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通用7篇)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登幽州臺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藉助註釋、課後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藉助註釋和課後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於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透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瞭解。老師這裡也有一份陳子昂的資料,請個同學讀一讀。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幽州臺在哪兒?(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4、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奏、韻味。(2)讀完後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三、深入理解
(現在我們已經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裡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裡,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瞭解古詩我們還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下面是老師找到的一份資料,請大家用我們剛學到的默讀的方法讀讀吧。)
1、學生自讀
出示學習要求:(1)結合註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並說說你是怎麼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體會
師: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我們一起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感、“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和悲憤)
3、昇華朗讀
(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洩,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洩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洩出來,(師配樂朗讀)
4、練習背誦
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默寫古詩。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後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寫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培養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指導學生朗讀,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透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聖賢多寂寞嗎。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現在我們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詩歌中起到承前啟後作用的中堅人物內心的那份孤獨。
二、學習《登幽州臺歌》
1、朗讀指導
學生自由讀,再找學生朗讀。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和情感。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陳子昂(66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24歲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他曾在26歲、36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38歲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犯邊,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出征,陳子昂隨軍參謀第二次來到邊塞。武攸宜親貴出身,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因而抑鬱不得志。薊丘是春秋時燕的舊都,燕昭王姬平曾在這裡修碣石宮,築黃金臺,卑身厚幣以招天下賢豪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先後到燕,助昭王大敗齊國,稱雄一時。
3、合作探究
(1)、“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樣的古代賢君再也見不到了;向後看,後代的賢君又在哪裡呢?一種茫然與無奈自然湧上詩人的心頭。
(2)、詩人為什麼會“愴然而涕下”?在這淚中還包含著什麼深層的精神?
詩人立足於幽州臺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眼觀天地,空間無邊無際,而個人何其渺小!神遊今古,時間無始無終,而一生何其短暫!再加上明君賢臣、英雄豪傑難追難待。於是一種沉重和孤立無援、獨行無友的孤獨襲上心頭,不禁“愴然而涕下”!詩歌中所表達的不只是客體的浩渺,更有詩人在愴然流涕後的抗爭與進取,詩歌中蘊含著詩人力圖為國建功的積極精神。
三、當堂背誦
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寂寞悲憤的情緒
懷才不遇的苦悶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意,感情朗讀並背誦。
2、瞭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準備1:背背詩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吳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1、找規律,板書:歌。提醒:歌的筆畫,生在筆記本上寫一個“歌”字。
介紹漢樂府詩集,介紹以後將會學到的《長恨歌》《明日歌》等都是這種體裁的歌。
貼士:標題帶有“歌”字的詩一般是古樂府詩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漢武帝時,設有機構專門採集各地歌謠,整理和制訂樂譜,這個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和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歌詞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是這種形式卻相傳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2、出示課題——《登幽州臺歌》,講解幽州臺,辨析“州”字。
比較“州”“洲”
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中國的別稱是九州。如: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蘭州、杭州、廣州。
洲——①水中的陸地 如:橘子洲 天興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陸 如:亞洲、歐洲等
3、讀題。注意停頓——登/幽州臺/歌
4、學生五分鐘預習。
①讀準,檢查。
②讀通,檢查。
③讀熟,檢查。背誦檢查。
④讀會,藉助註釋。
指導點:念——惦記,常常想
指導點:古人、來者
【小貼士】
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築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 後來有個智者郭隗(kuí )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採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的。” 燕昭王採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後來沒多久就引發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yǎn),還有趙國的遊說家劇辛等等。落後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後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右拾遺”、屬唐朝時的小官,是諮詢建議官員。左、右拾遺為從八品官職,微不足道。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監察科科長。
譯文: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人生苦短、時不我待)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5、體會詩情
①瞭解詩人寫作背景
貼士: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採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而後隨武攸(yōu )宜東征契丹,反對外族統治者製造分裂的戰爭,多次進諫,未被採納,卻被斥降職。其時。
史料記載1:青年時期,他任俠使氣,一心報國,“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於時世而生報國之思。奮然拔劍走出鄉原。)二十四歲中進士,升任右拾遺。
史料記載2: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
史料記載3: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採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②找對比,體會孤獨
遠與近的對比:遠指聖賢之君太遠,昏庸之人太近。
冷熱與的對比:冷指現實冰冷,熱指滿腔熱血;
大與小的對比:大指蒼穹廣大,小指個人渺小;
長與短的對比:長指歲月長河漫漫無期,短指人生苦短,時不我待;
廖廖數字,內涵豐富……
③形成畫面:遠望原野茫茫,仰視天穹無比浩瀚。個人在幽州臺上顯得那麼渺小。
④感情朗讀。
⑤講君子之骨
少年之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東林書院
長大沒有入仕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
長大之後入仕 帶兵打仗則 精忠報國 ——宋.岳飛
立於廟堂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
國家遇到危難 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 ——宋.蘇軾
這些立於天地之間的君子們,是國家真正的棟樑,他們不為自己名利,只為天下蒼生;把個人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緊緊聯絡在一起,所以才會有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陸游臨死才會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才會有抗金名將宗澤臨死前,用足力氣,高喊“過河!過河!過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哪。能感受到陳子昂的悲憤嗎?
