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1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瞭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二)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自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二)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興趣。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之後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呢?設計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諸如:我想知道“將”和“相”是誰;我想知道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我想知道他們為什麼和好等;教師可以適時激趣。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再給他們談論的時間,然後教師再給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讀一遍書,不認識的字標出來,並藉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1.指導讀準字音。本課的生字雖然不多,只有7個,但有好幾個都是學生特別容易讀錯字音。允、頗、侮:

  2.指導認清字形。本課有許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錯,可採用“以熟帶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與“壁”相近,“壁”是熟字,牆壁,與“土”有關,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種寶玉,是無價寶,所以下面是“玉”。如“允”與“充”相近,“侮”與“悔”相近,“頗”與“波”相近,教師一定要指導同學進行區分,從而記住字形。

  3.理解詞意。因為書後有一道題就是要求同學們理解詞意的,所以教師可以提出讓同學查字典或詞典理解詞意。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理屈——理虧。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推辭——謙讓不幹。抵禦——抵擋,抵抗。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能耐——技能,本領。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於打仗。負荊請罪——負。揹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 詳細歷史背景

  (四)三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學生讀完之後,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將”指的是廉頗。“相”指的是藺相如。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五)統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麼。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故事?(教師藉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麼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透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後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透過默讀,學生知道: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鬥智鬥勇。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麼非常著急?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絡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後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麼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佔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藉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對錶現人物品質有什麼作用?聯絡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麼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麼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麼,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兵製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覆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願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後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複句,都是假設關係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後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鬥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表現了他什麼品質?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透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讚”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醜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麼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鬥爭精神。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後,相如又是怎麼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後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②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麼?由於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及時送回國透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麼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瞭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幫助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寶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後,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鬥爭的結果怎樣呢?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麼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麼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透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後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麼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並帶相如一起赴約。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鬥秦王。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麼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表現了他的什麼品質?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麼。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佔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後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麼不好推辭?“推辭”是什麼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幹的意思。於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藉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於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係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沒有佔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麼作用?澠池之會。趙國又佔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裡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瞭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麼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麼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於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麼,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麼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後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麼事?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並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麼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透過反覆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麼意思?廉頗為什麼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麼好品質呢?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揹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於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後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麼做小標題?待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七)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複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複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後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後讓學生進行復述。最後教師小結:複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故事有什麼聯絡。

  (二)分角色朗讀,深入體會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分角色朗讀,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可以用什麼小標題來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二)交待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瞭解課文第1自然段與下面三個小故事的聯絡。

  課文的第1自然段“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是全文所有故事發生的總的原因,沒有這個原因,就不會有“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發生,也不會有“澠池之會”這個故事的發生,沒有這兩個故事的發生,就不會有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終職位比廉頗還高,因而就更不會有“負荊請罪”這段佳話。

  (四)編排課本劇:

  本文由三個故事組成,內容較長,關係較為複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讀課文,注意人物的語言、語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練朗讀之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編排一些動作,朗讀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適的人讀敘述語言。

  3.表演課文內容。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表演。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一批朗讀表演之後,大家評議,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還有時間,可以再請一些同學朗讀表演。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透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絡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絡複雜,教學前可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撞"、"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複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並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導語解題

  2、板書課題:11 將相和

  二、檢查預習

  (一)交流本課的資料,並相機評價。

  預設:

  1.和氏璧的資料。引出無價之寶一詞。

  2.春秋戰國時期的資料,瞭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3.課文的出處。

  4.藺相如的資料。提醒大家注意藺的寫法等。

  (二)、文章主要講了那幾個小故事,並說說自己是怎樣概括出來的。

  三、學習完璧歸趙

  1、指導璧的寫法

  2、探究藺相如為什麼能完璧歸趙

  (1)自由讀文思考

  (2)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組代表發言

  (4)自由發言

  (5)學習重點句子"他理直氣壯的說……"

  (6)指導朗讀

  (7)總結人物個性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題文聯絡,理解課題。

  2、 學會生字,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瞭解課文寫什麼。利用過渡句或過渡段,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難點:

  理解課題。利用過渡句或過渡段,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1、揭題,解題,介紹背景。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發生在戰國末期的故事《將相和》,同學們已預習過課文,“將”、“相”各是誰?“和”在這裡應該是什麼意思?可用課文中哪個成語來概括’

