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1篇)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模板,歡迎閱讀與收藏。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需要鑄造。本課作者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的閱讀寫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既有理論上的點撥,又有示例上的闡述說明,同時不乏趣味性。
2、教學物件分析
學習語文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涉及表達交流運用諸方面。據平時瞭解,學生的閱讀面不是很廣,寫作上基本表達還行,流暢度上沒有太大問題。至於語言的推敲錘鍊、表達技巧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增強“咬文嚼字”的意識,需要培養一種謹嚴的精神。不管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應對他們理論和實踐上的引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義,及其作者的解釋。
2、瞭解字詞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煉字也是錘鍊思想感情。
3、提高速讀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對文章分析評價,借鑑其由表及裡的藝術手法。培養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精神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文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係,對應融合。
根據自己的經歷及認識評價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難點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據文章觀點及內容獲得閱讀和寫作上的啟示。
四、設計思路
1、教法構想
列舉古代一些煉字的例子引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文中材料得出觀點,重視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注意一步步引導。為全面理解文意,設計對比閱讀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2、學法指導
重視課前預習,理解文章基本觀點。課堂上學生集體討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重難點方面作適當點撥。透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課文朗誦音訊、錄音放音機、《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學過程(安排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溫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潛概況
2、重點字詞讀音釋義
3、文章的整體思路及論證方法
4、引入新課(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加深理解)
(二)繼續探討課文,解決重難點
1、朱光潛對“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題李凝幽居》的意境,談談你的理解。
(討論後師總結)作者的分析評論就是獨立思考,言之有據。他認為“敲”比“推”好,同學們也應有自己的看法。適合當時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恰當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1)從文段中歸納兩種意義的區別
(2)體會蘇軾“天上小團月”的妙處
(學生品味討論,師總結)用“小龍團”只能體現出其與眾不同或絕非凡品,而用“小團月”卻能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特殊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裡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兩者是不同的。同學們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妙處。
(3)小練習: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藍田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A、C兩項不符合,曲解了東坡之意)
3、探討第七段,完成思考題。
(1)文學創作上的“套板反應”是指什麼?為什麼說它和創作的動機是“仇敵”?
(學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應”的示例,看它們有怎樣的共性。教師步步引導,再舉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並啟發學生反省自己在寫作中有沒有同類現象,或者自己所看的報刊雜誌類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套板反應”本是文藝心理學上的術語,文中是指運用文字的聯想意義時,常常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人們也就安於這些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提到才高學深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套板反應”使人安於套語濫調,沒有新奇的意味,從而束縛了語言的創新,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而創作的動機就是要創新,要追求新的內容,新的表達,它們可以說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說是“仇敵”。
(注意: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寫作要創新,並不是全盤否定舊的東西,它強調的是不能安於套語濫調。比如一些典故成語等,有著豐厚的文化意蘊,適當地運用亦能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學生活動:舉例說明“套板反應”的危害。
(三)從整體上理解全文,並擴充套件。
1、主要觀點: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潛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樣的態度?
(主要是總結全文,仍要先強調“咬文嚼字”的成語意義及本文意義。)
本文認為在閱讀和寫作中應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們要克服“套板反應”,運用文字時切實體會思想感情,運用準確的文字,不能用俗濫的語言表達俗濫的思想情感,並且要有謹嚴的精神,文中透過許多例子說明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們在創作和欣賞中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學生活動:學習本文,你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態度?