區區22個字,字字含淚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難怪能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
小結:壯志未酬的悲憤是理想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它意味著詩人對理想的態度是更加執著和珍惜,而不是放棄和冷漠。時代條件提供了馳騁的舞臺,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時代條件未能提供舞臺,浩歌激烈,憤慨悲涼。這些都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寫推薦詞
師:20xx年武漢大學文學院王兆鵬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詩排行榜”前十大唐詩頗有爭議。如果請你為《登幽州臺歌》寫份推薦詞,你準備怎麼寫?
7、結課
陳子昂越行越遠,但他詩歌中表達出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輝。多讀多記多體會,讓這些美好的古詩成為滋養我們精神的營養,讓我們在這些詩人的帶領下成長為一個精神豐滿,人格獨立的大寫的人。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篇4
一、匯入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作者介紹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現四川)人。唐代詩人。年輕時性格豪爽。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直言敢諫,多切中時弊。三十六七歲時隨建安王東征契丹,所提建議不被採納,反而受到降職處分。三十八歲解職還鄉,被縣令段簡陷害,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一歲。
在文學上,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三、朗讀詩歌
1.聽範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全班齊讀。
四、翻譯詩歌
1.解題: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jì)北樓,為戰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政後,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於黃金臺上,延請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樂毅等賢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後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zōu)衍(yǎn)延請入內,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並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ruì)、招賢納士的良好聲譽。
2.試譯詩句。
愴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參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仿古賢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襟!
五、詩歌賞析
1.詩的前兩句是從什麼角度寫的?其中“古人”指誰?“來者”指誰?
明確:時間角度。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當時的禮賢下士的明君。
2.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樣的境遇和情感?
明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3.後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
4.詩人見此景為什麼愴然而涕下?
明確:空間無限遼遠,使詩人聯想到自己的境遇,產生孤獨,寂寞,悲涼之感。
5.從詩中你看到一個什麼樣的陳子昂?
參考詞句:沉思、為自己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愴然涕、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自身價值、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六、主旨歸納
提問: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明確:詩人透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懷才不遇的愁苦情懷。
七、拓展
陳子昂還曾寫過一首詩《燕昭王》,表達了對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業的遺憾:
燕昭王
陳子昂
南登碣石宮,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趨馬復歸來。
八、作業
1.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臺歌》。
2.背誦積累拓展的兩首詩。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感受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並透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2.背誦這首詩。
說明: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經典詩作,讀經典就要讀出經典中的文化。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是語文課一項重要的任務。唐朝是悠悠歷史中一座奇峰,唐詩是詩歌王國的奇葩。讀唐詩,品唐朝之氣象,會滋潤我們年輕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
《登幽州臺歌》是體現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標誌著齊梁浮豔、織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作的新潮即將湧現。韓愈《薦士》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對唐詩的開啟作用。讀《登幽州臺歌》不僅要讀出陳子昂的懷才不遇的悲慨,還應該讀出盛唐的端倪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
2.難點:透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說明:詩歌是情緒的抒發,讀詩的重點首先是讀出詩人的情緒情感。當然,詩無達詁,教師不要強求統一答案。另外,為了更好的讀懂詩歌,也應該注意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盛唐氣象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但是,從初唐詩歌中讀出這點來對於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教師適當講解,讓學生有初淺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於求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懷。範讀,或者放錄音;
指導齊讀。
在聽讀中感受;
在朗讀中沉浸。帶動學生積極的主體體驗,更好、更快地走進文字。
描述詩人形象提問:用幾句話描述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動作、語言等。)學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與想象。
朗讀。
朗讀。詩歌是形象的,也是個性化的;讀詩首先也應該是感性的,想象是讀詩不可缺少的環節。
理解詩人的悲慨。補充註釋與背景資料,更好讀懂全詩。
(①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薊,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臺:即薊丘、燕臺。因燕昭王置金於臺延天下士,又稱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②者:古音“詐”,與“下”押韻。③涕:眼淚。)
(背景資料略)理解詩句的內涵。
背誦。
(作者以北方蒼茫廣闊的原野為背景,俯仰古今,視通萬里,抒發天地之大、知音難覓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歲月無情時不我待。全詩呈現出蒼涼悲壯的氣氛。)知人論世;
推敲詞句;
仔細品味。
初識盛唐氣象藉助前人評論,感受詩歌的闊大的境界,雄渾的格調。
(韓愈:“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張說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備者子昂而已”;馬端臨:“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脫偶儷卑弱之體”;胡應麟:“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澤一呼,為眾雄驅先。”)理解評論。
回憶境界宏大的唐詩。
背誦本詩。讀出文化,讀出經典的價值。
思路點撥
1.朗讀全詩,感受、沉浸;
2.畫出詩人登臨幽州臺的情景,或者將詩歌改寫為一個故事、一篇散文。
3.班級交流,互相評議。
4.找朋友:從登高抒懷、懷才不遇、陳子昂的詩作等不同角度為《登幽州臺歌》找“朋友”。
5.加深體驗,強化感受。
練習舉隅
1.默寫《登幽州臺歌》。
