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範文
《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1
教學重點:
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
體積與容積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絡。
教具、學具準備:
量杯、水槽、蘋果、紅薯、土豆、正方體方塊、橡皮泥、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播放《烏鴉喝水》的片斷。
問:水面為什麼會上升?空間
學生回答後教師追問:如果把這個(蘋果)放入這一滿杯水中會怎樣?為什麼?蘋果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裡,水為什麼會溢位來?”“溢位來的水與放入杯裡的蘋果有什麼關係?”
二、教授新課。
1、創設問題情境,揭示體積意義。
那誰能說一說這個土豆和紅薯誰佔的空間大嗎?你能一眼看出誰大誰小嗎?有什麼辦法比較出他們到底是誰大?(實驗)。
主要讓學生說出物體放入量杯後,水面所發生的變化,並說出為什麼?
請大家觀再察比較一下2個杯子水面,你發現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呢?上升的水與瓶子裡的土豆或紅薯有關係嗎?”
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土豆和紅薯都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各自佔的空間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課桌佔有一定的空間,課本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
數學上像蘋果所佔空間的大小就叫蘋果的體積,土豆所佔空間的大小就叫土豆的體積……
問:你認為什麼叫做物體的體積呢?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就可以說紅薯的體積比土豆的體積大。
引發說理:我們每個同學有沒有體積?你認為誰的體積最大?為什麼?
2、同學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體積,下面的3個物體,你能根據他們的體積,按由大到小的順序重新排列嗎?
可樂瓶,茶葉盒,墨水瓶。
可樂瓶可以用來作什麼?茶葉盒呢?
象這樣可以用來盛放東西的物體我們稱之為容器。板書
如果可樂瓶裝滿了水,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這個茶葉盒所能容納茶葉的多少就是它的容積,誰來說說什麼是墨水瓶的容積?
你能從生活中也這樣說說嗎?也就是說只有什麼才有容積呢?
誰能總結一下,什麼是容器的容積?
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
請同學們看這裡,燒杯裝半杯水,我說現在水的體積就是這個燒杯的容積,你同意嗎?為什麼?
那這三個容器它們誰的容積最大?誰的容積最小呢?
你還能找出生活中的2個容器來比較一下它們容積的大小嗎?
3、比較教材的2個容器(或者2個礦泉水瓶子)
它們誰的容積大,誰的小?
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4、老師還有一個題目想挑戰一下嗎?
保溫杯子(體積較大但容量較小)和礦泉水瓶子的例子
“杯子的體積和容積一樣嗎?”討論杯子的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麼?
學生討論容積和體積的區別與聯絡。
透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容積和體積有什麼不同嗎?
生:容積的測量應該用容器的裡面進行,體積的測量應該從容器的外面進行。
三、基礎練習。
1、42頁“試一試”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你有什麼辦法知道?
怎樣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
2、“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同一物體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要求:用一團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如果捏成任意任意形狀的物體,體積有沒有變化?
3、“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充分觀察討論。
(同樣10枚硬幣,第一堆與第二堆比,因為一枚1元硬幣比一枚1角硬幣大,所以第一堆體積大;而第一堆與第三堆比,都是同樣的硬幣,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體積不變。)
4、“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
(如果每個杯子的大小不同,那麼3杯就可能等於2杯)
四、小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透過練習,進一步鞏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在觀察中操作活動中,發展動手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體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具準備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揭示課題
師板書課題
二、進行練習
1、求圖形的。體積
請學生看書上的圖然後回答:如何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用體積單位的進率單位換算知識未判斷。
3、填上適當的體積單位
一塊橡皮約10
一本詞典約900
一個文具盒約0.35
一個用品約0.6
學生開啟書,觀察第1題的兩個長方體和1個正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指否回答否,再讓學生計算
學生先找一找,再讓學生交流思考的方法。
根據自己的判斷填上適當的單位。
學生先說一說計算方法,
然後進行計算。
集體訂正
學生仔細觀察圖,理解題意後,獨立完成。
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透過讓學生獨立計算,鞏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判斷填上適當的單位,進一步感受體積單位的實際意義,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4、解決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說一說表面積和體積的不同計算方法。
5、讓學生理解兩個圖形所佔的空間就是兩個圖形的體積;
三、佈置作業
讓學生獨立在課堂本上完成第2、6、8、9、10題。
可以結合實物,指一指。
第一個圖形:4×3×1=12cm;
第二個圖形的體積的策略可以多樣化,可以移下面兩個側面,從而轉化為一個長方體。
透過讓學生說說計算方法,體會雖然結要相同,但表面積和體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板書設計:
《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1、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但體積和容積又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
學情分析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對於概念教學,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學生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從他們身邊的事物出發,把概念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學生會更容易接受。本課的重點是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體積的概念是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增強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現代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課件,使抽象變直觀,發揮現代教育手段的優勢。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探究《體積與容積》這一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為什麼烏鴉最後能喝到水呢?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生自由發言)
(1)認識體積
1、初步感受空間。
師:老師往水裡放一個蘋果,蘋果佔空間嗎?放一枚硬幣,硬幣佔空間嗎?橡皮佔空間嗎?鉛筆盒佔空間嗎?桌子呢?凳子呢?還有什麼東西佔空間?師: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佔空間?在水裡佔空間,拿出來呢?(也佔空間)板書:空間。
2、空間也有大小。
師:橡皮與鉛筆盒比誰佔得空間大,誰佔得空間小?桌子與凳子呢?板書:大小
3、體積的概念。
4、比較體積大小。
香蕉和雞蛋。
老師叫一位學生上臺,問:“你有體積嗎?老師有體積嗎?誰的體積大?”請這位同學變換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問:“它的體積變了嗎?他的什麼變了?說明了什麼?”(物體的位置變化了,但體積不變)
師:“橡皮泥是什麼形狀的?(長方體。)把橡皮泥捏成球體,同時問:“它這時是什麼形狀?(球體)它的體積變了嗎?他的什麼變了?(形狀)說明了什麼?(物體的形狀變化了,但體積不變。)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事情嗎?(生:媽媽把一團面擀成一個薄餅。生:奶奶把一個黃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2)認識容積
1、出示:飲料瓶,水杯,茶葉罐。
師:請迅速給這三個物體按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
2、認識容器。
師:他們是用來幹什麼的?(學生1:裝飲料、學生:2盛水,學生3:裝茶葉)教師:容納東西(板書:容納東西)
師:還有什麼能用來裝東西?
師:像臉盆、油桶、水杯這些能容納東西的物體,我們稱之為容器。
板書:容器
3、感受物體容積。
4、出示容積概念
(四)複習鞏固,昇華主題
1、出示課件。誰搭的體積大?
2、出示課件。那一個的體積大?
3、出示課件。
(五)總結評價
師:你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