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教學設計
《春蠶》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蠶》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照例、芝麻、蠶卵、又細又勻、增加、隔壁、燭臺、慈祥”,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養蠶的過程,體會母親養蠶的辛勞,從中受到熱愛勞動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母親說的那兩句話的含義,從養蠶的過程中體會母親養蠶的辛苦。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照例”、“慈祥”、“滲”等詞語。
2.瞭解養蠶的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
教學步驟
-、匯入
師:母親是平凡的、偉大的,母愛是神聖的、無私的。課文《春蠶》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為供子女上學而飽嘗養蠶艱辛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共同體會這位母親養蠶的艱辛,感受這位母親對子女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板書課題:《春蠶》
師:誰見過蠶,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家蠶。
二、整體感知
出示思考題: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詞,利用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3.課文共幾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讀文後,你都初步知道了什麼?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來。
三、檢查自學
1.出示生詞投影片,指名讀。
強調“桑”、“增”、“扎”、“燭”、“滲”的讀音。
2.出示生詞,指讀,說說詞意。
(學生不懂的,老師作補充介紹)
蠶種:帶有蠶卵的紙叫蠶紙,也叫蠶絲種。
榆錢:榆樹的果實,形狀圓而小,像小銅錢。
匾:用竹篾編成的器具。
燭臺:插蠟燭的器具。
蠶沙:家蠶的屎,黑色顆粒,可入藥。
上山:本課指蠶眠四次後,在吐絲的時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細棒或麥稈上,開始吐絲結繭。
上述這些詞語,講課中教師可聯絡實際,透過圖片、實物讓學生理解。
3.指名分節讀課文。
目的: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4.口頭填空:
(1)蠶的生長順序是:極小極小的蠶( )( )( )蠶“上山”了。
(2)帶有蠶卵的紙叫_____,也叫______。家蠶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蟲的幼蟲在變成蛹之前吐絲做成的殼叫_________。
5.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讀文後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教師引導點撥。
四、默讀思考
讀文,理思路。
(1)蠶初生時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標畫出來。
(2)在蠶生長過程中,母親都做了哪些事?從文中找有關句子畫出來。
同桌兩人為一組,按照蠶的生長、母親幹了什麼這兩個問題,對應著讀有關句子,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做準備。
五、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內容。瞭解蠶的生長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孝敬父母。
2.訓練學生在瞭解句間聯絡的基礎上,讀懂自然段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檢查複習,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並學了第一段,誰能說一說,蠶的生長過程大致經過哪幾個階段?母親為什麼要養蠶?
(過渡)勤勞的母親幹得多,說得少,課文中描寫母親的語言只有一處,請大家把它找出來,認真讀一讀。
1.投影出示母親的話,指名讀。
2.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交流)
(過渡)母親的這兩句話道出了養蠶的艱辛,對子女深深的愛,道出了對子女殷切的希望。母親養蠶的艱辛和對子女的愛表現在哪些地方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深入學習課文。
二、課文學習
(一)第一自然段學習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常常”是什麼意思?“這時候”指的什麼時間?為什麼“每到這時候,我常常想起母親來?”母親為什麼要養蠶?這一小節說了什麼意思?(學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學習
1.默讀課文,出示思考題:
這兩段文字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母親養蠶的艱辛以及對子女的愛,把它劃出來。
2.討論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
先讓學生讀句子,再引導學生說說“照例”的意思。讓學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慣例,年年都這樣做。理解母親養蠶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親年復一年地養蠶,不怕辛苦,正是表現了對子女的愛。
指導學生用“照例”練習說話。
3.教師講述: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句中“照例”這個詞,我們透過聯絡中心,體會到了它的作用。還有哪些詞語也能體現出母親的艱辛,體現出母愛?(學生自學後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佈滿”(數量極多)、“極小極小”(表明難養)、“微笑”(一種希望的微笑,蠶寶寶的出世與子女的學費是緊密相關的)、“抖落”、“擦得乾乾淨淨”、“剪得又細又勻”(說明母親精心、細心)等詞語來理解這段話。
4.指導朗讀。
5.歸納學法。
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兩個自然段的?誰能用“先”、“再”、“最後”說一遍。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我們把學法歸納為三步,第一步默讀課文,勾畫詞語;第二步聯絡中心,談談體會;第三步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過渡)下面我們就按照這種學法,繼續學習。
(三)第四自然段學習
師設問:按照剛才的學法,第一步我們應該幹什麼?
