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教學設計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教學設計1

  一、說教材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1課,是這個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從體裁上看屬事理說明文,一般來說,這樣的文章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味同嚼蠟,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透過本單元的學習,必須要讓學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間萬物奧秘的興趣,享受發現的成功”,培養“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其難易程度可想而知,這一節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下面課文的學習。這是本單元學習中的重中之重,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點

  (1)能說出文章介紹的幾種沙漠裡的奇怪現象和形成的原因。

  (2)學習簡單的事理說明文的基本結構和常用的說明方法。

  2、能力培養

  (1)探索這些奇怪現象產生的緣由,學會從科學角度來認識一切怪異現象。

  (2)善於從網路上搜尋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

  3、情感體驗

  (1)激發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明白“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所以要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2)體驗有些動植物能適應極其惡劣尤其是乾旱的沙漠環境的特殊本領;它們能充分地吸收水分,它們能充分節約用水,儘可能減少水的損失。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事理說明文的寫作順序

  難點:能科學解釋沙漠裡的奇怪現象,並能解釋生活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異現象。

  疑點:沙漠裡的怪異之謎都能揭開嗎?

  四、說教學設想

  沙漠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課文描述並解釋了沙漠裡的一些奇怪現象,這正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何利用這一點引入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應該是不斷深層次思索的問題。為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登陸“百度”,點選“圖片”,搜尋“沙漠”、“沙漠奇怪現象”,想透過這些圖片,讓學生感受沙漠。也就在搜尋圖片的過程中,意外的發現了有幾幅圖片的後面,隱藏著與課文不同的對“海市蜃樓”、“鳴沙”的文字介紹。

  2、登陸“百度”,搜尋“海市蜃樓”“鳴沙”影片片斷,我如願以償,為增強課堂的直觀,奠定了物質基礎。

  3、設法開拓學生的視野,不斷的把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但在引向課外的過程中,一些細節性的知識,不能一覽無餘的展示給學生,要給學生留下一些懸念,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間,留下一些“吸引力”,促使學生自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學模式:“三讀一探一銜接”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學生用圈點勾畫法初讀課文,提出並相互提出問題,相互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到課堂上。教師依據新課標要求和學情,設計問題,師生共同分層次對這些問題逐一研討。其間,注重對課文內容的提煉,對行文思路的梳理,並適時進行情感體驗教育。

  2、再讀課文,評點品味。對文中應該掌握的亮點,一則教師示例,授以方法,二則學生“習得”,實現技能遷移。

  3、三讀課文,自我欣賞。根據師生共同學習的情況,和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可重新圈點批註,可聯想想象,可相互交流感性與理性的認識,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4、課文延伸,探索研究。備課時,儘可能注重向課外延伸,找一些與作者有關或與課文內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材料(文字、圖片、動畫、影片、歌曲等),組織學生課堂上探索研究,品味其中的“發現”。

  5、網站銜接,拓寬視野。鼓勵學生上網搜尋更多的知識,這裡蘊藏著無窮的知識寶藏,是學生真正探究奧秘的.海洋。

  六、說教學流程

  1、匯入課文:課前,要精心設計、播放“沙漠風鈴mp3”,把學生的思緒引向廣漠無垠、遼闊空曠、光怪離陸的沙漠。接著,巧用“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提出問題,吊起學生的胃口,引人深思,用“其實,並沒有什麼‘火焰山’,只是酷熱的沙漠地面,熱氣蒸騰,從遠處看像‘火焰山’,這只是沙漠中奇怪現象的一種”,引入課文,為介紹沙漠裡的奇怪現象,埋下伏筆。情景匯入,意味盎然,一箭雙鵰。

  2、作者簡介

  穿插竺可楨在考察西部沙漠的過程中,他的真切感受,介紹《向沙漠進軍》、《沙漠裡的奇怪現象》等,鼓勵學生課外去搜尋。

  3、感受沙漠。讓學生結合圖片學生介紹沙漠,讓學生由一個直觀的感受。

  4、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課下預習,用圈點勾畫法讀課文,相互提出問題,相互解決,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思考出示的幾個問題,而這幾個問題也是本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將分層次對這些問題逐一研討。

  (1)古人對沙漠的感受:荒涼、可怕、恐懼。

  (2)沙漠裡的奇怪現象和形成的原因

  用列圖表的方法,試圖清晰的展現給學生。

  在解釋“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樓”時,出示幾幅清晰、典型的圖片,放映山東電視臺記者在蓬萊所拍攝到的“海市蜃樓”的奇觀。