(開放性討論,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四)對比閱讀理解: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本文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不要咬文嚼字,並列出理由。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結合課後習題的閱讀資料,先由學生說,師最後總結)
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緣於講的是不同的問題。朱光潛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說的是精讀,精讀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馬南邨說的是博覽群書應注意的一點,不要太精細和固執,是泛讀。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他們說的是兩回事,都不失為有益的教誨,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指導我們的實踐。
(五)課堂延伸與課後作業
1、關注語文,咬文嚼字:
(1)比較不同表達的不同效果
這兩句話要說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陳述句,B句採用了反問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讚美的語氣。
(2)體會字的選用
句中“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淨,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透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惱的思想感情。
2、課外作業
(1)對《咬文嚼字》的內容進行“咬文嚼字”
(注重個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號中文字的運用
A、(忍)看朋輩成新鬼
B、紅杏枝頭春意(鬧)
C、雲破月來花(弄)影
D、羌笛何須(怨)楊柳
設計體會:
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表達交流和寫作實踐中,能否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對此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構想設計,本案採取的是啟發、探討式教學,重在學生參與,主動地協作解決問題,並要聯絡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
本設計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受文章內容,重點理解分析前三個事例。分析過程中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他們個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賈島“推敲”的事例。第二課時重在誤用字的聯想意義而產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應”,在教學中應循循善誘,設法引導學生的專心投入,去聯絡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真正意識到寫作應創新的必要性,從而推陳出新,不斷自勵,逐步趨於用字藝術的完美。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我覺得教師就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課後進行反思,“業精於勤荒於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會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的。本設計重視學生的參與,體現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誘導學生方面應嘗試多種方法,靈活一些。
課堂教學就應有充分的師生互動,其實有很多東西學生是完全能解決的,只需要教師稍微一點,即點化式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話說得很好,我們做教師的就得充分意識到這點,及時恰當地給予指點,把教學這條路走好,把學生帶到光明而有價值的地方。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
2.借鑑吸收其中精華
重點難點: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預習點撥:
1.研讀兩遍,初步瞭解文意
2.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鑑吸收其中精華。
導讀學練:
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瞭解有關常識:作者朱光潛,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音:
錙
銖
鏃
岑
牘
下乘
蘊藉
付梓
瞭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闡明的密切關係,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講的使用負面:
三.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1.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並摘錄下來:
2.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係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係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後聯絡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四.分析.借鑑:
1.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麼?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於那個範疇,它的精髓在什麼方面?
鞏固訓練:
1.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
並借鑑吸收。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進一步分析篩選,借鑑吸收
重點難點:結合文意深入理解
預習提示: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見解認識的語句加以體會
導讀導練:
一、進一步分析借鑑:
1.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髮上
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為什麼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文意加以
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為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麼?
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為藍田發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2.為什麼作者認為“惟陳言之務去”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3.既然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為什麼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麼?
5.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並回答“聯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絡:
6.根據文意回答,“聯想”“習慣”“套板反應”之間的關係如何,為什麼說“套板反應”與創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深化理解:
1.結合文中的分析,你從所讀古詩詞中舉例談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藝術性:
2.結合個人寫作情況,談一下自己對“套板反應”的認識及克服的方法:
知識鞏固:
1.下列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組是()
Α.尺牘
剝琢有聲
學福五車
刻苦自勵
B.蘊藉
點鐵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濫
自鳴得意
流涎
索然無味
D.岑寂
不即不離
凝鍊
錙銖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誰說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陳言之務去
③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作者認為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並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後還有什麼見解嗎?
4.拓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寫何景,口頭表述,並深入理解其特點。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重點
學習評價鑑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5分鐘)
古今名人學士閱讀和寫作時往往字字推敲,反覆研究。唐朝詩人盧延讓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由此可見一斑;苦吟詩人賈島也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句子,極言煉句時間之久,吟成後之歡悅;詩聖杜甫也留下了“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執著地追求這種語言,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其實,語言文字,不只是單純語言的問題,“……正是語言使人成為人,人是在語言中生成的。……決不能把語言僅僅看成是一種外在於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語言的歷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歷史。”“語言與人(人類)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學習語言,同樣也就是對沉澱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體驗,對錶現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認同,也就是作為人類心聲的具體的個別的心靈的同化。”這說明語言文字與人的生命體驗、生活體驗、認識境界有著密切的聯絡。
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觀點,板書: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漢語大詞典》:
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是一個貶義詞。
朱先生卻獨發新見,反其義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們主要從評價鑑賞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學習朱光潛先生的鑑賞方法。下面開啟課本。
二、課文研習(22分鐘)
1、研讀文章的1—2段。
問:作者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分析。
明確:郭沫若改的二句臺詞。作者的議論,一個改得好,一個改得不好。
問:在說明修改效果時,作者還聯想了哪些作品?
明確:改得好,他引用《水滸傳》楊雄醉罵潘巧雲一段來印證,說明“你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一句,來說明“你是”的特定意味。類比說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識的確讓人佩服。
問: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給我們什麼啟示?
明確:讀書、作文,有時連一個字眼都不能輕易放過;就連郭沫若那樣的文學家,在用詞上也會有小毛病,這說明,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細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們也不妨對他這兩段進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誤?
