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通用8篇)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1
一、教材內容簡析:
歌曲《憫農》內容選自同名經典古詩,體現了音樂與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完美結合。歌曲為二拍子,旋律流暢優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摯。歌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艱辛,說明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應愛惜糧食的道理。
二、教學物件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與生俱來的愛唱、愛跳的天效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將自身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創造音樂的潛能挖掘出來。尤其是當動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與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達成一致的時候,往往能觸動起他們極大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透過誦讀、吟唱、表演等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有韻律、有情感地吟誦古詩《憫農》,能準確、流暢地演唱歌曲《憫農》,能進行歌曲《憫農》的動作創編並樂於參與表現;使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果實,愛惜糧食的道理,培養和激發學生用音樂語言傳承和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能用真摯的情感吟誦古詩《憫農》。
2、能用有氣息支援的聲音流暢地吟唱歌曲《憫農》。
五、教學難點:
附點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確演唱。
六、教學媒體:
鋼琴、教學光碟、音樂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一)感受古詩歌曲:《憫農》
播放歌曲《憫農》,教師帶領學生自然地擺動身體,初步感受歌曲韻律,以愉快的心情進入音樂課室。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悉《憫農》音樂旋律及本課學習內容)
(二)吟誦古詩:《憫農》
1、請個別學生朗誦唐詩《憫農》;
2、引導學生模擬古詩人吟詩作對的情形及神態,有節奏地朗誦《憫農》;
3、和學生一起在《憫農》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憫農》,同時對學生滲透熱愛祖國經典文化及告誡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透過吟誦詩歌,充分調動和啟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吟唱古詩:《憫農》
1、引導學生用跟唱法,學唱歌曲《憫農》
要求:隨範唱小聲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難的小節或樂句。
2、反覆聽難點樂句的演唱三次,再請學生試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憫農》,幫助、引導學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樂句。
3、“歌曲接龍”的形式,收集學生的學習資訊,鼓勵學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學習優勢,鼓勵學生找出學習難點,為學生鋪設自我發現、自主學習、自我成就的舞臺,促成互長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本環節應有檢驗學習成效環節,如,齊唱、小組唱、個體唱等,可滲透在學唱過程。同時為下一環節作鋪墊,還應適當加入教師引導的律動)
(四)表現古詩:《憫農》
1、比創意
a、律動創作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邊演唱歌曲《憫農》,邊為每一句詩歌編配一個能體現詩歌內容及情感的動作來表現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評一評
要求:從各小組歌曲的演唱、動作的創編、合作的成效等方面進行評價。
2、合作學習
要求:隨意將學生分為(可讓學生自行選擇):吟誦、吟唱、表演三個組,鼓勵學生對自己參與創作的情況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鼓勵和幫助學生拓寬學習音樂、創造音樂的思維)
(五)小結
談話、訪問式結束新課學習,鼓勵學生將本節課的學習收穫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得,分享學習的快樂)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兩首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艱辛,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熱愛人民,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2、認識本課11個字,一個多音字“沒mo”,會正確書寫8個字。
3、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文,背誦詩文,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本課的會認字和會寫字。
2、理解古詩內容,會背誦兩首詩。
三、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韻律的同時,感受勞動人民的辛苦。
同時,培養學生喜歡古詩、愛學古詩的興趣。
四、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電腦課件或圖片、課前查詢有關資料。
五、教學時數
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匯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吃的糧食是怎麼來的嗎?
(農民伯伯辛勤耕種出來的)請大家到田間看看他們是怎麼種田的。(課件演示或出示圖片)
2、指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麼時間?誰在做什麼?
再仔細觀察農民伯伯的動作、表情,說一說你有什麼感覺。
3、有位詩人看到這種情景,心裡有很多感慨,他就寫下了一首詩。你們知不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寫的是什麼詩?(板書課題)憫:當同情講。憫農是同情農民的意思。
4、學生介紹課前查詢到的資料,瞭解唐代詩人李紳。
5、這首詩大家並不陌生,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背給大家聽。
(二)在朗讀中理解詩句。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
2、同桌互讀,讀準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麼?
