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精選6篇)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

  培養實驗、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並對所提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的能力。

  激發課外繼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A、教師用:馬鈴薯水槽(分別盛清水和鹽水)。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膠杯2只,食用油、水銀等。

  B、學生小組實驗觀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馬鈴薯各1個、攪拌棒、食鹽、鹽勺等。

  教學重點:改變鹽水的濃度,使馬鈴薯懸浮在水面上。

  難點:馬鈴薯沉浮還跟液體有關。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引入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今天我們桌上放著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我們把它放進水裡,看看是沉還是浮。你打算怎麼把它放進水裡去?

  課件引導(學生淹馬鈴薯)

  觀察到了什麼?

  是沉還是浮?(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老師也試一下――――怎麼浮了?

  誰願意到老師這兒試試,給大家看一看?(結果都浮了。)

  這是為什麼?是老師的水缸大?水多?馬鈴薯有輕重?還是有另外原因?

  討論:兩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馬鈴薯的沉浮

  1、是跟馬鈴薯的大小有關係

  2、是跟水的多少有關係

  3、是跟放進去的動作有關係

  4、是跟水有關係

  老師的這缸水跟你們的水不一樣,能觀察出來嗎?

  三、選擇研究方法,組織探究

  這水有什麼不同?想知道嗎?

  怎樣才能知道老師的水裡有什麼?(不知道水裡有什麼,不能用嘴嘗!)

  設計實驗,證明老師的水槽裡是鹽水。

  實驗一驗證水中有鹽(演示)

  v操作步驟:

  v1、取鐵皮木夾;

  v2、取水1-2滴;

  v3、點燃蠟燭;

  v4、加熱把水烤乾,觀察留下什麼。

  第一階段小結:鹽水能使馬鈴薯浮起來,清水中馬鈴薯是沉的。

  新問題:鹽水中馬鈴薯為什麼會浮?

  實驗二:自己製作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

  1、分發刻度杯;

  2、指導實驗方法:

  取水200毫升,再一勺一勺地加鹽,邊加邊攪拌,同時觀察實驗中的變化。記錄下用了多少鹽,剛好使馬鈴薯浮起來為止。加太多會融化不了。(進行計時)。

  第二階段小結:現在你知道了,鹽水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馬鈴薯就浮起來了。

  四、在實驗中探究新發現,解決新問題

  1.新問題:為什麼清水中馬鈴薯沉,鹽水中馬鈴薯就浮?

  討論:鹽水為什麼能使馬鈴薯浮。(啟發觀察加鹽後杯中滿了多少)

  用天平稱清水和鹽水哪個重。(條件:一樣重的空杯子,再加入同樣多的清水和鹽水。)

  測定結果: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所以鹽水的浮力比清水大。(其實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你加了許多鹽,水的體積卻增加不大,所以這水變重了。)

  除了鹽水,其他物質能使水的重量增加嗎?

  2.認識不同的液體,同體積的重量不一樣的,液體越重,浮力就越大。

  3.取食用油、酒精、蜂蜜各一杯;用馬鈴薯實驗,(或食用油、酒精、水,用蛋實驗)

  猜測:哪一杯的浮力大,哪一杯的浮力小?

  五、總結與擴充套件:

  1.總結:我們透過做實驗發現馬鈴薯在清水中下沉,在鹽水中上浮,這是因為同樣多的鹽水比清水重。重的水就比輕的水浮力大。如果我們這裡有很重很重的“水”,它就能浮起清水中下沉的物體(出示水銀)。你們今後學到一些知識後要想想它會有什麼用處,這樣才能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2.課件展示:

  死海――世界上鹽度最濃的鹽水湖;

  我國也有許多鹽水湖;

  為了旅遊的需要,人們製成人工鹽水湖……

  六、練習與應用:

  1、物體的沉浮,與物體輕重,體積大小有關,還與什麼有關?