(學生回答:默讀課文,勾畫詞語)
師:好,我們就先默讀第四自然段,勾畫出關鍵的詞語。我們比一比,看誰勾得全,勾得準。
學生默讀後,教師引導:
現在我們進行學法的第二步,聯絡中心,談談體會。誰先發言?(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以下詞語“一天天”、“吩咐”、“擦乾”、“輕輕”、“均勻”,聯絡中心,進行體會。一方面體會母親在忙碌中,艱辛地度過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親對蠶兒愛護備至,愛蠶兒正是愛兒女的表現。)
待學生理解到位後,教師再指導朗讀。
教師講述:好,下面我請同學們自學第五、六自然段,看誰學得好,懂得多。
(四)學生自學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學法,體現“教”,第四自然段體現“扶”,第五、六自然段則體現“放”。如果學生理解不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找關鍵詞,如:“每天……總要……”、“常常”等詞語,深入理解、體會母親深夜添桑葉的情景,應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理解。)
(五)自學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學習
1.指名讀第八自然段。
2.聯絡全文體會母親那兩句話的含義。
(1)請聯絡全文,舉例說說這學費來得怎麼不易。
(2)聽了母親的話,“我”和姐姐心裡怎麼想?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我”,會對母親說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母親的話。
4.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絲銀絲”說明了什麼?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
母親為“我”和姐姐操盡了心,越來越蒼老了,而母親向子女索取了什麼呢?
三、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四、小結全文。
課文為什麼用“春蠶”做題目?
課文寫了春蠶的生長過程,讚頌了母親的辛勞、偉大(可適當講解“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母親就像春蠶一樣,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獻,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獻給了下一代。
五、佈置作業
1.熟記生字詞。
2.回憶母親對自己深沉的愛,準備交流。
這篇課文文字樸實,但卻深刻的揭示了母愛的偉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範文。教學設計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話匯入到新課中,在一開始就給學生讀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課時裡沒有貪太多東西,重點就抓了字詞和對文章的整體感知,這也比較符合閱讀習慣,給了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同時也給第二課時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教案示例
7、春蠶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照例、芝麻、蠶卵、又細又勻、增加、隔壁、燭臺、慈祥”,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養蠶的過程,體會母親養蠶的辛勞,從中受到熱愛勞動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母親說的那兩句話的含義,從養蠶的過程中體會母親養蠶的`辛苦。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照例”、“慈祥”、“滲”等詞語。
2.瞭解養蠶的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
教學步驟
-、匯入
師:母親是平凡的、偉大的,母愛是神聖的、無私的。課文《春蠶》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為供子女上學而飽嘗養蠶艱辛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共同體會這位母親養蠶的艱辛,感受這位母親對子女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板書課題:《春蠶》
師:誰見過蠶,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家蠶。
二、整體感知
出示思考題: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詞,利用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3.課文共幾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讀文後,你都初步知道了什麼?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來。
三、檢查自學
1.出示生詞投影片,指名讀。
強調“桑”、“增”、“扎”、“燭”、“滲”的讀音。
2.出示生詞,指讀,說說詞意。
(學生不懂的,老師作補充介紹)
蠶種:帶有蠶卵的紙叫蠶紙,也叫蠶絲種。
榆錢:榆樹的果實,形狀圓而小,像小銅錢。
匾:用竹篾編成的器具。
燭臺:插蠟燭的器具。
蠶沙:家蠶的屎,黑色顆粒,可入藥。
上山:本課指蠶眠四次後,在吐絲的時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細棒或麥稈上,開始吐絲結繭。
上述這些詞語,講課中教師可聯絡實際,透過圖片、實物讓學生理解。
3.指名分節讀課文。
目的: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4.口頭填空:
(1)蠶的生長順序是:極小極小的蠶( )( )( )蠶“上山”了。
(2)帶有蠶卵的紙叫_____,也叫______。家蠶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蟲的幼蟲在變成蛹之前吐絲做成的殼叫_________。
5.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讀文後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教師引導點撥。
四、默讀思考
讀文,理思路。
(1)蠶初生時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標畫出來。
(2)在蠶生長過程中,母親都做了哪些事?從文中找有關句子畫出來。
同桌兩人為一組,按照蠶的生長、母親幹了什麼這兩個問題,對應著讀有關句子,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做準備。
五、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內容。瞭解蠶的生長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孝敬父母。
2.訓練學生在瞭解句間聯絡的基礎上,讀懂自然段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檢查複習,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並學了第一段,誰能說一說,蠶的生長過程大致經過哪幾個階段?母親為什麼要養蠶?