3、小組裡互相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4、再次用課件演示農民耕作畫面。
邊讀邊看圖,理解第一句。
(1)結合插圖讀一讀第一句,說一說什麼意思。
(2)再看插圖,想象當時的情景。
(一位上了歲數的老人頭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間鋤草。中午的太陽掛在空中,天氣十分炎熱,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裡的禾苗上,農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
5、指導朗讀。這句詩應該怎樣讀?自己練,在班裡讀。(飽含辛酸的語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範讀、領讀、指名讀)
6、學習第二句,領悟其義。
(1)個人讀句,小組討論,說說讀懂了什麼。
(2)理解詞語的意思是:“盤”指吃飯的碗,“餐”指飯,“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誰知道碗裡的飯,每粒都是農民用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
(4)指導朗讀,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誦全詩,聯絡實際。
1、大聲誦讀,練習背誦。(採用詩句、單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學習這首古詩後,你想對農民伯伯說些什麼?你想對浪費糧食的人說些什麼?
(四)拓展延伸。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藉助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並會口頭組詞,會寫4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並試著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重點:
1、學會8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1、農、當的寫法
2、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稻穗圖、小黑板、磁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今天,向老師有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我解決一下。你們願意嗎?
(出示一碗打倒的飯圖)學生觀察。
這就是向老師遇到的難題,有個孩子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我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師給他講講道理。(這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師出示辛苦,教讀。
你見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糧食嗎?
老師帶來了一幅圖,就是農民伯伯平常勞作的情景,請小朋友翻開書,看看圖上都畫了什麼?
二、觀察圖畫
1、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農民伯伯在鋤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齊讀辛苦,並貼在黑板上。
3、你怎麼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掉。)
4、今天,我們就要學一首配這幅圖詩《憫農》。跟老師一起寫寫農。(師寫,生書空。)
全班齊讀課題。
三、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聽錄音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著字,看誰最認真?如果會的同學能跟錄音機一起讀,也不必加以制止,追問一句:你從哪裡學會的?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學習知識,希望小朋友們做個有心人。
2.過渡:由於這首詩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熟練背誦,所以直奔本課的生字。這首詩你們會背了,裡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二)認讀生字
1.下面請你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著課文,圈出帶紅色音節的生字。
2.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
3.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點播。)
4.學習完生字以後,請你給同桌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
5、抽生教讀生字。
6、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們讀出來嗎?(出示詞語:憫農日當午誰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讀,齊讀。
7、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麼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說出來。(當讀到午時進行擴詞,從而理解日當午。)
8、現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裡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抽生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著書,認真聽,聽他哪個字音讀準了,哪個跟你不一樣,等會兒請你給他指出來。
9、齊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2、抽生答。(我知道了農民伯伯很辛苦)
3、你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農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讀一讀。
重點指導: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導方法:先透過做鋤草的動作體會辛苦應表現得行動緩慢,吃力,在朗讀時語氣應重而稍慢,基本領悟即可。
4、師範讀全詩。
5、齊讀。
6、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五、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一)撿稻穗遊戲,複習生字
1、秋天來了,農民透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們看: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擺,好象在向人們微笑。收割後,還有一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裡,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你可以任選一顆,讀出後面的生字,然後放到籃裡。(師貼稻穗圖,畫籃子)
2、抽生上臺拾稻穗,然後反過面貼於籃子裡。
3、你打算把帶哪個字的稻穗送給誰?為什麼?
(二)指導寫字
(出示農、當、汗、午)
1、你記住了哪個字?怎麼記住的?
2、重點指導當,認識小字頭,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筆順,然後書空。
指導農,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筆?
3.教師在田字格中書寫學生認為難寫的字。
4.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後再寫一個。
五、總結全文
(板書)
6、憫農
辛苦
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並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並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並樂於去解決。
2、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透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絡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緻。
《江上漁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想象詩人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解詩題。
1、同學們,相信大家都知道《鋤禾》這首古詩,誰能背誦。(學生背誦)教師出示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讀好?(指名朗讀評價引導:你可讀得真好。但老師想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江上漁者》(板書課題)。
2、解詩題:同學們,你覺得題目是什麼意思?