2.劃出朗讀時的停頓節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3.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臺歌》的同時之作,詩中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了無限欽羨。燕昭王時,梁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宮親師事之。燕昭王還接受郭隗建議,築黃金臺以延請天下奇士。未幾,招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國勢驟強。《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詩前有序,序中寫道:“丁酉歲(697),吾北征。出自薊門,乃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遊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
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登幽州臺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說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可以引導我們從哲理的高度來思索人生的奧秘,從詩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偉大與永恆。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說說你的理解。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臺歌》是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代詩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懷詩。本單元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體味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對社會人生的感悟體味。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中之奧妙。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處於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對教材的不適應和優等生、後進生逐步顯現是他們在本階段語文學習的不良表現之一。因此,區分教學重難點,以及分階段的佈置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手段。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古詩,理解詩歌大意及關鍵詞。
2.能從不同角度對詩歌語言進行賞析,體味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味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愁等情感。
教學難點:瞭解詩句中的對比手法,引導學生簡述感懷詩的特徵。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老師講解創作背景、詩歌情感等內容)、朗讀法(老師透過各式方式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合作探究法(學生四四一組進行必要的合作學習)
六、教學流程
(一)課堂匯入(輕音樂)
戰國初期,秦國積貧積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頒佈招賢令。原文:“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何為界xxxxxx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古人招賢納士如斯,然而初唐詩人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後,為何發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慨呢?今天,老師帶領大家走進唐詩《登幽州臺歌》。
(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詩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他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他的思想進步而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和《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2.寫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陳子昂向武屢諫不納,反被貶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眼看報國無門,因此登上薊北樓(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廬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三)文章大意
登上幽州臺作的詩歌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四)初讀課文,感知文章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觀看老師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尤其是“幽”字的寫法。
2.有節奏的朗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
(2)老師範讀。
(3)學生結合老師範讀的音準劃分出詩歌的節奏。
(4)老師重點抽讀四川話口音比較重的同學朗讀,並抽查劃分節奏的準確性。(朗讀過程中。若有學生用四川話朗讀課文,應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陳子昂是四川人,表揚後,再次強調其他詩文應用普通話朗讀的重要性。)
(5)對比四川話朗讀和普通話朗讀的情感區別。
(五)熟讀課文,走進文字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文意。
2.重點講解“古人”、“來者”、“愴然”等關鍵詞的意思。
3.隨機抽點學生翻譯課文,肯定優點,糾正文意。
4.分小組討論五分鐘。賞析每句話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詩人形象,抽取小組代表分享。
5.有興趣的同學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將詩歌結合小組討論情況將詩人所處情境用筆畫出,並主動舉手分享。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朗讀、背誦詩歌。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內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詩歌。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法品析法
教學步驟:
一、課堂匯入
用作者介紹和背景連結匯入課堂
1、作者介紹
陳子昂(約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詩集《感遇詩》《陳伯玉集》等傳世。
2、背景連結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參謀陳子昂隨同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陳子昂又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一詩。
二、整體感知詩歌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標註出來。
三、理解詩歌內容
1、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幽州臺: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
歌: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過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後:未來。
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詩意: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前、後:時間綿長
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指眼淚。
詩意: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天地:形容空間遼闊
3、詩歌前三句粗筆勾勒,凸現宇宙天地的浩茫寬廣和古今人事的滄桑易變。
最後一句直抒胸臆,抒發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
四、深入探究
1、賞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詞。
“悠悠”形容時間久遠和空間廣大。把個人放置到無邊宇宙的背景中,使人顯得渺小,從而產生一種蒼茫孤獨感。
2、詩人登上幽州臺遠眺,產生了怎樣的聯想?由此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聯想: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心滿懷悲憤。
情感:對不被理解、懷才不遇的悲嘆。
五、梳理結構
六、主題概括
本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抒寫了詩人登樓遠眺時憑今弔古的感慨,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表現了在亙古不變的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會意義。
七、背誦詩歌
八、教學總結
通過了解詩歌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內容,問題探究,理解詩歌主題。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難點,完成了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