⑴文章第二段開頭:“這是煉字的好例。”“這”字指代不明。因為第一段實際上說了郭沫若煉字的二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⑵第二段中先說:“‘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而接下來分析《紅樓夢》中的話卻說:“也帶‘你不是’一點諷刺的意味。”這“諷刺”怎能沒有情感色彩呢?而這一點郭沫若實已注意到:“有時或許竟會落個‘不是’。”
朱先生是語言大家,也“智者千慮”,會有“一失”,說明用好語言的確很困難,那麼評價鑑賞又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呢?
評價和鑑賞是一種較高階的閱讀能力,根據上面我們的做法,不妨來總結一下:
①獨立思考。正如我們自己所做的那樣,不能盲從,既不迷信傳統,也不迷信權威。
②實事求是。先哲雲:“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不迷信盲從,就要求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作品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敢於懷疑,更要實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儲備。“腹有詩書氣自華”,朱先生能夠對問題有真知灼見,與他深厚的儲備有關。這就要求平時注意資料的積累整理。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學一種呢還是多種。
2、如果第1—2段是從“句式上的選用”方面來評價鑑賞的,那麼課文第3—4段呢?
問:作者舉出什麼樣的例子,從哪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王若虛改“李廣射虎”一段——簡筆與繁筆
作者的議論,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問: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文字是好是壞,關鍵要看它的表達效果,而不是繁簡;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也會含有豐富的意思。
3、讀文第5—6段。
問: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評價?
推敲的故事——練字。
小團月詩——字的聯想意義。
問:這些分析對我們有何啟發?
閱讀時要敢於大膽發揮想像和聯想,準確把握作品的內蘊。
完成板書:
咬文嚼字
1、獨立思考
2、實事求是
3、掌握方法:句式選用,文字詳略,字詞推敲,聯想想像
4、充足儲備
三、課堂訓練(18分鐘)
1、“推敲”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對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結合《題李凝幽居》全詩的意境,大家來評一評。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在學生充分討論發言後,教師可以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還是“敲”字好,它綰合“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邊樹上的鳥,萬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作者抓住這一轉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又不露痕跡地切中了題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見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樹”顯得無理,意蘊也淺得多。
2、請分析王安石改為“紛紛”二字好在哪裡?
晴景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蝴蝶飛來過牆去,應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
3、請分析《菊花臺》歌詞,看黑體字的句子好在哪裡?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是誰在閣樓上冰冷地絕望。雨輕輕彈,硃紅色的窗,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隨風飄散你的模樣。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躺。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擬借代;聯想形象,以物喻人。
四、課後作業
繼續進行“咬文嚼字”的課外活動,自找美妙的生命體驗。
設計自評:
這堂課將傳統的“教課文”,改為“用課文教”,體現了“課文是一個例子”的思想。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讀、研、總、習、拓,層次清晰。教學中突出了能力培養,即從課文中得方法,在運用中懂方法,悟方法。
這堂課的教學與前一堂課的語基訓練(字形、字義、詞語)和作文素材(作者簡介、材料開發)結合起來,可以為語文教師提供一個參考的思路。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養、纖細的文字敏感,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擇用若干精當的語言例項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創作和閱讀中養成隨處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令人折服地表達出來。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他還認為韓愈之“敲”是否優於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對此,作者說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這種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創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精義所在,非常值得學生借鑑學習。作者對“套板反應”很反感,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而“套板反應”正是許多學生的通病,因此應該作為教學重點。
據此,本文教學目標可確立為以下幾個層面:
1、透過對文中有關幾個例項的嘗試品味,體會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從而自覺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不妨引導學生注意對本文語言的質疑分析,培養求實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
閱讀是一項極具個性化的活動,因此必須放手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動腦活動來完成各項教學目標。本文的教學擬採用學生活動的方式進行,活動分為課前準備和課內討論兩大板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元代無名氏雜劇《勸夫殺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語“咬文嚼字”既來源此。對這個成語的解釋,《現代漢語詞典》中雲:……;《漢語大詞典》中雲:……(見教師用書)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咬文嚼字》,則提倡我們要咬文嚼字,那麼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樣新的意義呢?作者為什麼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簡介(見教師用書)
三、提名閱讀
四、分析課文
1、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新的含義?(第3段)
2、作者為什麼提倡咬文嚼字?並填表
明確: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關係密切
《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用聯想義,意蘊豐富
“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3、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例項並加以評說。
明確:本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先援引一些學生熟悉的例項先行進行解說,如:
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解說:“眼看”沒有“忍著”的悲憤意味。
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解說:“綠”較之“到”寫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心情。
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
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解說: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其紅之濃。“鬧”將無“聲”的景象隨著上有“聲”的意味。日常經驗裡的視覺、聽覺等感覺被彼此打通,多層次地將審美的精微感受傳達出來。