學生:江上打魚的'人。(教師引導: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理解:漁者以打魚為生的人。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魚為生的人。
3、讀詩題:
二、讀詩解意。
1、好,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詩句。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誰會讀這首詩。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教師引導性的評價: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詩句讀正確。你也很了不起,讀得很有感情,但老師這裡還要提醒一下出沒這個詞語的讀音。請你再讀一遍好嗎?)
2、自由朗讀: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這首詩,注意把詩句中字的讀音讀正確。可以自己多讀幾遍,也可以讀給同學聽。
誰願意再來讀這首古詩,並能將詩讀正確。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幫助聽聽,如果同學有讀錯的地方,請幫助指出來,如果沒有讀錯的地方,我們就用掌聲來表揚他,好嗎!)
學生朗讀,評價。
學生齊讀。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我們讀古詩,不但要會讀,而且要知道詩句的意思,下面請同學們,再次仔細地讀讀詩句,根據下面的註釋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然後可以和同學商量,當然也可以找身邊的老師請教。
註釋: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學生自由讀,瞭解詩句意思。
(3)學生集體交流詩句的主要內容。
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鱸魚的味道鮮美。你看江中那隻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麼驚險啊!
4、齊讀古詩。
三、展開想象,悟詩情。
1、小朋友,你們可真了不起,那麼快就不但會讀古詩,而且已經知道了《江上漁者》這首詩的內容,那麼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樣寫下這首古詩的嗎?你們能猜測一下嗎?學生猜測。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測一樣呢?請大家自由讀讀上面這段話。(多媒體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進江邊的一家酒樓吃飯,看見酒樓裡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他們不住地稱讚鱸魚肉嫩味鮮。於是就找了個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見江面上波濤洶湧,一隻魚船像一片樹葉,隨著風浪起伏。它一會兒被捲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魚人的辛苦,就寫下了《江上漁者》這首古詩。)
2、現在誰來說說作者在酒樓裡聽到了什麼?又看到了什麼?學生交流:看見酒樓裡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他們不住地稱讚鱸魚肉嫩味鮮。
這其實就是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多媒體出示)
從這裡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交流:客人很多,鱸魚味道鮮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鱸魚味道的鮮美透過朗讀告訴大家嗎?學生讀
如果你是酒樓裡的客人,當你吃了肉嫩味鮮的鱸魚時,你會怎麼說?學生交流:
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詩,感受當時人們吃魚時的歡快心情。(學生齊讀)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樣吃魚不忘打魚人。你們讀了這首古詩以後,腦海中又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4、學生交流:打魚人那隻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裡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A、教師出示畫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麼?你們又彷彿聽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出示詩句)
看到了小船。教師:這是一艘怎樣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樹葉一樣的小船。)
看到了洶湧的波濤。教師:波濤洶湧和一片樹葉,一個是多麼的可怕,力大無比,一個是多麼的柔弱,輕飄飄。這是多麼的
看到了漁民的船,一會兒被捲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谷。教師:卷和打這兩個詞用得真好,我從卷和打兩個動詞體會到小船隨時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險。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捕魚人隨時都可能船毀人亡,漁民為了捕魚隨時都可能丟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來透過朗讀告訴我們自己看到的。學生朗讀三、四兩句。
B、看著這畫面,看著這滾滾波濤,你又想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看著這滾滾波濤,想到打魚人吃、住的艱難;看著這滾滾波濤,想到打魚人,每次打魚到迴歸,要經歷很長的時間;看著這滾滾波濤,想到打魚人隨時會遭強風雷暴的襲擊;看著這滾滾波濤,想到一葉小舟行駛危險,隨時有可能翻沉
農民勞動很辛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實江上漁者也很辛苦,真是誰知盤中魚,條條皆辛苦。呀!讓我們齊讀三、四兩句。
4、寫話:
教師:此時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嚐美味鱸魚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話想對那些在洶湧的波濤中捕魚的人說。請同學們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
學生寫,交流。
5、朗讀昇華情感。
教師:面對著這洶湧的波濤,面對著在波濤中捕魚的人,我們有很多話要說,那就讓我們把這些話化成背誦吧!一起來背誦古詩《江上漁者》。
學生:讀
《江上漁者》說課
《江上漁者》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宋朝詩人范仲淹。全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話(20個字),卻描寫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江上往來的客人歡快地品嚐鱸魚的畫面和江裡漁者冒著風浪捕魚的場景),反映了勞動者的艱辛,體現了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表達了作者對勞動者的同情。整首詩語言精練,意境深遠。在這首古詩的閱讀教學中,為了能引導學生去感受古詩中所蘊涵的美,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以誦讀古詩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欣賞古詩的美。具體來說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朗讀中理解詩意