  2、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還可以有那些?(繼續實驗)

  3、食用油-清水-鹽水-水銀,哪種液體浮力最大?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透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深入研究造成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條件和變數,從改變液體成分達到改變物體沉浮的目的。在本課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學生的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對一些浮力現象已有所認知,知道木頭、塑膠、船等能浮在水上;鐵、石頭等會沉入水中;知道物體的體積、大小、重量決定了它的沉浮關係。但對於馬鈴薯能否在水中浮起,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可能會發生爭論,當然學生可能會在課外知道雞蛋能在鹽水裡浮起來,物體在海水裡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可行的。

  設計理念

  科學課從走進教室就深受學生的喜愛,究其原因,因為在科學課中可以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實驗,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科學課中的活動性、探究性、主動性深深誘發著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這堂課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由學生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並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計劃。鑑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能猜測出是鹽水溶液使馬鈴薯浮起來,應該說本課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並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障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並把這種意識落實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對浮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使我們的科學課能為學生今後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認識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成分有關。

  2、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細緻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

  教學準備

  1、教師:兩個200毫升的燒杯,定為1號和2號(分別盛有100、150毫升的純淨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為飽和鹽溶液);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一幅天平(備用)。

  2、四人小組:一隻盛有150毫升純淨水的燒杯,一個馬鈴薯,一根筷子;實驗袋(一支蠟燭,兩個不鏽鋼調羹,一包火柴,一把藥匙);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質疑、提出假設

  1、教師提問:你知道有哪些物體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學生羅列出許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體。)

  2、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叫學生判斷是沉還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會沉。

  生:都會浮。

  師:(疑惑)這兩個馬鈴薯的沉浮究竟會怎樣,我們怎麼來驗證你們的觀點?

  生:實驗。

  師:好辦法。我們只要將馬鈴薯放進水裡就能看出來?

  生:不對。如果放水的東西不一樣大就不能比了。

  生:對呀,應該用一樣大的東西盛。(其他的學生此時也議論紛紛)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實驗的時候還應該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應該公平,對嗎?還應該有哪些公平的條件呢,各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體現實驗的公平性

  ⑴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一一板書:

  實驗名稱

  生:可以在清水裡加鹽,再燒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裡放進馬鈴薯,再加鹽,看它會不會浮起來。

  生:可以把他們的方法和起來。

  師:這個建議不錯,我們可以試試,你們覺得呢?

  (生答略)

  師: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我們得——

  生:制訂實驗計劃。

  師:如果老師給你們一杯150毫升的純淨水,一個藥匙和一個馬鈴薯,你們認為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研究哪些專案?

  (各小組制訂計劃並展開討論應有哪些實驗專案,如何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然後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實驗計劃進行交流,博採眾長;重點講講自己的計劃中哪部分實驗成功的關鍵。)

  生:我們認為要弄清要幾勺鹽。

  生:每次應該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鹽沒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準了。

  生:還要記錄馬鈴薯浮還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計劃)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讓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透過探究,初步研究出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經歷透過控制變數進行歸因研究的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教師:清水、鹽水各一杯,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橡皮一塊。

  學生(每組):蠟燭、鐵皮、木夾各一個,鹽、糖、味精各一包,燒杯若干只,攪拌捧一根。

  教學過程:

  (一) 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師出示一大一小的馬鈴薯,並試問:把大的馬鈴薯放入小杯中(清水),把小的馬鈴薯放入大杯中(鹽水),是沉還是浮?

  學生紛紛猜測。

  教師演示。(大的沉,小的浮)

  師問:那麼,你認為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各種引起馬鈴薯在水中沉與浮的各種原因。

  (二) 探究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

  根據板書,分組討論,確定本組的研究主題。

  討論、設計研究方案。

  學生自行探究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教師巡視、指導。

  分組彙報探究結果,對板書的幾種原因進行排除和歸納。

  師生共同歸納出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與水質有關。

  (三)探究老師演示實驗中大杯子中的水。

  師問:根據我們的推判,這水裡老師可能放了什麼?

  怎樣來證明?