  在解釋“鳴沙”現象時,出示有關鳴沙山的圖片,放映內蒙古電視臺在內蒙古響沙灣遊玩響沙山時所拍攝到的影片。

  接著,不失時機地把世界上其它各地出現鳴沙現象的地區,鳴沙山的其它奇異之處,簡明扼要的展示給學生。

  (3)梳理寫作思路

  本文按先“描述”、再“解釋”的寫作順序,在此不失時機的告知學生三種常見的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並分別予以簡明扼要地介紹,讓學生思考、判斷本文該屬於哪一種。

  本文情感體驗的關鍵在此也應水到渠成、信手拈來:“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所以我們要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4、再讀課文評點品味

  主要是品味說明語言、說明方法,但這裡僅屬示例,展示方法,因為這不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5、課堂重要內容反饋。

  6、課文延伸,探索研究

  蘇軾說得好:“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要求學生觀察沙漠特有動植物圖片,說說從中得到的發現。先後出示:“沙漠之舟駱駝”、“根系發達的沙拐棗”、“葉縮成小球狀的檉柳”、“葉退化成小刺的仙人掌”、“一到旱季就落葉的相思樹”、“駱駝刺”,引導學生探討交流他們的發現,接著加以規範:“它們能適應極其惡劣尤其是乾旱的沙漠環境的特殊本領;它們能充分節約用水,儘可能減少水的損失;它們能充分吸收水分。”

  7、網站銜接拓寬視野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事理說明”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對沙漠裡千百年來視為魔鬼作怪的可怕現象,從科學角度作出了正確分析、解釋,表明了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真理。課文以設問方式步步引導讀者探尋沙漠奧秘,在帶著讀者思考的過程中,作者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既便於事理的闡述,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沙漠的興趣。故在學習本文時,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查詢資料,探究沙漠現象,及根據人們研究沙漠、征服沙漠的事實來明確文章所表現的中心,從而樹立崇尚科學的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寫作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教學目標:

  1.瞭解文中介紹的沙漠裡的奇怪現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

  3.培養科學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

  1.瞭解文中介紹的沙漠裡的奇怪現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培養科學的世界觀。

  教學方法: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是一篇具有時代色彩的說明文,教師在指導學習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學空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本課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

  (1)自學法。佈置學生在課前充分了解作者、預習本課的字詞,。

  (2)朗讀法。採用多種朗讀方法,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透過自讀,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詞和不理解的字詞的含義。透過對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的方法,瞭解文中介紹的沙漠裡的奇怪現象及形成原因。透過研讀,精講點撥,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體會文章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多媒體教學法。它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直觀效果,使學生與客觀事物聯絡起來容易理解。在本課遷移運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看多媒體呈現的圖片,編寫對話,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4)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共感,透過同學間、師生間的互動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創設民主的班級氣氛。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的一篇事理說明文《沙漠裡的奇怪現象》。

  二、自主預習,交流展示

  小組分組展示課前預習的有關作者的知識,本課的生字詞。多媒體展示。

  三、初讀沙漠,瞭解沙漠

  過渡:你們眼中的沙漠是什麼樣子的?(學生暢所欲言)

  1.那古代的人和現代的人分別有何感受?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1-3段。(生回答)

  2.文章以法顯和玄奘等古人對沙漠的印象開頭,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由現實走進文字,活潑開放的問題設計,是學生思維處於開放、活躍的狀態,真正體現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四、合作探究,揭秘沙漠

  過渡:沙漠裡真有魔鬼嗎?(沒有。)沒有魔鬼但卻有奇怪現象。課文介紹了沙漠裡的哪些奇怪現象?

  並向我們做了科學的解釋。由此可見,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由此可見,沙漠裡並沒有魔鬼,作者意在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沙漠裡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

  (設計意圖:用表格形式呈現本文的重點內容,直觀形象、一目瞭然,課堂精彩頻現。)

  五、寫法探討,指點迷津

  學生討論交流,合作完成。文中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結合其中的兩處說一說運用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

  (設計意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經過討論交流,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

  六、遷移運用,收穫感悟

  假如你是一位導遊,領著你的旅遊團正在青島夏天的遊船上,這時遠處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的景象,請你編寫一段對話來再現當時的情景,並用本課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景象。(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設計意圖:運用圖片,營造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趣味,編寫對話,鍛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寫作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