(過渡)勤勞的母親幹得多,說得少,課文中描寫母親的語言只有一處,請大家把它找出來,認真讀一讀。
1.投影出示母親的話,指名讀。
2.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交流)
(過渡)母親的這兩句話道出了養蠶的艱辛,對子女深深的愛,道出了對子女殷切的希望。母親養蠶的艱辛和對子女的愛表現在哪些地方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深入學習課文。
二、課文學習
(一)第一自然段學習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常常”是什麼意思?“這時候”指的什麼時間?為什麼“每到這時候,我常常想起母親來?”母親為什麼要養蠶?這一小節說了什麼意思?(學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學習
1.默讀課文,出示思考題:
這兩段文字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母親養蠶的艱辛以及對子女的愛,把它劃出來。
2.討論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
先讓學生讀句子,再引導學生說說“照例”的意思。讓學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慣例,年年都這樣做。理解母親養蠶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親年復一年地養蠶,不怕辛苦,正是表現了對子女的愛。
指導學生用“照例”練習說話。
3.教師講述: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句中“照例”這個詞,我們透過聯絡中心,體會到了它的作用。還有哪些詞語也能體現出母親的艱辛,體現出母愛?(學生自學後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佈滿”(數量極多)、“極小極小”(表明難養)、“微笑”(一種希望的微笑,蠶寶寶的出世與子女的學費是緊密相關的)、“抖落”、“擦得乾乾淨淨”、“剪得又細又勻”(說明母親精心、細心)等詞語來理解這段話。
4.指導朗讀。
5.歸納學法。
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兩個自然段的?誰能用“先”、“再”、“最後”說一遍。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我們把學法歸納為三步,第一步默讀課文,勾畫詞語;第二步聯絡中心,談談體會;第三步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過渡)下面我們就按照這種學法,繼續學習。
(三)第四自然段學習
師設問:按照剛才的學法,第一步我們應該幹什麼?
(學生回答:默讀課文,勾畫詞語)
師:好,我們就先默讀第四自然段,勾畫出關鍵的詞語。我們比一比,看誰勾得全,勾得準。
學生默讀後,教師引導:
現在我們進行學法的第二步,聯絡中心,談談體會。誰先發言?(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以下詞語“一天天”、“吩咐”、“擦乾”、“輕輕”、“均勻”,聯絡中心,進行體會。一方面體會母親在忙碌中,艱辛地度過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親對蠶兒愛護備至,愛蠶兒正是愛兒女的表現。)
待學生理解到位後,教師再指導朗讀。
教師講述:好,下面我請同學們自學第五、六自然段,看誰學得好,懂得多。
(四)學生自學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學法,體現“教”,第四自然段體現“扶”,第五、六自然段則體現“放”。如果學生理解不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找關鍵詞,如:“每天……總要……”、“常常”等詞語,深入理解、體會母親深夜添桑葉的情景,應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理解。)
(五)自學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學習
1.指名讀第八自然段。
2.聯絡全文體會母親那兩句話的含義。
(1)請聯絡全文,舉例說說這學費來得怎麼不易。
(2)聽了母親的話,“我”和姐姐心裡怎麼想?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我”,會對母親說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母親的話。
4.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絲銀絲”說明了什麼?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
母親為“我”和姐姐操盡了心,越來越蒼老了,而母親向子女索取了什麼呢?
三、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四、小結全文。
課文為什麼用“春蠶”做題目?
課文寫了春蠶的生長過程,讚頌了母親的辛勞、偉大(可適當講解“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母親就像春蠶一樣,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獻,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獻給了下一代。
五、佈置作業
1.熟記生字詞。
2.回憶母親對自己深沉的愛,準備交流。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這篇課文文字樸實,但卻深刻的揭示了母愛的偉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範文。教學設計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話匯入到新課中,在一開始就給學生讀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課時裡沒有貪太多東西,重點就抓了字詞和對文章的整體感知,這也比較符合閱讀習慣,給了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同時也給第二課時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教案示例二
7春蠶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照例、芝麻、蠶卵、又細又勻、增加、隔壁、燭臺、慈祥”。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養蠶的過程,體會母親養蠶的辛勞,從中受到熱愛勞動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啟發談話,匯入新課
母親是平凡的、偉大的,母愛是神聖的、無私的。課文《春蠶》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為供子女上學而飽嘗養蠶艱辛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共同體會這位母親養蠶的艱辛,感受這位母親對子女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板書課題。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家蠶。
(二)整體感知
出示思考題: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劃出生詞,利用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3.課文共幾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讀文後,你都初步知道了什麼?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來。
(三)檢查自學
1.出示生字,指名讀。強調“桑”、“增”、“扎”、“燭”、“滲”的讀音。
2.出示生詞,指讀,說說詞意。(學生不懂的,老師作補充介紹)
照例蠶卵繭子蠶種榆錢匾燭臺
上山蠶沙均勻吩咐兩鬢銀絲
3.指名分節讀課文。(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4.口頭填空:
(1)蠶的生長順序是:極小極小的蠶( )( )( )( )蠶“上山”了。
(2)帶有蠶卵的紙叫_____,也叫______。家蠶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蟲的幼蟲在變成蛹之前吐絲做成的殼叫_________。
5.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讀文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談)
(四)默讀思考
蠶兒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它又是怎樣一天天生長的?在蠶兒生長的不同階段,母親是怎樣餵養的?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親養蠶十分辛苦?(讀後交流,初步瞭解重點)
(五)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常常”是什麼意思?“這時候”指的什麼時間?為什麼“每到這時候,我常常想起母親來?”母親為什麼要養蠶?這一小節說了什麼意思?(交流)
(六)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教學步驟:
(-)檢查複習,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並學了第一段,誰能說一說,蠶的生長過程大致經過哪幾個階段?母親為什麼要養蠶?
