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漢字文化》優秀的教學設計
《中華漢字文化》優秀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華漢字文化》優秀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中華漢字文化》優秀的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瞭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
(2)初步瞭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與發展歷史。
(3)瞭解漢字書法藝術,學會欣賞。
(4)瞭解漢字諧音的特點,能正確運用漢字。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收集資訊、處理資訊、釋出資訊的能力。
(2)培養寫作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分工與合作的能力、活動組織和策劃的能力、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1)初步瞭解漢字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自豪感。
二、活動目標:
1、 展示活動成果,感受漢字的美。
2、 交流活動體會,進一步體會漢字魅力。
3、 激發對漢字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透過學科專題網站資源來認識漢字,瞭解漢字相關知識。
能熟練運用各種方式來展示研究成果。
四、活動方案:
本次活動組織學生組成與課題相關子課題的研究活動小組,透過學科專題網站提供的資源來收集整理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並結合故事劇、小品、表演、問答等形式向教師和同學們展示他們的研究結論和成果。教師作為指導者和參與者,應該參與到學生的研究小組中,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和小組共同完成主題研究活動。
在交流活動中,每個研究小組展示PPT簡報,介紹本小組對子課題的研究成果。透過這樣的研究過程和展示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的悠久歷史,體會漢字的神奇有趣,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自豪感。教師主要透過對學生小組製作的簡報和成果展示表演對學生小組的研究活動進行評價。
五、實施年級:
五年級
六、活動時間:
共四周(包含課外時間)
七、資料準備:
學科專題網站
八、活動實施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為四大階段來完成,其中:
第一階段:教師向學生介紹活動主題,為學生提供具體研究問題,學生透過討論制定與主題相關的研究問題;幫助學生選擇研究問題,成立研究小組,撰寫小組活動計劃,明確小組成員、任務要求、活動步驟、小組分工。
第二階段:組織學生查詢、收集與小組研究子課題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篩選和整理資料。
第三階段:明確教師對簡報製作的相關要求,利用整理好的資料小組共同製作簡報,並作好交流展示成果的準備,根據簡報的內容撰寫演講稿,推選出小組發言人。
第四階段:組織主題交流活動,讓每個活動小組充分展示自己小組的研究成果,教師評價每個小組的`研究過程和成果(以簡報的製作和學生演講為主),評選出最佳活動小組。
《中華漢字文化》優秀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透過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字的演變過程
難點: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手繪圖片
【教學安排】
20xx年10月底——第七次課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天天書寫漢字,天天閱讀漢字排印的書報,但你知道漢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嗎?知道漢字有哪幾種字型嗎?知道商朝的國家“檔案”用什麼文字書寫、秦始皇用什麼文字批閱奏章公文嗎?
師:我國的漢字從她的出現到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顯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學們你們對漢字的演變過程知道多少呢?
二、金文
(投影:圖為有銘文的西周青銅器“散氏盤”)
教師講:商朝時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畫得文字外,還在青銅器上鑄寫文字。螢幕上顯示的就是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鼎上鑄寫的文字稱為金文。金文又叫銘文、鐘鼎文。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些文字。透過圖片我們瞭解到金文的主要特點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歷史的文字。青銅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大篆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投影材料:“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和“刻有秦國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這裡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
四、小篆
教師講:到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開始統一文字,並把小篆作為通用字型。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型。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權式推廣於秦朝。
投影: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標誌著漢字的統一。
五、隸書
小篆由於筆畫複雜,書寫緩慢,於是小篆便簡化成了新的字型隸書。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六、草書、楷書和行書(板書)
(一)漢字字型的楷模:楷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型:楷書出現了。投影:“楷書的創始人鍾繇”和“鍾繇作品《宣示表》”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型。楷書,產生於南北朝,也叫真書、正書。
(二)快速書寫的字型——草書與行書:
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型:草書和行書。
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
投影: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投影:張芝寫的草書。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張旭所創。狂草極難辨認,但卻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投影:《張旭狂草圖》
行書,產生於東漢。特點:介於草楷之間,字形靈活,書寫便利。是現在人們常用的一種字型。行書是一種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書體,魏晉(220—420年)時開始流行。圖為最擅長寫行書的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
投影:《蘭亭集序》
中國浙江的蘭亭碑亭。當年,王羲之在這裡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七、課堂小結
投影漢字的演變過程(請按順序填寫)
楷書、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隸書、草書、行書
“議一議”,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並根據已學知識回答,老師引導歸納。
學生觀察投影,討論、歸納隸書的特點。(特點:筆畫線直,字形扁方,簡化筆畫,與現代漢字相近。)
學生觀察投影,討論、歸納楷書的特點。(特點:結構勻稱,橫平堅直,正方形,沿用至今。) 學生觀察投影,討論、歸納草書的特點。(特點:體勢連綿,曲折多,靈活流暢,難寫難認。) 學生觀察投影,討論、歸納行書的特點。(特點:介於草楷之間,字形靈活,書寫便利。是現在人們常用的一種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