最後在總結課內外諸多例項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對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語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師一一指出。(見另文)
【教後感】
本課的教學設計試圖將“活動式”教學思想體現在常規閱讀教學中,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落入常規教學的窠臼,不過由此獲得的幾點感受當可作為進一步“活動式”教學實驗的經驗。
一、閱讀課的“活動式”教學必須充分重視課前的準備活動,否則僅僅依靠課堂的當下閱讀將使討論活動流於膚淺化和形式化。
二、每節課的活動專案應儘可能單一集中,不宜寬泛分散。應使學生思維興奮點集中於一、二點,精心安排好活動程式,活動討論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體現。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透過對文中幾個例項的品味,體會斟酌文字與精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
教學重點:
體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
教學難點:學會在閱讀和寫作中“咬文嚼字”。
教學過程:
一、匯入:“咬文嚼字”《漢語大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學問;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幻燈片顯示)
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咬文嚼字》,則提倡我們要咬文嚼字,那麼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樣新的意義呢?作者為什麼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簡介:
三、分析課文觀點:
1、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新的含義?(讀第3段)
2、作者為什麼提倡咬文嚼字?
明確:看課文
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關係密切
(2)《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用聯想義,意蘊豐富
(5)“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例項並加以評說。
教師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例項先行進行解說,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
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填詞: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xx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提示: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大家填寫的詞是什麼?
知道作者是怎麼寫的嗎?
明確:為什麼大家想到的是歎為觀止之類的詞呢?說明“套板反應”在起作用。
小結:在總結課內外諸多例項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運用:
課堂口頭作文練習:任選一詞口頭說一段話,要表達出主觀感受。
1、太陽
雲
天空
校園
人們
小路
2、我
樹林
飛
鳥
風
六、作業佈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讓這一段精練,讓它能與你的豐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詞害意。好不好?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瞭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得搖曳多姿)。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四、教學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後,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轉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回國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後,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的一大景觀。*中,他蹲在牛棚裡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著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鬥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於現在閱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透過今天的閱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啟示?
明確: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語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感情強烈。 →啟示: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表假定語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啟示: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確: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麼?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例子來源於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麼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明確: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修改後的句子為什麼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明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
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之意。
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
總之,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裡,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地表情達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麼?
明確: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鍾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鍾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麼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確:從文字表達的意境。總之反覆強調: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強調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總結: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
第二課時
一.複習第一部分的寫作特點:
即舉事例,講道理。不舉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說不好,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闢,令人心悅誠服。
例子是具體的,具體的例子可以給人以豐富的啟發。
二.分析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1.文字聯想意義的運用有兩種情況,請各用一個成語概括。
A.正面:點石成金。
B.負面:陳詞濫調。
2.什麼叫直指的意義?什麼叫聯想的意義?各有什麼特點?各用什麼修辭格?(略)
3.科學的文字與文學的文字的區別是什麼?(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①詩中人物所處的環境是(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②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是(品茶,賞月)
③詩中表達的是詩人(獨處清淨,安享自然,怡然自樂)的情趣。
④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
5.“聯想起於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一句可否變換分句順序?為什麼?
不行。前句與“聯想”銜接,後句與“熟路”銜接。換後,就不銜接連貫了。
6.作者舉從前做詩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圖何在?