  指名學生上臺取水樣,並實驗證明:水中放了鹽。

  (四) 體驗鹽水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分發材料,學生自行調製一杯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成功的小組展示在講臺上。

  請多組談談實驗過程及感受,如有不成功的小組,請成功小組介紹實驗的注意點。

  不成功的小組再做一遍。

  (五) 探究其他液體是否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師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和鹽差不多能溶在水中?(味精、 糖------)

  試猜:味精、糖等物體溶在水中能否使馬鈴薯浮起來?

  學生猜完後,師分發材料,學生動手實驗驗證。

  彙報實驗結果。

  (六) 延伸

  師出示橡皮一塊,試問:橡皮放在鹽水中是沉還是浮?

  學生猜測,教師實驗。(沉)

  有沒有辦法使橡皮能浮起來?留到課後去進一步探究。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3、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過程與方法:

  1、透過簡單的推測、驗證活動獲得資料,並轉化為證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整理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象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每組一個鉤碼、一個馬鈴薯、一個彈簧秤、一杯清水、濃鹽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學過程】

  一、測量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討論:馬鈴薯在有的液體中下沉,在有的液體中上浮,是不是馬鈴薯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討論:怎樣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3、用鉤碼代替馬鈴薯進行研究。按照第6課學過的方法,分別測量鉤碼在清水、濃鹽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後把資料進行比較,驗證原來的推測。

  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濃鹽水 濃糖水 酒精

  在液體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據鉤碼受到的浮力大小,進一步類推馬鈴薯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況,從而驗證學生原來的推測。(建議:在這個分組實驗中,測量鉤碼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動,只要有一個小組完成即可,這樣可以節約實驗材料,又不影響驗證的結果。)

  二、推測與驗證:

  1、思考: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為什麼會不同呢?影響馬鈴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麼?

  2、從馬鈴薯和液體的重量去比較會有什麼結果?比較重量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引導學生思考要在同體積的情況下比較重量。)

  3、推測同體積的清水和濃鹽水重量是否相同,進一步推測與同體積的馬鈴薯比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驗證我們的推測,那麼怎樣比較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

  5、用天平比較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得出資料。

  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比較

  馬鈴薯 清水 濃鹽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資料,我們知道馬鈴薯沉浮的秘密了嗎?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什麼關係呢?

  小結: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清水重,而比同體積的濃鹽水輕,這就是造成馬鈴薯沉浮變化的原因。

  三、判斷塑膠塊的沉浮:

  1、觀察教科書提供的資料,判斷塑膠塊在不同液體中的沉浮情況,並說說判斷的理由。

  2、觀察教科書第20頁中間的2張圖片,根據這些物體的沉浮關係,我們能判斷這些物體的輕重嗎?注意:判斷輕重的前提條件是同體積。

  四、沉浮原理的應用:

  比重計的作用可以教師講解為主,或者用多媒體課件配合講解。

  五、整個單元的總結:

  這是對整個單元的科學概念的梳理和總結。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簡單到複雜進行梳理,從現象到本質進行梳理。可以設計一些有層次的問題進行整理:

  1、怎樣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來解釋物體的沉浮現象?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什麼規律?

  3、石塊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同體積的石塊與水的輕重比較有關)

  4、木塊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同體積的木塊與水的輕重比較有關)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同體積的物體與水的輕重比較有關)

  6、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同體積的物體與液體的輕重比較有關)

  板書設計:

  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

  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測力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教學內容。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後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透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沉浮條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透過實驗驗證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第三部分,推測與驗證。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讓學生理解物體沉浮與液體密切相關。

  教學重點:讓學生髮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教學難點:推測及驗證清水、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一定的聯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方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但學生不能自己盲目地過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踏腳石。根據《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1、教法: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透過讓學生對水槽裡的馬鈴薯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以及進一步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綜合運用發現法、實驗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2、學法: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透過多種感官對物體的沉浮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知識,培養技能。