在出示古詩以後,我透過三步的朗讀,第一步,將古詩讀正確,在此基礎上進行書寫練習;第二步,試著讀出古詩的味道;第三步,整體感知,讓學生說說讀了古詩以後眼前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古詩的內容,感知古詩的意思。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忽略了古詩教學中的解釋,不採用字字疏通,句句領會的教學方法,只要讓學生在讀正確的基礎上透過說畫面大致瞭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讀。因為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於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於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的提高而逐步領會。正如楊振寧博士談到的:在他上一年級時,父親教他背誦了幾十首唐詩宋詞,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來,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後,才逐漸領悟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等名句的真義,也才認識到猶恐相逢是夢中等只有過來人才可能真懂的詩句。
二、啟發想象悟詩情
就詩的表現方式來說。詩顯示出整體藝術,所以在詩的領域裡,其他各門藝術的表現方式也用得上。(黑格爾)因此,我充分利用這一點,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引導學生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想象再現情境。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在學生理解往來的客人愛吃鱸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說說客人們會怎麼說,讓學生感受人們吃魚時的歡快心情,為體會捕魚的艱辛奠定基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兩句詩的教學主要分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然後讓學生透過給畫面上添畫小舟,讓學生直面詩句,與詩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第二步,讓學生想象江上漁者在風浪中捕魚可能遇到哪些情況?引導學生感受漁者捕魚的艱辛。
三、組合、寫話,提升
在學生感受漁者捕魚艱辛的基礎上,透過與《憫農》的組合閱讀,引導學生感受任何勞動成果都來之不易,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話,寫寫自己的感受。學生寫的話其實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展現。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註釋,查閱字典,瞭解詩句的意思,進而讀懂古詩《憫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感情的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用“釋詩題,解詩句,悟詩境”的方法學習古詩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總結學法延伸課外,透過“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合作探究,讀詩學法——激趣用法,擴充套件讀詩”的四步過程,教給學生“釋詩題,解詩句,悟詩境”的古詩閱讀法。
情感價值觀: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教育學生尊重農民的勞動。
課前準備:
課件(李紳的憫農詩,楊萬里的憫農詩,朗誦古詩的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古代農民勞作的情景圖)
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們都想到了什麼,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首詩。(學生彙報)老師也和你們一樣,想到了我國唐代詩人李紳的詩歌《憫農》。螢幕出示《憫農》教師找同學讀古詩,教授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四聲讀法。
再出示一首古詩《傷農》,指導學生讀古詩。要讀出韻律和節奏。
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學習一首古詩楊萬里的〈憫農〉。
教師板書:憫農
提起詩人楊萬里,同學們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詩人,和“陸游,范成大,尤袤“被稱為“南宋四大家”,楊萬里的作品語言淺近,平白樸實。
二啟發想象,體味詩情
1釋詩題:“憫”是這課的生字,大家讀準了,指導讀字。同學們藉助書中的註釋,(學古詩一定要看註釋,這是學古詩的好方法。)想想題目是什麼意思?(找生彙報)
作者為什麼要同情,憐憫農民呢,請跟著老師一起走進詩中,去感悟一個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吧。
2解詩意:(1)請同學們自己的讀一讀這首詩,注意裡面的生字要讀準。想怎樣讀就怎樣讀,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裡,念上兩遍到三遍。
(2)找生彙報。(誰能給大家讀一讀,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水平。)
(3)詩人看到了什麼引發了他的憐憫之情呢?(學生彙報)
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水稻……不多黃
蕎麥……早著霜
(4)關於水稻和蕎麥同學們可能不太熟悉,我們吃的大米就是沒加工前的水稻的種子,蕎麥也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這兩種重要的糧食都遇到了什麼情況呢?聽著同學們的理解,老師感到這句話啊,能用一組關聯詞來連線,大家想想是哪個關聯詞?“因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糧食,成熟的很少,意味著什麼?(學生彙報)所以說這是農民遭遇的第一層“苦”板書:苦
稻子不能離開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蕎麥又遇到什麼情況了呢?學生彙報
理解“空花”,是不結果的花,就像咱們都知道有黃瓜的謊花一樣,是不結果的。
師:聽著同學們的敘述,你想想這句能用一個什麼關聯詞把詩句的意思表達的更加準確呢?(不但……而且……)同學們從這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彙報)這就是農民的第二層“苦”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大家回過頭來看前兩句,流露出詩人什麼樣的情感?誰能用個詞語來概括一下?