表明他們的套語濫調根本與文藝無緣。
7.產生“套板反應”的弊端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無創作動機。
②讀者無新鮮真切的情趣。
8.作者認為人們為什麼容易產生“套板反應”?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
①套板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層想。
9.最後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A.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
B.必須勤奮。
C.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歸納總結:
1.全文的線索是什麼?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
2.寫作目的:讓讀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四.造句:活用詞語,推陳出新的句子。
初來乍到→初學乍練。
五.作業:課後練習。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觀點
2.能力目標
透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透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學習重點 明確“咬文嚼字”的真正含義。
學習難點 品味妙語佳句。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匯入 :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為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題
“咬文嚼字”一般解釋為:過分地斟酌字詞(死摳字眼,不領會精神實質)。作者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認為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感情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二、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 筆名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現在、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他的座右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層次大意的基礎上,討論中心論點。
2具體研習,突破重點、難點。
第1段從例項入手,引入論題→第2題以靜態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3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象,說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解說: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為:一是本文結構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後再到個別;即從例項到論點,然後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旨,中心論點在第3段才出現。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貌似中心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這樣的話,並且課後練習第四題的設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單一兩個例子說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為此中心論點的辨析要作為重點,並且讓全班學生充分參與,討論與評析並重。)
3欣賞品味。
課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計有7個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個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論點,第②句岔開,稍帶一筆說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開。第④句承①③說明原因。第⑤句進一步申說。第⑥句與第⑦句(含例)是從反面證明。如作圖解,可這樣畫。
剖析這個核心段可以確立其在全課中的地位,進而有利於確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窺知作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潔謹嚴的風格。
4課堂訓練。
①本文標題與中心論點的關係。
明確:觀點與論題的異同(前面題解時沒觸及):
①論題只是要論述的問題,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
②論題多用短語及非判斷句,非陳述句表達,而論點則要用判斷句或陳述句表達;
③論題指示、框定觀點;論點圍繞、點選論題。
②完成課後練習二。
明確:
A朱光潛與馬南鬱所論述的物件不盡相同:朱文兼顧閱讀、創作兩方面,馬文單說閱讀。如果說閱讀有時只須觀其大略而捨棄細枝末節的話,那創作則決不可粗枝大葉,須知煉字即煉意,即調整思想情感,最精確地表情達意。
B“不求甚解”“觀其大略”這是粗讀,“咬文嚼字”“錙銖必較”這是細讀。有的書只須粗讀,而且有時受種種條件(如時間)限制,也只能粗讀,但粗讀並不意味著不把握要旨,還是要做到“會意”。有的書必須細讀,如文藝欣賞,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潛其中。
C讀書不求甚解的人並不一定反對咬文嚼字。多數認為“未曉處且放過”,不要死摳,待一段時間可以再細讀。
因而這兩種讀書方法和態度並不完全對立,讀書究竟取何法要視物件和條件而定。
(解說:這兩道題的設計很有匠心。第1題考查歸納推理(概括能力)。第2題所用的材料曾在舊高中課本第六冊選用過。摘錄馬南郵貌似截然相反的觀點及論據,讓學生進行比較辨析,有利於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選這兩題作為課堂練習旨在鞏固對本課中心論點的認識,並初步培養對讀書的正確態度方法。)
5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透過對文章論證結構的把握、段落層次關係的分析以及典型語段的品味來揭示文章的中心論點,最後我們還透過做課後第二題,達到對作者觀點的進一步認識,並初步評價了作者的觀點。
(解說:此小結旨在使學生明確本課所有的教學活動是圍繞著分析和評價作者的觀點的教學目標進行的,專心致志,決不旁鶩。作者的觀點總的來說是正確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讀物件及讀書條件等刻意套用。)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三、四題。
2自選一個段落分析作者如何運用例證法,即怎樣運用例項充分展開證明論點的?
[課堂板書設計]
(預先寫在投影塑膠紙上,按授課程式逐步顯示)
【教後感】
本課的教學設計試圖將“活動式”教學思想體現在常規閱讀教學中,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落入常規教學的窠臼,不過由此獲得的幾點感受當可作為進一步“活動式”教學實驗的經驗。
一、閱讀課的“活動式”教學必須充分重視課前的準備活動,否則僅僅依靠課堂的當下閱讀將使討論活動流於膚淺化和形式化。
二、每節課的活動專案應儘可能單一集中,不宜寬泛分散。應使學生思維興奮點集中於一、二點,精心安排好活動程式,活動討論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體現。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8
導學新概念:
新教材說明指出:“閱讀訓練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現代文和文言文,著重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和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正是依據這個要求確定的。在我國的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精品,縱橫古今,囊括中外。課本編者獨具匠心精選了許多美文精品,特別是現當代的一些學者文人的作品。如錢鍾書、餘秋雨、汪曾祺、朱光潛等。面對這些熠熠發光的篇章,分析評價、借鑑吸收顯得尤為重要。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強調從某一個側面進行分析,從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方可談得上借鑑吸收。當然我們借鑑吸收的是其中的精華,借鑑吸收的是有用的東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這種特點。
教學設計:
一、導語設計:
我國古代流傳著許多古人煉字的好例子,大家能舉上幾個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歸納:這些煉字的做法,似乎顯得有點咬文嚼字,但實際上卻調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達。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正闡明瞭這一點。
二、教學過程設計:
要求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仔細分析原作,可設計表格幫助學生分析。
參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說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評價:
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例三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全無新奇的意味。
還可以採用複述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做出評價。
借鑑吸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師可引導學生召開專題討論會,研討學習了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後你得到了什麼或應吸收借鑑哪些。如從材料方面,可以領會借鑑材料的重要,更領悟到積累材料的方法。從觀點方面,注意領會觀點和材料的完美統一。也可以研討這些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為了檢驗學生借鑑吸收的結果,教師還可以藉助一些練習來強化。如:
1、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麼?有的作者已有評析。除此之外,低還有什麼獨到見解?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B、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A、僧推月下門。
B、僧敲月下門。
A、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B、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
B、東家之子(女),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A、紅杏枝頭春意濃。
B、紅杏枝頭春意鬧。
2、作者認為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並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後還有什麼見解嗎?
