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及反思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及反思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及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教學物件分析:

  初一的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教師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教師可把握學生這一心理,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透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技能目標:1、透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透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透過請小老師上臺講解,請同學修改補充、作出評價的方式培養學生認真聽,細心分析的能力,並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

  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探究預期目的運用媒體匯入課文1、示幾幅鮮花照片2、播放開花的過程3、引導學生對“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1、欣賞美麗的照片和花開放的過程2、思考“開花和結果”的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花怎樣變成果實?” 1、學生被美麗的花所吸引,情感受到薰陶。2、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帶著問題探究學習。電腦影片配樂花的結構1、把菜心花或芥蘭花發給學生解剖,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彩圖自學花的結構。2、用花的結構圖檢查自學效果。3、討論“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 1、對照彩圖解剖菜心花或芥蘭花,識別花的各部分結構。2、小組討論兩個問題:“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1、學生透過解剖自學,能概述花的結構。2、討論的兩個問題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一步探究。實物電腦傳粉和受精傳粉和受精1、提出問題“花有了完整的結構就一定能結出果實嗎?”“從花到果還要經歷什麼重要的過程?”2、播放“傳粉的過程”,引導學生歸納“什麼叫傳粉?”“傳粉有哪些方式?”“花有什麼特點適應於傳粉?”3、讓學生閱讀課文,自學受精的過程,請“小老師”上臺根據板書提綱指圖講解此過程,再請“聽眾”修改補充、作出評價。 1、觀看“傳粉的過程”解決三個問題。2、閱讀課文,自學受精的過程,爭做“小老師”為同學們講解此過程,其他同學認真聽、細心分析,作出修改補充,並給予評價。 1、透過觀看影片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2、透過做“小老師”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口頭表達能力。3、透過要求“聽眾”對“小老師”的講解進行修改補充,讓學生學會傾聽、分析思考。4、透過評價增強自評和互評意識。影片電腦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播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提出問題“果實和種子是由什麼發育成的?”觀看影片,回答問題,領悟花與果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在品嚐香甜的果時,別忘了感謝花朵”的情感。影片電腦小結1、小結本課所講的三個知識點。2、再次討論“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3、小結被子植物的一生。 1、重溫這節課的重點知識。2、小組“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進一步鞏固本節知識。3、整體認識被子植物的一生。在學完本節課的知識後,再次討論“觀察與思考”的兩個問題,學生應該可以正確回答。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也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本課所學知識。板書練習示填圖題和連線題學生透過電腦作答鞏固所學知識電腦課外拓展播放“形形色色的花”、“花的形成”、“花的色彩和香味”觀看影片增加有關課外知識,提高學生興趣。電腦結束語示結束語,讓學生一起朗讀。問學生能否做到愛護花草樹木。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嚐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培養學生珍愛植物的情感。電腦六、教學反思: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舊教材中,用了一章書的篇幅進行講解,而在新教材中,這隻有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刪減了許多概念性的知識點,而突出了花與果的關係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絡,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若在導言中透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麼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如在講解"花的結構"時,讓學生解剖菜心花或芥蘭花,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影片,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透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在看"果實的形成"影片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嚐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嚐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為了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在"小老師"上臺講解後,讓"聽眾"修改補充並作出評價,這不僅讓學生學會傾聽,還增強了自評和互評意識。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本課容量大、活動多,要控制好每個環節的時間,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