同學們看看,這兩句是寫景還是敘事?從這兩句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楊萬里的詩風,平白樸實,步步遞近,層層渲染。
(5)大家讀讀後兩句,看看你能讀懂什麼?(要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
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彙報)板書:忍飢……度殘歲
“堪”字你是怎麼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書:更堪……閏添長
“閏年”大家理解嗎?(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註釋來理解。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閏月”。)
連起來說說這兩句寫了什麼事?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農民的第三層“苦”。
前兩句是寫景,這兩句是寫事。詩人的這種寫法叫做寫景敘事相結合。
(6)同學們現在你就是詩人,楊萬里,你站在田邊,你看到了………聽到了……你感受到了………。詩歌處處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憫”,所以詩歌題為“憫農”。
就讓我們帶著對農民的同情,一起讀讀這首《憫農》吧!
(7)學習要學會記住,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知識,要記的,現在誰能把學到的這首詩背誦給大家。
三總結學法,延伸擴充套件
剛剛,我們隨著楊萬里看到了災害深重的農村,聽到了農人的一聲聲悲痛的嘆息,深切的感受到詩人對農人的無限愛心,短短的28個字,把一個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表達的淋漓盡致。同學們回憶我們剛才的學習過程,首先是釋詩題,然後是解詩意,最後是悟詩境。(課件展示學法)
現在同學們看螢幕上的這首詩,出示古詩《憫農,二》找生來讀一讀,然後說: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來自學。自學後彙報,讀懂了什麼。可以看註釋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這首詩歌寫了什麼。學生彙報。
教師小結:這節課啊,我們沿著歷史的隧道來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農村,體會到了農人災年愁苦的生活,傾聽了他們叫天天不靈,喚地地不靈的愁苦哀嘆,探索了古詩學習的方法,老師真為你們會學習感到高興,衷心的祝願同學們用學習古詩的金鑰匙,開啟輝煌的古詩寶藏,發現詩的特點,進入詩的王國。
板書設計: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透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
培養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三、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四、教學準備:
相關錄影、配樂朗讀錄音帶、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農民伯伯勞動嗎?現在就讓我們到田間看一看吧!(放錄影:農民頭頂烈日在給禾苗鋤草)同學們,談一談你現在的感受吧!”
2、“是啊,農民伯伯多麼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詩人李紳站在田間看到此情此景時,同你們一樣,心裡很有感觸,便寫下了一首詩《憫農》。(板書課題)這首詩廣為傳誦,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學習古詩。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讀的效果,易讀錯的字:誰、皆。
3、自己讀古詩。“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麼,在小組裡互相說一說。”(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讀古詩。“誰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質疑,答疑,師適明引導)
5、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
(三)朗讀古詩
1、“古詩是有節奏和韻律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播放配樂朗誦)
2、自己試著讀一讀(跟讀、誦讀等)。
3、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評議。
4、再次呈現農民耕作畫面。“看哪,農民伯伯多麼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進泥土裡,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吧!”(配樂讀文)
5、同學們閉上眼睛,吟誦出心中的感受吧!(配樂讀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麼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說些什麼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
3、“透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你還能背出一些這樣的詩嗎?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課外作業
“課後我們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寫人們辛苦勞動的詩,下節課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議一議好嗎?”
六、附板書設計(可用投影儀投影)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6
教學過程:
一、聯絡舊知匯入
1、複習《憫農(一)》
2、板書課題,學習“憫”字。
(設計意圖:《憫農》是一首組詩,聯絡舊知有利於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憫”字的學習意在培養高年級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和習慣。)
二、初讀求節奏
1、誰來給大家流利地讀讀古詩?