  2、簡介時代背景。

  出示《七國方位草圖》,簡介時代背景。

  3、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1)讀準字音,尤其是多音字,著(zháo)急、上當(dāng)、答應(yīng )、為(wéi)難、便(pián)宜、上朝(cháo),據詞定音,完成作業本題1。

  (2)認清字形,比較形近字,璧(壁)、秦(奏)、歸(舊)、克(刻),完成作業2。

  (3)查字典,解釋帶點的字。

  完璧歸趙、攻無不克、理直氣壯、負荊請罪、同心協力。找出課文中帶這些詞的句子讀一讀。再說說這些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4、讀通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根據過渡句劃分段落。

  (1)課文寫了哪幾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2)劃出故事與故事間的過渡句或過渡段,並根據過渡句或過渡段給文章分段。(提示:過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過渡句及文中的關鍵句概括段意。(學生自己概括,交流、彙報。)

  第一段寫藺相如見秦王沒有誠意以械換璧後,用計取回和氏璧並冒死抗爭,然後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第二段寫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趙王后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第三段寫藺相如為趙國利益避免與廉頗發生衝突,而廉頗知過即改,負荊上門請罪,兩人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6、啟發學生提出預習中不理解的問題,以便教師有的放矢地教學。

  7、完成作業本第6、7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一個故事,瞭解藺相如與秦王鬥爭的經過以及故事的結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艱險的鬥爭精神。

  重難點: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感受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艱險的鬥爭精神。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

  1、聽寫生字及本課的成語。

  2、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開始作者告訴了我們什麼。

  (2)自由朗讀課文第2-10自然段,同學們邊看邊想,將這部分內容分成四層意思,每層意思用兩個字的小標題來概括。

  (3)交流“騙玉”、“解難”、“智鬥”、“歸趙”。

  (4)逐層講讀課文。

  a、趙王碰到了一個什麼棘手問題?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來說好嗎?(學生自說。)

  b、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藺相如怎麼說、怎麼做的呢?請你劃出描寫藺相如語言、動作的句子,鑽研一下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想好了的同學可以互相討論。(板書:願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氣壯,撞碎,舉起等。)

  c、學生互相交流,教師歸納:在趙王為難之際,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國。從藺相如取回寶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氣壯地揭露秦王,從揚言要把“腦袋和寶玉一塊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這一系列語言動作,都表明了藺相如的(隨機應變、大智大勇)。

  d、指導朗讀:指導學生用理直氣壯、大大方方的語氣讀藺相如與秦王的兩段對話。

  c、故事的結果怎樣? (板書:歸趙。)順勢完成作業本第5題的第1小題:藺相如之所以叫人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是因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氣氣地送藺相如回國,是因為________。

  (5)學生參照板書複述智鬥經過。小結課文第一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兩個故事,瞭解“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抓住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詞句,概括藺相如、廉頗兩個人物的特點。

  重難點:抓住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詞句,概括藺相如、廉頗兩個人物的特點。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1、複習匯入新課。

  (1)指名簡要複述“完璧歸趙”。

  (2)啟發談話:秦國騙取寶玉失敗後,不肯善罷甘休,因此又生一計。請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第二大段,瞭解這件事的起因、發展、高潮。

  2、講讀課文第二段。

  (1)默讀課文第二大段,邊讀邊思考:這一大段可分幾層? 將每層的意思用兩個字概括成小標題。[赴會(第11節),勇鬥(第12~13節),返回(第14~15節)。]

  (2)默讀第一層,思考:秦王又生出什麼計謀,目的是什麼?藺相如為什麼決定赴會? (根據課文內容,用‘‘為了……”的句式回答。)板書:赴會。

  (3)在澠池會上藺相如是怎樣和秦王作鬥爭的?請學生劃出有關句子,仔細研讀,想一想,藺相如是靠什麼在澠池會上再次鬥敗秦王的?板書:勇鬥。

  (4)齊讀第15節,小結後板書:返回。

  (5)讓學生根據板書試說這個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尾。教師小結本段內容。

  3、獨立閱讀課文第三大段。

  (1)指導學生自讀課文,劃分層次,列小標題。

  不服(第16節)——迴避(第17節)——和好(第18節)。

  (2)重點研讀藺相如對手下的人說的一段話。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藺相如為什麼要回避廉頗。

  (3)“負荊請罪”是什麼意思?廉頗為什麼要負荊向藺相如請罪?

  (4)將相和好的基礎是什麼?