3、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習作中任找一篇,也來個“咬文嚼字”如何?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9
一、解題
“咬文嚼字”一般解釋為:過分地斟酌字詞(死摳字眼,不領會精神實質)。作者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認為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感情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二、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 筆名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近代。王國維、蔡元培、魯迅、周揚等為我國現代美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直到20世紀三十年代,美學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時朱光潛寫的《文藝心理學》、《談美》、《詩論》等專著,具有開拓意義。朱光潛也是我國現代比較美學和比較文學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國前所作的《詩論》是我國比較美學的典範作品,用西方詩論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著名詩論,觸類旁通,瀟灑自如,美不勝收。朱光潛認為:“在我過去的寫作中,如果說還有點什麼自己獨立的東西,那還是《詩論》。《詩論》對中國詩的音律,為什麼中國詩後來走上律詩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學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藝心理學》也是融貫中西的經典著作。
《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對黑格爾《美學》的翻譯,為他贏得了崇高聲譽。他的數量眾多的譯著和譯文為我國的美學研究和文藝理論研究鋪平了前進的道路。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解放後,一直是北京大學教授。
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現在、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
他的座右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其他著作:《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藝文雜談》。
三、課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體,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兩層。第一層1—5段,說明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這一層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舉三組典型例子,從三個方面說明三層意思。第l、2段為第一層次。文章開頭先舉郭沫若聽從一位演員的建議,把“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透過這個例子研究煉字的道理。說明“你是什麼”句式,“不帶情感判斷”,而“你這什麼”句式則“表現著強烈的情感”。朱光潛先生為了證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隻作理論上的分析,而是又列舉了《水滸傳》中石秀罵梁中書、楊雄醉罵潘巧雲所用的“你這什麼”句式以表達極端憎惡的感情的例子。
接著又列舉了《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用的“你是什麼”的句式,進一步闡明“‘你這’式語法,並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來得有力”。順勢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風度”並不妥當。這一組三個例子,典型生動。說明各種不同句式,還要適合不同語言環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證明下,再進行語法句式分析,順理成章。
第二層次3、4段,列舉了《史記》中李廣射虎的例子。《史記》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裡說“凡多三石字”,他把三個石字刪了,其中一例是“嘗見草中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朱光潛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但卻失去了原文中“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們:文字的“增”或“減”需要人們“細心玩索一番”,才會感到它們意味的不同。
第三層次5段,列舉了唐代大詩人韓愈和賈島“推敲”詩句的佳話。獨闢蹊徑,充分利用聯想和想象,有理有據地分析“推”和“敲”對全詩意境的不同作用。賈島當時究竟想到了“推”還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潛先生對有些人“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漂亮些”實在是“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係”,“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際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這一層作者從文字、詞語的表層入手,句式的變化、文字的增刪、詞語的選擇,這些可見的語言現象背後帶動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語言外表的錘鍊反映作者(或者讀者)思想核心的錘鍊,只有咬文嚼字,別無他法。它強調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層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義。
第6段先從文字的意義上分析,它具有“確定”和“控制”的難處。當然“確定”是基礎,“控制”是難點,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義,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不可。“直指意義易用,聯想意義卻難用”。因為聯想意義浸透了作者的個性。朱光潛先生信手拈來的“煙”的不同意義。蘇東坡《惠山烹小龍團》的三四句闡明瞭捕捉聯想意義,抓住這“遊離”的,不易控制的“甚至於支離”的“怪物”,的確需要作者的艱苦勞動,同時還必須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例如“小龍團”茶觸發了“天上小團月”的聯想。可見聯想起來的難處,但是,“難處就在含混中顯得豐富”。點選了、激活了這一難點,“這是點鐵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說,蘇軾善於聯想,能點鐵成金。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陷入到聯想的套語中,出現了“套板反應”的尷尬局面。
作者尖銳地指出:“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那麼就可能是“在運思佈局上面,甚至於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這種可怕現實並非聳人聽聞,“如果隨便在報章雜誌或尺牘宣言裡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