  四、教學目標

  1、透過實驗探究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2、經歷“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五、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豐富的.教學具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觀察到實驗現象,因次我為本課準備瞭如下教學具:馬鈴薯若干,燒杯7個,食鹽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燈一盞,火柴一盒,試管架一個,玻片2片,玻棒7根,藥匙7個,滴管一支,鑷子7個,量杯1個

  六、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就是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1、準備兩個水槽,教師拿起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問:“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學生討論、猜測,教師動手演示實驗。

  在學生預測的基礎上,老師把兩隻馬鈴薯分別放入兩種液體中,馬鈴薯在鹽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兩隻馬鈴薯同時放在清水中,結果兩隻馬鈴薯都沉在水裡;把馬鈴薯同時放在鹽水中,結果兩隻馬鈴薯都浮起來。根據實驗現象,學生會發現馬鈴薯的沉浮與水槽裡的液體有關。

  設計意圖: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實驗的現象與學生的預測結果出現了矛盾,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新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自主探究,獲取結論。

  水槽裡的液體到底是什麼?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正確與否。

  1、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

  (1)學生討論: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液體。

  (2)引導學生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

  (3)預測:在水中加鹽是否可以使沉在水裡的馬鈴薯浮起來。

  (4)實驗驗證:在清水中慢慢加鹽。

  透過實驗得出結論:馬鈴薯可以上浮是因為在水中溶入了一些能溶解於水的物質。

  設計意圖:此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兩個水槽裡的液體有哪些不同?怎樣比較兩種液體的不同?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嘗、聞等方法來鑑別。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對於陌生的物質,不能用嘗和聞的方法來觀察。那麼,怎樣才能知道水裡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質呢?教師引導學生研討,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質,可以用加熱的方法,使水蒸發,然後看有沒有一些物質出現。透過加熱,學生髮現了一些白色的顆粒,有的學生說是鹽。到底是不是鹽呢?學生說可以嘗一下,能不能嘗?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確實溶解有一些物質,至於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反過來,如果水中加鹽,能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呢?科學講求實證,但是僅憑加熱後出現的白色顆粒就認定是溶解有鹽,顯然是不夠的。

  2、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鹽水的確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為什麼呢?鹽水和清水有什麼區別?引出第二個問題: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1)研討:鹽水和清水有什麼區別?怎樣知道?

  (2)實驗:用量筒分別從兩個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體,放在天平上比較,結果發現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認識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3)推斷:如果有比同體積鹽水更重的液體,放入馬鈴薯會怎麼樣?如果比同體積的鹽水更輕的呢?如果是一個鐵塊,怎樣能使它浮起來?

  設計意圖:《科學》是一門強調“做”的學科,實踐出真知。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透過“做”去獲得要掌握的知識,從中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秘,動手“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三)擴充套件活動。

  1、演示:分層漂浮實驗、銅法碼在水銀中漂浮的實驗。

  2、師生共同研討死海的有關奇特現象。

  3、利用“加鹽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設計意圖: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死海的奇特現象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看到這一奇觀之後,萌發“用科學”的熱情。接著讓學生課後思考,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六、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以下的板書,簡潔明瞭地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相同體積時:鹽水重浮力大

  清水輕浮力小

  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篇6

  一、本課設計意圖。

  《馬鈴薯在水中的沉與浮》是《沉與浮》單元的第三課,是繼“沉的物體和浮的物體”之後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從科學知識領域來說,沉與浮實際上是對物體相互作用的研究。把馬鈴薯放入水中,它的沉浮與什麼有關呢?前面的研究使學生只會關注到物體本身的大小、輕重等特徵,而這一課的研究將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相互作用的另一個物體身上——即關注到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而且學生透過兌一杯鹽水的實踐活動,發現只有加入的鹽達到一定的量時,原來沉下去的馬鈴薯才可以浮起來。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開始學會全面的、系統的、多角度的對某個現象進行觀察研究,使剛剛接觸《科學》學習的三年級學生認識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它裡面隱藏著非常深遠的科學教育的意義。

  透過本課學習要達到三個方面的目標:

  ⑴、科學概念方面要知道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係。

  ⑵、科學過程與方法方面是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在此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科學的思維方法。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觀察事實的求實態度,在沒有確鑿的證據時,不能妄下結論。

  圍繞這些目標,進行了以下設計:

  1、大小兩個馬鈴薯分別放進兩種不同的液體中,觀察。交換場地再觀察。學生透過觀察得到的事實,產生疑問:會不會是其中一種液體里加了鹽?這時,學生觀察的重心已經從馬鈴薯轉變到液體身上。

  2、圍繞液體裡是否加鹽展開討論,進行多種可能的猜想。如:摸、聞、嘗等。強調安全第一,不能隨便嘗。學生會說加了鹽看不見,溶解了。老師適時進行追問:“既然你們那麼肯定加了鹽,那你能不能把鹽找出來?”學生這時會繼續開動腦筋,想出燒乾水等辦法。於是,新的現象產生出來——白色晶體是什麼?能不能證明是鹽水?學生普遍認為白色晶體就是鹽,於是老師拿出與鹽類似的白糖和味精,請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把鹽、白糖和味精分別放進水裡,馬鈴薯會怎樣?

  3、學生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們積極地動手實驗,發現三種液體都能使馬鈴薯浮起來。這時學生心裡已是幾經波折,不用老師講,他們也會思考“老師講臺上的是鹽水嗎?” 此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弄明白幾個道理——

  第一,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

  第二,水裡要加到一定量的鹽或者白糖、味精,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二、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透過觀察馬鈴薯在水中的沉與浮,讓學生理解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還與液體本身有關;讓學生感受到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鹽、糖、味精等物體,就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2、科學方法目標: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在此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科學的思維方法。

  3、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觀察事實的求實態度,在沒有確鑿的證據時,不能妄下結論。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水槽、蠟燭、火柴、天平、量筒、實物投影儀、幻燈片、植物油、糖漿、小番茄、軟木塞等。

  學生準備:馬鈴薯、杯子、小棒、毛巾、蠟燭、火柴、食鹽、白糖、味精、記錄本等

  活動過程

  複習

  匯入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出示馬鈴薯,創設情景,引出研究主題思考

  回答

  觀察現象,試圖解釋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承上啟下,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探究活動階段一述:科學講求實證,拿出證據來證明這是鹽水。

  教師讓學生對提出的方法展開討論,並對方法的實施提供幫助。思考並想出多種辦法證明。如:

  1、聞

  2、摸

  3、嘗

  4、燒

  5、稱……讓學生千方百計用求實證的方法尋求對問題的解決

  探究活動階段二述:那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來繼續研究這個問題?分別兌制一杯鹽水、白糖水、味精水,看馬鈴薯是否真的能浮起來?提出實驗要求,明確所用材料及實驗方法。指導學生兌製鹽水、白糖水、味精水,明確觀察目的,做好實驗記錄。

  在具體實驗中發現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鹽(白糖或味精)才能讓馬鈴薯浮起來。但是卻不能說明教師水槽裡是鹽水。發現白糖、味精等兌制的液體也能讓馬鈴薯浮起來,再次確認手中的證據不足以說明水槽中的液體是鹽水。

  問:放鹽之前要先觀察什麼?怎樣做好實驗記錄?(出示記錄表) 小組討論、交流、巡視並給予幫助分工合作、觀察記錄

  彙報總結

  擴充套件延伸各組彙報剛才實驗活動中的發現。小組交流分享知道鹽水、白糖水、味精水等都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感受到要有足夠的證據才能下結論。

  液體三色瓶的出現,給學生思維形成新的衝擊,發現沉浮不僅侷限於固體在液體中,液體之間也存在沉浮現象。

  出示液體三色瓶,上層是植物油、中間是水、下層是糖漿。把軟木塞、小番茄等分別在天平上稱量後,再一一放進三色瓶中。

  問:看到這個液體三色瓶,你有什麼問題?還有什麼發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