  4、課堂練習:(出示“負荊請罪”幻燈片)想一想,廉頗向藺相如請罪,他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試寫一片斷。

  5、作業:修改課堂練習。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 複習字詞。

  2、簡評人物,指導完成作業本第8題。

  3、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重難點: 簡評人物,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1、複習鞏固。

  (1)聽寫生字新詞及本課的成浯。

  (2)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指導簡評人物。

  (1)同學問互說藺相如、廉頗是個怎樣的人。

  (2)教師細說人物簡評與人物的品質特點兩者的區別。

  (3)學生試寫人物簡評(藺相如、廉頗中任選一個),集體評議並修改。

  (4)完成作業本第8題。

  3、總結全文,理解三個故事間的關係。

  教師邊指板書邊總結:“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寫趙秦兩國之間的矛盾衝突,鬥爭中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艱險,抓住秦王弱點,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為趙國立了功,因而被趙王封為上卿,職位比老將廉頗高,引起將相之間的矛盾衝突。後來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廠廉頗,廉頗知過就改,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美好品質。

  2、分清每個小故事的前因後果和它們之間的聯絡。

  3、把三個小故事任選一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教學重點】

  1、透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個性特點。

  2、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

  3、品詞析句,聯絡上下文,學生討論交流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媒體設計】

  錄相帶、投影片及相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

  透過第一課時和課下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聯絡全文評價故事中的人物,適當加入自己的褒貶態度;然後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時,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透過教師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弄清“將相和”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的聯絡;最後總結全文時,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感受。

  〖教學過程〗

  一、透過上節初讀課文,誰願意告訴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問題?

  1、引導學生圍繞從題目、主要內容、對人物(廉頗、藺相如、秦王、趙王)個性的褒貶態度等方面回答,要緊緊抓住課文的敘述、描寫來說,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勵學生說出誰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讓我們大家幫助他。

  師:同學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走進“將相和”的故事裡,去深入瞭解和認識這些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呢?

  二、看錄相(完璧歸趙)

  師:你從錄相里能夠看懂哪些內容?還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交流,質疑問難,發表見解,鼓勵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生:這段錄象講述了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的和秦王鬥爭,作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強權。我從文中“……”看出來。

  生:我從“當滿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頗很勇敢。

  問:藺相如真的要連頭和璧一起撞碎嗎?可圍繞這幾方面回答:

  1、不是的,因為藺相如答應趙王,如果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就把璧送回來。

  2、藺相如在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別喜歡和氏璧。

  3、當秦王還沒有看到和氏璧的時候,就想用15座城來換這塊無價之寶,當他親手拿到這塊璧時又是那樣愛不釋手,所以秦王特別喜歡和氏璧,他肯定不會讓藺相如用頭去撞的。

  教師點撥: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歡和氏璧的心理,才這樣說這樣做的,他很機智、勇敢。(板書)

  教師啟發學生在“完璧歸趙”這節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重點理解以下兩句話。)

  ⑴ 投影出示第一個句子:

  “藺相如說:……約定了典禮的日期。”學生討論交流。

  生:當秦王假意答應給城後,藺相如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了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璧的事是真是假,說話是否算數。(機智)

  生:藺相如很聰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氣,真殺了他參加授璧典禮的人就知道秦國不講信用。在這種場合秦王不敢殺他就把他送回趙國。

  生:藺相如真聰明,既保護了自己又使秦國處於被動局面。

  ⑵ 投影出示第二個句子: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這裡的“客客氣氣”是非常有禮貌嗎?

  生:我覺得很有禮貌,藺相如據理力爭,秦王有點懼怕他對他很客氣。

  生:我覺得不是很有禮貌,秦王很生氣,對他又無可奈何。

  三、師結

  秦王本想殺了藺相如,愚弄趙國,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來了。“完壁歸趙”這件事可見藺相如多麼機智、勇敢啊!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他立下大功,受到趙王重用,被封為上大夫。幾年之後,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的用意又是什麼呢?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何表現?同學們誰有什麼想法告訴大家?

  1、聯絡上下文,學生可能說出秦王一定想在澠池之會上報上次沒有得到和氏璧的仇恨。趙王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可趙王還是去了並帶藺相如隨行。

  問:秦王為什麼讓趙王鼓瑟?

  生:秦王想借此侮辱趙王,貶低趙國的地位。

  師:藺相如是怎樣做的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

  生: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趙國的尊嚴,藺相如逼秦王為趙王擊缶。

  師:這叫什麼辦法?

