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通用5篇)

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到公園或其他名勝古蹟遊玩,有沒有注意到在樹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牆壁上有些什麼東西?

  學生說出“某某到此一遊”……

  2、師:是啊,在公共場合,這是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這卻是發表作品的一條途徑呢。古代的酒樓、驛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處粉刷不錯的牆壁,專供文人墨客題詠留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留在一座寺院的牆壁上的。(板書課題)

  3、大家看課題,對照文中的註釋,誰來跟我們說一下課題的意思呢?

  學生回答。

  4、師:大家說得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發表在寺院的古詩說了些什麼。

  二、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錄影。看了這段錄影,大家對廬山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說出“廬山真雄偉”、“山峰連綿不斷、高低起伏”……

  2、師:大家觀察仔細,說得不錯。我們再來看看作者眼裡的廬山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請大家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試著翻譯,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學生反覆自由誦讀,劃詞語。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大意,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說出來。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個地方來觀察廬山的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2、學生回答:

  從“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可以看出詩人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

  3、師:“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思大家都瞭解,可是,誰能明白這種現象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從正面和側面觀察一下,看看有什麼不同。學生照做,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該詩句的意思。

  4、學生想象“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畫面。

  5、分組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然後交流:

  ⑴廬山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為什麼始終看不出呢?

  ⑵從詩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⑶“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指導朗讀,背誦古詩

  1、師:這麼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詩,我們是不是應當把它背誦下來呢?背誦的訣竅就是多讀,在讀的時候,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方法。如詩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讀出起伏;“真”、“只”要讀重音。

  2、分組競賽背誦古詩。

  3、抄寫古詩,提醒學生要書寫正確、規範。然後試著默寫課文。

  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最有靈性之美的語言。她傳遞著文明,印刻著人間的喜怒哀樂、書寫著無限河山。筆者認為,古詩的教學,應基於吟誦,貴在於品悟,迴歸生活,切忌支解語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範,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筆者的教學,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字產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收集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激趣,感悟詩的意境,形成對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匯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學古詩可有意思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古詩。誰來背首古詩?

  (二)出示:

  過渡:老師也帶來了寫古詩句,請你讀讀!感受古詩的美!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注意適當解釋

  (三)初步形成對山的認識

  1、上面的詩句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那是——山

  2、請你談談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的!

  二、初步感悟蘇軾眼中的廬山。

  (一)揭示所學內容

  1、大家談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詩人也想談談自己眼中的山,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2、出示課件:蘇軾(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採用生活寫實型的)

  3、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題西林壁》

  (二)初讀詩句,正音

  1、出示古詩

  2、他遊覽的是什麼山呢?他想跟大家談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詩。

  3、自由讀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4、請學生讀。

  (1)單個舉手積極地讀

  (2)男女生比讀

  (3)上下句1、2組與3、4組接讀

  注意用上激勵的評價語,同時正音

  (三)初步釋疑

  1、明白所寫的山和題詩的地點等基本常識。

  (1)過渡:有句格言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書讀著讀著就知道其中的東西了。你們也讀了好幾遍了那麼你讀懂什麼了呢?

  (2)隨機交流。

  2、師相機補充:

  (1)詩是蘇軾49歲寫的

  (2)這首詩是寫廬山這十幾首中最後的一首。

  三、探索廬山的真面。

  (一)見識廬山的多面性

  1、蘇軾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引導用現代語言表達)

  2、詩句是怎樣寫的?

  3、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釋字解詞:

  (1)橫看——正面看

  (2)嶺(圓)——峰(尖險)

  5、蘇軾怎樣去感受廬山的?(引導回答: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有正面看、側面看、遠處看、近處看、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二)感受廬山多面的美

  (1)這樣的山你見過嗎?美美地自由讀前兩句

  (2)這樣的山是怎樣的山?(引導讀者的心情的詞語——百看不厭、心曠神怡

  等詞)

  (3)齊讀詩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詩意

  1、你們喜歡這樣多情的廬山嗎?

  2、蘇軾也跟大家一樣,真的想一覽廬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嗎?

  3、齊讀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渡:詩中哪兩句告訴我們他不能?

  4、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字意

  5、蘇軾在嘆息啊,你讀出來了嗎?品悟讀

  (二)明事理

  1、提升廬山的真面:

  過渡:蘇軾見到了如此變化無窮的廬山,為什麼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區域性的美並不是廬山的全部)

  2、蘇軾怎樣才能見到廬山的真面?

  3、小結歸納:從整體上看,才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圖——描寫同一樣東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因為看了區域性而忽略整體而犯了錯的事情嗎?

  我們對待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呢?

  五、練情鞏固

  (一)今天在詩人蘇軾的帶領下,你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啊?

  齊讀古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這是()的廬山,只有()才能見到廬山真面!

  過渡:蘇軾眼中的山可和別人眼中的山一樣嗎?詩人蘇軾想透過詩來告訴我們——

  六、小結:歷來寫山的人不計其數,而蘇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品悟這一座座真實而神奇的山吧!

  作業:觀察一處景物或一樣物品,並記錄觀察時的感受!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開啟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裡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的意思。

  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裡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裡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二)解詩題。(並介紹“題壁詩”)

  (三)明詩意。

  1、請同學們反覆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穫。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你能告訴我們橫著怎麼看嗎??那什麼是山嶺?什麼是山峰?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後,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四)悟詩情。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可廬山究竟美在哪裡?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遊廬山。

  剛才那一瞬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嗎?

  (五)明哲理。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麼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四、總結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四年級《題西林壁》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藉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透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影、實物投影儀、實物三稜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定

  在教室裡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匯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

  放映廬山錄影。

  (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麼樣?

  生談感想。

  (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1、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並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2、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重點:捲舌音、平舌音)

  3、範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著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4、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

  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絡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絡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5、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彙報。

  師:那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並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6、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影。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

  (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雲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於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7、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8、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9、總結:

  師:這首詩透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裡。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裡?

  10、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透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