勤勞的母親幹得多,說得少,課文中描寫母親的語言只有一處,請大家把它找出來,認真讀一讀。
(二)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1.出示母親的話,指名讀。
2.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母親的這兩句話道出了養蠶的艱辛,對子女深深的愛,道出了對子女殷切的希望。母親養蠶的艱辛和對子女的愛表現在哪些地方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深入學習課文。
(三)學習課文二、三自然段
1.默讀課文,出示思考題:
這兩段文字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母親養蠶的艱辛以及對子女的愛,把它劃出來。
2.討論交流。
出示: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
(先讓學生讀句子,再引導學生說說“照例”的意思。讓學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慣例,年年都這樣做。理解母親養蠶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親年復一年地養蠶,不怕辛苦,正是表現了對子女的愛。)
指導學生用“照例”練習說話。
3.教師講述: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句中“照例”這個詞,我們透過聯絡中心,體會到了它的作用。還有哪些詞語也能體現出母親的艱辛,體現出母愛?
引導學生抓住“佈滿”(數量極多)、“極小極小”(表明難養)、“微笑”(一種希望的微笑,蠶寶寶的出世與子女的學費是緊密相關的)、“抖落”、“擦得乾乾淨淨”、“剪得又細又勻”(說明母親精心、細心)等詞語來理解這段話。
4.指導朗讀。
5.歸納學法。
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兩個自然段的?誰能用“先”、“再”、“最後”說一遍。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我們把學法歸納為三步,第一步默讀課文,勾畫詞語;第二步聯絡中心,談談體會;第三步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設問:按照剛才的學法,第一步我們應該幹什麼?(默讀課文,勾畫詞語)
教師講述:我們就先默讀第四自然段,勾畫出關鍵的詞語。我們比一比,看誰勾得全,勾得準。
學生默讀後,教師引導:現在我們進行學法的第二步,聯絡中心,談談體會。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以下詞語“一天天”、“吩咐”、“擦乾”、“輕輕”、“均勻”,聯絡中心,進行體會。一方面體會母親在忙碌中,艱辛地度過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親對蠶兒愛護備至,愛蠶兒正是愛兒女的表現。
待學生理解到位後,教師再指導朗讀。
(五)學生自學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學法,體現“教”,第四自然段體現“扶”,第五、六自然段則體現“放”。如果學生理解不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找關鍵詞,如:“每天……總要……”、“常常”等詞語,深入理解、體會母親深夜添桑葉的情景,應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理解。)
(六)自學第七自然段
(七)學習第八、九自然段
1.指名讀第八自然段。
2.聯絡全文體會母親那兩句話的含義。
(1)請聯絡全文,舉例說說這學費來得怎麼不易。
(2)聽了母親的話,“我”和姐姐心裡怎麼想?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我”,會對母親說什麼?
4.有感情地朗讀母親的話。
5.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絲銀絲”說明了什麼?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
母親為“我”和姐姐操盡了心,越來越蒼老了,而母親向子女索取了什麼呢?
(八)朗讀全文
(九)總結全文
課文為什麼用“春蠶”做題目?
課文寫了春蠶的生長過程,讚頌了母親的辛勞、偉大(適當講解“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母親就像春蠶一樣,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獻,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獻給了下一代。
(十)佈置作業
1.熟記生字詞。
2.回憶母親對自己深沉的愛,準備交流。
(十一)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出自哪裡?找出原詩讀讀,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這句詩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