  生: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老師出示句子:

  “您跟我只有五步遠……拼了!”怎樣讀這個句子,才能把藺相如的勇敢精神讀出來。(生氣地說:“……”;怒氣衝衝地說:“……”;怒髮衝冠地說:“……”;咬牙切齒地說:“……”。

  3、教師點撥:

  最後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缶,藺相如叫人記錄下來。澠池之會這場政治的鬥爭是打成平局,還是決出勝負?

  教師先出示補充缶瑟特點的課件,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生:我看他們是平局,因為……

  生:我看趙國佔了上風……

  教師點撥:同學們回答得很好。的確澠池之會上趙國佔了上風,這場鬥爭的勝利歸功於誰?

  生1:歸功於藺相如,因為……

  生2:廉頗也有功勞,……

  生3:他倆都有功勞,是廉頗、藺相如的密切配合,才出色完成任務。

  師:文章學到這兒,雙方的鬥爭真是太激烈了,你想對藺相如、廉頗說點什麼?(鼓勵學生勇敢地暢所欲言)

  4、教師過渡:

  同學們說的太好了,既注意到藺相如,又考慮到了廉頗。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作針鋒相對的鬥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尊嚴。為趙國立下大功,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造成將相不和,引出了文中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四、透過看“負荊請罪”的錄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學生自己能夠知道了什麼?有沒有不理解的問題?

  1、引導學生對錄象的內容進行口述,適當加入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點撥。(性格直爽,知錯就改)(板書)

  2、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將和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廣的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緣於他們的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

  3、引入“刎頸之交”一詞意義。

  五、想象

  “負荊請罪”時廉頗、藺相如是怎麼說?怎麼做的?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還可以到前面分角色表演。)

  例文:廉頗裸著上身,揹著荊條,步行向藺相如家走去。

  藺相如得知廉頗來了,趕緊到門口迎候。廉頗一見藺相如,撲通一下跪倒,雙手抱拳,滿臉羞愧的說:“藺大人,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小,哪裡知道您這樣忍讓我,我實在沒臉見您。請重重責罰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感激萬分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廉頗感動老淚縱橫,藺相如快慰地笑了。旁邊的百姓見了,紛紛議論,都說:“趙國有這樣的將和相,是我們的福氣呀!”

  六、回顧總結全文時明確

  “完璧歸趙”後,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在“澠池之會”後晉升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造成廉頗不服,產生妒忌,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瞭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聯絡。

  七、你想向廉頗藺相如這兩個熠熠生輝的人物學點什麼?

  1、學藺相如愛祖國,顧大局,識大體。

  2、學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榮譽勇敢地挺身而出。

  3、學廉頗勇於改正錯誤。

  4、在學習和生活中,時刻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成為二十一世紀合格的接班人。

  5、如果我和同學間有了矛盾,也要向藺相如那樣寬容忍讓,向廉頗那樣勇於改正錯誤。

  八、佈置課下作業

  先由小組討論,然後選代表說出本組想做什麼作業。學生可能說出:

  1、想把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2、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抄一抄。

  3、想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歷史故事嗎?為什麼喜歡?你知道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板書:將相和

  2.請同學們讀課題。看到課題時,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3.(檢查預習〕透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學生板書文中出現的三個小故事)還有什麼問題沒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

  1.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故事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解決了哪些問題?

  2.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你喜歡誰?為什麼?(學生板書自己喜歡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備的品質)

  4.他們兩個人使我們喜歡的相同之處是什麼呢?(愛國之心)

  三、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由結合,練習表演故事。

  第二課時

  一、回憶

  1.說自己弄明白的問題。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三個故事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

  二、深入探究

  1.繼續讀書,討論這些問題。繼續討論。

  2.交流。

  三、表演

  小組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大家認真看,看後做評論:哪裡演得好,哪裡不好,為什麼?

  四、總結

  1.透過學習,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麼收穫?獲得了什麼啟發?

  2.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還有哪些問題?我們課下討論,查詢資料解決好嗎?

  五、作業

  小組合作,編寫課本劇。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學文學會十個生字,並能正確讀寫、積累詞語。

  2、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

  4、體會文章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激發愛國情感。

  5、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人物的精神。

  2、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學案設計:

  1、自主學習生字詞。

  2、仔細閱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

  3、把三個小故事講給家長聽。

  4、讀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連堂

  一、初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文中的三個小故事: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二、學生自讀課文,自主質疑。

  三、學生質疑總彙??師生合作解疑:

  完璧歸趙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嗎?藺相如這麼說的目的何在?