2、古詩文是有韻律的,自己試著有節奏地讀一讀。
3、配樂範讀古詩。
(初讀環節透過流利讀、節奏讀、配樂讀這三個坡度地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三、品讀悟情感
1、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有哪些學習古詩的好辦法。
2、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註釋。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試著讀懂詩句的意思。
4、交流彙報
(1)交流一、二行詩
①指名讀,交流詩句的意思。
②賞析詩句的語言特點,我們還知道哪些含有數字誇張的詩句?
③語言訓練:仔細觀察圖,說說從春種到秋收需要經歷一個什麼樣的過程?④男、女生輪讀這兩行詩。
(2)交流三、四行詩
①交流詩句的意思
②這兩行詩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我們還知道哪些含有對比的詩句?③創設情境對話:糧食都到哪兒去
④觀察圖,瞭解時代背景
⑤語言訓練:被活活餓死的農民,臨死前會說什麼?
我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讀這兩行詩。
(在學生讀懂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入時代背景、連結相同寫法的詩句,意在引導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特點,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語言訓練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與文字對話、激發情感。)
四、小結
1、師小結
2、佈置作業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憫農》這首詩語言簡潔通俗,琅琅上口,詩中描繪了詩人在炎炎夏日看到農民在田地裡辛勤勞動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教學目標:
1、學會認本課:農、午、汗、粒、辛五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初步培養學生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會認五個生字;朗讀、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是透過朗讀古詩使學生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初步培養學生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誘發動機。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透過這樣一個學生饒有興趣的詩歌,引出課題,進而極大的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深情範讀,激發情感。《憫農》這首詩,形式短小精悍,語言簡潔通俗,感情真摯樸實。教學中,利用課件飽含深情的範讀,使學生能在學習之前,有一個整體感知,受到薰陶、感染。
3、品讀感悟,讀有感情。現在孩子過於嬌慣,很多孩子挑食,飯菜不合胃口就大哭大鬧,不想吃就扔掉,浪費現象日益嚴重。對於這首詩的把握,除了感受古詩的魅力,還應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當然,這種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地強加給學生,而是結合多媒體,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句,從飽含深情的朗讀中去細細感悟,從妙趣橫生的故事中娓娓道來,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趣。
1、師描述:上課之前,我們一起來聽一段音樂。想不想?(好)那咱們趕緊去聽一聽吧!(課件播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音樂。)聽了以後覺得怎麼樣?好不好聽?
2、好吧,今天老師和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憫農》(貼上卡片)揭示課題,認識生字農,(出示農的帶拼音生字卡片),強調讀準後鼻音。齊讀課題。
二、範讀古詩,激情。
1、出示課件:(本首詩的插圖)老師描述: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是唐朝的一位詩人李紳寫的。李紳呀是當時的一個大官。有一年夏天,他來到農村,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正在地裡幹活,不由得隨口吟誦
2、播放課件:配樂朗讀古詩。
三、初讀古詩,識字。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
2、再讀古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給要求會認的生字做上記號。
3、小組同學合作讀生字。
4、反饋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齊讀。
(2)去掉拼音帽子認讀生字,齊讀。
(3)現在該把它們送回家了。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通。
四、逐行讀詩,品味。
1、指導朗讀1、2行。
(1)下面讓我們跟詩人一起到田間去看一看(課件出示一個夏天的中午老農在田間鋤禾的畫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麼?(指名說)
(2)(課件出示第1、2行詩)這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老師相機根據學生的回答播放課件範讀)你們願意像這樣讀嗎?趕緊練一練吧。(學生練讀,指名讀,全班齊讀)
(3)是啊,夏天的中午,太陽火辣辣的,多熱呀!如果是你,你想做什麼?而這位老農呢?(指名讀)
(4)誰能再讀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男女生讀)
(5)你們讀得真好!如果能表演讀就更好了。誰想來試一試?(指名錶演讀、全班讀)
(6)現在,你和詩人就在田間,你想對這位老農說些什麼?(指名說)
(7)是啊,這麼炎熱的夏天,老農還在鋤禾,他身上的汗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裡,多辛苦啊!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一讀這兩行詩。(齊讀1、2行)
2、剛剛我們大家都讀得很不錯,為了表揚和鼓勵大家,播放一段小故事給大家看好吧?好!
