須完成的作業,它備受學生歡迎。活動課還能密切師生關係,加深師生感情。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四,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罔殆謂哉焉誨

  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五,教學過程:

  A、三分鐘演講

  B、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匯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C、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D、朗讀指導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E、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G、指導背誦

  H、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麼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聯絡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透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透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組織教學

  二、匯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聽錄音範讀,學生在音樂中初讀課文

  (四)、學習前六章內容

  (五)、分類歸納前六章內容

  四、課堂小結

  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方面對前六章進行知識點小結

  作業佈置:

  1.有哪些成語出自剛才學習的這六章當中?

  2.我們稱二十歲為“及冠”,稱三十歲為“而立”,四十歲為“不惑”,五十歲為“知天命”,六十歲為“耳順”(也稱為“花甲”),那麼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乃至一百歲又分別稱為什麼呢?

  3.背誦前六章,熟讀並自行翻譯後六章。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

  1.熟讀並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2.學生採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借鑑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鑑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文言知識。

  難點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彙、文言知識。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朗讀6—7則

  2試背6—7則

  (二)導學練習

  1解釋: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賢:賢人。齊:相同。焉:語氣詞,置於句尾,無意義。內:內心,自己。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古代多用來表示多數,虛指,可譯為“幾個”。行:在路上行走,同行,一起。焉:相當於“於之”;於,在;之,代詞,指代“三人”。擇:選取,選擇。其:代詞,代“師”。善者:好的方面,即優點。從:跟從,學習。改:改正。

  2翻譯6—7則

  3這兩則講了哪方面的內容?

  4背誦6—7則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朗讀8—9則

  2解釋: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任以為己任,不亦呼?士: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毅: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任重而道遠:使命重大而路途遙遠;而,並列連詞,而且,有。遠:遙遠。仁:仁愛,孔子思想的核心。

  (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凋:凋謝。

  3翻譯8-9則

  4這兩則文字講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5背誦8-9則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10則

  2解釋

  (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勿:不要。施:加,施加。

  3翻譯第10則

  4第10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5背誦第10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概括文章內容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度:

  (3)思想修養:

  2歸納成語

  3背誦全文

  課後反思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10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深層理解

  1.學生朗讀、背誦、討論、賞析

  2.組織學生在文中指出相應的句子

  (1)從文中找出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點撥明確】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係)

  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出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麼?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麼?

  【點撥明確】歸納: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二)朗讀文句,拓展創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散讀、個人朗讀)。

  2.(1)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2)課文中有些話已昇華為成語,試著把它們找出來。

  (3)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並闡明今後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

  課文中,孔子教給了我們很多學習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呢?請介紹給大家。

  1.思路對比學習法,即課前進行預習,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課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認真聽老師講解和分析,將老師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對比,將對比後的結果總結、歸納,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2.善借老師智慧學習法,即悉心洞察老師備課和講課的過程,藉助老師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學習法,即把所要讀的材料從頭到尾反覆閱讀,直到熟記為止。

  4.學習方法有多種多樣,我們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在初步學習文言文時,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8個生字,認讀2個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在初步學習文言文時,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學會2個生字,認讀2個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讀課題“論語一則”,解題:什麼叫論語?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把字音讀準

  2、同桌互相讀,互相訂正字音

  3、彙報讀

  4、應該怎樣停頓?師指導,生試讀

  三、理解課文

  1、再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從哪裡知道的?

  2、說說你周圍的同學有什麼優點、缺點。你會怎麼做?

  試著讓學生用論語中的句子說一說。

  四、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論語是學生首次接觸的知識內容,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於是我採用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話題出發,引導學生進入課堂,這樣既讓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離自己很近,又使他們大致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為後來的學習打下基礎。第一次學習古文主要是讓學生產生興趣,重點指導學生朗讀。

  板書設計:14、論語一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第二課時(4月25日星期三)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正確背誦,學習六個生字。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點和魅力。

  教學重點:正確書寫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指導難寫字。

  教學過程:

  一、指名正確讀課文。

  說說文章的意思。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必擇善而之改

  2、你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字?學生當小老師把自己的記字方法介紹給大家。

  3、觀察怎樣把這些字寫好,描一個寫兩個。

  三、指導背誦。

  指名讓背下來的同學背。說說自己是怎麼背下來的。不會的同學練習背誦。

  課後反思:本課生字雖然筆畫比較簡單,但是結構比較複雜,寫好很難,所以注重了書寫上的指導。

  板書設計:14、論語一則

  必擇善而之改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12

  創意說明:此設計突出文言文教學特點,用做知識積累卡的形式化老師的瑣碎講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老師灌輸為學生能力訓練,為零碎的文言知識搭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教學步驟:

  一、從孔子入選世界文化名人開始說起,匯入課文。

  二、結合書下注釋,介紹作家作品。學生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三、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1.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2.聽讀課文,校正字音。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二:

  生字詞:矣(yǐ)慍(yùn)弘(hóng)柏(bǎi)罔(wǎng)殆(dài)誨(huì)

  多音字:論(lún)語三省(xǐng)吾身不亦樂(lè)乎傳(chuán)不習乎任重(zhòng)而道遠曾(zēng)參(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說乎“說”同“悅”,讀yuè,愉快。②由,誨女知之乎“女”同“汝”,讀rǔ,你。②是知也“知”通“智”,讀zhì,聰明,智慧。

  3.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析讀課文,落實詞意句意。

  1.對照書下注釋,分“則”朗讀課文,弄懂各則大意。不懂的詞句,同學間討論解答。

  2.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重點詞意(參照課後練習一)

  難句翻譯(根據自己理解的情況來定)

  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不亦樂乎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概括各則大意。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於求知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關於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總結經驗。

  七、背誦全文。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瞭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並誦。

  〖教學設想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文言文,興趣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生畏懼感,這一節課很關鍵,所以,這節課儘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只讓學生在瞭解大意的基礎上背誦則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介紹孔子、《論語》及語錄體

  二、朗讀

  三、理解文意

  採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後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後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時”“說”“樂”“慍”“君子”

  2、“溫故而知新”的含義。

  3、“罔”“殆”的意義;

  4、“誨”“女”“知”的意思

  5、“謂”“恥”“是以”

  6、“識”“厭”

  7、“三”“從”“善者”

  8、“好”“樂”

  9、“川”“斯”

  10、“嘗”“以”

  四、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上課本,進行練習。

  1、見課後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補充: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G、不恥下問

  H、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I、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識之

  K、學而不厭

  L、誨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N、逝者如斯夫。

  五、背誦

  六、板書設計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複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複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