  2、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嗎?他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3、秦王明明已經答應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藺相如為什麼還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為什麼沒有殺掉藺相如?

  澠池之會

  5、澠池會上,秦王為什麼要趙王鼓瑟,並叫人記錄下來?

  6、藺相如又是怎樣做的?他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7、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負荊請罪

  8、藺相如立功後職位比廉頗高,廉頗為什麼很不服氣?你是否同意廉頗的看法?為什麼?

  9、藺相如是否很怕廉頗?他一再躲避廉頗是為了什麼?

  10、廉頗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為什麼要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11、你認為“將”“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附重點題答案:

  11、“將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開闊胸襟,廉頗的知錯能改。從實質上是“將”和“相”共同的愛國思想。

  5、秦王叫趙王鼓瑟,是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來說是奇恥大辱;

  6、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榮譽。

  8、不同意。每個人的工作和貢獻是不一樣的。藺相如雖然不能像廉頗一樣持刀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但他的唇槍舌戰,也同樣是驚心動魄,同樣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為趙國保住尊嚴。一樣值得敬佩。

  二、體會人物品質:

  1、文章中,突出體現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請你用紅筆劃出文章描寫這兩個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動的片段,反覆讀讀,品品,用你自己認為準確的詞語歸納:你認為他們分別是個怎樣的人?

  2、談談你對“秦王”和“趙王”的看法,要說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體結構:

  《將相和》中有三個獨立的故事:“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你能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嗎?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7

  一、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根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三個小故事按照時間發展順序敘寫,故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緊密聯絡。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才有了第三個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語言、動作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主要學習“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以提高閱讀速度。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和快速閱讀力,透過初讀感知,能夠理解故事的意思,結合課後習題能夠理清課文的結構。透過文中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能夠初步體會人物性格,但是要透過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維度理解人物的個性和品質尚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強、劃、削”的讀音,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會寫“無價之寶、召集”等15個詞語。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連詞成句地快速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三個故事。

  2.教學難點:透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個性特點。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景匯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改編自西漢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透過人物傳記的形式刻畫了許許多多鮮活的人物。

  2.齊讀課題。“將”指的是誰?(廉頗)“相”呢?(藺相如),一個是趙國的武將,一個是趙國的文將。“和”是什麼意思?(預設:和好、團結)

  【設計意圖】透過介紹《史記》的文學價值和寫作特點,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透過理解課題,為課文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快速默讀,概況故事

  1.上節課,我們學會了運用“不回讀”的方法來增加閱讀速度,透過閱讀“課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快速閱讀方法?(預設:連詞成句地讀)。沒錯,我們先來看看課後第二題,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內容?原來,“連詞成句地讀”就是一眼掃過去,要儘可能多地看到詞語或者句子,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2.快速閱讀,記錄時間。

  3.交流閱讀方法。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透過交流閱讀本課過程中運用的方法以及閱讀效果、閱讀感受,體會閱讀方法的運用。

  【設計意圖】結合課後題,先讓孩子熱身,體會如何擴大視域。在閱讀中運用方法,讀後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和氏璧強逼允諾劃歸抵禦

  侮辱擅長上卿削弱戰袍

  多音字“強、劃、削”組詞。

  指導書寫“臣、獻、拒”。

  (三)整體感知,概況故事內容

  1.課文圍繞“將相和”講了幾個小故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

  2.用簡潔的語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內容時,要注意不說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形容詞等,將對話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3.說一說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預設: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於是有了第三個故事。)

  【設計意圖】透過概括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和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為體會人物形象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在當時,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一心想要統一六國,所以不斷向其他國家進攻。本文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之時,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來佔趙國的便宜。可是在“完璧歸趙”“澠池會面”這兩個故事裡,秦國佔到便宜了嗎?(預設:沒有,在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設計意圖】回憶課文內容,對“廉頗”、“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細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藺相如

  1.默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2.交流討論人物形象——藺相如。

  語言:“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深謀遠慮、機智過人。

  語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語言:“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勇敢無畏。

