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教學設計範文
《慣性》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慣性》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慣性是運動和力的關係知識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又與實踐知識緊密相聯。明確慣性概念,理解慣性現象,既是學習運動和力的關係乃至整個力學的基礎,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途徑。慣性是一個抽象的科學概念,在教學中還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
2、教學目的
1)知道慣性現象,知道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2)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3)知道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3、重點、難點
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的理解,用慣性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
二、教學思路
本課題按照"展示現象→分析思考→整理擴充套件→鞏固應用"的模式展開教學。透過教學程式的設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慣性實驗的新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慣性概念的建立和應用,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1、觀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從具體事例、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只有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從中抽象出本質特徵,形成概念。
為此,在引出慣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慣性球、抽紙條等實驗,學生看到:當突然抽去底下物體的時候,上面的物體能保持原位不動,這個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由此得出: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既然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那麼運動的物體又有什麼性質呢?
舉例:離開槍口的子彈失去了推力,還能繼續前進。演示:運動的小車突然停止,車上的木塊繼續前滑。兩個事例表明: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小結: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進一步歸納得出:任何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和生產中的慣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慣性的概念。
2、虛擬想象 強化概念
虛設一個與真實情況相反的物理條件,並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謬結果,用反面的荒謬啟迪人們對正面真實的認識,這就是虛擬情景。
對於慣性,學生常有疑問:物體真的有慣性嗎?對此,教師引導發問:"假如某一時間地球上的物體突然失去了慣性,這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討論。
正在進行比賽的運動場上,所有的球離開球拍後,因沒有慣性而無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遠、跳高等運動專案都將無法進行。
離開槍口的子彈,因沒有慣性無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開槍者自己的眼前。美國帝國主義者最先進的核彈,如果正用來打擊別國,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滅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離開地面的人因沒有慣性而不會隨地球一起運動,當他重新落回地面時,將落在原位置的西邊。假如一箇中國人離開地面數小時,當他降落到地面時,或許已經站在加拿大的國土上。
許多物理現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對其中隱藏著的科學真理難有深刻的理解。虛擬情景以其"虛"、"謬"、"奇"的特點,與真實世界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虛中見實,無中見有,從反面看到真實的直觀,從而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真理性的認識。
3、比喻聯想 深化概念
慣性是一切物體的固有屬性,在任何情況下,物體的慣性都始終存在。學生卻提出這樣的問題:"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那麼,當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即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時,它的慣性豈不消失了嗎?"要消除這樣的疑問,無論用理論的推導或實驗的證明都是困難的。然而我們卻可以用下面的比喻來解除疑問。每個學生都有閱讀的本領,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閱讀,即使在勞動,閱讀的本領照樣存在;每個人都有睡覺的習性,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睡覺,即使在學習,睡覺的習性仍舊存在。同樣的道理,物體有慣性,即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即使它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它的慣性也同樣存在,只不過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罷了。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管這個物體在做什麼運動,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體的慣性始終存在。
4、對照比較 辨別概念(慣性 慣性定律區別)
比較是物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對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不同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區別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知識系統化,加深理解和記憶的效果。學生容易把慣性和慣性定律混淆起來,兩者的區別和聯絡可列表對比如下:
區別:
1、前者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後者是物體的運動規律。
2、前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後者只有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才遵守。
聯絡:慣性定律是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慣性的直接表現。
5、例項分析 應用概念
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慣性概念,這只是實現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應用慣性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車突然開動、剎車、轉彎時,車內乘客的倒向如何?
2)勻速向前行駛的汽車裡的乘客,向外跳車時,向哪個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分別向前跳遠和向後跳遠,哪一次跳得更遠?
4)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向外擲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別向前和向後擲出,哪一次擲得更遠?
5)在勻速、加速、減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豎直上跳,當他落下時,分別落在原位置的哪一側?
上述各例,從慣性知識的單一應用,到慣性與速度知識的綜合應用,從簡單的勻速問題到較複雜的變速問題,層層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講解中,引導學生掌握解答慣性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慣性知識的透徹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小結
1、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慣性是自然界中的物體所具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表現為物體總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慣性定律是一條客觀規律,這一規律說明了正是由於物體具有慣性這種性質,所以當沒有外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慣性和慣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物體具有的一種性質,後者是物體在不受力時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
四、作業
準備錘頭和錘把,透過實踐分析:
(1)把錘頭固定在錘把上,有幾種方法?
(2)把錘頭從錘把上卸下來,有幾種方法?並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