(1)觀看小故事。(認真地看,仔細地聽,一會兒我要找同學起來回答問題)
(2)請同學說說剛剛樂樂和他的爸爸說了些什麼?
(3)學習最後兩行(剛剛樂樂的爸爸告訴樂樂要注意愛惜糧食)
(4)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3、4句。(也就是告訴我們知道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課件出示讀3、4句。
(6)指名仿課件讀。
(7)讀了這兩行詩後,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吃的糧食是怎樣來的嗎?
好!我們一起來看樂樂和爸爸對話的插圖。
(樂樂的爸爸也告訴了我們大家這碗裡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3、聽一聽大螢幕裡面是怎樣讀的,我們跟著一起小聲地讀,學一學。(聽大螢幕裡配樂朗誦古詩)
4、跟音樂一起讀。(請一個同學起來跟著音樂一起讀全詩)
5、全班跟音樂齊讀。
五、誦讀比賽,展示。
1、分小組演讀。
2、師生評議,鼓勵表揚。
六、課外延伸,小結。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憫農》還有另外一首詩,同學們課外時間去讀一讀,學一學。
憫農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8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讓學生大概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尊敬勞動者,激發學生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憫農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鋤禾》第一冊已經學過。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種下一顆穀物,秋天會有許多收穫。儘管四海之內沒有荒廢的耕地,農民還是免不了活活餓死。詩人用“春種”到“秋收”,用“一粒粟”到“萬顆子”的變化,講了農民一年的辛勤勞動。可詩的結尾勾勒出的卻是一幅悲慘的畫面:“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詩人以這樣強烈的對比,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課文朗讀的錄音帶、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音樂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要啟發學生用學過的識字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粒、餓”兩個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夫、顆”,可以用與熟字“天、棵”比較字形的方法識記;“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個學過的部件來識記。
2寫字教學。
要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
粒:米字旁要寫窄一些,第六筆是“點”,不是“捺”。
閒:門字框裡邊的“木”,“捺”要變成“點”。
猶:右邊不要寫成“龍”。
死:“匕”的筆順是先寫“撇”,後寫“豎彎鉤”。
(三)詞句教學
結合字形讓學生了解“粟”是穀物,“萬顆子”是很多穀物,從中感受到“春種”到“秋收”,“一粒”到“萬顆子”的變化。
結合插圖(或投影片)和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四海”,泛指到處;“無閒田”,就是沒有空的田地;“猶餓死”,即還是餓死的意思。從中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題目中“憫”字的意思。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這課古詩押“i”韻。要在讀通的基礎上讀出節奏感。然後結合插圖或投影進行想象,經過反覆朗讀大致瞭解詩的內容。朗讀時可輔以《江河水》憂怨的音樂,烘托氣氛,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在腦子裡浮現“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情境,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產生同情感。經過反覆朗讀和吟誦,達到背誦。背誦在課內進行。
本詩朗讀的節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五)練習提示
第一、二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完成。第三題是形近字比較,要提醒學生注意它們在字形上的差別和字義的不同。(六)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匯入新課。
誰能背誦一年級學過的古詩《憫農(一)》學了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農民種田很辛苦。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古詩,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初讀古詩,大致瞭解圖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麼。
2讀古詩,想象圖畫的意思。
(三)自學生字。
1一邊讀古詩,一邊畫出生字。藉助拼音自學生字的讀音。2用生字卡片檢查自學生字的情況。
(四)瞭解詞義,指導朗讀。
透過看彩圖和討論,大概瞭解“粟、萬顆子、四海、無閒田、猶餓死”的意思和詩文的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出節奏感。
(五)品讀背誦。
藉助彩圖(或投影),採用各種形式的反覆吟誦(配上音樂),啟發學生想象詩文描繪的悲慘情境,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
(六)完成課後練習。
五、參考資料
李紳:字公垂(772—846),唐代詩人,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對唐詩歌的創作與繁榮,作出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貢獻。曾寫過《新題樂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傳。李紳的詩,感情樸實、語言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