  語言:“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有勇有謀,把選擇權留給秦王。

  語言:“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於盡。”——將生死置之度外。

  語言:“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顧全大局。

  動作: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無畏。

  【設計意圖】透過相互交流、補充,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3.除了語言和動作,文中還有很多表現人物說話語氣、態度的語句,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充分思考、謹慎行事。

  “他怒髮衝冠”——態度堅決。

  在與手下的對話中,稱“廉頗”為“廉將軍”——謙卑有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從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點。

  3.分角色扮演。同學一人扮演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將“完璧歸趙”“澠池會面”中藺相如與秦王之間的對話、動作表演出來。

  【設計意圖】透過情景演繹,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三)體會人物形象——廉頗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廉頗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境上,作好了抵禦秦軍的準備。”——勇敢,保衛國家

  “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讓敵人不敢侵犯。這一句話也呼應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廉頗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果然名不虛傳!”

  “我廉頗立下了那麼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不服氣、衝動。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對連續越級升職的藺相如很不服氣。從說話的口氣“我廉頗”、“他藺相如”中看出廉頗的居功自傲,與藺相如口中的“廉將軍”形成鮮明對比。

  “他脫下戰袍,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請罪。”——勇於改過,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廉頗從不服氣到負荊請罪,做出巨大改變。

  【設計意圖】透過言語細節、與藺相如的對比、前後行為的變化體會廉頗勇於改過、顧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結

  透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既掌握了快速閱讀的方法,也學會透過理解人物的言行,對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點,我們也就真正明白了為什麼能將相和。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藺相如廉頗

  機智勇敢勇於改過

  顧全大局顧全大局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 篇8

  [課時目標]

  1、在前兩課時教學基礎上,進一步繼續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藺相如委曲求全、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徵;感受廉頗居功自傲、公忠為國的性格特徵。並有感情的朗讀人物語言描寫。

  3、透過朗讀感悟,寫寫廉頗的心理活動,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4、透過資料連結、課外延伸等方式,培養學生對文史、文化的興趣,引導課外閱讀。

  [教學活動預設]

  一、複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1、將相因何不和?——整體把握廉頗的語言。

  2、將相和好的原因?——整體把握藺相如的言行和廉頗的行為。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板塊一:人物相互之間態度的研讀。

  1、讀兩個人物的語言,小組研究,有什麼不同和差異?

  2、抓住兩個人的態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間的態度,指導朗讀。

  3、感受廉頗的不服氣,藺相如的避讓,師生對讀。

  板塊二:人物之間關注點的研讀。

  1、著眼語言文字,研究廉頗和藺相如的不同著眼點,關心個人和關心國家的不同區別。

  2、抓住“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輻射文章,感受廉頗的居功自傲。

  3、抓住藺相如的話,輻射文章,深入感受藺相如的顧全大局。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為平臺,拓展寫話,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

  2、感悟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指導朗讀。

  3、豐滿廉頗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為國的特點。

  附《將相和》課堂實錄

  一、複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師:同學們,你們課文讀到哪裡,唉,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生:我讀到這裡: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師:(大螢幕出示這段話)廉頗一句話,破壞了趙國的和。再往下讀,讀到哪兒又讓你覺得他們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裡感覺到他們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師:為什麼讀這番話?

  生:因為藺相如這番話有和好之意。

  師:藺相如的話,始終保持這趙國的和。是嗎?注意一個詞,讀“chéng乘機”。跟我讀一遍。

  生:讀詞。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師:(大螢幕出示藺相如這番話)兩個人的語言,很不——

  生:一樣。

  師:那我們就來細細研究。請同學們細細讀讀這一將一相的話,發現有哪些具體的不同?作上記號,四人小組討論。聽清楚沒有?開始討論。四人小組。

  生:(小組討論2分鐘)

  師:誰先來?

  生1:廉頗處處為難藺相如,而藺相如卻處處體諒廉頗。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

  生2:廉頗對藺相如直呼其名,而藺相如稱廉頗為廉將軍。

  師:這是第一個重大的發現。(點選課件,“我廉頗、他藺相如”與“廉將軍”幾字變紅)在名字前面還加上“他”,“他藺相如”讀起來什麼感覺?

  生:感覺就是很不尊敬藺相如,很看不起藺相如。

  師:他藺相如,這樣說合適嗎?

  生:(齊)不合適——

  師:這時候的藺相如已封為上卿,應該怎麼稱呼?

  生:(齊)藺上卿。

  師:注意到了這個稱呼,能把人物對話讀好嗎?同桌相互試一試。

  生:同桌對話。

  師:(半分鐘後)哪一桌願意表現一下?