如何去掉這一毛病呢?朱光潛先生告誡只要“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於落入下乘”。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設計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結構謹嚴、內涵豐富的文化隨筆。朱光潛先生旁徵博引,講述了寫文章時應該煉字的道理。讀者從中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能隨著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蘊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鍛鍊自己的質疑能力。本節課力求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經典詩句,感受煉字的妙處。嘗試運用課文的觀點解決在文藝欣賞創作方面問題。
【教學內容分析】學習本課,引領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很清晰,在事例前後均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綜合提煉作者的觀點。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目的。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的內容,並自覺運用本文的觀點進行鑑賞、修改、創作練習。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語句可能失之偏頗,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跳出來,對某些字句做出評價,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首次接觸文化隨筆,對文中豐富的詩句、成語、文化現象感到陌生,在閱讀上產生排斥感,進而也就不能深入鑽研課文。針對此種狀況,教師引領學生通讀全文,篩選重要資訊,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概括總結課文觀點。
能力目標:從作者的觀點中獲得啟示,品味煉字的妙處。 體會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張,並將其運用於修改和創作練習中。
德育目標:培養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 從課文中發現疑點,培育質疑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概括總結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品評詩句,體會作者觀點。 運用本課所學內容完成修改和創作練習。
【教育資訊科技的使用】ppt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匯入
二、創設情境具體分析煉字煉意
1.話劇《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離開屈原,嬋娟斥責宋玉的戲。屈原的侍女嬋娟怒斥宋玉時有這麼一句臺詞:“宋玉,我特別地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導,你是(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如果你是導演,你會選擇哪種說法,為什麼?找出作者對這個例項分析的語句。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2. 李廣夜獵時,見到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射箭,結果射中石頭,箭深深地插進石頭裡面。李廣天亮時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進去了。下面描述李廣射虎的三段話,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A.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B.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C.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找出作者對這個例項分析的語句。從中我們獲得怎樣的啟示?
3. 你更喜歡詩中第三句的哪一個版本,為什麼?題李凝幽居賈島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找出作者對這個例項分析的語句。這又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4.以上是三個咬文嚼字的例項。你對“咬文嚼字”有什麼認識?
三、提煉觀點
1.作者對“咬文嚼字”有何種理解,其實質是什麼?
2. 再一次選美大賽上,兩位選手即將登場。下面是主持人對她們的介紹,你更期待見到哪一位?
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
B.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閱讀第六、七兩段講了什麼問題?兩個例子從什麼角度闡明道理。
3.默讀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態度、方法、目標是什麼?
四、運用
1.比較下列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麼?A.紅杏枝頭春意濃 B.紅杏枝頭春意鬧
2. 欣賞唐代詩人齊己的《早梅》。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 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為第四句填一個字。
朱光潛《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上獲得一些啟示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二、
1)投影材料1
你是沒有骨氣的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人
辨析比較句子的含義: 不同句式 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問題:這樣改好不好?
辨析明確: 不好 “這”字帶有貶義
2)投影材料3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史記》李廣射虎
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辨析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 意味不同
視之,石也。 發現錯誤,驚訝
終不能復入石矣 失望 放棄
3)關於“推敲”的故事
提問:“推”一定比“敲”好嗎?(聯想意境)
辨析明確: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獨攜小團月 來試惠山泉
獨攜天上小團月 來試人間第二泉
辨析明確: 聯想,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
釋“圓”
聯想意義:易誤用而生流弊 “套板效應”
三、聯絡實際 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達的觀點,我們已經和朱先生達成共識。
材料5:
《漢語大詞典》
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朱光潛先生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義。
讀課文,找一找朱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
明確:不能懶 刻苦自厲 推陳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練與吻合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找一些用字精當的例子,體會妙處。
3思考練習二
第二課時
討論課 比較《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讀本)
一、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練習二)
二、課堂交流,(開放式)
三、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