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學設計(通用5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重點: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對,這就是戰國其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發生在七國時期的故事。播放課件:鷸蚌相爭的故事。你感覺這個故事有趣嗎?,那我們就一起學習25鷸蚌相爭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環境怎麼樣?

  2、瞭解故事是怎麼發生的。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後悔。

  3、瞭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瞭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麼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四、聯絡生活,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麼?

  五、作業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透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寓”字裡面有“道理”,“言”字裡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彆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麼說,怎麼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麼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隻鷸?你就是這隻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麼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麼?(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麼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裡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麼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續寫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點燃興趣。(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時期,各個諸侯紛爭形成了許多國家,其中有齊、楚、燕、韓、趙、魏、秦實力較為強大,稱之為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麼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闢、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於探索的心,才能發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

  (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3)理解:聯絡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後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麼。(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麼?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

  為什麼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麼?(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隻厲害的鷸鳥,一隻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透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透過學習,大家更願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透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大螢幕上出示古文《鷸蚌相爭》。)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細研究起來還挺有意思。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還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隊,透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麼”?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後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絡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後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裡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於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麼。(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麼?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麼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唸“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麼啟發?(板書:警後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著“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鬆地學,學生學得輕鬆”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麼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於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麼發展的,對小學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後,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隻厲害的鷸鳥,一隻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螢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透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嗎?

  今天,同學們透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透過學習,大家更願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為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麼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後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絡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絡。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於拿著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24課《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透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後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三年級的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已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寓言,如《狐狸和烏鴉》、《狐假虎威》等,也明白這些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些學生也可能聽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能借助字典、生活實際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威脅、毫不示弱”等詞語的意思。

  3.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透過品讀課文,懂得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準備:

  1.課前每生準備好《新華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張戰國時期的彩色簡易地圖,鷸和蚌圖片,詞語卡片等。

  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課

  (一)歷史故事引入。

  戰國時期,趙王要出兵攻打燕國,蘇代以一則寓言故事打消了趙王這個念頭。這則寓言故事和兩種小動物有關。

  [設計意圖: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以歷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習興趣。]

  (二)出示圖片,認識鷸和蚌。

  1.出示鷸的圖片。

  (1)板書:鷸。

  (2)指導學生觀察圖,看看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

  (3)指名說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鷸的嘴巴又尖又長)

  (4)師簡介鷸的生活習性。

  2.出示蚌的圖片。

  (1)指導觀察,說說蚌有什麼特點。(蚌有堅硬的外殼兒)

  (2)板書:蚌。

  [設計意圖: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對鷸和蚌的動作描寫準確生動,透過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鷸和蚌的外形基本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有助於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揭示課題,猜想質疑。

  1.揭示課題,齊讀。

  2.根據課題猜想,你瞭解到什麼?(鷸和蚌相互爭吵)

  3.再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麼?(預設:鷸和蚌為什麼會爭吵?它們是怎樣爭吵的?結果怎樣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題目著手,質疑問難,引起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檢查讀書情況。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切實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導學生先概括段意,然後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鷸去啄蚌的肉,蚌把鷸的嘴巴牢牢地夾住了,後來互相爭吵,誰也不讓誰,結果被漁夫一齊捉住了。)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讀書,讓他們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檢查了學生的讀書情況,又教給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三個維度中的“過程與方法”,省時高效。]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品讀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二、三自然段,分別畫出鷸和蚌說的話。

  (1)品讀鷸說的話。

  ①透過指名讀、學生評議、老師的示範朗讀,引導理解“威脅”這個詞語的意思。

  ②指導感情朗讀,讀出鷸當時說話的語氣。

  (2)指名讀蚌說的話。

  ①指導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來體會蚌當時說話的神態和語氣。

  ②出示詞卡:毫不示弱

  a.指導讀準生字:弱

  b.指導書寫生字。

  c.透過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聯絡上下文準確地把握“毫不示弱”這個詞語的意思,理解這個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語文學習最基礎的目標要求,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識字學詞,能有效地培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符合語文學習規律。]

  (3)指導同桌分角色朗讀對話,感受鷸蚌相爭的激烈場面。

  [設計意圖:透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爭吵的激烈場面,培養語感,領悟故事蘊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讀第四自然段

  (1)在師生共同表演時順勢理解“相持、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2)辯論:你覺得鷸和蚌到底誰厲害呢?

  [設計意圖: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在表演中觀察辯論,既讓學生理解了詞語,又讓他們有所思考。]

  (3)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結:鷸和蚌就這樣相持著,誰也不讓誰,直到彼此都筋疲力盡,最後都被漁夫捉住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

  2.齊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設計意圖:透過初讀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品讀理解課文、分角色朗讀體驗鷸和蚌相爭的激烈場面這幾個環節,揭示寓意已經水道渠成。]

  四、迴歸文字,總結昇華

  1、齊讀課文。

  2、思考:此時此刻,你就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心裡會怎麼想?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故事已經有了全面的認識,明白了故事所蘊涵的道理的基礎上,讓他們遷移運用,站在歷史人物立場上思考問題,進一步受到情感的薰陶,使寓言的主題得到昇華。]

  3、總結拓展:你們看,這就是寓言,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讓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說說你曾經讀過的寓言故事。

  4、老師這有一本《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現在贈送給大家。課後大家可以去讀一讀,多讀這些故事,你會變成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另外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