  生1:指名一桌讀。(有點結巴,其中讀廉頗的孩子語氣急,加了兩個字)

  師:不錯。特別是廉將軍。但是不服氣也不能亂加字。

  (全場笑)

  生2:同桌讀。(還是不夠流利)

  師:不服氣也不能著急。(生笑)除了發現人稱上大不相同,還發現什麼?

  生:廉頗總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藺相如的話中都是把廉頗放在自己前面。說明藺相如是想和廉頗和好的。

  師:從哪裡看出來?

  生: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師:(高興地)讀書就是這樣,不能放過一字一句。(點選課件,“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字型變紅)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1:朗讀廉頗所說的句子。

  生2:讀得較有感情。

  師:她還突出了一個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什麼?

  生2:他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換來的!

  師:你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哎,他廉頗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澠池之會上,廉頗帶著軍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才只好放趙王回去的。

  師:老師還為大家帶來這麼一段資料(課件出示)師有感情範讀。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以勇氣聞於諸侯。看來廉頗能夠名揚四海,確實是因為他百戰百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再讀句子。

  生:齊讀廉頗說的話。(此時學生讀得已較有感情)

  師:看樣子,廉頗的話倒是實話。雖說是實話,可哪個地方總讓我們感覺說得不太入

  耳,讓我們聽不下去?

  生:我覺得是這裡: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師:為什麼?

  生:因為廉頗就是個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為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

  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記錄不下)

  師:心不平則氣不和。就是因為廉頗覺得自己能耐比藺相如大而官位卻比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於懷。藺相如真的沒有什麼能耐嗎?

  生:不是的。

  師:藺相如有什麼能耐?

  生1:完璧歸趙中藺相如以身護玉,機智而且勇敢。

  師:終於發現了廉頗的話裡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為趙王掙回了面子。

  師:為趙王爭回了面子就是為趙國——

  生:(齊)掙回了面子。

  師:廉頗重要,這藺相如也重要。對趙國而言,兩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話差矣。現在藺相如說: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9個字你讀懂了嗎?

  生:正是因為廉頗在前線作戰,藺相如在後面出謀劃策,趙國才不會受欺負。

  師:……

  生:我覺得廉頗和藺相如就好像趙王的兩隻手。(聽課老師熱烈鼓掌)

  師:你體會得真深刻,他們倆就好像趙王的左手和右手。什麼叫文武合璧。對付秦國這樣的大國,將相就必須要和。所以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和,國力就強,不和就弱。請男同學讀廉頗說的話,女同學讀藺相如說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挺動情)

  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有什麼發現?

  生:廉頗說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而藺相如說自己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師:廉頗是口口聲聲我我我,而藺相如說的是我們趙國。藺相如以身護玉,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澠池會上藺相如逼著秦王為趙王擊缶,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藺相如如今避著廉將軍,還是為了——

  生:(大聲)我們趙國!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師:不知道廉頗聽了藺相如的這番肺腑之言,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寫下來。

  (課件出示:)

  藺相如的話傳倒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麼,

  請寫一寫。

  生:在音樂聲中寫話。(約3分鐘)

  師: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麼?

  生:(此處有4個學生進行了交流。孩子們寫得很精彩,以致於我光顧著發愣而忘了記錄。唯一的印象是樓老師反覆提醒學生廉頗會稱呼藺相如為藺上卿。)

  師:同學們寫的,京劇中就有這麼一段差不多。請欣賞。(播放京劇片斷,內容為廉頗坦然認錯幡然改悔。細心的樓老師還配上了歌詞,但偶只顧欣賞忘了記錄。)

  師:看了這段京劇同學們有什麼感受?

  生:紛紛舉手。

  師:都有感受那就不說了。一起來讀這兩個句子。

  生:齊讀廉頗、藺相如所說的句子。(學生的齊讀很有感情)

  師:沒有廉頗的負荊請罪,就不會有將相和。這一將一相,如果說藺相如幾次三番地讓著廉頗,為的是——我們趙國,廉頗的負荊請罪也是為了——我們趙國。為了我們趙國,有了——將相和。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仍舊沒有反應。

  師:同學們,下課。

  生:(恍然大悟)老師再見。

  師:老師課前答應送給同學們的禮物,是這盤《將相和》的京劇光碟,請你們的語文老師再帶領著同學們一起欣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